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上海外籍金融人才比重

上海外籍金融人才比重

发布时间:2021-06-02 10:18:21

❶ 自由贸易港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吗

自由贸易港通常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

❷ 金融很吃香吗上海

对,复干金融的在上海能吃香制。
一,金融是经济的命脉。
二,金融工作需要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入行的门槛还是有点高的。
三,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亚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有大量顶级金融企业在上海,需要高端金融人才,也使得金融人才在上海是吃香的行业。

❸ 金融科技师CGFT2020年刚出,含金量高么上海交大高金在金融行业的名声如何培养的人才多么

金融的本质就是销售,而且金融的销售是带有骗的味道的,跟学历无关,跟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❹ 哪些是上海市紧缺人才

四年紧缺排行榜上“半隐退”的人才类别

金融保险:某国际金融机构这样总结自己人才引进规律: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上引进的都是上海本地人,本世纪初是国内优秀的顶尖人才,而近两年引进的都是有海外留学背景、海外工作经验的“国际化人才”。在这个背景下,金融保险业目前引进人才的大方向开始逐步转移到那些“国际化人才”方面,他在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就随之大大降低了。

汽车与成套设备人才在几年前一直排在紧缺人才的前列,但随之汽车行业自身的良好发展,整个产业对人才吸纳能力已经逐步加强,从招聘、引进到培养的流程都逐步成熟,现在各个岗位应该已经不成问题。这类人才也因此不再是紧缺人才。

四年紧缺排行榜上“坚挺”的人才类别

高技能人才制造业人才现代农业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工只是高技能人才的一部分,在整个高技能人才专业类别中,尤其是民间工艺性的能工巧匠最缺,在许多领域都面临失传的危险,今后还要加大开发力度。

制造业:制造业人才不足有两大原因,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制造业重新定位后,发现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量上不足,另外就业政策的引导也存在问题,上海本地青年人不愿将其作为职业生涯。当然教育体制也有弊端,高职作为大量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孵化器”,政府对工科类高职教育投入不够,而从引进角度而言,也比较困难,2002年以前都是作为打工仔来引进的,《人才居住证》的实施为他们打开了通道。

现代农业人才虽然在人才总数上比重很小,但意义重大,这类人才关乎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尤其对于上海农业发挥服务功能、都市农业、技术、产业开发模式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但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类人才受重视程度不够,从业者也寥寥可数,因此需求一直坚挺。

四年紧缺排行榜上“消失”的人才类别

IT与微电子 生物医药 (2001年、2002年上榜) :这两个行业曾经是上海市紧缺的人才,但在最近两年,都降低了排名,甚至从《目录》中消失。而为什么会从急需到消失?据人事局的专家介绍:登上目录的紧缺人才,从“量”上也许说不上紧缺,真正缺少的是“质”。

有些人才,在两年前的人才市场上很难找到,但经过人事局人才方面的宏观调控,现在已经很容易就找到了,所以他们就不再是“紧缺人才”了。比如IT行业和金融保险业,前几年,想找个这方面的人才难上加难,甚至开出高薪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但经过这两年的调控,这类人才已经相对普遍地出现在了人才市场上,因此也就自然地在《人才开发目录》上消失了。

而生物医药人才呢?生物医药行业最近两年民营资本介入的力度比较大,民营资本的介入从体制上盘活了现有的人才结构,因为人才紧缺通过两种手段可以解决———开发和培养,通过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是培养紧缺人才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生物医药行业基本上属于这种情况,所以现在该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相对有所缓和。因此,它从《目录》上的位置也就一降再降。

四年紧缺排行榜上“新脸”类人才

领军人才:从2003年首次公布开始,世博人才今年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二。目前的需求主要是外围人才,至于外围人才和内围人才如何结合,如何向2010年推进,人事局和世博局将在今年6月公布具体方案。

领军人才,今年首次出现便登上榜首,也是上海支柱产业、重大工程等发展的必然结果。

❺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哪些优势

  1. 国务院正式批复上复海加快制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2. 地理位置优越,临近大海,交通便利,有深厚的经济基础,上海也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和远东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

  3. 基础条件好, 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从国内城市目前的现状来看,上海最有条件。

  4. 上海是我国综合城市实力最强的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是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5. 上海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

❻ 2020年上海真的会建设成世界的金融,经济,贸易,航运中心吗

根据规划,浦东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载区,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彰显卓越全球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标杆区域。

❼ 请问上海和别的国际大都市比起来有什么优势吗

上海被誉为“东方的巴黎”。

"国际化大都市"这个概念的起源,究竟是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的,还是英国学者霍耳在1966年提出的,无关紧要。在中国,它业已成为一顶给城市加冕的皇冠,高于现有一切奖项,而且是一个城市有幸被视为伟大的城市的最佳搭配。在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和中国城市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厘清国际大都市的人性化指标和必备条件,令城市的努力不致于迷失方向。
标准一:区域中心
国际大都市不单纯等于拥有跨国公司、国际航班、五星级酒店、酒吧、别墅、高尔夫球场、地铁、西餐、外国乐队、巨型建筑这些符号化的东西。
与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这些必要前提相比,国际大都市的意义更似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全球版图上举足轻重、舍我其谁。以纽约计,它的GDP值单拿出来可以在全世界国家中排位第14,超过澳大利亚;如果将美国5个最大的城市合起来看做一个国家,它在全世界可以达到第四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作为社会能量的聚合体,国际大都市的对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超出了国家的范畴,城市高度职能化,服务于全世界,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在本国区域内,它是绝对的区域中心。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只有可能从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4个城市中产生,它们各有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为依托。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全国的精英而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是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广州是华南的中心和世界性商埠,香港则是亚洲都会和购物天堂。除此之外,其余的中国城市至多只能达到专业功能的国际化,比如国际旅游城市等。
标准二:移民之城
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外来人才的加入与常住暂住人口的增加、移民的速度是同步的,而其中外国人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可量化指标,反映了城市在国际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国企业、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移民。关于国际大都市外籍人口的比例,存在着5%、8%、15%、20%4种不同的说法。以最低的5%计算,一千万人口的城市必须拥有50万常住外籍人士,在这一点上,北京、上海、广州目前无一达标。
从1820年到1920年,有1130万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纽约,为纽约超越伦敦成为世界最大城市提供了人力资源。1965年以来,每年仍有75000人获准移居纽约,而外国留学生和暂住型职业人士更是源源不绝。综合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在北京,1600万人口中有外来流动人口380万,常住北京的外国人有10万多人;上海1800万人口中有387万外来流动人口,有2万外国人常住上海(注:据上海《文汇报》报道,目前总共有来自世界一百二十六个国家的一万九千五百名外国人,在上海从事各项工作。);广州外来流动人口突破400万,有1万外国人常住广州。
标准三:会展之城
国际大都市通常也是国际会展城市。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每年至少要举办150次以上由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会议。巴黎的国际会议更是多达300多个。各类国际会议的召开可以拉动旅游、广告、运输、通讯等第三产业,由它带来的延伸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国城市中,香港的国际性会议是最多的,其次北京,广州是最少的。
标准四:组织之城
国际组织分布列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罗马、日内瓦、纽约、华盛顿、斯德哥尔摩、维也纳、哥本哈根。纽约市政府曾调查得出结论:纽约为联合国每投入1美元即可获得4美元的收益。小小瑞士就有近400个国际组织,没有沙漠的德国争取到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秘书处设在波恩,连印度和泰国都各有10多个国际组织机构。
全球大大小小的国际组织有4万多个,国际组织能吸引外资的大量流入,所在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所在城市也成为大型国际会议的主要举行地。1999年世界竹藤协会全球总部落户北京,2002年联合国所属的亚太农业工程和机械中心总部迁址北京,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常设秘书处定址北京,再加上即将在北京成立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总部和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组织总部。所有这一切都证明北京正在向世界组织之城迈进。我们希望看到吸引国际组织总部入驻的思维在中国的大城市生根。
标准五:服务之城
全球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在这方面,中国目前做得最好的城市是香港,它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了82%,北京居第二位,服务业比重为61%,上海最低,服务业比重为48%(内地的城市因为带有郊区,而且郊区的面积往往是市区的数十倍,所以第三产业的比重普遍偏低)。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杨汝万对北京的城市诊断是,当城市的规模化发展与城市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一对矛盾体时,北京必须完成从规模化发展向功能化发展的转变,北京的下一步目标应是从大都市(Mega-city)转变为世界性、国际化大都市(World city/global city)。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贸易促进处处长李仲周提出,高度发展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将是提高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
服务业覆盖着金融、保险、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城市CBD的设立,也是强化金融服务业的重要一环。
标准六:创业与人居之城
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不只是吸引",但一定要有吸引,成为创业与人居之城。
北京、上海和广州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纳着新的跨国公司的到来。在中国加入世贸的前后,广州写字楼全面复苏,先后提了两次价,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及广告、保险类公司和律师事务所比例递升。
安居是另一方面的指标,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几乎是齐头并进式地重视。北京的环线和地铁延伸置业可圈可点,40%左右的商品房被外地人买走;上海内外销并轨和蓝印户口政策吸引了接近20%的外地人置业,"台湾人购房热"、"温州人购房热"一波又一波,2002年1月至5月,外籍人士购房接近5%;广州的商品房供销两旺,对郊区大盘的开发在全国无出其右,睇楼早已成为城市生活一部分。
标准七:传媒之城
大众传媒体系可谓是城市的神经网络,国际大都市更是传媒之城,尽可能地创造国内外有影响的报纸、电视广播节目、文学作品、出版社、学术刊物、视听发行机构、书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市场。
在美国,纽约市通过全美三大广播网控制着2139家电台和电视台,通过《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出版媒体影响全国的舆论界,几乎左右全国的新闻和娱乐。美国学者尼尔.R.彼尔斯说过:"纽约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和时装,年复一年地塑造和影响美国人的思想,美国任何其它力量都无法办到。"
在中国,央视、新华社、中央级新闻单位和出版社总部的集中使北京得以辐射全国,广州三大报业集团加上一批全国性明星杂志向全国示范了广东的开放观念和现代城市时尚;在这方面,上海显得像个跛足巨人。香港的电视传媒和杂志对广东人颇有影响,而北京的传媒则是全国城市传媒的教科书。
标准八:文明之城
城市文明和生活质素高,是国际大都市的应有之义。
健康水平最敏感的指标是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人均寿命,北京均已经达到国际大都市水平。北京也正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国际文化品牌--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北京国际时装周。据2001年8月的一次调查显示,按五级分制计算,北京市民对自身素质的评分打3分。北京的绿化、卫生和水质及空气质量都不符合国际大都市的标准,交通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也难以令人完全满意。此外,北京人对自身知识水平、举止和语言文明三者的评价分分别为2.9、2.8和2.7分。用开放题的方式询问被访者"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民国际大都市意识的有效办法是什么",结果近半数北京市民回答:"希望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上海也在往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上靠,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季、上海博物馆、国际著名体育赛事的举办、科技教育发展的水平、环保指标、人均GDP等都是上海的人文环境和生活质素亮点。
中国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只有丽江和平遥两座古城。我们很难奢望中国的现代大都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却寄望中国未来能产生像巴黎这样的世界艺术之都。
由此八项要求看来,上海要跻身于“国际化大都市”行列,还需在国际化人才,外来人才的加入与常住暂住人口的增加、移民的速度、外来留学大学生、国际会议、传媒等方面下功夫,而北京则也还需加把劲!

❽ 据说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很牛逼,是亚洲的金融中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仅次于东京的远东第二大城市。如果你需要更感性的说法,我可以告诉你,当时,好莱坞的大片,在美上市后三天之内就会出现在上海的各大影院,此其一。其二,改革开放到今天,你能学到和看到的几乎所有现代营销和广告手法在那时的上海都可以找到。尤为让我感佩的是,翻看当时民族企业的广告创意,你会发现,其实我们中国人对市场经济一点也不陌生,而且早在六十年前,就已经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此外,当时上海的繁荣与租界有很大的关系,再次就不多作举例了,你可以搜索一下,从某个层面上说,租界的繁荣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至于1楼那位说的上海那时的牛都是靠外国人,这是毫无依据可言的。楼主可以去上海图书馆或者上海档案馆查阅当时的一些史料就明白了。其实上海的租界与《南京条约》签订后的开埠是有直接联系的,而开埠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租界和移民的繁荣,这些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
继续回1楼,香港如今的繁荣与上海有着非常大的关系。49年解放后,老蒋卷走中国百分之八十的硬通货。而从这时开始,上海人开始了移民香港的浪潮。第一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席执行官董建华、现任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上海青帮掌门人杜月笙、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家族、娱乐圈教父邵逸夫、香港娱乐圈阿姐汪明荃、著名主持人沈殿霞等人均是上海发家后去香港发展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远东巴黎”的美誉,也因此经常被报刊杂志特别加上一个“大”字,即“大上海”来形容上海在当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程度。听我外婆聊过一些往事,据说当年的香港仍处在发展低潮,许多香港有识之士都渴望有朝一日将香港打造成如上海一般繁华,故当地报纸也曾将香港形容为“小上海” 来勉励公众。
在这之后的另一波移民潮则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得益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国门打开的同时也让国人进一步领略到了香港高速发展的魅力所在,而上海则因受困于“文革”等客观因素,和香港的差距在六七十年代加速拉大,昔日有着“远东巴黎”美誉的“大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只能面对香港已如磐石般稳固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望尘莫及。

再补充一篇转的文章,供各位参考:
中央政府于3月25日透过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对全世界宣布:当日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会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距离北京对外正式宣布建设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后不到半个月时间,中央政府于4月8日授权新华社发文,宣布将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列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
香港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当晚即透过媒体为港人打气,称其相信中央政府另有打算,香港也会积极准备,希望成为内地以外首个配合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地区。曾特首的此番及时回应在香港市民看来意在向中央讨政策,力求保住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面对现实,如今的上海就金融中心地位而言依然无法同香港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性相提并论,甚至还不如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被誉为“远东巴黎”的全盛时代,这其中有主观因素,比如近几年人才外流的严重性已经达到了几乎无可救药的地步。在上海着名的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内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最优秀的毕业生去了美国,第二等的去了香港,哪也去不了的留在大学读研,然后教书。
客观上来讲,中国央行和外汇监管部门对人民币兑换的严格管控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梦想更像是一句高喊的口号,至少目前看来没有太大实际用途,就连前些日子载我去中环开会的香港的士司机都知道,哪天人民币自由兑换,上海哪天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中心。
也正是基于这个最根本的判断,不少经济学家在获悉中国国务院有关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决议通过之后纷纷兴奋地提出这样一个逆向思维的结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2020年之前有戏!

❾ 我打算在上海做金融工作,但很困惑,请过来人帮我指明道路!

上海这边微动力金融营销销售普遍缺人,经常让人去做销售,出不了单就让人滚蛋。版
金融分析师很多人权都想做,但能做的就只要那几个,为什么,因为经验,因为资历,中国很看重这些东西。
销售的确可以赚到钱,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都有,我就见过,但那是少数人,大多数只能那拿个底薪,出单也是要看机遇的。而且做销售几乎不用什么学历,我目前公司的最小员工刚成年,初中没毕业,一样可以做销售,大学毕了业的90%也做了销售,因为找不到相对应的职位。
销售这趟水深不深,我想说,也会被屏蔽掉。做好自己就好,想赚钱努力社会点。

❿ 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世界金融之都

上海具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 金融市场的完备程度,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指标。上海的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强大
开放程度,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个标志,上海走在全国的前列 。
基础条件好

“选择上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清华大学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教授这样评价,“因为上海曾经就是远东的金融中心,基础条件最好。”他用了一个有趣的词:“无人可比”。

在他看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而从国内城市目前的现状来看,上海最有条件。

至今,上海的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其中,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市金融办有关人士介绍,截至去年6月底,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850家。

更重要的是,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在全国金融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这是反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金融机构聚集功能的重要指标。“十五”末,上海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截至2007年底,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0.48万亿元,上海就占了6.94万亿元,约为全国金融总资产的11.5%,增长很快。

市场辐射大

金融市场的完备程度,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指标。而上海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强大。

至今,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与OTC衍生品、黄金、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是国内金融市场中心,也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

令人鼓舞的是,上海金融市场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2007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127.6亿元,同比增长117%,而2006年的增长只有69%。2008年,尽管证券市场成交额同比萎缩,但金融要素市场间相互补充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至去年6月底,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已达76.6万亿元,同比也增长了41.07%。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30.54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亚洲第二;位于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债券流通余额13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位;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部分产品也列入世界前列,其中,天然胶成交8.7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一,铜成交10.1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二位。

直接融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最主要的标志。以上海金融市场发行的股票、国债、企业债、上市公司债和企业短期融资融券为统计口径,2005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占国内融资比重约为17.7%,2006年达20%,2007年达25.2%。2008年,即使证券市场深幅调整,直接融资较大回落,但是,上半年直接融资额占比也达到了14.4%。2002年到2007年,在上海直接融资的国内企业融资总额达到了2万亿元,其中95%的融资额是兄弟省市企业的,可见其服务全国的能力。

开放程度高

开放程度,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个标志,上海也走在全国的前列。

截至2008年6月底,已有375家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汇聚上海,占在沪金融机构总数的44.1%,也就是说,上海近一半的金融机构属于外资。其中,有17家外资银行总部设于上海,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的2/3。5家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将境内总部设在上海,占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总数的5/7。另外,上海一半以上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集中在上海,还吸引了境内众多中外资银行的资金管理中心入驻。

阅读全文

与上海外籍金融人才比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招行外汇通账号密码是多少 浏览:48
5英镑人民币 浏览:36
买外汇利润计算器 浏览:295
理财书滚雪球 浏览:411
彩虹贷款要担保人么 浏览:554
店面商业贷款利率 浏览:308
股票讨论交流 浏览:198
白糖期货2019年5月13 浏览:947
徐新投资中华英才网投了 浏览:622
持仓查询基金 浏览:454
大学生网络贷款平台有哪些 浏览:190
宝钢2019年5月期货价格 浏览:840
炒外汇中国监管 浏览:793
口袋理财注册 浏览:645
商业贷款哪个银行好 浏览:209
QDI基金赎回用哪天的中间价 浏览:802
中泰化学股资金流向全览 浏览:665
贷款抵押品价值大逆向选择 浏览:413
做外汇金融 浏览:241
理财师平台app 浏览: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