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何影响
太原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 。外缘有山脉环绕 。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亦即一年中降水夏秋多,冬春少。太原,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由于北方地区降水多集中在生长季节里,降水集中程度远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形成明显的雨热同季现象,使全年有限的降水发挥了更大的生态作用,有利于植物和作物的生长发育,对于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实际意义。降水量以及暴雨季节分配的地区差异对于我国其他经济活动和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也有重要影响。每年的5-9月是我国各大江河最容易发生洪水的时期,对防洪减灾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㈡ 今年夏季南方暴雨连绵,农作物收成是否会下降
南方暴雨连绵,自然会对农作物的收成产生负面的影响,会降低产量的。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毕竟古人有一句话说靠天吃饭,虽然现在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人为控制,但是农作物能否成熟和相应收成怎么样都与自然环境和天气息息相关,其中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夏季。另外经常性地暴雨会让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剧增,从而让植物的根系浸泡在水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植物会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会分解出酒精,对植物的根系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农作物的健康降低,甚至出现死亡的情况,再者对土壤也是十分不好的,土壤中酒精含量过高,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降低,会对下一次农作物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
㈢ 农作物受影响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农作物影响与大自然有关。正常的生长必须风调雨顺,阳光充足,温度适宜,不旱不涝。这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影响农作物生长因素也是大自然,暴风,暴雪,暴雨,沙尘暴。春季连阴光照不足,夏季梅雨,秋季干旱,冬季低温。破坏性灾害更是对农作物造成更大损失的影响,如地震、洪水、泥石流;因天气原因造成虫灾对农作物威胁更大,如蝗虫、麦丹病,稻田的白粉病和炭疽病,各种虫子对农作物都造成威胁。人为的灾害是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秸秆大田焚烧更是对农作物造成不可估量影响;化工污染对农作物也造成相当威胁。总之诸多因素都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
㈣ 通货膨胀对农产品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不同于国外的资本市场经济,我认为部分未曾加工的农场品价格会涨但加工后的农场品价格涨幅成度国家会调控,举个稻谷的例子:最近几年国家对稻谷实施了临时储备和中央储备政策,北粮南运的运费补贴等,如果国家不和市场上的商贩竞争的话,所有稻谷都进入商贩手里的话,那么国家还怎么调控大米,小麦,玉米等农场品加工后的价格(因为国家手里的农场品数量少无法进行调控),那时加工后的农场品的价格必会随着市场经济膨胀。所以国家手里必须有充足的粮食才能调控粮食市场,所以农场品加工前的价格的涨副会大些。
㈤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暴雨对农业将会有什么影响
暴雨会对农业有很多影响,暴雨会产生洪涝灾害,会淹死农作物,会导致果树和水稻大幅度减产,同时受到暴雨影响,植物更容易受到虫害影响,从而会影响后续产量,这次暴雨对农业是会有很大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就需要和民众一起去应对这次暴雨带来的影响。
在国内,利用农作物生活的民众还是挺多,民众可以种植小麦去获得食物,种植蔬菜和果树去获得利润,基本上是种植各种农作物来生活,暴雨的侵袭,把这些民众的生活也切断了,阻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此时暴风雨损害不仅是农作物,还是民众的生活,没法生活,这对于民众来说就很困难了,因此,政府和相关人员一定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帮助他们解决这次困难,给他们物质和生活上提供帮助,我也相信这些民众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
㈥ 暴雨天气通常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其原因是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C。暴雨造成土壤含水量过高,含氧量不足,根系呼吸受阻,吸收功能降低(甚至死亡),所以暴雨天气通常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㈦ 那些因素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相信会对你有帮助的:
与其他任何行业相比,农业也许能够更加明确地突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生计来源的丧失、环境破坏和生态移民等问题产生潜在影响的范围和严重性。在农作物和农业技术领域开展一次“绿色地球革命”有助于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降低损失并增强我们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地扩大了粮食生产规模,使其满足了因人口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而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估计,随着这两个因素继续推动粮食需求的增长,2030年全世界的粮食需求将比1998年增加50%。而气候变化将成为决定这一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的最新评估预计,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1990-2100年会升高1.4~5.8℃,而同时期海平面会上升9~88cm。整个20世纪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0.6℃,而这种气候变暖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
的。
气温的上升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以下影响:
* 转移农作物的最佳种植地带;
* 改变降雨的类型(雨量及变化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
* 减少冬季以降雪及冰川形式对水的储存;
* 转移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地;
* 通过二氧化碳和气温的作用影响农作物产量;
* 因海平面上升及脆弱的抵御洪水能力而减少耕地面积。
这些作用的整体影响会因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农作物和其他地方性因素的不同而变化。这些变化以及对长期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尤其在区域范围)都使我们对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产量的讨论最多只能是初步的。这些概括性结论通常只能表明未来可能情景的范围。
总的来说,许多温带地区的农业也许会从中受益,表现为农作物生长期延长,家畜过冬成本降低,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森林的生长速度也许变快。但对于许多热带地区来说,整体的情况则是负面的:降雨量的变化性也许会变大,极端天气现象发生的几率会增加,而农作物可能会减产。农作物、耕作技术以及土地和水管理的改善也许可以起到补偿作用,但要增加这些热带地区的粮食产量则会变得异常困难。
转移种植地带 随着气温的上升,因某些特定气候条件而使某种农作物生长良好的地带可能会向两极和海拔更高的地方转移。这将会导致粮食产量和某些热带国家出口收入的减少。例如,对于非洲和中美洲26个大部分都很贫穷的国家来说,咖啡占据着他们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第一、第二或第三位。然而,咖啡对年平均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在乌干达,气温只需上升2℃就会导致适合种植咖啡的土地面积大量减少在北纬地区,全球变暖也许会将潜在的农作物种植地区向北扩展,加拿大和俄罗斯将因此获得最大面积的这种地带。然而,新气候带的土壤类型却并不一定都适合目前在这些主要的农业生产国开展的高密度农业作业。
降雨量的变化 全世界许多地区的降雨类型都有可能因全球变暖而发生变化。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的预计,全球年均降雨量在21世纪会有所增加,尽管某些地区的降雨量会有一定减少。在降雨量预计增加的地区,有可能每年的降雨量都会有很大变化。在开花、授粉和灌浆阶段的水分短缺被公认会造成玉米、大豆、小麦和高粱的减产。
降雨量的变化和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的增加会进一步导致世界部分区域水资源的短缺,并影响其水质。获取水资源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图2)。农业用水几乎占全球用水量的70%,而这一比例在亚洲和西亚地区则高达95%。因此,水资源的紧张会严重影响农业。
降雨量的变化还会影响土壤的水分。最近对全球15个气候模型的分析表明所有气候模型都给出了一些相同的预测结果。美国的西南部、墨西哥、中美洲、地中海、澳大利亚和南部非洲一年四季都会因全球变暖而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变干。亚马逊河流域和西非的许多地区会在6月、7月和8月三个月出现土壤变干的现象,而亚洲季风地区出现土壤变干的时间是在12月、1月和2月。但预测土壤变湿的情景时,这15个模型分析只有在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非种植季节,才得到很一致的结论。这项研究总结认为,全球变暖可能会造成土壤缺乏水分,从而导致全球粮食生产潜力整体减少。
降雨量的变化还会对河流的水流以及灌溉用水产生影响。在那些依靠融雪进行农业灌溉的区域,例如在南亚的许多地区,冰川和降雪量的减少可能会对夏季供水带来严重的后果。
降雨量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中亚、北部和南部非洲、中东、地中海地区和澳大利亚发生干旱的频率和强度。极端天气现象(包括干旱、暴风雨和洪水)发生频率及强度的增加都会导致对农作物的破坏以及土地退化。干旱和洪水已经成为导致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短缺的最常见的原因
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增加许多主要农作物害虫的数量、生长速度和地理分布的范围。同时,根据降雨类型的变化,气候变暖也有可能对微生物病原体产生刺激作用。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害虫的影响在某些地区已经有所表现。这里我们就举一些全球不同地区的例子:
* 在新西兰北部,霜冻发生几率的减少导致热带草地毛虫数量的增多,从而对牧场的草地造成了严重破坏。
* 柑橘溃疡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细菌疾病,喜好酷热及大雨。这种病害通过飓风被传播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使该州所有的柑橘作物都感染致病。
* 豆叶甲是一种通过传播豆荚斑驳病毒危害大豆的害虫。这种害虫已经从美国的南部扩散到了中部和中西部的北部地区。
来源:Willoughby 和Barnes,2002;Wildlife Trust,2005;Epstein 和Mills,2005;Pritchard 和
Amthor,2005
气温变化的影响 农作物的产量会因气温的不同而产生很大变化(图4)。即便是非常轻微的气温变暖也会造成水稻产量的下降,这是因为水稻适于生长在接近最大昼夜温差的气候条件下。最近在菲律宾进行的一项关于全球变暖对水稻产量产生影响的研究表明,在生长季节内,日均最低气温(夜间)每上升1℃,水稻产量就会减少10%。
二氧化碳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提高许多农作物的净生产力,这是因为碳的“肥力”能够增加光合作用。这种影响的大小随不同的农作物而不同。二氧化碳对某些农作物,也就是我们说的C3农作物,有积极的施肥作用。这些农作物包括欧洲和亚洲的主要谷类作物,即小麦和水稻。另一方面,像玉米、高粱、甘蔗和小米这样的 C4农作物对二氧化碳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由于C3杂草对这种变化的反应也可能很好,结果就有可能抑制C4农作物的产量。而C4农作物是热带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农业的主要粮食来源。
最近进行的对生长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真实环境中的玉米、小麦、大豆和水稻试验农作物的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地面高臭氧浓度等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农田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而产生的肥力提升也许只有其理论最佳效果的一半。
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土地减少 全球某些人口最密集地区的肥沃土地面积可能会有一定减少,尤其在那些地势较低的三角洲地区,例如尼罗河、湄公河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举例来说,海平面上升1m就会造成尼罗河三角洲较低地区减少5 800km2土地,直接影响了埃及15% 的可居住土地。在孟加拉国,海平面上升1 m就会淹没几乎30 000km2的土地,对该国超过13%的居民产生影响;而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越南,40 000km2的土地就会消失,全国23% 的居民会受到影响(表1)。即使在那些未被海水淹没的地区,由于土壤和地下水被盐化以及潮汐涌浪风险的增加,土壤的质量也会下降。
㈧ 雨对农作物有什么作用
降雨量的变化还会影响土壤的水分。最近对全球15个气候模型的分析表明所有气候模型都给出了一些相同的预测结果。美国的西南部、墨西哥、中美洲、地中海、澳大利亚和南部非洲一年四季都会因全球变暖而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变干。亚马逊河流域和西非的许多地区会在6月、7月和8月三个月出现土壤变干的现象,而亚洲季风地区出现土壤变干的时间是在12月、1月和2月。但预测土壤变湿的情景时,这15个模型分析只有在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非种植季节,才得到很一致的结论。这项研究总结认为,全球变暖可能会造成土壤缺乏水分,从而导致全球粮食生产潜力整体减少。
降雨量的变化还会对河流的水流以及灌溉用水产生影响。在那些依靠融雪进行农业灌溉的区域,例如在南亚的许多地区,冰川和降雪量的减少可能会对夏季供水带来严重的后果。
降雨量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中亚、北部和南部非洲、中东、地中海地区和澳大利亚发生干旱的频率和强度。极端天气现象(包括干旱、暴风雨和洪水)发生频率及强度的增加都会导致对农作物的破坏以及土地退化。干旱和洪水已经成为导致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短缺的最常见的原因
㈨ 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的意义
2019年将继续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最低收购价2018年11月份已经公布,每斤小幅下调3分钱,每斤1.12元;稻谷最低收购价将于春节前后公布,预计将以稳为主。
稻谷、小麦的走势有所差异,稻谷的库存水平依然较高,供需关系阶段性宽松,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小麦在经历上年的产量、质量下降之后,供需趋于基本平衡,预计2019年库存消化进度加快,市场价格有望弱中趋稳。
预计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在总量上是有保障的,市场有稳定运行的基础。随着国家对大豆生产支持力度的加大,2019年播种面积有望继续增加,国产大豆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与进口大豆价格的联动性有可能增强。
此外,受产能调整等因素影响,牛肉、羊肉、鸡肉、鸡蛋价格普遍上涨。棉花市场基本平稳,9月份以后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消费趋弱、价格走低。受国际市场下跌带动,食糖价格持续下跌。
㈩ 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
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
农产品市场需求是指市场上所有稍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某种农产品总量。具体的影响因素有:
(1)消费人口。人口越多,农产品需求量越大。
(2)收入水平。一般而言,收入水平越高,农产品需求量越大。但是,对于粗粮粗菜等劣质农产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而降低。
(3)价格水平。一般而言,价格降低需求量会增加。但对于生活必需品的农产品,由于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价格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就不大。
(4)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农产品的需求量一般与替代品价格皇正向波动,与互补品价格呈反向波动。
(5)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与偏好。消费者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特定农产品的偏好程度,使收入水平等相同的消费者对同一农产品的需求量存在较大差异。
(6)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测他所需的某种农产品的价格会上涨,他可能会多买些这种产品供以后消费,使农产品的短期需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