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有区别吗上海自由贸易区和新加坡自由港的区别
自由港是一种以经营 贸易 为主的经济特区,可自由进行货物起卸、搬运、转口和加工、长期储存的 港口 区域。自由港内的国外货物,可免征 关税 和不需经 海关 人员检查。自由港主要从事 转口贸易 ,但一些还会进行加工、旅游而上海的自由贸易区,则是指一个或多个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 行政干预 较小的区域。自由港只是一个来去自由的港口自由贸易区则是提供了一个没有政府干预,经济自由发展地区
『贰』 我在上海,上海自贸区好像零关税。我应该怎么做,能赚点钱
上海自贸区有进口货物入区保税政策,就是进口了放区内仓库里可缓交关税,拿出版去权销售前再交关税,海关都电子账册管理,进出库都是严格登记核销的,税是一分都逃不了。
这政策本来就有,成立自贸区后没变化,改革的只是进出口通关速度快一点,有些特殊物品审批简单些快些,还有的就是在区内做跨境电商,可以按行邮税(比一般货物税底)征收,想从税收上占便宜,可以去做跨境电商业务。
『叁』 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将成为下一个香港如题 谢谢了
LZ你想多了,临港只是港口而已,自由贸易区肯定不会设在临港的。目前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如果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将是下一个香港,而不是临港将是下一个香港。
『肆』 许一力:上海自贸区能有深圳倒爷么
自贸区的金融给我们的初步感觉是:开放度倒挺大,对普通投资者的生活影响也很大,但想成为当年的倒爷一样的机会太少,此机会主要是留给大企业大资金。普通老百姓影响较大的可能还是贸易。当下摆在面前的,是全球风起云涌的零关税贸易秩序。不管是各国的自贸区,还是即将上路的全球第一个TPP,都万变不离其宗。各方都在期盼上海自贸区在零关税这个问题上能高屋建瓴,做足文章。国务院去年底就已经批复,在虹桥和普通国际机场中转第三国的45个国家外籍旅客,可以享受72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有这个基础,再加上自由贸易区的项目,上海自贸区极有可能是贸易和购物零关税的自由港。在老百姓生活上,有人说上海自贸区就是要再造一个香港,也许这话有点过头,但起码比较相近。至少比如买国际名牌包这样的事情,会吸引不少去香港的游客。近年来,内地人向香港的涌入疯狂抢购奶粉、药品等现象已经引起港人的极大反感,认为大陆人扰乱了香港次序抢占了资源,上海自贸区的挂牌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不知道到时候香港会不会后悔。当然,这种购物的开放可能是一步一步来的。按照目前的规划,上海自贸区分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区域,前3个区域更注重物流港口运输,眼前或许只有机场会出现民用商品的销售,购物能不能想象的像香港这样便利,肯定是需要时间的。至于投资方面。我所理解的自贸区对投资管理的变化上,主要体现在从审批制变为备案制。以前外商在中国投资需要经过不同级别的政府机构核准。上海自贸区原则上的投资是要这样的,内外资一致。比如外资要投资固定资产,外商企业的设立等等,都要让以前的审批制彻底改为备案制。
『伍』 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会和香港一样实现零关税吗
(二)探索与试验区相配套的税收政策
4.实施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企业或个人股东,因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而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可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分期缴纳所得税。对试验区内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奖励,实行已在中关村等地区试点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政策。
5.实施促进贸易的税收政策。将试验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租赁公司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从境外购买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并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享受相关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对设在试验区内的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销往内地的货物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根据企业申请,试行对该内销货物按其对应进口料件或按实际报验状态征收关税的政策。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对试验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但生活性服务业等企业进口的货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定明确不予免税的货物除外。完善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适时研究扩大启运地、承运企业和运输工具等试点范围。
此外,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陆』 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意义以及对企业的影响
①自贸区将有望成为贸易和购物零关税的自由港。如果届时这一功能真的实现了的话,无疑这会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购物和贸易零关税,这无论是对国内企业和国外的投资者,这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这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符合人们所最求的利益最大化。
②拟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这是金融领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自贸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开放人民币项目,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流通,加速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流程,提高人民币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
③构建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业务是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一脉相承的。这是一种境内关外的模式,投资者的资金可以在自贸区自由流通,逐步满足企业在转口贸易中的结算便利需求、境外套期保值需求和境外融资需求;推动将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延展到综保区,解决区内跨国公司境内外资金结算和资金统一管理的合理需求。
④在上海试点的方案中有提到要 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试点规模 ,这可以增加港口的吞吐量,这对于国际物流来说无疑是有利的,这为增加国际贸易货物的进出口提供了可能性。此外,自贸区还相应完善了相关登记流程和操作细则,降低了企业登记费用和相关举措,逐步形成了常态化的操作机制,这有利于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⑤推动机场区港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 ,做大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 。这一些措施就是为了提高国际物流的运作效率而设定的。上海机场综保区于2012年11月底在国内率先启动的区港一体化的试点,开展着保税货物与口岸的同步运作。而同年12月在洋山保税港区陆域仓库亦完成了国际中转集装箱首单的试点,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境外货物与国内货物的整合拼箱的操作。以上的这些措施对于需要进行国际物流操作的企业来说,可以简化了其操作的流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了国际物流的运作效率。
⑥探索“前店后库”联动模式 。在前机场综保区创新海关、检验检疫保税货物监管模式,实现免税行区外实体店与区内保税仓库的联动运作,打造上海首个具备保税展示、免税和完税销售功能的综合试验店。这种 “前店后库”的模式的尝试,对于带动整个自贸区的物流来说,有积极的规模效应的影响。提高了企业在配送运输物流方面的效率。
『柒』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港与香港自由港 新加坡自由港比较800字以上
语文水平非常有限,不过类似的分析我倒是作过 网上也有很多参考资料。
总结起内来
上海 优势:依容仗中国市场巨大 且有很多政策扶持 人力资源成本低
劣势:税率很高 即便是自贸区 比起另外两个税务成本还是高的多。
香港: 优势税率最低, 自由贸易
劣势: 其他投资成本高,例如土地成本等
新加坡 优势:位置很好处在航运要道马六甲 劣势 对外依存度高
参考资料:
http://www.ficia-china.com/upload/China_Insights/Ficia_In_News/2009/200903_Business_Forum_China_Shanghai_vs_HongKong_vs_Singapore.pdf
『捌』 上海自贸区能有深圳倒爷么
上海自贸区自批准以来,很多人都想着要过去淘金一把了,这种想法的起源是,当年深圳开发的时候,大赚一笔的机会错过了,这次上海的可不能再错过了。 这个其实还没法准确回答,因为细则还没出来,但能猜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外高桥 到大概的方向,只是这个度还不确定。李总理执着的问题之一是尽量想搞成真实一些的自贸区,所以,我觉得自贸区开放的度可以想的大一点。 既然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部位:金融、贸易、投资。所以普通人的机会应该也在这些方面。 金融可能是大家认为机会最多的领域。 关键是80年代倒爷为什么出现这么多?这有其时代特殊性,第一,当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时期的经济双轨制产生的需求与供应的难以匹配。第二,是沿海城市开放和政策上汇率双轨制形成的汇差、利差。按照统计局的数据,仅在1988年,国家控制商品的价差为1500亿元以上,银行贷款利差为1100多亿元以上,进口所用外汇牌价汇差为900多亿元以上,三项合计总价差为3500多亿元,大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三成。这么大的红利,能不催生当年一批全民下海竞赛么? 但是,这样的双轨制局面毕竟不能长久。90年代后,一般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很高,双轨制淡出了,第一批获利的倒爷,也进入合法经营的状态。现在轮到上海自贸区了,虽然还带有“双轨制”特征,但情况可能跟当年深圳特区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公布的自贸区核心设置来说,自贸区涉及金融方面的试点核心是:1、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2、利率市场化;3、汇率自由汇兑;4、金融业的对外开放;5、离岸金融;9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体制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意味着过去那种完全推倒重来,以至于在推倒过程中,因为步率不一致而导致的双轨制问题,在当前完整的市场化机制之下恐怕难以复制。 这种模式下,上海自贸区的命题其实更加宏观,没有资本积累的普通人想要从这个过程中空手套白羊,难度其实并不亚于买彩票终将。 当然,除了普通人之外,大资金可能会在自贸区可能形成的双轨制局面上搞出一点动静来。 人民币自由兑换意味着人民币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以前没有改革,是以为内要避免国际游资做空人民币。现在游资之所以无法自由做空人民币,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外资无法获得打货币战需要的筹码,同时,汇率受到央行管制,这让游资在做空人民币的过程中必然要承受巨大的代价。眼前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确实很容易导致国际资本尤其是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游资通过这一平台疯狂套利,对国内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反过来影响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但这些留给普通投资者的机会太少。 另外,金融领域可以想到的变化: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以及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一些离岸金融业务、融资租赁货物或者境外期货交易所指定的交割仓库,替代韩国釜山和新加坡LME仓库的部分作用,降低国内企业的交易成本。 自贸区的金融给我们的初步感觉是:开放度倒挺大,对普通投资者的生活影响也很大,但想成为当年的倒爷一样的机会太少,此机会主要是留给大企业大资金。 普通老百姓影响较大的可能还是贸易。 当下摆在面前的,是全球风起云涌的零关税贸易秩序。不管是各国的自贸区,还是即将上路的全球第一个TPP,都万变不离其宗。各方都在期盼上海自贸区在零关税这个问题上能高屋建瓴,做足文章。国务院去年底就已经批复,在虹桥和普通国际机场中转第三国的45个国家外籍旅客,可以享受72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有这个基础,再加上自由贸易区的项目,上海自贸区极有可能是贸易和购物零关税的自由港。 在老百姓生活上,有人说上海自贸区就是要再造一个香港,也许这话有点过头,但起码比较相近。至少比如买国际名牌包这样的事情,会吸引不少去香港的游客。近年来,内地人向香港的涌入疯狂抢购奶粉、药品等现象已经引起港人的极大反感,认为大陆人扰乱了香港次序抢占了资源,上海自贸区的挂牌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不知道到时候香港会不会后悔。 当然,这种购物的开放可能是一步一步来的。按照目前的规划,上海自贸区分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区域,前3个区域更注重物流港口运输,眼前或许只有机场会出现民用商品的销售,购物能不能想象的像香港这样便利,肯定是需要时间的。 至于投资方面。 我所理解的自贸区对投资管理的变化上,主要体现在从审批制变为备案制。以前外商在中国投资需要经过不同级别的政府机构核准。上海自贸区原则上的投资是要这样的,内外资一致。比如外资要投资固定资产,外商企业的设立等等,都要让以前的审批制彻底改为备案制。然后让很多投资领域对外资开放,能数的出的,比如航运服务、商贸服务、文化服务、金融服务、演出经纪、娱乐场所、教育培训机构等等。 自贸区挂牌后,很多入驻的外资相对在自贸区外的中国领土区域入驻时节约更多的经营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简单说手头上的钱会多出来。多赚的钱,总是会抽出一部分强化人员环节。更有兴趣去招揽上海市内或长三角内各自贸区以外区域的各行业优秀人才,薪资福利当然是比原来高的。到时候的人才市场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原先上海各处及长三角各处各行业的最优秀人才群体,会有很多流到自贸区内外资企业中。 当然,自贸区成立后,区内多出的很多外资,或者改头换面成外资的企业们,其中很多不会是真外资,而只是利益集团及其走狗们在海外注册个名号,回到自贸区内冒充外资的“外资公司”。这种“外资企业”只不过是为了进自贸区享受政策的,以便对进不去的同行业民企之类形成更大优势,卷钱更方便。 最后总结总结,上海自贸区的开放肯定存在不小风险,但是否因为有风险,就要缩小开放口径呢?从现在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应该是这样。没有改革的跟进,开放带来的财富效应注定将是短期的,甚至是更具风险的。只有改革与开放并行,效应才能长期释放,并为全国复制。此前在其他地区搞的金改试验,为什么在全国推不开来,就是过于注重“风险可控”的考量,而失去了先验意义。 创造财富效应易,创造改革效应难,改革应该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作者系CCTV证券频道评论员) (编辑:付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