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发展史
上海概述
上海简称沪或申。市人民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邮政编码:200000,长途区号:021。上海位于北纬31°14’,东经121°29’。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全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千米,东西宽约100千米。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千米,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千米。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2004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52.39万人。上海散居着39个少数民族及少数未识别的民族,约有5.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满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户籍登记人口1360.26万人,比上年增加7.87万人,增长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户籍总人口1368.08万人。
而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预计达到1900万,这意味着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还有120万左右的增长空间,平均每年约24万左右。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日照充分,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气温17.5℃,日照1778.3小时,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决定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白玉兰在上海的气候下,开花特别早,冬去春来,清明节前,它就繁花盛开。白玉兰洁白如玉,晶莹皎洁,开放时朵朵向上,溢满清香。选择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
■市标
上海市市标1990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市标是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三角图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白玉兰,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机。
行政区划
黄浦区 面积 12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01。区人民政府驻延安东路300号。
卢湾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3万。邮政编码200020。区人民政府驻重庆南路139号。
徐汇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9万。邮政编码200030。区人民政府驻漕溪北路336号。
长宁区 面积 38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50。区人民政府驻愚园路1320号。
静安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2万。邮政编码200040。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370号。
普陀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0333。区人民政府驻大渡河路1668号。
闸北区 面积 29平方千米,人口 71万。邮政编码200070。区人民政府驻大统路480号。
虹口区 面积 23平方千米,人口 79万。邮政编码200080。区人民政府驻飞虹路518号。
杨浦区 面积 61平方千米,人口108万。邮政编码200082。区人民政府驻江浦路549号。
闵行区 面积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万。邮政编码201100。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沪闵路6258号。
宝山区 面积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1900。区人民政府驻密山路5号。
嘉定区 面积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800。区人民政府驻博乐南路111号。
浦东新区 面积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万。邮政编码200135。区人民政府驻世纪大道2001号。
金山区 面积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万。邮政编码201540。区人民政府驻金山大道2000号。
松江区 面积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600。区人民政府驻园中路1号。
青浦区 面积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万。邮政编码201700。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路100号。
南汇区 面积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万。邮政编码201300。区人民政府驻惠南镇人民东路3252号。
奉贤区 面积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400。区人民政府驻南桥镇解放中路。
崇明县 面积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万。邮政编码202150。县人民政府驻城桥镇人民路68号。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区划沿革
今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
1927年设为上海特别市,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划为黄浦、老闸、新成、静安、江宁、普陀、邑庙、蓬莱等20个市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10个郊区。50年代,上海的行政区划作了几次调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10个市区,以及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奉贤、南汇、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个郊县。
1980年,设立吴淞区。1982年,恢复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设立宝山区。1992年,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设立闵行区。1992年9月,以川沙县全境、原上海县三林乡和黄浦、南市、杨浦三个区的浦东部分,设立浦东新区。1992年10月嘉定县撤县,设立嘉定区。1996年,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和浦东新区14个区,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个县和石化地区。
1997年4月撤销金山县,设立金山区。1998年2月撤销松江县,设立松江区。1999年9月撤销青浦县,设立青浦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黄浦区和南市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黄浦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总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辖区14348535人,市辖县2059199人。各区县人口: 黄浦区 188743人、南市区 385790人、卢湾区 328918人、徐汇区 1064645人、长宁区 702239人、静安区 305329人、普陀区 1051672人、闸北区 798620人、虹口区 860726人、杨浦区 1243757人、闵行区 1217309人、宝山区 1227978人、嘉定区 753070人、浦东新区 2402343人人、金山区 580377人、松江区 641156人、青浦区 595863人、南汇县 785102人、奉贤县 624285人、崇明县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销南汇县,设立南汇区;撤销奉贤县,设立奉贤区。
2003年底,上海市辖有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浦东新区、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18个区和崇明县。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话(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区独有的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种。也有人称上海话为沪语。语音受早期移民中占优势的苏州和宁波两地影响巨大。和宁波话,苏州话发音接近。
上海郊区方言与普遍意义上的“上海话”在发音和语法上有少许区别,按地区可分为“松江话”、“崇明话”、“浦东话”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新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也开始严重衰退。现在上海仍然是一个吴语城市,普通话也很通用。随着中国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会说上海话的人比例开始减少。现在,已经很难招聘到发音合格的年轻沪剧演员。从21世纪开始至今,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在英国部分地区已经有上海话学习班[2]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举办过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并建造了多所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包括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影城等。欧洲风格的上海音乐厅因市政建设需要被移位,但在内部改建之后已经重新对公众开放,以举行交响乐音乐会为主。每年上海还举办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文化活动。
人文历史
豫园、明代庭园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6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4座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现已修复。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当时上海著名的“百乐门”舞厅享有盛名,从英文“Paramont"得来。“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娱乐中心。很多电影院也是非常豪华。例如,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由德国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L.E.HUDEC)设计,属市级优秀保护建筑。大光明电影院的历史。 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1949年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18年至1925年间,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也曾经在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居住过。现被改为孙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园设有陶行知纪念馆。虹口公园附近有鲁迅纪念馆。
上海拥有许多欧美式样的老建筑,其中位于外滩的一组欧洲风格的外国银行,商家和饭店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一直以来就是上海的标志,例如:花旗银行,和平饭店等。但事实上在市内还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例如丁香花园、沙逊别墅、马勒住宅以及现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宫的嘉道理花园等。在上海的市中心,还有当时的面积庞大的上海跑马厅。
影视文化
1949年前(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中国的电影业基本上集中于上海,而在上海有过制片活动的电影企业,总数约200家。上海的电影制片业,若从资金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外商、民营和国民党官办等3种类型,而雄踞上海影坛的当推民营电影企业,占总数的90%以上。但是,在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大多数公司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公司甚至一片未拍,即已销声匿迹,而稍具规模、能均衡制片生产的,约十几家。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都在上海设立发行机构,几乎垄断了上海的整个电影发行市场。只有二三流影院才放国产片。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起过较大影响和作用的,二三十年代有影坛五虎将之称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明星)、天一影片公司(简称天一)、联华影业公司(简称联华)、艺华影业公司(简称艺华)、新华影业公司(简称新华)等5家;战后时期主要是昆仑影业公司(简称昆仑)和文华影业公司(简称文华)两家。30年代的电通影片公司和40年代的昆仑影业公司,实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以民办面目出现的电影公司。
上海因此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歌星和影星,周璇,阮玲玉,赵丹等。毛泽东的第三任妻子江青也曾经在上海做过演员,名为蓝苹。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政府),成立了国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并对私营电影制片公司的改造,1953年2月,上海实行了国营与民营电影的并轨,从此民营的电影公司消失。
80年代初,上海只有一个电视台 —— 上海电视台,后来有了上海东方卫视等等。频道也从一个,发展到很多不同内容的频道。1970年代,只有黑白电视信号。1980年代,转为彩色电视信号。原来,只有在晚上才有电视节目的播出,发展到现在的全天24小时播放。目前,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上海有线电视台已组建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
广播事业也从原来一个单一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演变成很多调频,调幅各种不同内容的电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中也包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
经典上海滩电视剧,如今被翻拍过好几回代码46 (2003), 导演:迈克尔·温特波顿 主演:蒂姆·罗宾斯
上海梦(1938)导演乔治·威廉·派伯斯特, 实际电影取景于法国和西贡
半生缘(1998)导演许鞍华
太阳帝国(1987)导演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长恨歌(2005)导演:关锦鹏
霍元甲(2006)导演:于仁泰, 主演李连杰
精武英雄(1994)主演李连杰, 精武门改编
海上花(1998)导演: 侯孝贤
格斯拉:最终战役(2004), 剧中Anguirus袭击了上海并摧毁东方明珠电视塔
功夫(2004)导演周星驰
色.戒,导演: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
碟中谍3(2006)演员:汤姆·克鲁斯
面纱(2006)主演:爱德华.诺顿、娜奥米·沃茨
如果.爱(2005)导演:陈可辛
紫蝴蝶(2003)导演 娄烨, 演员 章子怡
新上海假期(1996)主演:范文芳
上海快车(1932)主演:玛莲·德烈奇
上海风光(1941)导演:约瑟夫·冯·史登堡
新上海滩(1996)演员 张国荣,刘德华,宁静
摇啊,摇啊,摇到外婆桥(1995)导演 张艺谋,巩俐主演
苏州河,2000,导演 娄烨,
风月(1996),导演 陈凯歌
致命紫罗兰(2006),主演:米拉·尤沃维奇
伯爵夫人(2005), 拉尔夫·费因斯
孽债——演员全部用上海话
上海媒体
电视频道
上海东方卫视
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
上海电视台电视剧频道
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
上海东方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
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频道
上海东方电视台音乐频道
上海东方电视台戏曲频道
上海东方电视台少儿频道
上海教育电视台
东方电影频道
炫动卡通卫视
广播
频率 台呼
990 千赫,93.4 兆赫 990新闻频道
648 千赫,105.7兆赫 交通台
1296千赫,90.9 兆赫 东广新闻台
792 千赫,89.9 兆赫 都市792
101.7兆赫 动感101
103.7兆赫 LoveRadio(魅力103)
94.7兆赫 经典947
1422千赫,97.7兆赫 第一财经
1197千赫,97.2兆赫 戏剧频率
107.2兆赫 新娱乐调频
94.0兆赫 上海体育
1422千赫,97.7兆赫,3280、4580、4950、9750千赫 浦江之声
■戏曲
海派特色的滑稽戏产生与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因为方言隔阂,只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角戏”。比较著名的滑稽演员有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严顺开,周柏春,姚慕双,杨华生和王汝刚等。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报章杂志
《申报》创刊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4月,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是近代中国出版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新民晚报创办于1929年,也是一份发行全国的有影响力的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是上海的政府性报纸。
新闻时政类的报纸还有:新闻晨报、新闻晚报、青年报、东方早报,其中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同属解放报业集团。生活服务类的报纸有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外滩画报等。另外知名的报纸还有:东方体育日报、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英语的报纸有:Shanghai Daily、Shanghai Star。
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曾经写过很多和上海有关的小说。《十八春》原名《半生缘》写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文化节日
上海电视节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国际电视节,1986年创立至2006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创办于1993年,次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于A类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200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举办了7届。
上海旅游节是中国著名的大型旅游节庆,吸引着四海宾朋纷至沓来;同时又是世界的节日,当今世界著名的节庆活动在这里汇聚,尽情演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节庆文化。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前身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上海之春”音乐舞蹈月和80年代的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自 2001年起两者合并。合并后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成为荟萃中外经典音乐节目的圣堂。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上海市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艺术节,是我国最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节庆活动。艺术节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荟萃了中外一流的艺术家及各种艺术。
■饮食
本地风味的上海菜又叫本帮菜。本帮名菜有很多。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都有以上海命名的餐馆。
经济概述
1949年以前,在上海有很多外国银行和公司。上海是当时远东的经济贸易中心。上海不仅汇集着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政府银行为首的原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金融机构以及外国在华金融机构。在外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组成了“东方华尔街”。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私人资本经营的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以下简称私营行庄公司)。经历了1927至1937年“黄金时期”的发展,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的私营行庄公司已达105家;而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上海私营金融业的整体资金实力实际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营银行、80家钱庄和5家信托公司。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营金融机构的数量锐减至60余家。1956年初,官方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最后全部合并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
在1949年以后,有些上海的资本家都已经逃离到香港,台湾,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继续经营。最后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营。
浦东陆家嘴上海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2004年人均GDP6661美元,连续十年年均经济成长超过8%。第三产业在上海的经济占了一定比重,其中最主要的产业包括了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以及运输业等。位于浦东新区的陆家嘴是上海的新兴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开市场操作。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区总部、分公司和办事处。
上海工业发达,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就已全国领先。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央政策原因,中国东南地区飞速发展,一度使上海的工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但自90年来中期以来,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比重减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业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轻纺、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工业为主,其他还有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张江高科汇集了大量的高端制造业。农业占总体经济的比例较小,大约在1.7%左右。
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经济政策导向等原因,目前纺织业、重污染行业等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渐迁往郊区或关门停业,上海市整体产业结构进步明显,已形成并逐渐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港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中国内地最大的港口。 2004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7900万吨,超过荷兰鹿特丹成为世界第二大货运港。 2005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8万TEU(标准箱),保持继新加坡、香港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地位,上海港2006年吞吐量为2171万TEU,同比增长20.1%,继续保持第三名。港口吞吐量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目前正在建设的大型深水海港洋山保税港设计年集装箱吞吐量为2200万箱(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开港,2020年全部建成)。
上海经济也受到其周围省份的非经济方面的竞争。上游省份GDP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来自黄浦江上游的饮用水污染,已成为困扰上海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
国有企业
上海展览馆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江南造船公司
外高桥港
洋山保税港
石洞口发电厂
外高桥发电厂
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百联集团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
■举办国际会议
上海举办过众多大型会议,如: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2002国际人类基因组第七届会议,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2007年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等
上海交通
■市内交通
上海的交通工具曾经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小到自行车、黄包车,大到马车、小汽车。
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车便利,向法租界公董局呈报计划。1874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东洋车。凡在上海租界上通行的黄包车须向工部局捐照会。抗战前夕,黄包车已达1,000多辆。后三轮车兴起,至40年代后期逐渐被淘汰。1908年3月5日,英籍犹太地产商哈同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从南京路口至延安东路外滩的通车,相继发展了12条有轨电车线路。到1963年8月15日凌晨零时17分,最后一辆有轨电车末班车从静安寺开出,当当有声的有轨电车从此退出了上海。3时52分,第一辆20路无轨电车离开静安寺起点站向外滩方向驶去。机动三轮车因为便宜,在1970年代依然可以在上海街头看到。以后逐渐被淘汰。自行车曾经是上海最通用的交通工具。1980年代以后,私人逐渐开始购置私人小轿车。
上海地铁,上海的市区交通较为发达,公共交通设施有:公交汽车巴士(包括大巴士和小巴士),公交电车巴士(目前只有无轨电车),黄浦江上轮渡,轨道交通(位于地下时上海人称之为地铁,位于高架段时称之为轻轨),基本上每一个住宅区周围会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公交线路停靠。以上这些公共交通设施皆可使用上海公共交通卡,从而方便付费。
论公交线路数量和复杂性,上海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公共交通网络和全世界最高的日公共交通客运量。上海全市公交有1100多条公交线路,密如蛛网,并且正以每年新辟、延伸、调整50多条公交线路的记录持续扩充。按运营时间分,有日间公交车、“2”字头的早晚高峰车和“3”字头的夜宵车;按地域范围分,有浦西的、浦东的、过江的(含大桥、隧道线)和郊区线;按票务方式分,有单一票价1元(全程13公里以下的线路)或1.5元(全程超13公里的线路)的无人售票车,还有单一票价2元的空调车和多级票价的专线车(有“3”字头的夜宵线、“5”字头的大巴专线、“6”字头的浦东专线车、“8”字头的中巴专线和“9”字头的双层车或空调大巴,还有10条空调旅游专线以及观光巴士)。
目前,大部分上海市民选择公交巴士出行,但随着轨道交通的逐步完善,市民的选择方式将会趋向于轨道交通出行。上海轨道交通线路目前建成五条线路:一号线(R1)、二号线(R2)、三号线(M3)、四号线(M4)、五号线(莘闵线),另外还有龙阳路站至浦东国际机场的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总计近150公里里程;在建线路有6、7、8号线和9号线一期工程(其中7、8号线将直接进入世博园区,6号线到达世博园区附近的大型居住区)。
就费用而言,轮渡仍然是最便宜的公交出行方式,票价普通乘客0.5元一人。公交车从1元起有不同的票价级别,轨道交通从3元起至8元有不同的票价级别。由于国际油价普遍上扬,上海市区顶灯出租车从2006年6月1日起全面调整为:起步价:11元3公里,超过3公里以2.1元/公里加价;晚间23:00至次日5:00期间,起步价调整为:14元3公里,与白天相比价格上涨30%。郊区有所不同,起步价为9元3公里,加价相同,也为超过3公里以2.1元/公里加价。由于公交车和轨道交通在晚间大部分都不运行,故在晚间出租车仍然是市民出行的选择。
市内交通包括:
上海轨道交通(已建成1、2、3、4、5号线)
磁悬浮(由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至浦东国际机场)2002年12月31日首次运行,30公里长。
公交车(巴士)
出租车
轮
㈡ 出租车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出租车是马车,出现在英国伦敦。
史料记载,最早在1588年就出现了这种承揽出租业务的四轮马车。1620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家四轮马车出租车队,尽管整个车队才有四辆马车,但是车夫们穿着统一定做的制服,行驶在街道上还是引来了众人的关注。1654年,英国议会已经颁布了出租马车管理的法令,并给出租马车主发放营业许可证。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三轮汽车,1897年,世界上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在德国斯图加特成立。
㈢ 关于上海出租车的运营模式
上海现在还有大约上千辆个体出租车,车号为BX打头的。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上海在20年前为解决当时出租车运力不足,给一批个体户发放了一些出租车车牌和营运证,现在光这个车牌就值得20来万了吧。
上海出租车运营模式其实10多年没有改变过。我着重说说你可能最关心的个体车吧。大约10多年前,上海市为整顿规范出租车市场,规定个体车必须挂靠有营业资质的出租车公司才可以运营,现在大约每月交该公司2000元左右的管理费,然后自行承担所有费用,包括买保险、养路费、车辆更新维修、汽油、罚款等等。从理论上说还要接受该公司的管理。但是实际上允许个体车挂靠的都是小型出租车公司,对个体车的管理很弱,目前上海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比较差的就是这类个体车,有问题打电话给公司几乎不解决问题,只要向客管处投诉才有用。
其他出租车则是由公司竞拍牌照,购买汽车后交个人承包经营,一辆车每月要交公司近万元承包金,自行承担汽油、停车、罚款等费用,司机还要先交纳5000到1万元风险金给公司。公司提供司机简单的就业培训,交纳四金和医疗保险,以及购买基本车辆保险,维修的话大公司有自己的修理厂,价格优惠,此外大公司声誉比较好,叫车乘客多,有GPS调度和一些指定宾馆接客站点。但是大公司对这些司机的管理也十分严格,比如一些大公司规定司机只要一次拒载,或一次多收费50元以上就立即开除,风险金没收。所以相对大公司服务质量好,而且对待投诉处理得也相当负责。
㈣ 出租车有着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出租车是马车,出现在英国伦敦。史料记载,最早在1588年就出现了这种承揽出租业务的四轮马车。1620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家四轮马车出租车队,尽管整个车队才有四辆马车,但是车夫们穿着统一定做的制服,行驶在街道上还是引来了众人的关注。1654年,英国议会已经颁布了出租马车管理的法令,并给出租马车主发放营业许可证。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三轮汽车,1897年,世界上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在德国斯图加特成立。
㈤ 出租车的的士历史
服务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租车并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乘坐的。当年,出租车专门负责接待来穗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与高级官员、参加交易会的外商、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等等,被誉为广州市的“国宾车队”,需要外汇券才能乘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租汽车的经营方式发展为定点候客,乘客到站找车,司机接单载客。而司机完成一趟接待任务后,必须空车赶回服务点等候下一次的出车指示,不得中途载客。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市民对出租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1978年春天,毗邻港澳的广州逐步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一些新的经营观念和服务方式开始冲击南粤大地。广州市汽车公司从香港市民“打的”中得到启发,毅然决定结束历年来“路上空驶的士不载人”的怪现象,在1978年4月春交会期间用中英文印制的近万张《告来宾信》送到了国内外乘客的手中:“在没有汽车服务点的地方需要用车时,如遇空车可招手示意叫车。”这是国内出租汽车行业的第一次改革,打破了历年来传统的封闭型服务方式和经营老格局,随后“扬手即停”服务迅速在全国铺开。
广州交易会时期
广州交易会刚开那几年,与会客商还不算多,60辆出租车勉强能应付,实在紧张就到各单位去借调。那时,加上各级领导专车,整个广州市的小车也不过100辆。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参加交易会的外宾日渐增多,即便司机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工作至晚上十一二点,仍满足不了宾客们的需求。1957年第一届交易会大会组织从省属单位抽调大客车4辆、小轿车1辆,供国内与会人员上下班使用;交易会开幕、闭幕酒会和文艺晚会用车再租用部分公共汽车。以后随着交易会规模扩大,需要借调的车辆不断增加,社会上可供为交易会服务的车辆毕竟有限。1965年秋交会从省市机关团体和驻穗部队借调大小汽车150辆,但仍不敷使用,只好再从佛山地区调来小轿车7辆。为了缓解用车紧张,经国家批准,交易会陆续购置了国产车和进口了大小车辆,提高了自身的接待能力。但由于车辆增加而司机不够,上世纪70年代中期,每届交易会仍从佛山、惠阳、肇庆等地区抽调数十名司机来支援。1973年,周恩来总理特批“广汽”获增购200辆日本丰田皇冠等车辆,并从部队中抽调一批曾参加过抗美援越的军人充实司机队伍。此后,“广汽”又分批多次引进车辆,于上世纪70年代末达到了600辆左右,基本解决了交易会的“坐车难” 但交易会用车状况根本好转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首先是因为社会整体经济实力增强,交易会所需租借辆数量容易落实。其次,交易会自备车辆也有较大增加。第三,从1980年起,交易会用车由过去的无偿服务改变为按章收费,为合理使用和发挥车辆效能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交易团自带车辆不断增加。
接送客商专车几经周折
从1956年的商展会至1970年春交会,大会期间来宾来往于住地与会馆间,由大会安排一定车辆负责接送。广州市汽车公司、市三轮车管理总站为方便来宾用车,分别在交易会会址、西濠二马路、海珠南路和华侨大厦等地段设立小汽车和三轮车营业站,派专人管理。凡佩带来宾条的来宾优先乘车。从1970年秋交会开始,大会不再设专车接送客商。在客商住地和交易会会址,由市交通运输局、市服务局小车公司适当增加小汽车、微型汽车、机动三轮车供客商租用。从1981年春交会开始,外宾来往住地与会馆之间,由大会恢复安排大客车接送,实行有偿服务。1987年春交会取消大客车接送来宾,全市投入交易会的接待车达6000多辆,并加强了指挥调度,从而满足了交易会来宾用车的需要。此后,一些宾馆、酒店为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如派车到车站、机场、码头免费接送来宾和免费接送客商往返交易会。
由里程表到计价器
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州出租汽车还没有安装计价器,每一趟接待任务结束后,司机会根据里程表来计算出车辆行走公里数,然后进行收费。那时,不论车辆是何种型号,一律每公里收费五六角不等。价格会根据市场变化有升有降,并不固定。1979年后,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广州出租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出租汽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车量剧增了近10倍。到1985年,广州出租汽车企业逾百家、车辆近7000台,打破了出租汽车业以往只有“广汽”一家的格局,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行业迅猛发展也产生了很多问题,经营管理有漏洞,司机服务不规范,向乘客漫天要价的现象屡禁不止。针对这种情况,“广汽”为了净化行业之风,诚信服务市民,于1979年率先在全国引进了出租汽车计价器,规定司机必须按表收费,从而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为出租汽车规范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起到表率作用。随着计价器的使用,“广汽”把当时的出租汽车分为了甲、乙两等,甲等车为3公里打表,起步价为1.35元,每公里价格为0.45元;乙等车同为3公里打表,起步价为1.5元,每公里价格为0.35元。1997年7月起,以2公里为起步价,每公里收费2.2至2.6元。2002年底起,以2.3公里为起步价,基本上每公里收费2.60元。
经营方式变化
1992年前,广州市出租汽车司机是企业的固定工。1992年后,全面趋向采用租赁(全承包)或融资租赁(供车)的经营模式,企业与司机之间以出租人和承租人的主体资格建立经济合同关系。
使用年限变化
1997年7月15日,出租汽车的使用年限从原规定的14年缩短为8年。2006年缩短为50万公里。
车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沙、伏尔加;
1972年(第一次转型):丰田皇冠;
1979年(第二次转型):丰田、本田、日产、五十铃、铃木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夏利、桑塔纳;
1996年起:捷达;
2010年后:起亚远舰optima、桑塔纳3000和vista,第七、八代索纳塔、红旗等。
车身颜色历史
1996年以前,广州的士是五颜六色的,如中国大酒店的的士是黄色的,花园酒店的的士是绿色的,白天鹅宾馆的的士是白色的,红色的士最多,因为广州人认为红色代表吉利,婚嫁用车非红色的士莫属。1996年,“当时政府有关部门表示要向香港的士业统一标识的做法学习,因而专门开会发文,要求全广州的的士必须实行‘四统一,即统一车身、座椅、着装颜色,统一语音表声音。”这样做的理由,一是方便乘客辨认计程车,二是有利于政府管理,三是保障计程车经营权权益。也就是说,市内车统一红色车身,银色车顶。而给的士换色的钱,也是政府出大头,从城市建设附加费中支出,企业和个人出小头。2003年8月,恢复本来面目。这次政府部门要学习的是上海的做法———不统一标识,理由为:一是让广州计程车成为一道流动风景线;二是打造企业品牌,让市民有选择权和监督权;三是红色车容易引起烦躁情绪和视觉疲劳。千台的士以上一级企业可以自选颜色,五彩缤纷。
㈥ 上海强生出租车有限公司有多少年历史
答:上海强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于1998年9月3日在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陈放,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出租汽车、市内公共交通、跨省市客运、特约包车等。
㈦ 出租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建设了地铁。那是在1860年正式开工建造地下铁路的。但是,英国最早的地铁实际上应属于1822年建成的1.8千米地下隧道。这一段供火车通过的地下隧道,虽然算不上真正的地铁,但是在地铁的发展史上还是占有一定位置的。正是由于这件事,才使发明地铁的英国人认识到,火车在地下行驶完全是行得通的,它为火车开辟了新的通路。
1863年,英国的地铁工程首先完成了从伦敦的福灵斯顿站到毕晓普站的6千米区段。那时,还没有发明电力机车,所以地铁也用的是烧煤的蒸汽机车。1890年,德国和美国先后制成了性能优良的电力机车。随后,电力机车很快用于地铁。巴黎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电力机车地铁的国家。
㈧ 在我国出租车的发展中,出租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时期
1、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租车并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乘坐的。当年,出租车专门负责接待来穗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与高级官员、参加交易会的外商、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等等,被誉为广州市的“国宾车队”,需要外汇券才能乘坐。
2、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租汽车的经营方式发展为定点候客,乘客到站找车,司机接单载客。而司机完成一趟接待任务后,必须空车赶回服务点等候下一次的出车指示,不得中途载客。
3、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市民对出租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1978年春天,毗邻港澳的广州逐步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一些新的经营观念和服务方式开始冲击南粤大地。广州市汽车公司从香港市民“打的”中得到启发,毅然决定结束历年来“路上空驶的士不载人”的怪现象。
在1978年4月春交会期间用中英文印制的近万张《告来宾信》送到了国内外乘客的手中:“在没有汽车服务点的地方需要用车时,如遇空车可招手示意叫车。”
这是国内出租汽车行业的第一次改革,打破了历年来传统的封闭型服务方式和经营老格局,随后“扬手即停”服务迅速在全国铺开。
早在1903年的时候,出租车就进入中国,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有出租车的城市。由于出租车数量少和购置费太高等限制,出租车行业一直没能蓬勃发展。
至70年代初,北京和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各类外事活动增多,出租汽车又在大街上出现。但是“高档”出租车对于平民来说仍然遥不可及,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八九十年代的出租车司机是令人羡慕的高收入阶层,开出租车甚至成了身份的象征。
当时的出租车车型多以丰田、皇冠等高档进口车为主,大多数用于接送外国人、外企人员等,于普通人,他们打不起车,也打不着车。
㈨ 中国是从那一年开始有出租车的
朱雀大街西安好运汽车公司、029-85335228
雁塔路南段10号西安雁风出租车队、029-85882571
兴庆路67号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029-83235863
大庆路西段136号西安远东旅游出租汽车公司、029-84634043
玄武路1号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中北分公司、029-87917618
万寿北路65号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西旅分公司、029-82531665
长缨东路105号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第一分公司地址、029-82541104
万寿路51号副2号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第四分公司、029-83215782
㈩ 出租车历史发展趋势
“出租车”是一种分散的社会交通服务。由于这种服务的分散性,历史上各个国家管理都很困难。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汽车,但任何私人搞个马车也做拉客生意,ZF基本不进行管理。现在的管理方式源自民国时期的“洋车”管理,当时由地痞、流氓老大开车行,一般几个老大垄断一个城市的几个车行。老舍写的《骆驼祥子》描写了这些情况。50年代末,由ZF出头组织了国营的出租汽车公司。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出租汽车公司迅速与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沿袭了过去“车行”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出租垄断”。这种旧的管理方式已经引起国民极大的不满,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利用无线互联网改进出租服务,可以大规模释放社会闲置车辆运输能力是不争的事实。阻拦这种改变的是已经形成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必须被打掉,唯一的问题是——需要时间(可能是很长的时间)和老百姓不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