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有哪些
1.中国移动收购来巴基斯坦运营源商
2.吉利并购沃尔沃
3.中国投资公司入股美国黑石集团
4.国家开发银行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
5.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
6.中国平安保险收购欧洲富通集团股权
7.中国国家电网成功竞购菲律宾电网运营权
『贰』 哪里可以看到更多国内外企业收购并购方面的案例分析
高顿财务培训开设《战略收购与兼并》课程,系统介绍战略与并购相辅相成的最新思路,引入国内外最成熟战略收购与兼并案例精析。
『叁』 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分析+启发
这里是游戏行业出海的分析
2018年,国内游戏行业的经历不用再一一描述,而对于中小研发来说,这种经历更加痛彻。因此不只是大厂,中小研发也开始着眼于海外。
但熟悉国内市场的中小团队,在出海初期往往面对一些问题,最大的就是产品问题。近日,在龙虎报联合量江湖举办的出海游戏沙龙上,来自成都星罗互动的刘洁以产品的角度为我们分享了中小研发如何出海的问题。龙虎报将其分享的内容整理出来,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指导。
版号问题下中小研发的窘境
2018年对于研发来说都非常辛苦,而成都的研发尤甚。我对2018年的感触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版号、寒冬、出海,且这三者表现为因果关系。
首先是版号问题,由于小研发团队在版号储备方面的意识薄弱,在版号受限之后,定位于国内市场的游戏很难上线,这使得小研发团队非常被动。这时候可能会考虑出海,但题材问题又随之浮出水面,很多产品的题材是在立项之初就确定好的,通用题材还好,但如果是一些武侠、仙侠题材的产品,出海时天然的会失去欧美市场,在亚洲范围内,日本市场也不一定适合这类题材,而韩国在去年也几乎没有仙侠、武侠题材的游戏能进入畅销榜前五十。
版号问题直接导致了国内游戏行业的寒冬,而国内的寒冬又促使业者出海,但在出海时,题材、产品等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在出海之前,就需要确定做什么样的产品能够适合出海。
事实上,去年的寒冬暴露了一些中小研发的弱势,第一便是上述提及的版号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两个面,首先是版号储备意识缺失;其次,即便有储备版号的意识,但中小研发缺乏储备版号的条件。
以星罗互动为例,公司成立于2015年,而在公司成立之前,团队曾做过一款产品《龙之守护》,这是2014年国内游戏出海韩国表现最好产品。不过有了成功项目的积淀,但是在团队出来成立公司以后,虽然公司也延续着魔幻类MMO游戏的开发,但并没有思考版号的储备问题,因此在去年新立项游戏时,就有些紧张,如果今年版号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公司也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中小研发第二个弱项是产品。一般来说中小研发的团队规模不会很大,我门公司在做第一款产品的时候只有三四十人,即便到今天已经扩充至七八十人,但最多时也仅仅能够开发两三款产品,这容易导致公司产品线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第三点弱势便是成本。在2014年我们开发《龙之守护》时,美术成本大概为两三百万,而到了2015年以后,我们开始做《黑暗与荣耀》时,成本已经飙升至上千万。在这种对美术品质、技术有更高要求的环境下,研发的成本只会持续增加。成本的弱势也导致了中小研发止损能力的弱势,一旦开始一个项目以后,很难再因为方向不对等问题,直接抛弃之前投入成本的内容。
面向海外市场的思维
就海外市场总体情况来看,星罗互动曾在全球发过一款MMO游戏《黑暗与荣耀》(除中东外的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发行韩国时的名称为《Glory》。这款游戏去年在韩国市场的成绩非常出色,曾做到了Google
Play畅销榜第九,在App
Store上也进入了畅销榜前五;在东南亚,这款游戏也发行了包括越南语、泰语在内的大部分当地小语种版本;在欧美,则发行了德语、英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等多个语种的版本。
通过分析这款游戏,我们发现,韩国和港澳台非常适合魔幻类MMO,其中台湾市场和韩国市场有一定的相似度,包括付费数值和用户层次;东南亚可能更偏向于仙侠、武侠类游戏,不过在当地获取用户较为容易;而欧美市场由于已经有了一些竞品,因此我们需要自己开拓一下市场。
『肆』 近三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及其原因分析
华为,阿里巴巴等在美国并购的失败,是因为美国以安全为理由,阻止中国资本扩张到美国。
『伍』 跨国公司跨国兼并的案例
战略1: 在靠近高端战略矿产资源储备的地区布置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
目前,宝钢在巴西和世界最大的钢铁矿石公司巴西国有铝厂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当地建立了规模达80亿美元的工厂。这为宝钢在中国和当地的高端扁钢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高档铁矿资源。
战略2:在海外建立基地和立足点,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大规模地收购海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出资1亿500万美元收购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部分天然气资源。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收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战略3:为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成本、稳固重要资源的供应
为了满足中国对于铜矿资源的需要,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将购买外国一些铜矿企业的股份。这种收购行为将为国内一些重要行业提供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铜矿资源。中国有色金属公司最近策划将收购的股票上市。
技术战略
战略4:利用投资来推动销售
东方通信公司(Eastcom)是上海一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最近,东方通信收购了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加州Interwave公司19%的股份。Interwave主要从事GSM/GPRS网络设备生产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作为合约的一部分,Interwave每年将向东信采购价值2500万美元的设备。
战略5:纵向整合产品技术的高科技部分和零配件部分
广东美的集团出资20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三洋电器公司(Sanyo Electric)的微波炉业务,并将这部分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和设备转移到了公司的中国生产基地。
战略6:收购世界级的研发机构
京东方是一家国有企业,2002年的收入达到了91.1亿人民币。京东方出资3080万美元收购了韩国现代集团全资子公司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生产TFT-LCD显示屏,产品主要用于笔记本、台式电脑和电视机。京东方收购了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以后,成为了世界第9大TFT-LCD显示屏生产商。这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最大的一笔向外收购。
战略7:收购外国高科技品牌,用它来主打国内市场
上海电气集团(SEC)是中国最大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的公司。上海电气斥资2300万美元收购了日本著名的印刷机械厂商Akiyama International Co.(AIC)和其全部的彩色打印设备与技术。上海电气现在控股了这家日本公司,它将在中国市场上继续使用AIC这个品牌。
战略8:收购外国研发机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推出产品
华为科技正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市建立一个新的研发中心。它在印度当地雇佣了1500名员工。华为同时斥资5亿美元在墨西哥建立了生产中心。
产品战略
战略9:在一些关键的外国市场收购破产或经营不善的小公司
华意集团最近收购了美国Moltech电力系统公司。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Moltech是一家生产蓄电池的公司,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被廉价拍卖。华意集团将在美国、英国和墨西哥等市场上继续运营Moltech公司。
战略10:用本地化生产来占领区域市场
海信集团收购了韩国大宇集团在南非的厂房,购买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建成了生产流水线,大大增强了生产能力。
战略11:收购一个制造基地,作为立足点,支持中国在美国的进一步收购行动
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是一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是中国500强企业之一。万向收购了美国UAI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成为了该公司最大股东。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地UAI公司主要制造与销售制动器和零部件等系列产品,是美国维修市场此类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浙江万向集团与UAI的董事会组成了联合主席团。公司在伊利诺州埃尔金市建立了万向美国基金,基金主要为UAI的客户和其他美国汽车配件公司在中国寻找原材料和零配件,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美国寻找兼并和收购的机会。
品牌战略
战略12:逐步扩大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达到提升品牌在国内市场价值的目的
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知名的家电制造企业。2001年,海尔与美国当地经验丰富的家电经销商Mike Jemal合作,成立了海尔美国公司,专门在美国销售海尔冰箱、空调和其他家电。海尔美国还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制造工厂,保证产品的零售供应。
海尔美国公司目前已经在美国的小型空调和冰箱市场上占领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品牌提升,使海尔在中国国内市场面对全球家电企业的激烈竞争时,在品牌和渠道技巧上更具有竞争力。海尔公司的CEO张瑞敏说,为了在国内市场取得胜利,你必须在国外市场取得胜利。
战略13:在进入新市场时,尽量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本地化
海尔集团2001年出资700万美元收购了意大利冰箱制造商Menghetti。海尔希望通过在当地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来打入欧洲市场。Menghetti在里昂和阿姆斯特丹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中心,海尔通过收购Menghetti可以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更加本地化。
战略14:运用美国化的管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多品牌组合(Multi-brand Portfolio)的战略
广州珠江钢琴厂通过在加利福尼亚州建立办事处和设计中心进入了美国市场。珠江钢琴厂雇用了美国管理团队和技术支持人员,他们在美国市场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运用了多品牌组合的战略。他们在保留了珠江商标的同时,新增了具有美国现代家具设计风格的Herman Miller品牌,并收购了德国露迪斯海玛(Rudisheimer)品牌。在美国消费者的心目中,“来自德国”的斯坦韦父子钢琴制造厂和Bechstein等公司才是高档钢琴工艺的象征,所以珠江钢琴厂用露迪斯海玛品牌来主攻美国高档钢琴市场。现在,珠江钢琴厂已经占领了美国40%的立式钢琴(Vertical Pianos)市场份额,并且在美国精巧型平台钢琴(Baby Grand Pianos)市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战略15:在全球市场收购当地品牌
上海海欣集团生产长毛绒和法兰绒原料,产品主要用于玩具、服装、家居和鞋帽用品等等。它是中国最大的长毛绒玩具制造商,并正计划成为世界最大的长毛绒玩具制造商。公司收购了美国家用织物制造商Glenoit公司的纺织品工厂和商标专利。Glenoit公司在加拿大安大略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都有工厂。海欣集团现在已经在美国市场上拥有了自己的家居品牌,公司的绒毛织物年产量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战略16:通过与西方市场建立关联性,可以提升品牌在国内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突出品牌特色
李宁是中国知名的消费者体育用品品牌。悉尼奥运会期间,李宁运动服成为了法国体操队队服,公司借此打入了欧洲市场。李宁集团和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室ROK签订了设计合约。最近,李宁在德国、捷克、希腊和俄罗斯搭建了自己的销售代理网络。
战略17:全球利基品牌战略
红塔山集团(HRP)是云南著名的香烟生产商,在中国国内市场拥有7%的市场份额。公司和德国一家烟草公司签订了合约,获得了这家公司某一品牌的生产许可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外国对手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红塔山公司的观点是:“和外国企业合作,总比被它们吃掉要好。”
渠道战略
战略18:跨国渠道和销售网络的交换和合作
海尔集团与三洋集团共同成立了分销与销售的合资公司,公司可以在中国销售三洋产品,在日本销售海尔产品。
战略19:将制造优势转化为更有价值的渠道资产
华联集团计划在罗马尼亚建造了一座大型的购物中心,里面包括了百货商店和超市等。购物中心里销售的80%的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
战略20:扩张跨国的语音和数据电信传输渠道
中国网通2002年出资8000万美元收购了电信运营商Asia Global Crossing。通过此次收购,网通将稳固自身的电信网络和运营许可,从而为其在日本、韩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扩张带来了便
『陆』 跨国企业并购案例(十万火急)
联想并购IBM PC部门
——国际化战略的最终产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最初日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承接了欧美产业的转移,但随着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工厂,中国开始大量承接欧美的产业转移,并与日韩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但有一点,承接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以代工的形式,有的则是以并购的形式,买断对方的品牌、技术和渠道,来进行自己的全球化扩张。总之企业的全球化,海外并购还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强大,海外扩张势在必行,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当西方的大企业正不断“软化”的时候,中国的企业更像“硬骨头”。中国企业的崛起,海外并购无疑是全球化的一种捷径,联想做的是比较好的,就像柳传志所说,“我们希望能做一个英雄,而不要做一个市场的鲁莽好汉。我们现在确实敢吃螃蟹了,但我们想把螃蟹吃了吸取营养,而不是中毒。”
当PC行业面临同质化、价格白热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的时候,个性时代就来临了。惠普正是凭借“个性掌控世界”打通商用与消费的区隔,在外观设计、个性化方面做足文章,从而一举超越戴尔成为PC行业老大。戴尔的直销模式代表着网络营销,联想的分销模式代表着合作营销,而惠普则代表着更先进的订制营销。在PC行业,联想还像一个创新技术的跟随者,若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巨头,就要在研发、设计、创新加大码力,还有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相信其未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柒』 经典跨国并购案例
以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为例:
1995年迪斯尼公司以190亿美元的成功收购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业公司;
1996年洛克希德公司以91亿美元收购洛拉尔公司的大部分股份;
1997年美国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公司波音与麦道公司合并,涉及金额140亿美元;
美国业名列第四的世界通信公司以370亿美元的巨额价格并购了名列第二的微波通信公司,成为当时世界历史上金额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企业兼并;
1998年5月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在伦敦签署合并协议,这起合并涉及的市场金额高达920亿美元,再次创历史最高记录,合并后的奔驰一克莱斯勒公司年销售额达1330亿美元,这次并购的规模巨大以至于很多并购交易的总额超过了很多中小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比如当年新加坡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只有830亿美元,印度尼西亚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只有770亿美元,由此可见跨国并购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之大.
给您提供一个网站,里面有对联想并购IBM PC部门、宏基的国际化并购和TCL跨国并购案例的详细介绍,也许会有您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f00e901008k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