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被收购了是这个公司不行了吗
被收购,该公司后期发展将得到更好发展。因为收购方,花钱投资当然要求要有投资收益。
2. 上市公司可以被收购吗
上市公司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法定方式,取得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发行在外的股份,以实现回对该上市答公司控股或者合并的行为。它是公司并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实现公司间兼并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公司收购过程中,采取主动的一方称为收购人,而被动的一方则称为被收购公司或目标公司。上市公司收购在各国证券法中的含义各不相同,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上市公司收购即要约收购,是指收购方通过向目标公司股东发出收购要约的方式购买该公司的有表决权证券的行为;广义的上市公司收购,除要约收购以外,还包括协议收购,即收购方通过与目标公司的股票持有人达成收购协议的方式进行收购。
3. 公司被收购后续问题
加班费应向老公司追缴 如果新公司说明原公司一切债务全部承担 那就向新公司讨要 你如果感觉新公司一切待遇还可以 你就留下来继续工作 否则 可以拒绝续签合同 这个决定权在于你个人
4. 子公司被收购后和原来母公司的关系
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母公司设立子公司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公司通过把追加的投资用于收买其他小公司的股份,把这些小公司变成自己的子公司,不但可以使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发展规划进行行动,实现母公司扩大经营规模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利用子公司从事其他项目的经营和在其他地区或国家开展业务活动,使母公司的经营范围得到迅速扩大。
2.实现行业控制,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一个公司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除增加自身经济实力之外,就是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同一行业的其他公司实行控制,使它们服从于自己的经营规划或市场战略,防止和减少相互之间的抗争和伤损。而使其他公司成为自已的子公司则是对其实行控制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3.利用子公司的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分散经营风险。依照法律规定,公司应以其全部财产对自己的债务负责。如果一个母公司把原有的经营项目交给其子公司分别进行经营,而子公司作为法人又仅以其本身的财产对债务负责,那么个别子公司的经营失败就不会对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一些小公司往往希望成为大公司的子公司。因为母公司往往是实力强大的大公司,小公司一般无力与其抗衡、竞争。如果能成为该公司的子公司,就能得到母公司在资本、技术、原料、市场等各方面的扶助和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母公司与其他子公司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子公司的盈利水平。
5. 公司被收购
劳动法: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解释如下:
1、你的情况符合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四条,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2、如果新公司不再跟员工续签合同,就违反了劳动法。
3、员工可以根据原签订合同的期限,按照第四十七条要求公司赔偿。
4、如果公司不予理会或未按照规定赔偿,员工可以找公司所在劳动局投诉。
6. 容声冰箱是不是被收购了或者和其他企业合并了
容声于2006年被青岛海信集团收购。但仍是原厂的工人和技术,质量不变。
7. 重啤被谁收购了
重啤集团起步于1958年,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9年,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新生活的市民需要啤酒,当年全国新办了10家啤酒厂,重啤是其中的小兄弟。
1958年2月25日,《重庆日报》在第二版登载了一篇题目为《本市将新建啤酒厂》的消息,文章写道:“本市目前正积极筹建一个啤酒厂……年产啤酒一千吨……从1954年以来,就多次派人参观和收集了全国著名啤酒厂的工艺……”
这篇报道刊发不久,重啤正式进入市民餐桌。和市民闻惯了的包谷洋芋味道不同,啤酒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潲水味道。所以,尽管当时年产只有1000吨(160多万瓶,按现在重庆3100万市民计算,大约20个市民才摊1瓶),仍然卖不出去。当时工厂共有10多名管理人员,不得不全部上街推销啤酒。当年和重啤一起开办的其他9家啤酒厂,9个苦难兄弟,最终没有熬过这段艰苦岁月,先后倒闭。
重啤苦熬到上世纪90年代,生产稍有好转,但日子依然艰难。和外地强大的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当时国外资本大举涌入中国啤酒行业,一家国际著名啤酒集团也派员前来重庆,主动提出要投巨资于重庆,收购重庆啤酒厂。然而,外商提出的条件相当苛刻:在收购后,只能保留重啤原厂1400多名员工中的200人,剩余人员由重啤在收购前自行处理。这就意味着将有1000多名职工面临失业,意味着要把朝夕相处的员工推向家庭,推向社会。重啤感到无法接受,最终拒绝了这一收购。
这家外商后来收购了华东一家啤酒厂。重啤的举动让工人非常感动,激发了大家的雄心。1400多名工人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随后短短几年就让重啤摆脱了困境。让人唏嘘的是,当年那家外资啤酒厂却陷入了资不抵债的怪圈,最后退出了中国市场。
进军全国雄踞西南
“北有燕京,南有珠江,东有青岛,西有重庆”。2000年夏天,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于珍视察重啤时,欣然题下了这样四句话。这4句话对重啤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激励重啤走出去。重庆的企业如果只在重庆扬威,不能拓展更大的市场,用一句俗话叫住“巴到门方狠”,这不是真正的好汉。
2001年11月,重啤走出向外地扩张的第一步,走出西南,进军东部。与江苏省最大的啤酒企业合资组建重啤江苏天目湖啤酒有限公司,现在该公司年产销量已超30万吨,在江苏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成为重啤新的增长点。
2002年4月,重啤进军华中地区,与年生产能力10万吨的湖南国人啤酒有限公司走到签字台前,组建了湖南重庆啤酒国人有限责任公司。这步妙棋使重啤的发展战略成为稳定的三角形,前面两家公司的良好表现,稳定了重啤扩张的阵形,使下一步扩张的步伐更加稳健。
接下来3年时间,重啤表现非常强势,频频出击,不断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2002年5月,重啤再度东进,与年生产能力25万吨的宁波大梁山集团合作,成立宁波重庆啤酒大梁山有限公司。2003年,重啤进军安徽,成立重啤安徽九华山有限公司,每年生产啤酒8万吨。2004年8月,重啤在广西柳州新建公司,随后进军广西市场,辐射华东、中南、华南等市场。2004年9月和2005年,再度进军安徽,和安徽天岛啤酒公司合作,重组含山、庐江两家啤酒企业。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江苏啤酒市场的控制,在这里的啤酒市场上,具备了相当的发言权。
根在重庆
8. 品牌被收购后
海尔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制造商美泰公司,华为收购著名英国电信设备制造商马可尼,汽车行业南汽收购罗孚,石油行业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如此频繁的并购活动到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是什么在驱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并购过程中与并购成败后,中国企业又面临怎样的挑战?11月3日,专家在“中国论坛:更广阔及深入的金融市场”上围绕中国公司海外 并购展开了讨论。 技术因素驱动中国公司海外并购“ 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的缺乏,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公司海外并购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实际上不太考虑商业上的价值。我想这是误解。”汇丰环球投资银行亚太区常务总监兼中国融资并购顾问业务主管杨磊说。GaveKal Research 合伙人 Louis-Vincent Gave认为,抛开战略性的交易,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是有意义的。对中国企业来说,国内的购并并不足以增强企业的 竞争力。有时候中国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规模,或是获得技术,通过购并成本可能会低一些。Galileo Global Advisors,LLC高级董事总经理James Shapiro表示,在中国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某些外国公司已经损失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中国的一些公司看到了这种状况,同时中国公司本身的顾客群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把两个公司结合在一起。二是外国公司想要将生产进行转移,从而使利润率大幅度提高。Shapiro表示,有很多中国企业的购并案是以获取技术为驱动力出现的。虽然这些技术并不一定是高精尖的,但有些时候是现有流程能够与中国企业现有的流程结合。比如上汽购并罗孚,罗孚的设计正好为上汽所需要,另外还有一些部件在中国没有生产,但却是生产必须,因此上汽需要通过购并来获得。这样的购并今后还会再出现。GAVE介绍,西方的一些公司都在把制造类的资产进行剥离,比如IBM。很多公司都剥离制造业,保留有效的设计,有效的营销,而让其他公司来进行生产。但中国的状况却完全相反的,中国企业愿意购买制造类的资产。为什么中国的公司如此迫切地拥有制造类资产?大多数中国的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中国的公司需要购买更多的资产,来满足国内不能够满足生产能力的现状。中国只有控制品牌,才能控制生产链条中最高附加值的一端“中国只有控制品牌,才能控制整个生产链条中最高附加值的一端。”GAVE认为,美国和欧洲都在购买中国过低估值的产品,无论是大宗商品还是其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还是针对制造能力和资源供应。品牌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购买了品牌,就能够控制创造附加值的生产链条,能够实现更高的增值。“到目前为止,中国公司所进行的最成功的海外交易,实际上是在技术,硬件方面。”GAVE表示,中国还没有全球知名的品牌,很多中国公司考虑在海外采购品牌,比如联想IBM的收购,和TCL并购德国施奈德。毫无疑问品牌是资产,但是和资源又不是同类资产。实际上,在品牌的软方面并未看出进展。杨磊认为,中国公司因为缺乏全球性的品牌而进行收购。但品牌是软资产,不是硬资产,为了能够维持品牌收购的价值,会面对很多挑战,而且必须具备非常复杂的管理技巧。“而且需要去考虑为什么这些品牌建立起来了,而且还要了解到市场为什么认可这个品牌。”他认为,对于中国公司,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要想收购一个品牌并维持品牌的价值——不要谈要求这个品牌有回报,能够维持品牌的价值对中国的公司来讲已经是一个挑战。“我不认为中国的公司在购买品牌方面会非常容易,因为这是一个冒险战略。因为品牌需要花很长时间打造,但几个小错误就可能将品牌毁掉。”凯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董事及首席代表罗一认为,中国的公司是不是具有管理品牌的能力,并对这个品牌进行改造,还未有定论。中国公司需要了解打造一个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不是购买了一个品牌,也就拥有了百年品牌。中国的公司必须更加耐心地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到海外寻找品牌。Shapiro则认为,一些品牌已经丧失了竞争力,中国的公司收购它们,是将两个企业结合起来,使品牌和低成本的生产制度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延长品牌的生命。“并不是第一流的引擎和第一流的车身放在一块就会生产出第一流的汽车。”杨磊表示,品牌价值结合廉价的中国的生产能力,是简单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在谈论一个品牌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它的文化内涵。品牌同文化是相连的,就算买到一种品牌,也很难买到一种文化。
9. 公司一旦上市,就被收购吗
公司上市和公司收购的确不相关,但是公司上市会加大被收购的可能性以及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