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周敬青的论文
1、《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起因》(《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2001年2月1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第18卷第3期2001年摘录。
2、《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论的历史演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5月第2期。
3、《解开林彪是否被劫持之谜》,《党的文献》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15日。《中国档案报》2001年3月9日全文转载。
4、周敬青:《德国社会民主党:从“全民党”到“新型政党”》,《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5、《“三个代表”与党的纲领》,《光明日报》2002年10月26日。
6、《挑战与思考》,《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前进还是停止——2002年联邦议会大选以来德国政党的走向》 译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体系的重构》,《探索》2005年第4期。
9、《试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底蕴》 《探索》 2004年第4期。
10、《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看问题——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评价方法探析》《党政论坛》2002年第2期。
11、《正确把握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相统一中的五大课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第8期。《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建立社区党委是探索社区党建网格化的新思路》,《上海党史党建》,2004年第9期。
13、《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的双向互动》,《党政论坛》,2004年第8期。
14、《传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跨世纪探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15、《第二届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党史与党建》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16、《领导干部中的“两面人”现象探析》,《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4年第2期转载。
17、《毛泽东对林彪接班人地位的确立和废黜》(上)(中)(下)《党史纵览》(上中下计 18000字)(2003年第11期,2004年第1、2期三期连载)。
18、《“九一三”事件前后怀疑和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思潮》,《中国现代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19、《保持先进性要有新观察新创造》,《人民日报》2006年5月25日。
20、《关于社区党建网格化的内涵与功效的理论思考》,《党史与党建》2005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全文转载。
B. 辛亥革命历史资料和诗歌,不知道的别乱写。诗歌要自己编。
革命诗歌 李大钊
朴素的青布马褂
褪色的灰色长袍
敲响晨钟的《新青年》
唤醒青年的《晨钟报》
一篇《庶民的胜利》
万丈红色波涛
北大红楼灯火
曾把中国照耀
三十八年历程
千秋万代风骚
与墓碑一起入地狱
和民族共同自豪
站着 分明是冲锋的战士
倒下 依旧是革命的先导
生命 是飘扬的旗帜
灵魂 是嘹亮的号角
柳亚子
武训先生义学症,文盲举世尚滔滔。
论才如汝堪千古,继至与今有一陶。
莫笑愚民秦帝暴,更怜监谤彘王劳。
拉丁何日改方块,张蔡英灵未必遥。
原注:张仲仁、蔡孑民(元培)。
水调歌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文 / 寻吟子
宫殿巍然立,高耸九重巅。君权代代神授,万岁震云天。漫道强弓铁马,不过江山易主,大都设幽燕。重叠楼台处,后苑尽天仙。
大江涌,龟蛇醒,起烽烟。武昌炮啸,惊破太后梦难眠。铁桶金汤如许,神勇八旗安在,帝脉一丝悬。华夏共和国,民主万年传。
C. 沈海波的发表论著
论著、论文名称 出版社、刊物名称 出版、发表时间 略论山海经图的流传 上海大学学报 2000、5 法显法师生卒年略考 福田 2000、11 再论唐初慧恭禅师的相关史实 正观 16期 谈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问题 福田 2001.3 因明学何时传入汉地的问题 福田 2001.4 刘勰文心雕龙与因明学的关系问题 福田 2001.5 略论凇沪战役的战略意图问题 同济大学学报 2001.5 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三个发展阶段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1.3 再论中共“一大”会议的发起筹备问题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1.7 中共“一大”会议的发起筹备的情况 党史研究资料 2001.7 论山海图产生的时代 上海大学学报 2002.1 对佛教何时传人中国诸传说的考察(一) 福田 188期 对佛教何时传人中国诸传说的考察(二) 福田 189期 论山海图产生的时代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2.5 略论因明学史上的若干问题 世界宗教研究 2004.3 汉代小说略论 上海大学学报 2004.1 中国早期佛学史上的若干问题 戒幢佛学第2卷,岳麓书社 2002.12 北宋初年天台教籍重归中土的史实 ——寒山寺佛学(一)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9 对佛教何传入中国诸传说的考察(三) 台湾福田 2002.11 关于庄严疏的卷数问题 台湾福田 2002.9 历代关于山海经产生时代问题的研究述评 法苑文汇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8 论唐初有关因明的僧俗之争(一) 台湾福田 2003.8 论唐初有关因明的僧俗之争(二) 台湾福田 2003.9 关于吕才的评价问题 台湾福田 2006.12 古因明是否传入汉地的问题 台湾福田 2007.1 关于窥基大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台湾福田 2007.5 因明学的流别 台湾福田 2007.7 因明要解略述 台湾福田 2007.2 略论秦代文学发展的进程与特点 河南社会科学 2010.5 离骚之“西海”与西方乐土 飞天 2009.9 离骚之“西海”与西方乐土 还芝斋读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6 九歌为旱祭之乐舞考 (同上) 东君之神格考 (同上) 天问新释 (同上) 楚词札记 (同上) 关于中共早期组织与“革命局”的史实辨析——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3)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9 论中共在上海发起成立的时间问题---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7) 2007.12 中共在上海发起时的组织名称问题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3.10 高一涵金城集未刊稿被发现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7.7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航 上海政法学院学子导引·社会科学系分册 2008.8 略论缅甸保卫战失利的原因 人民论坛 2009.8 高一涵金城集未刊手稿略述 飞天 2009.2 中国古代文学事典(秦汉部分)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 战国策校点 北京出版社 2000年 中国佛教逻辑史(第四著作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公务文书写作实务(合著,第3著作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9 山海经考 文汇出版社 2004.2 中华经典随笔·世说新语 中华书局 2007.9 中华经典藏书·世说新语 中华书局 2009.5 秦汉文学五十论(第2著作人)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9.5
D. 吴江的革命历史资料跪求!!!!!
古往今来,吴江大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间,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据资料反映,属吴江籍或长期生活在吴江的历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汉词赋家严忌、严助父子,西晋文学家张翰,南朝梁陈间文学训诂学家、画家顾野王,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宋代进士谢景初、谢涛,明代诗文家史鉴、沈颢、园林建筑师计成,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文学家吴兆骞、词曲家徐曦、医学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诞育了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诗人柳亚子,革命烈士张应春,国学大师金松岑,文学家范烟桥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E. 刘长林的主要著作
1、《生命与人生——儒学与梁漱溟的人生哲学》,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人生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华文化读本》(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论文(发表论文60多篇):
(1) 刘长林,略谈西汉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第97-102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84年第6期,《中国历史学年鉴(1985)》第20页有介绍。
(2) 刘长林,试评梁漱溟对东西人生态度的理解,《学术界》1991年第4期,第34-40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1991年第10期,第74-80页
(3) 刘长林,也谈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学术界》1994年第1期,第50-55页
(4) 刘长林,“五?四”思想家关于人的解放道路的思考《安徽史学》1994第2期, 第50-53页
(5) 刘长林,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人文杂志》1994年4期,第33-41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0期
(6) 刘长林,试论陈独秀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作用――兼与林毓生“陈独秀全盘反孔说”商榷,《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第103-110、121页
(7) 刘长林,陈独秀人性观述评,《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第66-68页
(8) 刘长林,析胡适对传统人性学说的现代阐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10-18页,《高等学校学报文摘》1998年第3期摘要介绍
(9) 刘长林,试析梁漱溟对中国传统人生态度的阐说,《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第84-91页
(10) 刘长林,梁漱溟生命化的人性本善论述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36-42页
(11) 刘长林,论《新民说》对近现代人格的初步构建,《学术界》1998第4期,第32-37页
(12) 刘长林,论陈独秀对新青年人生观的构建,《陈独秀研究》第1辑,第270-290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99-2000)》第60页,陈独秀研究栏目有介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刘长林,科玄论战:重建人生哲学的理论冲突,《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0期,第44-46页
(14) 刘长林,论陈独秀对科玄两派的批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27-33页
(15) 刘长林,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现代重建的由来和契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23-29页
(16) 刘长林,梁漱溟对儒家圣贤人格说的现代重构,《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第86-96页,《中国哲学年鉴2002》第60页、《中国儒学年鉴2002》第81页介绍
(17) 刘长林,论胡适对现代自由人格的建构,《胡适研究》第3辑,第291-31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8) 刘长林,论胡适对中国宗教信仰及现代走向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0-121页
(19) 刘长林、钱锦晶,论五四思想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6辑,2002年12月,韩国);《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第59-68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5期,第156页
(20) 刘长林,论科玄论战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4-20页
(21)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第113-118页
(22) 刘长林,儒学人生哲学的意蕴及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其启示,《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学林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73-189页
(23) 刘长林,以道德代宗教与伦理本位社会的和谐——梁漱溟论中国文化要义的解读,《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4-317页
(24) 刘长林、高晓峰,新青年派对国民新价值观的言说 ,《上海市革命史资料与研究》(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0-138页
(25) 刘长林,运动激愤式自杀行动社会意义的赋予——以五四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47-64页,获年会优秀论文奖
(26) 刘长林,五四后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状况述评,《现代上海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10-234页
(27) 刘长林,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精神危机的救治,《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37-161页
(28) 刘长林、班彦美,解决中国问题的“道德本位”思想倾向——五四时期陈独秀与杜亚泉道德观之比较,《理论学刊》2008年1期,第109-114页
(29) 刘长林,储天虎,陈独秀早期国防观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1期,第153-163页
(30) 刘长林,关于运动激愤式自杀社会意义赋予的探讨——以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99-106页
(31) 刘长林,林德杨自杀的意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574-578页
F. 谁有中国革命史的有关资料啊
从1923年红安建党到1949年解放,英雄的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黄安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
艰 苦 的 革 命 历 程
黄安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亲自点燃的。1921年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董必武由上海回到武汉,以一年前在武昌涵三宫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为基地,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的组织,指导革命运动。在董必武的亲切关怀下,黄安许多青年学生陆续进入武汉中学,以及与该校有密切联系的省立第一师范、政法大学、女子师范、启黄中学、共进中学、中华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学习。经过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董必武、陈潭秋的教育培养,他们中的先进分子董贤珏、王鉴、雷绍全、张培鑫等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杨仆、王文凤等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冬,董必武在武汉中学召集黄安籍党员学生开会,亲自组建了黄安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党的黄安工作组,随后又将工作组派回黄安,把革命的火种直接撒播到黄安大地,从而揭开了黄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历史序幕。
大革命时期,黄安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全县10个区210个乡均建立了农民协会的组织,入会民众达5.6万余人。在农民运动中,广大农民怀着满腔的怒火,向直接压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豪绅地主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为了使土豪劣绅得到应有而又合法的惩治,中共黄安县委抓住国共合作的有利时机,依照湖北省党部惩治土豪劣绅条例的规定,在七里坪南庙创设了革命法庭,先后依法审判了40多名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这个法庭后来经全国著名法学界人士考证,认定为中国第一个基层革命法庭。在农民运动中,斗争最激烈的七里、紫云、高桥等区,地主阶级的基层政权被摧毁,农民协会实际上成为农村革命政权。与此同时,党为了保卫农民运动的成果,推动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先后组建了三堂革命红学和农民自卫队、农民自卫军等农民武装,并领导他们同豪绅地主阶级及其武装红枪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黄安城内外到处张贴着国民党的通缉令,悬赏捉拿参与领导黄安农民运动的92名共产党员,其中第一名是黄安革命的播火人董必武。
一批革命者倒下去,又一批革命者站起来。1927年8月,以郑位三、戴克敏、吴焕先、陈定侯、戴季英为首的中共党员在七里坪秘密开会,重组了黄安县委。新县委提出“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口号,在县北领导农民自卫军和革命群众坚持斗争。
同年9月,黄安县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的指示,率领农民自卫军、义勇队和七里、紫云、高桥、桃花等区数万农民群众,举行了“九月暴动”,第一次向广大农民提出了党的土地革命的口号,打击了豪绅地主的复辟活动。随后又联合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和乘马、顺河等区的农民群众,在黄麻特委的统一领导下,于11月13日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4日攻克黄安城,全歼城内反动武装,活捉国民党黄安县长贺守忠及其他反动军政人员,把土地革命的红旗胜利地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随后,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在黄安城宣告成立。
12月5日,国民党军十二军教导师向黄安城发起突然袭击,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奋力突围。黄安县委书记王志仁和 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副总指挥刘光烈等200多名将士不幸战死,解放了21天的黄安城又重陷敌手。12月下旬,鄂东军余部72人在黄安紫云区闵家祠堂集合,由副总指挥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黄安县农民政府主席曹学楷和黄安县委负责人戴季英率领,有计划地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木兰山周围开展游击活动。
http://post..com/f?kz=89150247
G. 谁有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占领南京后,在日寇总司令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被害多达35万之巨。
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侵略军的轰炸机,排着编队对当时的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空袭,所到之处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旧城区几乎成了火海。
日军731部队在诺门罕实施细菌战后,于1940年、1941年、1942年在中国浙江衢州和宁波、湖南常德、浙赣地区连续三次实施大规模细菌战,造成至少超过3万中国和平居民死亡。
1943年,日寇从东北各地及山东、河北抓捕来大批劳工,送到井下挖煤。由于饥饿、和常遭酷刑,造成劳工大批死亡,这些死难者的尸体都集中扔在这两个大万人坑里。
(7)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扩展阅读:
抗战期间,中国有4.74亿人口,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曾经内战不休的各派系军队捐弃前嫌、投入对日作战,曾经政见对立的各党派,结成抗战同盟。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是10年独立苦撑战局,此后也主要是靠自身力量抗衡强敌,特别是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孤悬敌后,靠自力更生顽强坚持,中国抗战成为二战中最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中,中国是战争时间持续最长的国家。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日本已经高度工业化,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两国、两军对决,日本意在速战速决,中国则体大力虚,必须充分发挥地广人多的优势,通过长期的战争熬垮敌人。
在抗击法西斯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中国的局部抗战是阻击法西斯扩张的前哨战。在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军民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体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H. 有关于民国时期上海与天津等租地的状况的书,和民国时期的历史等资料,求推荐啊……
推荐给你两本:
1《上海的租界》
作者: 马长林
出版社: 天津教育
出版年: 2009-1
页数: 232
定价: 32.00元
ISBN: 9787530954799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上海的租界》的侧重点是在公共租界制度和早期发展历史上。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上海的外国人居留地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公共租界;了解工部局作为公共租界的最高管理当局,如何代表公共租界的租地人会和后来的纳税人会发挥行政、立法和司法功能,如何征税,如何开展市政建设,如何管理巡捕房维护租界秩序,如何与外国领事和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周旋等等;了解怡和洋行等贸易商如何发财,了解公共租界作为国中之国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种种意义。
2《中华民国史》12卷本,李新总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2002年版;
简介:本书是大陆民国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亦是国内民国史学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目前已出版下列各卷:
第一编第一卷(辛亥革命与南京临时政府),1981年,李新主编;
第二编第一卷(袁世凯统治时期),1987年,李宗一等著;
第二卷(北洋军阀皖系统治时期),1987年,彭明、周天度主编;
第五卷(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覆灭),1996年,杨天石主编;
第三编第二卷(从淞沪抗战到卢沟桥事变),2002年,周天度等著;
第五卷(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前后),2000年,汪朝光著;
第六卷(国民党政权的总崩溃与中华民国时期的结束),2000年,朱宗震、陶文钊著。
已经完成并即将出版的各卷为:
第二编第三卷(北洋军阀直系统治时期);
第四卷(国民革命的兴起);
第三编第一卷(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第三卷(抗日战争的爆发和相持阶段的到来);
第四卷(抗战相持阶段的继续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书为我国社科院近史所进行了30余年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根据近史所所长张海鹏说,这套著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民国史学科的研究基础,代表了中国大陆民国史研究的水准”,也就是说,这套书是今后大陆民国史研究的典范、标准、基础和规定,也是北京官方对于1911-1950年历史的最终认定;
I. 革命历史事件有哪些
有:平型关大捷、南昌起义、百团大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七七事变等。
1、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
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
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2、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
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3、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4、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5、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
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J. 上海近代史的资料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坐落於中国东部长江冲积三角洲,濒临东中国海,位於长江入海口南岸。目前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中心。2005年末,上海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港,年货吞吐量为4.43亿吨。
古代
大约在6000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上海」因位於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叶始置华亭县(松江)。宋末置上海镇。1292年(元)设上海县。明兴盛,1553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松江府辖境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清朝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松江府,设江海关。
近代
1888年开埠不久的上海
1933年上海市中心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但虹口、杨浦两区后来被划为日军防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在淞沪会战期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
民国初年,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华界)属江苏省,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归属中华民国行政院直辖。同时并入江苏省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军队击败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领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依据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的《开罗宣言》,上海被中华民国占领接管。上海自1842年摆脱清朝统治至1945年失去独特地位而成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统治。
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军和中共领导的军队爆发大规模内战(参见国共内战)。1949年5月,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中华民国政府军占领上海,同时对上海实行军事管制,此间大量人员、财产和机构撤离。
现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设上海为直辖市。后成为中国工业中心。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经济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许多城市,尤其是经济特区的挑战,但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重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1993年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了城市发展速度。目前保持年人均GDP6%以上的增长。
在版图上,1949年上海面积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上海、嘉定、宝山、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上海市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到2003年末,上海面积6340.5平方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的第三大岛。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简述
1842年8月29日 《南京条约》签订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以及广州这五处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简称「五口」),英国人可以在这五处居住和经商。
1843年11月17日 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 英国驻沪领事的到任意味著上海自此正式开埠。
1844年7月13日 《望厦条约》签订 中美订立的这份合约的内容参照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4年10月24日 《黄埔条约》签订 中法订立的这份合约的内容同样也参照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5年11月29日 第一次土地章程(也称「地皮章程」)出台 这份土地章程被视为上海租界存在和运作的依据法理,由上海道台和英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其要旨在於华洋隔离居住的政策,并定出了英国人居住地的范围。
1846年 道路码头委员会成立 外国人在上海成立的第一个组织,主要解决租界内部道路建设等问题,是工部局的雏形。
1848年11月27日 英租界第一次扩充 北界扩充至苏州河,西界扩充至周泾浜。(今西藏路)
1849年4月6日 法租界成立
1853年4月12日 上海租地西人大会通过组织义勇队的决议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波及上海,为了维护租界的安全,租界内的外国人在英、法、美三国领事的倡导下自发组织了义勇队,这是外国人在上海的第一支武装队伍。
1853年9月7日 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 烧毁了上海县衙和海关等处,杀了上海知县,囚禁了上海道台。
1854年4月4日 泥城浜之战 清军企图通过租界进攻占领县城的小刀会起义军,保持中立的租界方在英、美海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强行阻止清军过界。
1854年7月11日 第二次土地章程出台
工部局成立
1855年2月17日 小刀会退出上海县城
1858年1月26日 《天津条约》签订 至此鸦片买卖合法化,上海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鸦片输入港。
1860年8月17日 太平天国起义军首次攻打上海
1862年1月11日 太平天国起义军第二次攻打上海
1862年5月1日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成立 为了保全上海法租界的独立性,法国驻沪领事爱棠宣布法租界退出工部局,代之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
1862年8月 太平天国起义军第三次攻打上海
1862年11月 上海自由市计划 由在沪外国商人提出,主要内容是将上海划为自由的贸易性都市,不受制於任何国家和个人。此项计划由各国领事报呈各国驻中国的公使,最后被各国公使以不得干涉中国内政为由驳回。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简述
1863年9月21日 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
1864年5月1日 《上海会审公廨》成立
1866年3月 《第三次土地章程》出台 在纳税西人会议上通过了修改土地章程的提案,中国的地方官员完全没有参与这次章程的修改,只在事后得到通知。
1866年 上海义勇消防队(也称「救火队」)成立
1869年 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公布
1869年9月 驻北京公使团批准了各国领事提交的第三次土地章程与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章程
1870年 义勇队由工部局直接管理
1874年 四明公所事件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法租界的发展日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剧增,四明公所位於法租界的中心地段,是旅沪宁波人的同乡会兼公坟,法租界为了筑路,以有碍卫生等藉口,强行收缴四明公所的地产,发生暴动,死伤数人,为免於民愤,筑路一事逐搁置。
1882年 领事法庭成立
1893年 上海美租界正式划定
1894年 中日战争爆发 战争一经爆发,上海形势也趋於紧张,碍於各国在上海的势力,日本暂对外宣布上海为中立区域,并许诺不将战火蔓延到上海。
1896年7月21日 中日北京条约签订 此条约相当於当初的南京条约,其中一条规定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工厂,从此,近代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1897年 上海人力车夫事件 时工部局规定加收人力车夫的执照捐,人力车夫向当局抗议,逐发生暴动。
1898年 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 借上海当时发生鼠疫之际,法租界当局重提筑路一事,与公所民众发生冲突,死十二人,最后设立工部局卫生处。
1898年 第四次土地章程通过
1900年8月17日 上海进入警备 年初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影响不断扩大,在上海的外国势力开始组织自己的防御力量。
1905年 黎黄氏事件 由於公廨错审黎黄氏案件,上海民众发生暴动,围攻巡捕房。
1906年 美国在华法庭在上海设立
1907年 中国人首次加入义勇队
1910年11月 上海发生疫情,工部局实施公共卫生附则,中国人反对,引起骚动。
1911年 辛亥革命,清朝趋於灭亡,上海一时变得无政府化,会审公廨的司法权逐完全操纵在领事手中。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简述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前后,中国正值改朝换代,清朝的旧势力尚未彻底清除,民国的新势力尚且稚嫩,从中央到地方,军阀当道,政府几近瘫痪,社会呈现出一片无序混乱的状态。然而就在同时,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著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由1912年开始至1936年可谓上海租界高度繁荣的一个阶段。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於上海租界的影响可谓是隐性的。首先,各外国列强在上海租界内的势力均衡状态被打破了,德国由一种非正式的方式被排除出上海租界的权利机构和社交生活,而日本则瞅准了机会一脚踏进德国人留下的空位。其次,虽然各国在上海租界内彼此之间始终存在著明争暗斗,但对外(中国),他们始终是一个整体(白种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他们内部的分裂暴露出来,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变成了敌人,白种人之尊严出现了危机。
1915年1月27日 《推广租界草案》被提出 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列强国原有的一套针对清政府的租界扩张手段有所收敛,租界的扩张事宜也有所停顿。现在随著租界经济的突飞猛进,扩张一事又重提起来。《推广租界草案》於当年的3月4日被刊登在《工部局公报》上。然而由於上一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事趋於扩大化的影响,此次的扩张计划再一次被搁浅。
1917年8月14日 中国对德宣战 中国的对德宣战有利有弊。弊,宣战之最初意志实非中国本身所有,而是受了英国、美国等外国使节的利诱及胁迫,这说明中国连宣战这样一种基本的主权也已经丧失。利,虽然宣战是被动的,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向来处於被侵略被殖民地位的中国现在与那些侵略国一同向著另一个侵略国宣战,这意味著中国在宣战的同时获得了某种概念上的平等,也意味著,侵略国对中国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同。
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租界问题,未果。
1919年5月1日 义勇消防队由原来的义务参与改为雇佣形式,并且开始雇佣中国人。同时,中国人也组织了自己的街路联合会
1919年5月7日 抵制日货运动爆发,义勇队戒备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