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部矿业股票为什么不属于(稀缺资源)概念股类 大家对这票怎么看 我今天进的想持有一年后
西藏矿业的主营业务有:
铬矿、硼矿、铅锌矿、锡矿、锑矿、高岭土、铜矿专、金矿、锂属矿的开采及销售;铬矿深加工及销售;仓储及运输;锰矿、钒矿、铝矿、镁矿、钼矿、钾矿、钨矿开采及销售;纺织产品、土畜产品、中药材(不含贵重药材)糖、酒、副食;运输设备(载重车、面包车)的销售(不含小轿车);自营产品进出口贸易;自营出口:系列铬铁合金产品、铬盐产品、铜精矿电解铜、硼矿、铅锌矿、锑矿、高岭土、钼矿、锂矿、钾盐、锡矿、冶金产品、化工产品、民族工艺用品;自营进口:矿山开采、选矿、冶炼、运输等设备,铬矿、冶金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建筑材料以及民族用品,固体矿产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小型矿山设计及矿业技术咨询。
其实很有前途的这只股票.持有吧.
② 为什么资源越丰富的地区价格越高,稀缺地区资源而越低
越是资源丰富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越是贫穷,你相信吗?信不信由你:最近《财经文摘》在湖南、四川、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调研时,发现原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直线下降,一些矿区生活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部分居民重新贫困,一些地区成为空城,甚至成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死地。
如此不协调乃至近乎悖谬的富裕社会的贫穷孤岛现象居然在中国资源丰富地区普遍上演,不能不说是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极不相称的又一道深深的疮疤。目前关心这道疮疤的人还很少,因此“资源越富,百姓越穷”这个话题实在值得深入研讨。
这个现象提醒了我们,在今日“繁荣中国”的背后尚有着许多未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去正视并寻求对策。回顾过去20年,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的主线索,但是这场改革在一开始就回避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公权力与私产权的边界界定问题,而合理的权力界定不能够完成,健全的市场规则也就迟迟建立不起来。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制度经济学大家科斯曾经提出过诸如“交易先于产权”的论断,意味着只要市场交易开始形成,产权的界定会自然解决。但实践证明,如果市场化改革没有权力界定与规则确立相伴随,就可能永远只能浮在表面,甚至沦为“伪市场改革”,即权力的扭曲与边界的不清最终将使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陷入权贵资本主义的泥沼,陷入“后发劣势(指后发国家因可以凭借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取得高速增长从而拖延制度改革最终导致改革失效甚至失败)”的泥沼。所以,也许市场交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权力的界定与规则的健全还是会大大制约交易的效率的。
问题就在于,在中国,交易已经先行,然而产权的界定、规则的完善却相对滞后。比如,尽管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实践中国有企业的MBO改革在一些地方的确演变成了国有企业“内部人”对国有资产的瓜分,其根源不在于市场化,而正在于权力之手变成了掠夺之手,正在于游戏规则的不健全。比这更厉害的是房地产市场。由于缺乏有效的公众压力,地方官员手中的权力具有“廉价投票权(指地方官员在决策时只求自己的益处而不必考虑决策的真正后果)”性质,这使得在过去几年,这个市场逐渐演变成一个瓜分全国土地资产以及掠夺居民储蓄存款的运动,惟独没有人对老百姓负责。《财经文摘》所揭示的矿产资源的生产与分配的情形同样也是这样:由于矿产所有权和开采权始终被政府垄断,由于市场规则非常不健全,致使矿产资源一方面遵循市场化价格不断攀升的同时,另一方面当地的民众非但不能分享其中的收益,反而要承担大量的采矿的外部成本,从而沦为赤贫。
除了市场有效运行的产权基础,现代市场经济并非意味着“无政府”,而是需要政府的“匡扶之手”,因此政府还必须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并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维护公平,即对国民收入发挥二次分配调节上的作用。如果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公共产品极端匮乏(其中重要表现便是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严重失责),市场经济同样称不上完善,也很难顺畅、高效地运行。
仍然回到矿产问题上来,以其为例作一探讨。在中国,多少年来人们天然地认为土地、矿产、森林都应该属于国家所有,其实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土地、矿产和森林大部分是属于私人所有的,正是明晰的私人产权,保证了“价高者得”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发挥出最优效果,保证了这些稀缺的资源的永续利用。与此同时,政府不是不管不问,而是明确其对于市场监管的责任,尤其着重通过有形之手来减少外部性,保障股东、社区、公众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得益彰,防止弱势群体的利益被损害。此外,在收益分配上,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矿产资源的分配通常是大部分归地方,而不是归中央,而在地方收益中,又能够照顾到社区公众的利益,这就使得全社会能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可以和谐、协调地开发矿产资源,不致出现前文谈到的资源越富百姓越穷的悖谬现象。
要理顺矿产资源的开挖与分配,核心的问题是三个,一曰产权合理界定(核心是公权力与私权力的界定),二曰建立中央、地方与社区收益共享机制,三曰政府有效监管。如果这三件事都取得突破,自然挥别目前畸形的增长模式,走向和谐发展、共享繁荣的新天地。
各国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所谓现代化,其实就是市民社会与政府不断立约的过程。在中国,交易型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如今是到了对制约市场交易公平进行的更加根本的权力界定进行新的立约的时候了!
③ 哪些因素直接影响股价,老股民进
一、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
要评判谁对谁错,要确定该否托市,就必须弄清影响股价的因素。影响股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制度因素。一个股市,如果有健全的退市机制,经营不善的公司就会随着其质量的下降最后被强行出清于市场甚至被强行破产。在这种制度下,股价的上涨必然要受限于公司质量。道理很简单:没有人愿意花高价钱购买即将退市或即将破产公司的股票,除非他的脑子有问题。
如果没有退市制度或退市制度不健全,垃圾公司就不会有出清于市场和破产的危险或者危险很小,股票也不会或难以成为废纸。于是,股市就变成了赌场,股票则异化为炒作的筹码。这是投机赌博市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制度根源,也是政策市赖以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在这种制度下,股票价格可以人为地拉高,垃圾公司不会或难以被出清市场,因而占用了极为稀缺的资源,导致了市场的低效率运行。我国股市为什么成了投机场所?股价的泡沫为什么得以长期维持?其原因就在于此。
最近这些年,我国股市为什么步入了没有尽头的熊途?政府屡施以援手熊市格局仍难以扭转?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退市制度的建立。由于退市制度的建立,垃圾公司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其股票有可能成废纸一堆,于是,投资者便开始抛出质差公司的股票。加之公司丑闻不时见诸报端,人们即使对绩优公司也心存疑虑,这就导致了股价重心不断地下移。因此,要扭转熊市就必须改善和提升公司质量,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刘纪鹏、张卫星等信心十足地认为如果按照他们的股改方案进行股改指数就一定能拉起来。笔者认为,如果公司质量这一根本问题不解决,要想股市走牛简直是痴人说梦。
刘纪鹏在反驳吴敬链的“千点不应托市”论时指出:政府在必要时应积极托市。何谓“必要时”?他的意思是:千点就是“必要时”。他的理由是:上证综指低于1000点,则股市将失去融资功能,市场参与者亏损,外资不愿进入,股市将失去生机。在笔者看来,刘纪鹏:(1)弄不清什么情况下应该托市,什么情况下不应托市。如果不是因为公司质量问题而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股价急剧下跌,政府积极托市就非常之必要;如果股价的下跌是因为股价与公司质量不相称而向股票价值回归,政府托市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托也托不了。如前所述,在退市制度条件下,股票的价格要受公司质量的压制。我国股市当前的熊市就是上市公司质量压制的结果,股价的下跌是理性的回归,政府根本没有必要托市。这些年,政府出台的托市政策不可谓不少,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2)危言耸听,别有用心。上证指数低于1000点,股市就要失去融资功能?就要失去生机?笔者不敢苟同。如果指数跌到1000点以下,股市的投资回报率等于或大于其它投资渠道的回报率,巨量外围资金就会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涌进股市,股市又怎会失去融资功能和生机?其实,刘纪鹏说的失去融资功能是指失去高价融资功能。他鼓动政府托市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维持大股东们继续在股市里圈钱罢了。大多数人认为刘纪鹏是为股民的利益着想,这是一种表面现象,他的骨子里则是维护高价圈钱者的利益。
(二)、股票价值。公司发行股票是为发展融通所需资金,投资者购买股票则是为了获取理想收益。可见,股市的本来功能对于公司而言就是融资工具,对于投资者而言则是投资工具。投资者在投资某只股票时究竟愿意出什么价,就要看该只股票能给予投资者多少回报。回报多,出价高;回报少,出价低。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股票溢价率的高低决定于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者说决定于股票的价值。一句话,股票价格的高低和涨跌决定于股票现实价值量和预期价值量的多少。
股价指数是根据股价计算得出的数值,因此,其数值的大小也是决定于上市公司盈利的多少、其数值的变动也是伴随上市公盈利的变动而变动。我们要判断一个股市的指数高低及变动趋势,就要考察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投资者用来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价值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报酬率、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红。后四项指标都要以股票数量作为计算的基础,因此,随着股改的进行、股票数量的增减,其数值也是变动的,而净资产报酬率则不受股改的影响。所以,在股改时期,投资者应该用净资产报酬率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价值。刘纪鹏、张卫星等认为“股改成败要以股价涨跌为标准”,其言下之意就是可以通过增加非流通股缩股比例以提高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红等指标的数值,或通过提高流通股扩股比例以提升股票的短期投机价值。笔者认为,即使按照这种方案股改,股价也拉不起来,而且缩扩比例越大,股价下跌的幅度就越深。因为在对价利益兑现的压力下,股价必然自然除权。
(三)、供求力量。供求规律是支配物品价格涨跌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股票作为一种经济物品,其价格的升降也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股市为什么能够牛气冲天?泡沫行情为什么会产生和得以维持?就是因为人们对股票的需求大于股票的供给。据证监会资料统计,1998年1月—2000年12月,投资者开户数增加2413.94万户,流通股股本增加6921590.199万股。假设投资者平均投入资金5万元,那么,资金的增加量则为120687000万元,是流通股股本增加量的17.44倍。正是在资金的推动下,股价不断地上涨,股市的投机气氛愈益浓厚,股市泡沫越来越大。
自2001年6月始,我国股市便步入漫漫熊途,至今仍不见反转。市况的这一逆转是与供求力量的变化分不开的。从供给方面看:
1、增量扩容步伐加速。截止2004年底,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300多家,特别是随着一些大盘股的发行,股票供给数量急剧增多。
2、存量扩容已经开始。股权分置已严重影响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今年5月股改的序幕终于拉开。随着股改的推进、全流通的实施,股票的供给量将成倍增长。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者数量则呈减速趋势。据证监会发布的资料显示,1998年6月—2001年6月,股民开户增长率为72.96%,2001年6月—2004年6月,股民开户增长率下降为11.6%,并且据一些券商营业部人员反映众多账户已变成空壳账户,因此,股民开户增长率实际已为负数。随着股民数量的锐减,资金则以更快的速度撒离股市,因为股民不会只带1.00元钱入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是因为股票价格与其价值极不相称,投资者难以获取预期的收益,甚至于亏损惨重。笔者对深市代码000001-001896共484家上市公司的资料进行了统计。2004年度这484家公司平均每股现金分红为0.056元,现金分红率仅为1.05%,远低于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即是说用钱购买股票还不如存在银行划算。股市的低回报率是场内投资者不断撒离和场外投资者不敢涉足的根本原因。
可见,一方面股票供给正在急剧增加,而另一方面股票的需求又不断减少,股票价格不下降、指数不下跌,那才令人难以思议。刘纪鹏、张卫星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家”,不可能不懂经济学的最基本规律,也不可能对上述事实不了解,那他们又为什么坚认“要以股价涨跌论成败”呢?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综上所述,股价的升降是制度因素、股票价值和市场供求综合作用的结果,指数的涨跌也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股权分置改革,从实质上来讲,只不过是在股市制度变化即由股权分置变为股票全流通的情况下,对两类股东的股份予以重新确认,它既没有革除退市机制,也没有改变公司的质量,更何况全流通的推行加剧了市场供求力量的对比,因此,股权分置改革无论如何都难以推动股价的上涨。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成功的股改就是一定要把股价拉起来”是一个天大的谬论。
简单说来
1庄家的实力(主要参考)
2流通股本的大小
3突发事件对股价的影响
4时间周期对股价的影响(牛--熊)
5题材对股价的影响
6业绩对股价的影响
④ 最新稀缺资源龙头股票,稀缺资源股票有哪些
稀缺资源概念股受益股一览:
600547 山东黄金 金矿 矿石储量1439.8万吨
600489 中金黄金(600489) 黄金 黄金储量60吨
000960 锡业股份(000960) 锡 锡矿储量占世界1/10
600497 驰宏锌锗(600497) 铅,锌,银,锗 锗产品产量中国第一
⑤ 关于稀缺性资源的股票有哪几只
稀缺性资源的股票有包钢稀土、红星发展、金钼股份、紫金矿业、豫光金铅、厦门钨业、中金岭南、锡业股份、锌业股份、西部矿业等等。
⑥ 资源板块股票的特点
什么是资源类股票
包括:铁,铜,铝,锡,稀有金属等等.
还包括:煤,油,气体,矿石等等.
对于人类来说,资源是重要的,也是稀缺的。举例来说。相对而言,我们呼吸的空气,没有什么稀缺性可言。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地自由呼吸。但就大多数自然资源来说,几乎都是稀缺的。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是1/4,石油是12%,天然气仅为4%,煤炭是55%。追逐和选择具有稀缺性的资源类股票,同时兼顾多元化风格的投资策略,是获胜之道。
稀缺资源的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将稀缺资源的价值与价格不断推高。2007年的大牛市中,山东黄金(600547)、中金黄金(600489)、锡业股份(000960)、吉恩镍业(600432)、驰宏锌锗(600497)、宏达股份(600331)等独特资源类股票大多跨越百元大关,成为中国股市当之无愧的贵族板块。近期市场上,稀缺资源板块似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煤炭板块也是稀缺资源板块中的一个大类,国阳新能(600348)、潞安环能(601699)、恒源煤电(600971)、兰花科创(600123)、大同煤业(601001)。稀缺资源板块的股票大多盘大绩优,适合机构大资金的操作,稀缺资源类股票大多属于。
资源形上市公司的股票较多,按板块分有稀有金属板块(铁、铜、铝、锡、锌等行业)、不可再生能源板块(煤炭、石油、气体,矿石等行业)。600547,山东黄金 金矿 矿石储量1439.8万吨
⑦ 股市是稀有资源吗为什么
股市不是稀有资源,股市是一个正常的股权交易的场所。
⑧ 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哪些
一、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
要评判谁对谁错,要确定该否托市,就必须弄清影响股价的因素。影响股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制度因素。一个股市,如果有健全的退市机制,经营不善的公司就会随着其质量的下降最后被强行出清于市场甚至被强行破产。在这种制度下,股价的上涨必然要受限于公司质量。道理很简单:没有人愿意花高价钱购买即将退市或即将破产公司的股票,除非他的脑子有问题。
如果没有退市制度或退市制度不健全,垃圾公司就不会有出清于市场和破产的危险或者危险很小,股票也不会或难以成为废纸。于是,股市就变成了赌场,股票则异化为炒作的筹码。这是投机赌博市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制度根源,也是政策市赖以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在这种制度下,股票价格可以人为地拉高,垃圾公司不会或难以被出清市场,因而占用了极为稀缺的资源,导致了市场的低效率运行。我国股市为什么成了投机场所?股价的泡沫为什么得以长期维持?其原因就在于此。
最近这些年,我国股市为什么步入了没有尽头的熊途?政府屡施以援手熊市格局仍难以扭转?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退市制度的建立。由于退市制度的建立,垃圾公司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其股票有可能成废纸一堆,于是,投资者便开始抛出质差公司的股票。加之公司丑闻不时见诸报端,人们即使对绩优公司也心存疑虑,这就导致了股价重心不断地下移。因此,要扭转熊市就必须改善和提升公司质量,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刘纪鹏、张卫星等信心十足地认为如果按照他们的股改方案进行股改指数就一定能拉起来。笔者认为,如果公司质量这一根本问题不解决,要想股市走牛简直是痴人说梦。
刘纪鹏在反驳吴敬链的“千点不应托市”论时指出:政府在必要时应积极托市。何谓“必要时”?他的意思是:千点就是“必要时”。他的理由是:上证综指低于1000点,则股市将失去融资功能,市场参与者亏损,外资不愿进入,股市将失去生机。在笔者看来,刘纪鹏:(1)弄不清什么情况下应该托市,什么情况下不应托市。如果不是因为公司质量问题而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股价急剧下跌,政府积极托市就非常之必要;如果股价的下跌是因为股价与公司质量不相称而向股票价值回归,政府托市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托也托不了。如前所述,在退市制度条件下,股票的价格要受公司质量的压制。我国股市当前的熊市就是上市公司质量压制的结果,股价的下跌是理性的回归,政府根本没有必要托市。这些年,政府出台的托市政策不可谓不少,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2)危言耸听,别有用心。上证指数低于1000点,股市就要失去融资功能?就要失去生机?笔者不敢苟同。如果指数跌到1000点以下,股市的投资回报率等于或大于其它投资渠道的回报率,巨量外围资金就会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涌进股市,股市又怎会失去融资功能和生机?其实,刘纪鹏说的失去融资功能是指失去高价融资功能。他鼓动政府托市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维持大股东们继续在股市里圈钱罢了。大多数人认为刘纪鹏是为股民的利益着想,这是一种表面现象,他的骨子里则是维护高价圈钱者的利益。
(二)、股票价值。公司发行股票是为发展融通所需资金,投资者购买股票则是为了获取理想收益。可见,股市的本来功能对于公司而言就是融资工具,对于投资者而言则是投资工具。投资者在投资某只股票时究竟愿意出什么价,就要看该只股票能给予投资者多少回报。回报多,出价高;回报少,出价低。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股票溢价率的高低决定于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者说决定于股票的价值。一句话,股票价格的高低和涨跌决定于股票现实价值量和预期价值量的多少。
股价指数是根据股价计算得出的数值,因此,其数值的大小也是决定于上市公司盈利的多少、其数值的变动也是伴随上市公盈利的变动而变动。我们要判断一个股市的指数高低及变动趋势,就要考察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投资者用来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价值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报酬率、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红。后四项指标都要以股票数量作为计算的基础,因此,随着股改的进行、股票数量的增减,其数值也是变动的,而净资产报酬率则不受股改的影响。所以,在股改时期,投资者应该用净资产报酬率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价值。刘纪鹏、张卫星等认为“股改成败要以股价涨跌为标准”,其言下之意就是可以通过增加非流通股缩股比例以提高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红等指标的数值,或通过提高流通股扩股比例以提升股票的短期投机价值。笔者认为,即使按照这种方案股改,股价也拉不起来,而且缩扩比例越大,股价下跌的幅度就越深。因为在对价利益兑现的压力下,股价必然自然除权。
(三)、供求力量。供求规律是支配物品价格涨跌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股票作为一种经济物品,其价格的升降也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股市为什么能够牛气冲天?泡沫行情为什么会产生和得以维持?就是因为人们对股票的需求大于股票的供给。据证监会资料统计,1998年1月—2000年12月,投资者开户数增加2413.94万户,流通股股本增加6921590.199万股。假设投资者平均投入资金5万元,那么,资金的增加量则为120687000万元,是流通股股本增加量的17.44倍。正是在资金的推动下,股价不断地上涨,股市的投机气氛愈益浓厚,股市泡沫越来越大。
自2001年6月始,我国股市便步入漫漫熊途,至今仍不见反转。市况的这一逆转是与供求力量的变化分不开的。从供给方面看:
1、增量扩容步伐加速。截止2004年底,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300多家,特别是随着一些大盘股的发行,股票供给数量急剧增多。
2、存量扩容已经开始。股权分置已严重影响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今年5月股改的序幕终于拉开。随着股改的推进、全流通的实施,股票的供给量将成倍增长。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者数量则呈减速趋势。据证监会发布的资料显示,1998年6月—2001年6月,股民开户增长率为72.96%,2001年6月—2004年6月,股民开户增长率下降为11.6%,并且据一些券商营业部人员反映众多账户已变成空壳账户,因此,股民开户增长率实际已为负数。随着股民数量的锐减,资金则以更快的速度撒离股市,因为股民不会只带1.00元钱入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是因为股票价格与其价值极不相称,投资者难以获取预期的收益,甚至于亏损惨重。笔者对深市代码000001-001896共484家上市公司的资料进行了统计。2004年度这484家公司平均每股现金分红为0.056元,现金分红率仅为1.05%,远低于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即是说用钱购买股票还不如存在银行划算。股市的低回报率是场内投资者不断撒离和场外投资者不敢涉足的根本原因。
可见,一方面股票供给正在急剧增加,而另一方面股票的需求又不断减少,股票价格不下降、指数不下跌,那才令人难以思议。刘纪鹏、张卫星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家”,不可能不懂经济学的最基本规律,也不可能对上述事实不了解,那他们又为什么坚认“要以股价涨跌论成败”呢?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综上所述,股价的升降是制度因素、股票价值和市场供求综合作用的结果,指数的涨跌也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股权分置改革,从实质上来讲,只不过是在股市制度变化即由股权分置变为股票全流通的情况下,对两类股东的股份予以重新确认,它既没有革除退市机制,也没有改变公司的质量,更何况全流通的推行加剧了市场供求力量的对比,因此,股权分置改革无论如何都难以推动股价的上涨。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成功的股改就是一定要把股价拉起来”是一个天大的谬论。
⑨ 包钢股份资源巨大价值,为什么股价那么低
钢铁类股票都是这样的,因为这行业盈利能力较差,即使资产价格比较高也无法推动股价的上涨,其实不止钢铁,银行煤炭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