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博勘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有谁知道么,怎么网上信息很少,这家公司怎么样
我大概看了下这个公司简历,应该就是帮老外在上海注册公司的或者做展会的,属于版服务性行业,但是权老外的钱应该比较好赚,但是这家公司在招聘网上 疯招 销售。。。他们公司规模写的是20个人左右,但是光招聘销售的岗位就需要10个。。。如果你是应聘销售的话,个人觉得没意义,如果你是策划之类的,可以去,待遇应该可以,另外因为是赚老外钱的,相对轻松一点,呵呵
㈡ 以我心中的博物馆为题写一篇600字作文
今天,我们黄海晨刊和日照日报五莲站的小记者一起去参观五莲博物馆。
博物馆的二楼就是展出我们本次要参观的丹土遗址的。丹土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城东南约37.5公里处,发现于1934年。现属潮河镇丹土村,遗址总面积约28.8万平方米。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从发现丹土遗址以来,经陆续勘探,从断崖塌土中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老师说,他们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
展出的石器有石斧、石铲、石锛、石凿、石镰等等。透过玻璃,他们看上去十分粗糙,却又十分规整。可以想象,在四千多年前没有任何先进工具的情况下,远古先民们是怎样辛苦地将它们打磨成器。这些远古时候的器具,在如今重见天日,仍然闪烁着灿烂的文明之光。我们赶紧拿出笔和本子,将它们记录下来。
陶器的精美令人惊叹,朵朵花纹仿佛真的就绽放在器具上。那盘在陶瓶上的黄龙,更是栩栩如生。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玉器了,只是这玉没有现在的光滑。老师说这叫璞玉。展台上放着一块特殊的松石,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有一个孔,孔里嵌着一块绿色的玉,至于它是如何嵌进去的,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还有一把长51厘米的大玉刀,是中国之最呢!玉琮其形外方内圆是商周时代的宗教物,如今已经是国家一级文物了!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令人回味的展品:富有特色的青铜鼎,薄而坚固的井壁,还有许许多多雕工精细的饰品……这真是一次奇妙的参观。
㈢ 什么是2016第三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峰会
由上海博勘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峰会将于2016年1月15日在上海举办,本次峰会立足于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业内人士比较关心的核心零部件技术,系统集成和终端用户应用市场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享互联网+和融资租赁等创新模式,以及工业机器人转型服务机器人的契机。
㈣ 上海这片地方的历史有多长有什么考古发现
一直以来,人们印象中的上海,只是一座近代新生的城市,鸦片战争之后走向繁华的“东海渔村”,所谓“百年看上海”,历史非常浅薄,犹如“暴发户”一般。
然而,上海“控江连海”,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又背靠江南膏腴之地,是对外贸易的超级良港,古人难道视而不见?近年来,上海诸多考古发现揭开真相,其中挖出一座古镇,新发现改写上海历史,以至学者感慨:上海已经繁华了一千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础。
青龙镇的青龙塔
令人不解的是,作为繁荣程度不下泉州、宁波等海贸港口的青龙镇,为何长期不为人知,以至直至近代,上海还被视为寂寂无闻的“东海渔村”?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曾经繁荣的港口,为何会消失在历史中?
㈤ 周原博物馆的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关中西部,据西安市约100公里,范围包括今凤翔、岐山、扶风、武功4县大部分。史载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周太公)率族人至此,定居于今岐山之阳的“周”地。周国号亦因地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周文王以前,是周人的活动中心。
闻名中外的周原遗址,就处在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的方圆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经考古勘察,发现了周王室的宗庙、墓葬、府库和文书档案(铜器铭文与甲骨文)。其中西北部是宫殿和宗庙区域(今岐山县凤雏村,扶风县召陈村)。东南部为国人居住区,也是冶造铜器、烧制陶器、刻制骨器的手工业作坊区(今扶风县齐镇、庄白、齐家、黄堆乡云塘村)。西南部为墓葬区(今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礼村)。
从1976年起在岐山县凤雏村和扶风县召陈村发掘出两个大型建筑遗址。凤雏村建筑遗址,南北长46米,东西宽23.5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以影壁、门道、中院、大厅、过廊、后室为中轴线,两边排列有东西厢房和耳房,其间都有回廊连接。屋脊和天沟处用瓦(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墙面和屋内地面皆用黄土、沙土、石灰搅拌的三合土涂抹铺垫,质地坚硬光滑。檐柱和廊柱排列井然有序,门下有台阶通向院落。院内有阴沟排水管道。这种两进院的封闭式建筑,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对称严密的四合院建筑形式。据推测该建筑很可能是西周早期的“太庙”。召陈村建筑遗址规模宏大,柱础直径达1.9米,柱础形成网状结构。这可能是座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引人注目的是,在凤雏村遗址中,发现了约17000多片卜骨卜甲。其中290多片有字,这些甲骨文记载了祭祀、征战、狩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有的甲骨文字笔画细如发丝,小如粟米粒,用放大镜方可看清。据判断此系金属微型刻字,反映出我国微雕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周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出土青铜器历史之长、数量之多,为世界所仅见。自汉宣帝刘询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以来,这里就开始出土青铜器,并屡有重大发现。
1890年,扶风县任家出土一窖青铜器,达12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和卫鼎等,都出土于此。其中毛公鼎的铭文497字,记载了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镐京为中心爆发的国人暴动的历史事件。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克鼎高近1米,直径1米,造型宏伟、壮丽。现存于上海博物馆。1957年,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出土了一窖青铜器共37件,其中卫鼎、卫盉等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有关土地的转让和买卖情况,对研究探讨西周中期土地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1974年冬,扶风县庄白村南出土了窖藏青铜器103件,为建国后一次出土数量最多的窖藏青铜器。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墙盘。墙盘的铭文长达284字,记述史墙的家族史,并追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世系,曾运往北京在保和殿展出1年零3个月。另外,岐山礼村出土的大、小盂鼎,南宫编钟都具有极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周原堪称一座地下文物宝库,1982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㈥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楚竹书的价值
战国楚竹书的文化震撼,首先来自于它的文化经典价值。经典当指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战国楚竹书的文化经典价值在于它是先秦文献的主要文化依托、千古历史之谜的重要文化载体。新的文献发现,松动了约定俗成的文化板块。文献编次和本意的坦露,引来了对传本文献的变革性的认识。早本文献的提供,在比较学的意义上使后人杜撰之处显而易见。不少文献的面世,在填补文献空白、完善精辟论述和便于今本篇目对照的结合上显示了这批战国楚竹书的文化经典价值。
文学史的文化价值
以《孔子诗论》、《缁衣》和《性情论》为例,足见这批战国楚竹书的文化经典价值。《孔子诗论》为先秦儒家佚文,是弟子就孔子授诗内容的追记,可与《子羔》和《鲁邦大旱》同卷。《孔子诗论》有总论和分论。在形式上总论和分论的记载方式不同,总论起首有5枚简,简上下留白,内容为表述赋诗、奏乐、著文必须具有的志、情和言,并论《讼》、《大夏》及《邦风》,有关论述《小夏》的简虽失散,但从文意及他篇竹简可判断出《小夏》的存在;分论以若干诗篇为单位,对每一篇诗作了简短、深入、反复的递进论述,一论、再论、乃至三论来解释诗义,以加深对诗的深入理解。诗篇的组合次序今本未见,为研究者进一步理解、研究诗的内容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孔子提出的“诗毋离志、乐毋离情、文毋离言”三条准则性的论点为首见。“诗毋离志”这个提法,比《诗谱序》中“诗言志”的提法更有文学语言的意趣。赋诗的人必须有自己意向,印证了《左传》和其他古籍中记载的,在一定的政治场合和礼仪中,古人赋诗以表明吟咏者的态度,以及乐和情、文与言的关系。《孔子诗论》是一篇重要的儒家经典,将对我国的文学史产生很大影响。
儒学文献的文化价值
《缁衣》有别于郭店楚墓竹简《缁衣》和传世本《礼记·缁衣》。《缁衣》讲述的内容是忠君爱民、恭敬廉节、谨慎言行,提倡德教在先、法治在后的“刑不试而民咸服”的理想教化,是有关儒家的著述,基本内容也见于传世本《礼记·缁衣》,或以为出自公孙龙子,或以为出自子思子。《缁衣》篇与郭店楚墓竹简《缁衣》内容基本相同,而与今本有异,如章节不同,章序不同,引句不同。今本有些内容、文字为汉人所杜撰,作了较多的修改和补充,面目已变。《缁衣》的问世,能使研究者看到真正的《缁衣》原貌,实为可靠的历史文献。《缁衣》旁及了很多作品,所引之《诗》涉及《大雅》、《小雅》、《曹风》、《周南》,所引之《书》涉及《尹诰》、《君牙》、《吕刑》、《君陈》、《君奭》、《叶公之顾命》等,这些珍贵的资料对研究《礼记》、《尚书》、《诗》等的成书年代、文字运用,及其真实的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使研究者对今本文献及儒学有了更直接的认识。
文法文体的文化价值
《性情论》是一篇先秦思想家的佚文,该文从宏观的角度起论,提出了天降命、命出性、性生情、情始道的相承关系,主论“性”、“情”,兼及“道”的概念与特性,提出了彼此间的派生关系说。全文观点鲜明,结构严整。文中所说的“性”是指“人之本性”,人的自然共性,朴素地指出“性可习”,注意到性与习的关系,阐明了人性的可变性,认为人性的变化在于“用心各异,教使然也”,由于出发点的不同,指导思想的不同,接受教育的不同,导致人性的变化不同。《性情论》辩证地提出人性的形成在于因恒则固、“待习而后奠”。本文阐述了七种使人性变化的方法,在人的道德修养、礼教、乐教等方面提出了有关理论及概念。“情”来源于“性”,《性情论》提出了人情七爱、五知、三恶等准则。《性情论》明确“道”为人道,人道是以礼为主体,提出人的道德行为是可以用“四术”即《诗》、《书》、《礼》、《乐》引导。《性情论》中的墨钉、墨节、墨钩等墨标使研究者看到了战国时代用字、词、句、章的结构原形,为研究者研究当时的文法、文体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 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整理和研究,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重大价值,全息地反映了多重的文化学术意义。战国楚竹书的简文字数之巨、跨越领域之广、所涉书篇之多、提交版本之早,都已传为美谈。战国楚竹书共有简数1200余枚,计达35000字,在已出土楚简中占有较大比重。楚竹书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宗教、军事、教育、政论、音乐、文字学等。不少经典论点的首见,将对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教育史、音乐史等产生深刻影响。这些战国楚竹书为楚国迁郢都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先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其中以儒家类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等。而简书本身又是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包括少数重本的书篇在内,这批楚竹书近百种,其中能和业已流传的先秦古籍相对照的不到10种,足见发现这批楚竹书的独特意义及其重大价值。
研究道家学说
战国楚竹书中的古籍版本无疑见其时间之“早”。竹书《周易》是迄今为止时间最早的一部。《周易》涉及35卦内容。竹简中所出现的红、黑六种标号反映了阴阳转换、互为因果的易学理论。竹书《恒先》是一篇难得的道家文献,整篇完整无缺。这在竹简发现史上是少见的。篇题为当时人所命名。文章论述了道家虚静的理论,提出了天地起源问题。道家的这一宇宙生成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简背有篇题“恒先”两字。竹书《恒先》的发现和整理,对于道家学说的研究有其重要作用。
研究先秦音乐
楚竹书对于先秦音乐解密亦有特殊意义。马承源在《战国竹简中的诗乐》一文中论及楚竹书中有关先秦音乐的书——《孔子诗论》、《诗乐》和几篇未见于《毛诗》的诗篇。马承源指出:诗本是音乐的组成部分,诗句就是乐曲的词。楚竹书中的《诗乐》是残件,所见七枚简上端正地抄写各种诗的篇名和演奏诗曲吟唱诗的各种音高。其中有一个篇名称《硕人》,同样的篇名见于《毛诗·卫风》,古代诗有篇名相同而内容不同的情况,因此不能决定简文中的《硕人》是否与其是同一篇,但是作为诗篇名是没有问题的。其余40种篇名有的和《毛诗》其他篇名用词的格调相似,应都是305篇以外诗的篇名,这是两千多年来未知的事情。更奇特的是在一篇或几篇成组的篇名之前写有一个特定的音名,这种音名就是音高。音高名用两个字组成,一是“声”名,即是五声音阶的名,其中发现了宫、商、徵、羽四个“声”名或“阶”名,其次是变化音名,有穆、和、讦”等九个变化音名。其中穆、和之名,已见于曾侯乙编钟,楚王青铜钟上也有“穆商”这个名称,这九个音名是否都和楚国的乐名有关尚待研究,但是可以说是楚国郢都流行诗曲的调名,因为诗曲可能有本地的,也有外地传入的。竹简上这些音调名是未见过的重要发现。可知每一篇诗都有它特定的音高,并不是随意用任何音调可以自由地吟唱,从这一点也可以推知《诗经》时代音乐的成熟和曲调的规范。
研究战国文字
战国楚竹书的发现和整理还具有文字学意义。有的先秦思想家的佚文拾贝,进一步提示了战国文字的通用、假借、书写、形体等规律,有益于文字发展史的研究。专家学者根据与郭店楚简的重本以及传本重本的比勘,可以了解到在战国时代文字通用、约定俗成的状况,以及在文字流变过程中文字的通假,这对解读战国文献有直接的帮助。同时,也为研究六国文字、楚国方言提供了可靠文献。战国楚竹书的发现和整理,还提供了与传本相异、颇具比较价值的文献材料。《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传世本《诗经》以《国风》、《小雅》、《大雅》和《颂》为序。竹书《孔子诗论》中的序列与此恰恰相反,称为《讼》颂、《大夏》夏、雅通、《小夏》和《邦风》汉儒为避刘邦讳,“邦”改为“国”。《诗论·序》中的论次也和传世本《诗经》中的大序相反。许多诗句用字和传世本《诗经》不同。竹书《孔子诗论》没有传世本《诗经》小序中“刺”讽刺、“美”赞美的内容。
战国楚竹书的发现和整理,为对战国竹书的版制的了解和中国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确凿可靠的实物证据。战国楚竹书版本的最短尺寸是23.8厘米,最长尺寸是57.2厘米,其中有多种不同尺寸的版本。每简简宽约在0.6厘米左右,厚度为0.1厘米至0.14厘米。编绳有两道,也有三道,一般长的竹简多数为三道编绳。编绳质料为丝。由于被埋藏竹简的软化以及地层的压积,一般留下的编绳都已嵌入了竹肉。竹简右侧都加工出契口,契口呈凹状,用以固定编绳。每简契口处都有编绳结,以维系上下左右,方便开卷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