『壹』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
1.经济指标分析对比。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
(1) 先行指标如: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它们可以对国民经济的高峰和低谷进行计算和预测。
(2) 同步指标如: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等。它们反应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不预示将来的变动。
(3) 滞后指标 如: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等。
2.计量经济模型。它是表示经济变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授关系。
(1) 经济变量
(2) 参数
(3) 随机误差
3.概率预测它实质上是根据过去和现在来推测未来。广泛搜集经济领域的历史和现时的资料是开展经济预测的基本条件,善于处理和运用资料又是概率预测取得效果的必要手段。
◆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
1. 宏观经济运行与证券市场
(1)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因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2) 行业因素:行业周期,其它因素。
(3) 公司因素
(4)市场技术因素:股票市场上的投机操作,股票市场规律,证券管理部门的管制行为。
(5) 社会心理因素
(6) 市场效率因素
(7) 政治因素
2.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
(1) 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证券价格上帐);
b. 高通胀下的GDP增长(证券价格下跌);
c. 宏观控制下的GDP减速增长(平稳渐升);
d. 转折性的GDP变动(由下跌转为上升);
(2) 经济周期与股价波动的关系,
(3)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影响较小;
b. 通货膨胀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但经济处于景气阶段,股价也会持续上升;
c. 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
3. 宏观经济政策与证券市场
(1)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在我国财政政策主要是发"相机抉择"的作用.它分为松的财政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行;增加财政补贴.这些都能刺激股价上涨.
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可单纯使用松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支出,增加赤字,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证券价格上涨;当社会总供给不足时,单纯使用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赤字,增加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数量,以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政策,压缩社会总需求,证券价格下跌;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搭配运用"松"."紧"政策,如果支出总量效应大于税收效应,证券价格将上涨;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也可搭配运用"松""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支出的紧缩效应大于减少税收的刺激效应,对证券价格不利.
(2) 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在通货膨胀时,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
2.再贴现政策.它主要着重于短期政策效应;
3.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国债),反之就出售有价证券.
我国的货币政策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货币政策手段: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时会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松的货币政策手段: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这时应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
(3) 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上升,公司借款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股票价格自然下降。
利率上升,将使负债经营的企业更加困难,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使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下跌。
利率上升,将吸引资金转向储蓄,导致证券需求下降,证券价格下跌。
(4) 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国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型企业将增加收益,进口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将受损。 b.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将导致资本流出本国,市场价格将下跌。
c.汇率上升,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进而带动国内物价水平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d.汇率上升,为维持汇率稳定,政府可能动用外汇储备,抛售外汇,减少本币供应量,市场价格将下跌;在同时回购国债时,国债市场价格将上扬。
『贰』 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股票市场未来的走势
股票市场复是市场经济的制高级组织形态,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化大生产越发达,对社会资金的融通需求就越大,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是能够充分发挥,股票市场也就越发达。
(2)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扩展阅读:
2013年影响股市表现因素分析:
我国经济将在2013年实现温和复苏,各项经济指标将逐步好转。与2012年每个季度经济增速均低于年初预期相比,2013年每个季度实际增速有望不断超出年初预期,预计全年GDP增速将回升到8%以上。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仍不会有起色,但内需的增长可以抵消外需的下降。而高铁、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增无减,投资仍是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叁』 如何分析宏观经济基本面
中国宏观经济基本盘面的梳理,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一是当前中国宏观经回济的主要发展答目标在于需求侧稳步扩张,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使宏观经济在平稳增长的基础上换挡升级,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实现目标的施政核心思路上,对内短期通过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长期通过改革开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外通过“一带一路”政策输出过剩产能和资本,拉动需求并且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服务于供给侧改革。
三是在GDP构成与产业结构方面上,逐渐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从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型,消费和第三产业对GD
『肆』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形式分析
本报告采取了国际前沿、国内较为独特的基于准结构模型的情境分析(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和政策模拟(policy simulations)方法,在对统计数据和经济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学鉴别校正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最新形势进行严谨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预测,并提供各种政策情景模拟结果供决策参考。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即期特征与主要风险
中国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内部主要不确定性
1.不确定性指数不断攀升,投资和消费增速下滑
在Baker等利用《南华早报》编撰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之后,Davis等基于《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选取中文关键词再次编制了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来说,该指数搜索的关键词包括“财政”、“货币”、“证监会”、“银监会”、“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寻找到报纸中包含至少一个分类中的经济政策不确定关键词的文章,然后计算这些文章的数量,最后将其与该月两个刊物上所有文章数量相除得到该月份政策不确定性的具体数值,并将1995年1月的数值作为基准数据,最终计算出中国经济不确定性。该指数同时涵盖中央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而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时变性,能够较为准确的衡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中短期变动。同样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中使用了这两本新闻刊物中包括“进口关税”、“进口税”、“WTO”、“贸易壁垒”等关键词的文章做月度统计,用以衡量外部贸易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自Baker等公布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以来,已有大量文章研究不确定性与公司决策、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市场行为等,其在多个维度上都表现出与宏观变量的相关性和一定的预测能力。课题组利用新发布的以中文关键词为基础的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发现其与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之间在2018年以来都存在负的相关性。进入2018年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不断攀升新高,由2017年的平均207点上升到2018年的平均278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由2017年的平均290点上升2018年的平均513点。2019年二季度以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3月份高达411点,并在4月份回落到319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3月份达到905点,4月份回落到392点。伴随着不确定性指数的增长态势,中国宏观经济同期出现反向的向下趋势,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经课题组计算发现,若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的不确定性指数与同期的名义投资增速做相关性分析,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私营企业投资增速2018年以来相关性为-0.31,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私营企业投资增速相关性为-0.21,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的相关性为-0.35,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相关性达到-0.39,表明近年来不确定指数的攀升确实负面影响了企业的投资。
『伍』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尽管国际经济出现不利因素,二季度我国经济供给侧指标总体上仍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效益改善,就业稳定,支撑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目前我国经济保持6.8%左右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就业市场稳定。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结构性去产能工作有序开展。微观杠杆率继续下降,企业成本继续降低;新产业增长较快,新产品快速成长,新业态蓬勃发展。6月份制造业PMI相较5月份有所下滑,但仍在51.5的水平。同时,非制造业PMI以及建筑业PMI甚至出现回升,这反映出当前我国整体经济环境受内外需负面因素的影响尚不明显。
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名义增速。1月份至5月份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2%;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9%;两项预算收入合计112372亿元,同比增长17.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0.3%;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5.8%;两项预算支出合计103678亿元,同比增长14.1%。今年一季度名义GDP增速为10.2%,预计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名义增速。本轮复苏以来的企业大小分化仍在延续,体现在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制造业PMI仍处于50以下,而大型企业为52.9。大型企业新订单甚至还延续了5月份以来的回升,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新订单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