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弹性分析方法
弹性分析法以金本位制崩溃后的浮动汇率制为背景,主要分析了一国当局所实行的货币贬值对该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在汇率贬值改善贸易逆差所需的弹性条件和汇率贬值对于贸易条件的影响两个方面。这一理论最初由A·马歇尔和A·勒纳提出,以后又由J·罗宾逊和L·梅茨勒在20世纪30年代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弹性分析法是以马歇尔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有以下假设:1、它只考虑在进出口市场上汇率变化的影响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包括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不变),进出口需求曲线本身的位置不变,因而货物贬值的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被抽象掉了。2、所有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为无穷大,因而按国内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不随需求增加而上涨,与出口相竞争的外国商品价格也不因需求减少而下降。当进口需求减少时,以外国货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不下降;当进口替代商品需求上升时,与进口商品相竞争的商品价格也不上升。3、假设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4、假设最初贸易是平衡的,汇率变化很小。
Ⅱ 货币分析法,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的区别
货币贬值(又称通货贬值),是货币升值的对称,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货币贬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从国内角度看,货币贬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降低其对金属的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货币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从国际角度看,货币价值表示为与外国货币的兑换能力,它具体反映在汇率的变动上,这时货币贬值就是指一单位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能力的降低,而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例如,如果100美元去年兑换300元人民币,今年兑换400元人民币,则人民币贬值了。货币贬值在国内引起物价上涨现象。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Ⅲ 利率升高,究竟会使本币贬值还是升值按照弹性价格分析法,利率升高,使本国价格水平升高,从而本币贬值
根据国家的经济现状和财政收入来增加利率的,如果本国经济后退而增加利率本国本币就会贬值,相反就会增值,比如现在的美国
Ⅳ 请指出弹性价格分析法和购买力平价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又称货币模型,是建立在购买力平价说前提上的,但不是购买力平价说的简单翻版,而具有独立的汇率决定理论。
1) 货币模型将购买力平价这一形成于商品市场上的汇率决定理论引入资产市场。
2) 货币模型引入了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等经济变量,避免了直接使用购买力平价而产生的物价指数选择等技术问题,从而在现实分析中具有特定的实用性。
Ⅳ 弹性价格分析法的主要假设有哪些
汇率的弹性价格分析法可简称汇率的货币模型.货币模型假定本国债券与外国债券之间可完全替代·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具有完全弹性,因此货币市场的平衡情况决定了汇率的变动,这样弹性货币分析法就将货币市场上的一系列因素引...
Ⅵ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多恩布什认为,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Ⅶ 国际金融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中增加本币供给,为什么利率不变
这句语是有问题的。就国内来说,利率上升,会使人们增加储蓄,减少投资与消费(支出内),物价下降。就国容际来说,利率上升,导致套利活动,使短期内引起对本币的需要,本币升值,从购买力平价来讨论,由于本国的物价下降,同相本币的购买力增加,也会使本币升值。
Ⅷ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介绍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是现代汇率理论中最早建立、也是最基础的汇率决定模型。
Ⅸ 简述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多恩布什认为,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模型内容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内容分析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中解释的汇率从初始均衡状态到达新均衡状态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式中A代表初始均衡点,M0为初始货币存量,P0为与初始均衡点相对应的商品价格,S0为初始均衡汇率。
其调整过程是: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了货币供给量从M0增加到M1时,由于产生了瞬间的货币超额供给,作为资产价格的利率和汇率会作迅速调整。由于价格粘性,在价格水平来不及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同时汇率从S0调整至Sb(本币贬值),即所谓的汇率超调(汇率超调的程度取决于M线的斜率,M线越陡,汇率超调程度越大)。经过一段时间后(从t0到t1),价格开始做出滞后反应,而此时的利率水平经过短暂的下降之后,会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入而上升,而货币的超额供给导致预期通货膨胀而使利率上升,相对利率的提高又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使货币的超额供给得到缓和。随着价格的进一步上升,最终使货币的超额供给完全消化。这时汇率则从超调状态B点(P0、Sb和M1的交汇点),到达E点(Pe、Se、M1的交汇点)。在E点上,汇率、利率、价格、货币存量和产出重新达到了均衡状态。此时,购买力平价成立,这既是所谓的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原因。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与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区别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和国际货币主义汇率模式都强调货币市场均衡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同属汇率的货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