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焦炭塔的下封头为什么不采用球形或者椭球型
想用这个形状的,因为的话准球形或椭圆形都是不稳定的,所以的话不采用这个形状。
⑵ 焦炭塔整体安装套用中石化什么定额
好焦网网络:量价估值现在分开了。
中国在这里,所消耗的量。固定刚刚人才机器消耗大量消耗,没有价格。对应的是“贵州04消费固定的。”
中国价格是所谓固定基价的消费相对应的,分别对应于人力资源单价组合。相应的书籍,如“黔城08价目表”,因为不同地区的价格表是不一样的
中国。例如,我们现在要建立的混合水砖墙1.3立方米弄可以在固定配额的消耗可以找到相应的子目如3-1,这是相应子目砖浑水摸鱼。
中国在相应的价格表,我们发现3-1相应的价格也235.9元(235.9乘以才华的机组组合对应的数字)。数量与固定基准价乘以相应的完整的一组价格的项目。 1.3 * 235.9 = 306.67。
中国
中国
中国你是因为我没有一个固定的贵州,说是为了以促进上述实施例仅理解。事实上,如果你区分的数量和价格,这是消耗定额和价格表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差别,你就会明白怎么回事了,这将是
自然会问:之前通过没拿到
土木工程。因此,许多人正在学习,这本书并没有采用定额计价阿塞拜疆。例如,钢铁厂内部A.4.16内Φ5少直接工程费为1174(天赋机在一起),但在这里,他们列出的人才该机还编码11000002的东西,不明白这些
一个模糊的回答:。
不用担心,你表达清楚,你说这还是固定的价目表消费啊?这本书是下面的编码啊?或者里面啊
软件要求:。
中国这是一些截图的书..本书有大约600手机照片书太饱看到里面的单词。
中国,除了两个盖和目录,在页面的背面(里面为内A.9.1.3部分现浇混凝土梁模板)是相同的答案
的照片:
你写的很清楚啊以上价格,下面对应的消费。编码是消耗材料像身份证代码啊,你可以仔细看看,在同一种对应上面的例子材料,代码是一样的,有些劳动力成本是XX元,那么下面的消耗会告诉你这个XX元花不见了
问:..
劳动力成本,如书面地基梁上面696.83元,但在这里它是26元其中两个人有什么用阿如以及消费背后的背后是什么上市四行阿拉伯量和26元前面有什么问题要问
一个意思:..
问题上面我明白我没有说谢谢咯.. 。最后,我问你一个问题......这是上面的数字是在手册中规定的。但在现实中,改变材料的价格..设置这个上面应该不符合实际的东西线..和这不是不切实际的没有意义的阿拉伯
答案:
配额站的数据是基于汇编了大量的数据,从反应的平均值是社会消费的平均水平,所谓的省配额。如果您有企业的实力,企业可以自己编写自己设定的配额。由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我们没有对企业的能力,每家公司都不能产生自己的配额,和一般的省级规范能够反映实际的消费,所以我们选择使用固定建立自己的省。你去的网站,你会发现在大多数消费规模是非常准确的,它不可能完全准确,但仍然是相对非常准确的,当然,前提是你在正常和合理的施工条件,施工继续。
⑶ 焦炭塔老塔给水不进处理方法
1) 立即停止给水,开大汽吹扫,注意管线振动情况,如果管线内出现响声(蒸汽流动声)说明管路通了,可以给水。
2) 提高给水压力,配汽给水,加大冲击力。
⑷ 自动化与仪表工程师手册的目录
第1篇基础知识
第1章 自动控制系统2
1.1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与组成2
1.1.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2
1.1.2 传递函数与方框图4
1.1.3 频率特性与单位阶跃7
1.1.4 影响自动控制系统的因素13
1.2 自动控制的分类13
1.3 自动控制系统性能指标16
1.3.1 自动控制系统的状态16
1.3.2 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17
1.3.3 控制过程的性能指标18
1.4 自动控制系统各环节特性分析20
1.4.1 典型被控对象特性21
1.4.2 广义对象各环节特性对控制品质的影响22
1.5 常用PID控制算法特性24
1.5.1 比例控制算法24
1.5.2 比例积分控制算法25
1.5.3 比例微分控制算法27
1.5.4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PID28
1.6 PID控制参数整定方法30
1.7 单回路控制系统投用33
第2章 流程工业常用工艺知识36
2.1 流程工业物流、能源流平衡关系计算方法36
2.1.1 物料衡算算式362.1.2 物料衡算方法37
2.1.3 物料衡算步骤38
2.1.4 物料衡算种类38
2.1.5 能量衡算基本方法与步骤41
2.2 流程工业中的传热原理及示例43
2.2.1 热传导43
2.2.2 对流传热44
2.2.3 辐射传热45
2.2.4 蒸发45
2.3 流程工业分离原理、方法及示例47
2.3.1 气固分离48
2.3.2 液固分离49
2.3.3 吸收49
2.3.4 萃取52
2.3.5 精馏55
2.4 流程工业化学反应原理及示例61
2.4.1 化学反应过程分类61
2.4.2 化学反应过程主要技术指标61
2.4.3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64
第3章 流程工业常用设备66
3.1 流体输送设备及特性66
3.1.1 流体输送设备分类66
3.1.2 流体输送设备主要性能参数68
3.1.3 离心泵70
3.1.4 往复泵73
3.1.5 旋涡泵74
3.1.6 轴流泵75
3.1.7 流程工业常用泵比较76
3.1.8 离心式通风机77
3.1.9 罗茨鼓风机77
3.1.1 0往复式压缩机78
3.1.1 1离心式压缩机79
3.1.1 2真空泵81
3.2 换热设备及特性82
3.2.1 换热器分类82
3.2.2 换热器主要参数83
3.2.3 蒸发器85
3.3 分离设备及特性87
3.3.1 概述87
3.3.2 板式塔87
3.3.3 填料塔92
3.3.4 萃取设备95
3.3.5 结晶设备97
3.3.6 气固分离设备98
3.4 化学反应设备及特性99
3.4.1 化学反应器的分类99
3.4.2 化学反应器的形式与特点100
3.4.3 烃类热裂解——管式裂解炉101
3.4.4 氨合成塔106
3.4.5 均相反应器109
3.4.6 气液相反应器110
3.4.7 气固相固定床反应器110
3.4.8 流化床反应器112
第4章 流程工业安全与保护系统114
4.1 流程工业安全与保护基本知识114
4.1.1 爆炸114
4.1.2 燃烧122
4.1.3 静电123
4.2 危险性划分及安全措施125
4.2.1 爆炸性物质及危险场所划分125
4.2.2 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危险性及危险场所分类127
4.2.3 化学反应危险性评价131
4.2.4 常见危险性及安全措施133
4.2.5 储罐安全135
4.3 压力容器和电气设备安全136
4.3.1 压力容器分类136
4.3.2 压力容器事故危害137
4.3.3 防爆电器分类与通用要求141
4.3.4 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类型及原理144
4.4 工业防腐147
4.4.1 腐蚀机理147
4.4.2 金属腐蚀分类147
4.4.3 防腐方法148
4.4.4 耐腐蚀材料性能150
4.5 流程工业安全保护方法及示例159
4.5.1 安全仪表系统159
4.5.2 TRICON三重化冗余控制166
第5章 环境工程170
5.1 流程工业对环境污染及防治概述170
5.1.1 流程工业固体废弃物来源及污染特征170
5.1.2 大气排放标准171
5.1.3 污水排放标准171
5.1.4 流程工业过程污染排放及控制实例177
5.2 废水检测与处理177
5.2.1 表示水质的名词术语177
5.2.2 水体污染的危害177
5.2.3 水质检测与分析179
5.2.4 废水处理182
5.3 废气控制与处理184
5.3.1 气体监测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184
5.3.2 废气监测185
5.3.3 废气处理186
5.4 废渣处理189
5.4.1 化工废渣分类189
5.4.2 化工废渣常用处理方法189
5.4.3 铬渣处理190
5.5 清洁生产与自动化193
5.5.1 清洁生产的定义193
5.5.2 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193
5.5.3 清洁生产与自动化198
参考文献200
第2篇测量仪表与执行器
第6章 测量技术基础202
6.1 测量的基本概念202
6.1.1 概述202
6.1.2 测量方法202
6.2 误差分析及测量不确定度203
6.2.1 误差的定义及分类203
6.2.2 测量不确定度204
6.2.3 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的联系与区别204
第7章 测量仪表205
7.1 温度测量205
7.1.1 概述205
7.1.2 膨胀式温度计206
7.1.3 压力式温度计208
7.1.4 热电偶温度计210
7.1.5 热电阻温度计218
7.1.6 新型测温方式221
7.1.7 测温元件及保护套管的选择222
7.2 压力测量222
7.2.1 概述222
7.2.2 液柱式压力表223
7.2.3 弹性式压力表224
7.2.4 物性式压力表(固态测压仪表)226
7.2.5 压力信号的电测法227
7.3 流量测量227
7.3.1 概述227
7.3.2 节流式流量计230
7.3.3 转子流量计(又称浮子流量计)232
7.3.4 动压式流量计232
7.3.5 容积式流量计233
7.3.6 电磁流量计234
7.3.7 流体振动式流量计(又称旋涡式流量计)235
7.3.8 涡轮流量计235
7.3.9 超声波流量计236
7.3.10 质量流量计236
7.4 物位测量237
7.4.1 概述237
7.4.2 浮力式液位计237
7.4.3 差压式液位计238
7.4.4 电容式物位计239
7.4.5 超声波物位计239
7.4.6 现代物位检测技术239
第8章 在线分析仪表240
8.1 概述240
8.1.1 特点及应用场合240
8.1.2 分类240
8.1.3 仪表的组成241
8.1.4 主要性能指标241
8.2 气体分析仪241
8.2.1 热导式气体分析仪241
8.2.2 红外气体分析仪245
8.2.3 流程分析仪247
8.3 氧分析仪247
8.3.1 热磁式氧分析仪247
8.3.2 氧化锆氧分析仪249
8.4 气相色谱分析仪250
8.4.1 测量原理250
8.4.2 气相色谱仪的分类251
8.4.3 检测器252
8.4.4 气相色谱仪的结构253
8.5 工业质谱仪及色谱?质谱联用仪253
8.5.1 质谱仪的测量原理254
8.5.2 质谱仪的组成255
8.5.3 色谱?质谱联用仪255
8.6 石油物性分析仪表256
8.6.1 馏程在线分析仪256
8.6.2 在线闪点分析仪257
8.6.3 在线倾点(浊点)分析仪257
8.6.4 在线辛烷值分析仪258
8.7 工业电导仪259
8.7.1 测量原理259
8.7.2 电导法的使用条件260
8.7.3 溶液电导的测量260
8.8 pH计261
8.8.1 测量原理261
8.8.2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261
第9章 显示仪表263
9.1 概述263
9.2 自动平衡式显示仪表264
9.2.1 自动电子电位差计记录仪264
9.2.2 自动平衡电桥记录仪266
9.3 数字式显示仪表267
9.3.1 普通数字式显示仪表268
9.3.2 智能式数字显示仪表271
9.4 数字模拟混合记录仪271
9.5 无纸记录仪272
9.5.1 仪表结构272
9.5.2 主要的功能特点273
第10章 特殊测量及仪表275
10.1 微小流量的测量275
10.1.1 热式质量流量计275
10.1.2 微小流量变送器277
10.1.3 浮子流量计278
10.1.4 容积流量计278
10.2 大流量的测量279
10.2.1 明渠的流量测量279
10.2.2 大口径管道的液体流量测量280
10.2.3 大口径管道的气体流量测量282
10.3 多相流体的流量测量284
10.3.1 固液两相流量的测量284
10.3.2 气液两相流量的测量285
10.3.3 固气两相流量的测量286
10.4 腐蚀性介质的流量测量288
10.5 脉动流量的测量289
10.6 介质含水量的测量292
10.7 溶液浓度的测量295
10.7.1 光学式浓度计295
10.7.2 电磁式浓度计296
10.8 其他的物性测量296
10.8.1 自动密度计296
10.8.2 浊度计297
第11章 执行器300
11.1 概述300
11.2 电动执行机构300
11.2.1 工作原理301
11.2.2 伺服放大器301
11.2.3 伺服电动机302
11.3 气动执行机构302
11.3.1 薄膜式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302
11.3.2 薄膜式执行机构的输出力303
11.3.3 阀门定位器304
11.3.4 活塞式执行机构305
11.4 调节阀306
11.4.1 工作原理306
11.4.2 调节阀的流量特性307
11.4.3 调节阀的可调比308
11.4.4 调节阀的分类308
11.5 执行器的选型原则312
11.5.1 执行器的结构形式312
11.5.2 调节阀阀芯的选择313
11.5.3 调节阀材料的选择313
11.5.4 流体对阀芯的流向选择314
参考文献315
第3篇 计算机控制系统
第12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317
12.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和分类317
12.1.1 概念317
12.1.2 分类320
12.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323
12.2.1 设计323
12.2.2 实施324
第13章 集散控制系统325
13.1 概述325
13.1.1 集散控制系统的构成325
13.1.2 集散控制系统的厂商325
13.2 国内集散控制系统产品326
13.2.1 HOLLiAS?MACS集散控制系统(北京和利时)326
13.2.2 ECS?100X控制系统333
13.2.3 系统性能指标334
13.2.4 系统特点335
13.2.5 系统技术336
13.2.6 ECS?100X系统应用339
13.3 国外集散控制系统产品341
13.3.1 CS3000集散控制系统(日本横河)341
13.3.2 TPS集散控制系统(美国霍尼威尔)363
13.3.3 SIMATICPCS7集散控制系统(德国西门子)372
第14章 可编程控制器(PLC)376
14.1 国内可编程控制器产品376
14.1.1 HOLLiAS?LECG3可编程控制器(杭州和利时)376
14.1.2 RD2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兰州全志电子有限公司)379
14.1.3 FC系列可编程控制器(无锡信捷科技电子有限公司)380
14.2 国外可编程控制器产品382
14.2.1 SIMATICS7?400可编程控制器(德国西门子)382
14.2.2 ModiconTSXQuantum可编程控制器(美国施耐德)387
14.2.3 SYSMACCP1H系列可编程控制器(日本欧姆龙)390
第15章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393
15.1 现场总线的构成393
15.2 国内现场总线产品394
15.2.1 NCS3000现场总线(沈阳中科博威)394
15.2.2 ie?FCSTMFB6000现场总线(北京华控技术)396
15.2.3 STI?VC2100MA系列控制插件(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400
15.2.4 EPA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402
15.3 国外现场总线产品408
15.3.1 FF基金会现场总线(美国埃默生)408
15.3.2 PROFIBUS过程总线(德国西门子)416
15.3.3 LonWorks现场总线(美国埃施朗公司)420
第16章 工业计算机(IPC)技术425
16.1 概述425
16.1.1 工业计算机的构成425
16.1.2 工业计算机的厂商425
16.2 国内工业计算机425
16.2.1 IPC800系列工业计算机(北京联想)425
16.2.2 NORCO工业计算机(深圳华北工控)426
16.2.3 PCI总线工业计算机(北京康拓)428
16.2.4 IPC系列工业计算机(台湾研华)430
16.3 国外工业计算机432
16.3.1 IPC?H系列P4工业计算机(日本康泰克)432
16.3.2 APRE?4200工业计算机(美国APPRO国际公司)433
参考文献434
第4篇 先进控制与综合自动化
第17章 过程动态特性与系统建模436
17.1 系统建模一般原则436
17.2 典型过程特性437
17.3 机理建模方法及举例439
17.3.1 化工过程机理建模例子440
17.3.2 生物反应器建模447
17.3.3 机电系统建模例子450
17.4 基于过程数据的实验建模453
17.4.1 系统辨识建模方法概述453
17.4.2 基于线性或非线性回归方法的建模453
17.4.3 由阶跃响应曲线辨识模型456
第18章 复杂控制系统460
18.1 串级控制系统460
18.1.1 串级控制基本原理和结构460
18.1.2 串级控制系统设计461
18.1.3 串级控制系统举例462
18.2 前馈及比值控制463
18.2.1 前馈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特点463
18.2.2 前馈控制系统的几种结构形式465
18.2.3 比值控制系统470
18.3 特殊控制系统473
18.3.1 均匀控制系统473
18.3.2 选择性控制系统474
18.3.3 分程控制系统476
18.3.4 阀位控制(VPC)系统477
18.4 系统关联与解耦控制477
18.4.1 系统关联478
18.4.2 相对增益478
18.4.3 解耦控制设计方法482
第19章 软测量技术及应用486
19.1 软测量概述486
19.2 软仪表构建方法487
19.3 机理建模软测量方法及应用489
19.3.1 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的软测量模型489
19.3.2 汽油饱和蒸气压软测量492
19.3.3 气力输送固相流量的软测量494
19.3.4 生物反应中生物参数软测量模型497
19.4 基于回归分析的软测量方法及应用501
19.4.1 回归分析方法502
19.4.2 喷射塔中SO2吸收传质系数的软测量504
19.4.3 轻柴油365℃含量软测量模型506
19.4.4 筛板精馏塔板效率的软测量508
19.5 基于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及应用509
19.5.1 神经网络模型简介509
19.5.2 粗汽油干点和轻柴油倾点软测量建模512
19.5.3 维生素C发酵过程软测量模型514
第20章 先进控制技术516
20.1 先进PID控制516
20.1.1 数字PID控制516
20.1.2 专家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520
20.1.3 模型PID控制523
20.2 纯滞后补偿控制526
20.3 内模控制528
20.4 推断控制532
20.5 模型预测控制534
20.6 自适应控制541
20.7 非线性过程控制545
20.8 智能控制551
20.8.1 引言551
20.8.2 专家控制551
20.8.3 模糊控制553
20.8.4 神经网络控制555
第21章 监督控制558
21.1 实时优化558
21.1.1 最优化概念559
21.1.2 实时优化的基本要求560
21.1.3 最优操作条件分析561
21.2 实时优化控制的实施技术563
21.2.1 实时优化控制建模563
21.2.2 在计算机控制中实施实时优化控制566
21.3 最优化算法567
21.3.1 优化中的约束问题567
21.3.2 线性规划568
21.3.3 二次规划和非线性规划569
21.4 统计过程控制570
21.4.1 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571
21.4.2 过程变量限值检查法571
21.4.3 一般过程监控方法572
21.5 统计过程控制技术578
21.5.1 过程能力指数578
21.5.2 6?Sigma方法578
21.5.3 多元统计技术579
21.5.4 过程控制和统计过程控制的关系581
第22章 企业综合自动化582
22.1 计算机综合集成控制概述582
22.1.1 流程工业生产过程运作特点582
22.1.2 计算机综合集成控制583
22.2 信息源与信息集成系统584
22.2.1 企业信息和数据来源584
22.2.2 信息分类与编码585
22.2.3 企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586
22.3 数据校正技术587
22.3.1 概述587
22.3.2 数据校正原理587
22.3.3 过失误差的侦破原理588
22.3.4 过程数据校正技术的工程应用实施588
22.3.5 炼油厂的物流数据校正工业应用实例589
22.4 信息(数据)驱动下流程工业的运作590
22.4.1 企业运行概述591
22.4.2 企业决策功能591
22.4.3 期望目标(运行)实施593
22.4.4 数据驱动下的企业运行594
22.5 炼油企业综合自动化应用示例595
22.5.1 某炼油企业信息化概况595
22.5.2 实时数据库系统596
22.5.3 实验室信息管理(LIMS)系统600
22.5.4 罐区自动化系统601
22.5.5 无铅汽油管道自动调和系统602
22.5.6 集中控制与先进控制603
22.5.7 数据调理与整合604
22.5.8 流程模拟软件的应用605
参考文献608
第5篇 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应用示例
第23章 化工单元过程控制610
23.1 流体输送过程控制610
23.1.1 容积式泵的控制610
23.1.2 离心泵的控制610
23.1.3 离心式压缩机的控制611
23.1.4 离心式压缩机的防喘振控制611
23.1.5 离心式压缩机的三重冗余容错紧急停车系统612
23.2 传热设备的控制614
23.2.1 传热设备的类型614
23.2.2 换热器的控制614
23.2.3 蒸汽加热器的控制615
23.2.4 冷凝冷却器的控制616
23.2.5 加热炉的控制616
23.3 精馏过程控制617
23.3.1 精馏塔的控制目标617
23.3.2 精馏塔的主要干扰因素618
23.3.3 精馏塔被控变量的选取618
23.3.4 精馏塔基本控制方案618
23.3.5 精馏塔的先进控制方案621
23.4 化学反应过程控制624
23.4.1 化学反应器的类型和特性624
23.4.2 化学反应器的基本控制方案625
23.4.3 反应器的新型控制方案626
23.4.4 乙烯裂解炉的先进控制方案628
23.5 间歇生产过程控制630
23.5.1 间歇生产过程特点630
23.5.2 间歇生产过程的控制要求631
23.5.3 间歇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632
23.5.4 间歇生产过程操作和调度优化634
23.5.5 间歇生产过程监控635
第24章 炼油工业生产过程控制639
24.1 炼油工业概述639
24.2 常减压蒸馏生产过程控制641
24.2.1 加热炉的控制641
24.2.2 常压塔塔底液位非线性区域控制642
24.2.3 支路平衡控制643
24.2.4 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先进控制644
24.3 催化裂化生产过程控制648
24.3.1 反应?再生系统的控制648
24.3.2 主分馏塔的控制649
24.3.3 催化裂化先进控制实例651
24.4 催化重整生产过程控制654
24.4.1 原料预处理控制654
24.4.2 重整反应器控制655
24.4.3 重整反应器的先进控制656
24.5 延迟焦化生产过程控制659
24.5.1 延迟焦化装置的工艺特点659
24.5.2 焦化炉控制660
24.5.3 塔顶急冷温度控制660
24.5.4 焦炭塔切换扰动前馈控制661
24.5.5 延迟焦化装置的先进控制661
24.6 油品调和663
24.6.1 油品调和工艺663
24.6.2 油品调和控制664
第25章 火力发电过程控制668
25.1 锅炉设备的控制668
25.1.1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668
25.1.2 蒸汽过热系统的控制668
25.1.3 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669
25.2 汽轮机控制670
25.3 汽轮机转速控制671
25.3.1 汽轮机转速控制的概况671
25.3.2 汽轮机转速控制673
25.4 机炉协调控制676
25.4.1 汽轮机控制系统对锅炉汽压对象动态特性的影响676
25.4.2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679
25.4.3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的完善以及自动发电控制681
25.4.4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AGC控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684
25.5 负荷频率控制(loadfrequencycontrol)685
25.5.1 负荷频率控制方法及实施方案686
25.5.2 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的PI滑模负荷频率控制690
第26章 钢铁行业自动控制系统692
26.1 钢铁生产工艺及自动化简述692
26.2 炼铁生产自动控制697
26.2.1 原料场自动控制697
26.2.2 烧结自动控制700
26.2.3 球团自动控制705
26.2.4 炼焦自动化708
26.2.5 高炉炼铁自动控制713
26.2.6 非高炉炼铁自动控制723
26.3 炼钢生产自动控制727
26.3.1 铁水预处理自动控制727
26.3.2 转炉炼钢自动化730
26.3.3 电弧炉炼钢自动控制738
26.3.4 炉外精炼自动控制742
26.3.5 连续铸钢自动控制745
26.4 轧钢生产自动化749
26.4.1 轧钢生产工艺流程及自动控制概述749
26.4.2 轧钢过程主要自动控制系统755
第27章 轻工造纸生产典型过程控制769
27.1 制浆过程的自动控制770
27.1.1 间歇蒸煮过程自动控制系统770
27.1.2 连续蒸煮过程自动控制系统771
27.1.3 洗涤、筛选、漂白过程控制773
27.2 碱回收过程的自动控制776
27.2.1 蒸发控制典型控制系统777
27.2.2 燃烧过程控制778
27.2.3 绿液苛化和石灰回收过程控制779
27.3 造纸过程的自动控制781
27.3.1 打浆控制782
27.3.2 配浆控制784
27.3.3 流浆箱控制786
27.3.4 纸页质量控制788
参考文献793
第6篇 仪表控制系统设计基础
第28章 设计概论796
28.1 设计条件及资料796
28.2 标准规范796
28.3 工程设计程序及质量保证体系799
28.4 设计质量保证体系800
第29章 流程工业过程控制及工程设计802
29.1 单回路反馈控制回路802
29.2 串级控制回路802
29.3 前馈?反馈控制回路803
29.4 均匀控制回路803
29.5 比值控制回路804
29.6 分程控制回路804
29.7 选择性控制回路(取代控制)805
29.8 多变量介耦控制回路806
29.9 非线性控制回路806
29.10 先进控制回路807
第30章 仪表控制系统选择808
30.1 控制系统发展动向808
30.2 影响控制系统品质的几个因素809
30.3 仪表控制系统选择810
30.3.1 模拟式仪表控制系统810
30.3.2 集散型控制系统(DCS)810
30.3.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815
30.3.4 PC控制系统(IPC)817
30.3.5 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SCADA)817
30.3.6 过程安全控制系统818
30.3.7 企业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826
第31章 测量方法选择828
31.1 测量精度及误差828
31.2 温度测量方法的选择828
31.2.1 温度测量方法的比较829
31.2.2 温度测量方法选择829
31.3 压力测量方法选择831
31.4 流量测量方法选择834
31.4.1 流量测量误差分析834
31.4.2 流量测量方法使用特点及比较835
31.4.3 流量仪表的设计选型839
31.5 物位测量方法的选择843
31.5.1 物位测量技术发展动向843
31.5.2 物位测量方法的选择844
31.6 在线组分分析方法的选择850
31.6.1 在线分析技术发展动向850
31.6.2 在线气体成分分析技术850
31.6.3 在线气体成分分析技术应用特点853
31.6.4 液体特性在线分析技术854
31.6.5 液体特性分析仪表应用特点856
31.6.6 在线分析采样系统设计856
31.6.7 现场分析器室设计856
31.6.8 可燃气体/毒性气体检测报警系统设计857
31.7 控制阀的选择857
第32章仪表控制系统设计及设计文件861
32.1 仪表控制室设计861
32.2 仪表控制系统供电设计862
32.3 仪表供气系统设计863
32.4 仪表控制系统的接地设计863
32.5 电气仪表在危险区域内的安全设计865
32.6 现场仪表防护设计869
32.7 仪表及测量管线安装设计872
32.8 仪表控制系统检验876
32.9 仪表询价、报价及技术评估877
32.10 仪表、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文件877
32.10.1 仪表、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文件组成877
32.10.2 生产装置自控设计程序878
32.10.3 仪表、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文件内容892
参考文献898
⑸ “弹丸焦“是怎样产生的
非常同意你的说法。原来我装置一直没有出现弹丸焦,但自从蜡油回炼后,在工艺条件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弹丸焦,看来是原料组分的影响确定无疑了。根据自己的品味,弹丸焦组织间疏松(本身硬度很高),除焦时易出现塌方现象,是需要防范的重点。 查看原帖>>
⑹ 焦炭塔冲塔的原因是什么
1.新塔预热不好;2.切换后塔顶温度上升很慢;3.系统压力波动大;4.炉出口温度过低或仪表指示偏高;5.拿油带水;6.焦层过高;7.处理量过大。
⑺ 焦炭塔用的放射源有哪些职业危害
为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成立以生产主管经理为首,行政部、生产部、医务室、总工会和各子公司生产厂相关领导组成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各子公司、部门、车间设立以主管领导为主的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组织,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各部门的安全员为职业卫生的专(兼)职监督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监督工作。
二、建立健全本单位职工的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做好新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
三、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培训,使职工了解熟悉本公司、本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掌握职业卫生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杜绝和减少职业性危害。
四、按规定向职工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防护要求的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采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改善工作条件,杜绝“跑、冒、滴、漏”,实行清洁化生产,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
五、经常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定期请由依法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其结果定期向职工公布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1) 新职工入厂后,应进行健康检查,要妥善安排好职业禁忌证和过敏症患者的工作。
2) 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在册职工,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3) 对从事有毒、有害物质作业的人员,可逐步实行轮换、短期脱离、缩短工时、进行预防性治疗或职业性疗养等措施。对患职业禁忌证和过敏症者,应及时调离。
4) 职业病的范围和诊断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5) 当定期对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职业中毒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
6)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职业卫生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安全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 职业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总部监督、企业负责、分级管理,定期考核”的管理体制。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第四条 企业职业卫生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企业对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对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与考核负责。
第五条 职业卫生工作是企业安全、健康、环境(hse)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执行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按本规定做好职业卫生有关工作。
第六条 各级工会组织应依法维护职工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组织实施对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
第七条 企业对在职业卫生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或单位给予奖励。
第二章 机构与管理
第八条 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在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委员会的领导下,主管职业卫生工作。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在安全环保局领导下,负责职业卫生日常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九条 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委员会负责指导职业卫生工作,企业应有领导分管职业卫生工作,各企业的安全(环保)部门是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主管机构。
第十条 在将医疗卫生机构交地方的过程中,企业现有的职业病防治专职技术服务机构应予以保留。
第十一条 企业内部应建立职业卫生“管理网络”,负责各级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建立职业卫生工作例会制度。制定计划,研究工作,布置任务,通报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劳动防护检查考核、职业卫生隐患检查及治理等情况。
第十三条 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职工能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的有关待遇。
第十四条 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包括健康监护费、职业病诊疗康复伤残费、尘毒监测仪器设备购置费、监测费、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费、培训费、管理费、职业病危害治理费、职业病危害调查费、职防科研费等)应列入企业年度资金计划,专款专用,其经费支出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第十五条 企业工会、人事、劳资、生产、技术和设备等管理部门,在其岗位责任制中应列入相关的职业卫生责任条款,协助作好职业卫生工作。
第三章 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
第十六条 企业应加强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工作。应建立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审批程序,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参加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
第十七条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有关工作,并按有关规定报批。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和落实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建议和措施,企业应同时建立相应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等档案。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职业卫生验收手续,对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和职业病防护要求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必须整改直至达标,否则不得投入生产。
第十九条 建立健全企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模拟演练,同时进行讲评并持续改进。
第二十条 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制度。发生严重职业病危害情况和中毒事故时,应及时报告集团公司和地方主管部门,准确提供有关情况,并配合做好救援救护及调查工作。
第二十一条 做好防尘、毒、射线、噪声以及防氮气窒息等防护设施的管理、使用、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未经主管部门允许,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企业应根据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具体情况,为职工提供有效的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企业应建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台账。
第二十二条 企业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亦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第二十三条 对可能造成职业病或职业中毒的作业环境、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或扩大的职业卫生隐患,应纳入企业安全隐患治理计划,按《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04]166号)和《事故隐患限期整改责任制》(中国石化安[2002]250号)执行,并由各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整改。
第四章 劳动用工及职业健康检查管理
第二十四条 企业在与员工签定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或工作内容变更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后果、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等内容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企业违反此规定,职工有权拒签劳动合同,企业不得解除终止原劳动合同。
第二十五条 企业所有员工都有维护本单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责任和义务,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可疑情况,应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报告,对违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应提出批评、制止和检举,并有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六条 企业不得因员工依法行使职业卫生正当权利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和退休职业健康检查,以及特殊作业体检。企业不得安排未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者从事禁忌的工作。
第二十八条 企业人事部门应根据新招聘及调换工种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以及职防部门鉴定意见安排其相应工作。
第二十九条 对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职业病禁忌症以及疑似职业病者,患者所在企业应根据职防机构提出的处理意见,安排其调离原有害作业岗位、治疗、诊断等,并进行观察。
第三十条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按规定建立健全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国家规定的保存期限妥善保存。档案内容应包括员工的职业史、既往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个人健康资料、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第三十一条 对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职工应及时组织救治或医学观察,并记入个人健康监护档案。
第三十二条 体检中若发现群体反应,并与接触有毒有害因素有关时,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防治措施。
第三十三条 所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均需如实记入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并由职防部门自体检结束之日起一个月内,反馈给有关单位并通知体检者本人。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严格执行女工劳动保护法规条例,及时安排女工健康体检。安排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和照顾女工生理特点,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特别繁重或有害妇女生理机能的工作;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婴儿一周岁内)女工从事对本人、胎儿或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生育期女工从事有可能引起不孕症或妇女生殖机能障碍的有毒作业。
第五章 作业场所管理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建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向员工公布。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加强对工艺设备的管理,对易产生泄漏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应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第三十七条 企业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作业场所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对严重超标且危害严重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场所,必须停止生产运行,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第三十八条 企业要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
第三十九条 企业要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警示标识、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做好定期检查和记录。
第四十条 生产岗位职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第四十一条 加强对检维修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生产装置,在制定停车检修方案时,应有职防人员参与,提出对尘、毒、噪声、射线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修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和要点。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装置检维修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志,应有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
第四十二条 要加强检维修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现场冲洗设施完好情况的检查。
第四十三条 对承担检维修的特殊工种(放射、电焊、高空作业等)人员,必要时需组织检维修前体检,发现健康状况不适者,应立即通知不得从事该项工作,避免职业伤害。
第四十四条 要加强检维修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企业应根据检维修现场情况与职防部门联系检测事宜,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及时做好防护工作。
第四十五条 做好检维修后开工前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防护效果鉴定工作,重点对检维修后的放射源防护装置、防尘防毒防噪声卫生设施的整改等情况进行系统检查确认,减少开车运行时的意外职业伤害。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凡不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者不得上岗作业。
第六章 职业病诊断与管理
第四十七条 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工作由企业统一管理。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由企业和当事人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情况,按法定程序取得职业病诊断、鉴定的有关资料。
第四十八条 企业要加强对职业病病人的管理,实行职业病病人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发现职业病病人时,要按有关规定向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等报告。
第四十九条 企业应安排职业病患者进行医疗和疗养。对在医疗后被确认为不宜继续在原岗位作业或工作的,由职防部门提出调整岗位意见后,由有关部门和单位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条 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和复查等费用以及伤残后有关待遇和社会保障,应依照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对疑似职业病的职工应及时进行诊断,在其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按职业病待遇办理,同时在此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七章 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
第五十二条 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委员会应定期研究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各级领导和岗位职工都必须熟悉本岗位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职责,掌握本岗位及管理范围内职业病危害情况、治理情况和预防措施。
第五十三条 企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对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卫生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工作。结合生产实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学习,举办专题培训班和学习讲座,提高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五十四条 企业要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教育和基础知识培训与考核。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的职业病防治法规、条例及中国石化的规章制度,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意识。班组每季度在安全活动中安排一次职业卫生知识学习活动,并做好记录。
第五十五条 生产岗位管理和作业人员必须掌握并能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掌握生产现场中毒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相应的演练活动。
第五十六条 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职工必须接受上岗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规教育、岗位劳动保护知识教育及防护用具使用方法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第五十七条 企业要做好生产检维修前的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结合检维修过程中会产生和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可能发生的急性中毒事故,重点掌握自我防护要点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措施。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企业对外来施工人员和长期雇用的劳务工的职业卫生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对放射线、噪声、硫化氢、氢氟酸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管理,按集团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条 各企业应按照本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六十一条 销售企业由油品销售事业部参照本规定,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⑻ 焦炭塔给水步骤
1) 改好给水流程,通知低压水泵房启动给水泵。
2) 关闭大给汽,稍开小给汽,以汽带水,当确认水己给进焦炭塔后,关闭给汽。
3) 给水时期,应注意生产塔进料温度、防止冷焦水串至生产塔。
4) 给水量由小至大,以防超压,小量给水期间,必须有专人监控好焦塔压力,既不得超压,也不得因害怕超压而将水量调得过低而延误冷焦。要求小量给水期间,老塔顶压力应控制在0.16Mpa。
5) 当增大冷焦水量,塔顶压力不再上升时,可实施大量给水。当塔顶温度低于130℃,压力低于0.02Mpa时,将顶部出口由放空改成溢流线,打开老塔溢流阀,关闭放空阀,严禁水进入放空系统。
6) 给水冷焦时间一般为4小时左右,当塔顶温度为80℃时,停泵。
⑼ 焦炭塔有什么作用
焦炭塔是焦化装置的主要设备,是进行焦化反应的场所和生成石油焦的地方,是焦化装置的标志。
⑽ 焦炭塔冲塔的处理方法
1) 如果是由于焦面控制过高,造成冲塔,一是分馏塔底向外甩油,保证塔底油含焦量不能太高;二是紧急采取换塔措施,注意安全换塔;三是加大回流量和急冷油量,降低塔底温度,增大循环量;
2) 若是因甩油不净冲塔,一是注意焦炭塔压力变化,如果安全阀跳开,注意接触冷却塔操作;二是分馏塔要向外甩油以保证液面;三是稳定分馏塔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