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求国内外财务分析研究成果(现状)
我国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项目结构回分析法等,主要答以比率分析法为基础,同时结合各种分析方法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评价;但是,鉴于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的单一性,财务分析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B. 对世界经济分析,判断,预测的权威机构有哪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orld Bank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这个是真的,他们每年都对别国做经济预测)
各大知名投行: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等等
个人觉得,IMF以及WORLD BANK的判断和预测稍微客观一些,不像其他的有主观因素在里面。
C. 国内外财务报表研究现状 急
1.国外研究现状
财务报表产生的渊源要从复式记账开始算起,而财务报表的分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银行的信用分析服务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认识到财务报表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和技术进步很快,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运用科学。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曾经说过:“对一家企业进行投资,我主要看这家企业的财务报表。”这是巴菲特站在投资者的立场阐明解读财务报表的重要性。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Water B.Neigs认为:“财务分析的本质在于搜索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并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判断过程”[4]。美国纽约市大学的Leopld A.Bernstern 认为:“财务分析是一种判断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现在或者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未来的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最佳预测。” [5]
尽管企业的财务报告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在改进,并根据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了若干创新。但迄今为止,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是不满意的。有人对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担忧。早在1975年,英国ASSC(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发表的“公司报告”和1991年英国ICAEW(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ICAC(国际会计合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型”,就先后相当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缺点,1994年美国AICPA(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在“改进企业报告—面向报告用户”中也指出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Steven M. H.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决解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但是,尽管财务报告存在着种种不足,在经济发展的快速推动下,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还是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进步,21世纪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
以上就是目前国外关于财务报告以及财务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的概要总结。目前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尚处于研究发展之中,所以我们还不能说这个体系已将相当成熟完善,因为不断出现财务管理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正在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财务分析评价的理论以及方法。
2.国内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财务分析思想出现较早,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分析一直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一部分,并没有独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企业自主权日益扩大,现代财务分析领域得以扩展,其方法论体系也逐渐得以确立和完善。本文运用文献调查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认知。
张丽珍,胡静在《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根据统一规范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6]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附表和附注、文字说明等。
黄仁佳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新探》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使报表中的会计数据、资金流转、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转化成投资决策的依据,是了解上市公司表面情况的重要途径”[7]。它是运用会计报表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成果前景的一种评价。
韩阳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浅谈》中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1)资产负债表分析。”[8]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主要是运用资产负债表数据计算出的财务比率来进行分析,资产负债表比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率和财务杠杆比率。(2)利润表分析。利润表是按一定格式陈述和计算收益形成的会计报表,大部分利润表比率是建立在共同百分比利润表的基础上的,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成本利率等;也有一些比率是利润表两个项目之间的比率,如所得税对营业收益比率。(3)现金流量表分析。现金流量表是用来反映公司创造净现金流量的能力。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及变动的原因,预测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构和偿债能力,判断上市公司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现金收支进行调节的余地,揭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与现金流量关系。
郭宁,沈剑飞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中认为,“会计报表与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和投资价值分析四个方面”[9]。偿债能力分析是对企业偿还各种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和利润分配情况所做的分析,包括利润的分析目标、构成分析和质量分析等。营运能力分析是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使用率和周转情况所做的分析,常用周转率来衡量。短期投资者关心企业股利支付能力和股票市价,而长期投资者更关心企业的发展能力。
任晶波,杨俊田,隋颖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有两种方法”[10]。一是纵向分析,就是同一企业采用前后期对比的方式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即将企业连续几年的会计报表数据并行排列在一起,设置“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两栏,以揭示各个会计项目在比较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和百分率的增减变化情况,从而确定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二是财务报表横向分析,横向分析实际上是对不同企业的同一年度的会计报表中的相同项目进行比较分析。横向分析也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采用“可比性”形式编制财务报表,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其他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作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会计报表中各个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相对意义。
程世特,曾庆国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11]。
王广斌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有四种。”[12]一是静态比较法。就是将各种财务数据转化成以股为单位所代表的“量价”值进行分析比较。二是纵向分析法(比率分析)。就是分析同一会计年度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关系,从而揭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它使在同一行业中规模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有了可比性。三是横向分析法。就是在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基础上从空间、时间、行业的角度对财务指标进行互相对比的分析方法,通过横向分析,可以掌握公司在本行业所处的地位、增长速度、竞争能力、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等。四是趋势分析法。就是将同一公司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如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费用、税前净利、税收净利、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集中在一起用同比增加或减少的办法进行计算分析,这样就可直观的反映出公司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以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项目在本年度的增减及每年的增减情况、变动幅度,据此可预测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未来变化趋势。
陈宇宁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探讨》中认为,“财务报表自身的缺陷表现在四方面”[13]。(1)资产负债表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不代表现行成本和变现价值,数据信息滞后;(2)假定币值不变,没考虑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的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3)会计稳健性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4)年度报告只提供短期信息而不能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D. 我国财政收入的超收原因及如何使用的分析
财政超收如何使用
对于把预算改革成果纳入预算法,财政部可谓态度积极;但对有关加强预算审查、审计监督的相关条款,则同全国人大有着较大的分歧。一个争论焦点是:如何确定使用预算超收收入的决策程序?
所谓预算超收收入,是指年底实际的财政收入超过年初预算收入的差额。按现行预算法的规定,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由政府自行决定,只需将执行结果报告全国人大,不需要事先报批;对超收收入的使用,全国人大可提出要求,但不具有强制性。
人大预工委认为,现行预算法中使用超收收入的决策程序应进行修订,将“报告制”改为“报批制”;即将政府花钱之后再向人大汇报,改为花钱之前先报人大常委会审批。
人大预工委官员表示,超收收入多虽是好事,但也反映预算缺乏科学性。超收收入越多,说明预算编制越不准确,也导致这部分财政资金的使用脱离了人大的有效监督,造成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从2000年至2005年,在财政部编制的预算草案中,全国财政收入预算增长分别为8.4%、10.3%、10%、8.4%、8.7%、11%,而实际增长达17.6%、22.2%、15.4%、14.7%、21.4%、19.8%。两相比较,过去六年,预算增速与实际增速误差达一倍左右,超收收入绝对额也在3000亿元左右。
“每年这么大一块资金由政府随便使用,能不出乱子吗?”人大预工委官员说。
这位官员表示,修订预算法时当然也会考虑实际情况,并不是要求超收几十元也要报批,而是超过一定比例(如1%-3%)才报人大批准。
在国际上,对超收收入的使用普遍采取“审批制”,且大多首先用于弥补赤字。近年来,中国的超收收入全部用于追加支出。政府部门花钱一般是前紧后松,再加上年底有几千亿元的追加预算,年底突击花钱成了中国的一道景观。
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和透明度,不仅脱离了人大的事前监督,给事后的审计监督也带来难度,甚至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带来冲击,每当年底政府突击花钱时,央行不得不发行大量票据回收流动性。
对此,财政部官员说,财政部并不反对加强监督,关键是如何加强。这些年,考虑到国内外经济波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财政部在安排预算时一贯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预算收入预测常常比较保守。财政部预算司一位官员说:一旦作了支出计划,到时收入达不到怎么办?“收入多了再追加支出大家都高兴,作了支出计划到时没钱谁都不答应。”
因此,财政部官员表示,人大对有些方面监督过细,可能不符合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有些方面可能要稍微粗一些,有些方面可以前瞻一些。“对使用超收收入的决策程序,我们希望维持现在的做法,可以做一些微调。”
E. 当今世界各国财政收入中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
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和结构
(1)税收:税收是政府以政治权利为依托取得的财政收入,其使用范围相当广泛,而且没有偿还的问题,因此,它天然地成为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在许多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要靠税收来保证,以至于可以近似地用税收收入的分析来观察整个财政收入的状况。发达国家以所得税制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转税制为主。
(2)国有资产投资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取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资产占用费等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国有资产转让收入、国有资产股份分红。
(3)债务收入:国家直接以债务人身份按有偿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包括国内公债和国外借款两部分。公债是政府以国家信用为依托取得的财政收入,最基本的特点是有偿使用。因此,有人认为它并非是政府真实的财政收入,也不能成为政府收入的经常性收入。这种收入在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与一国政府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适应能力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随着市场经济下政府对财政管理观念的变化,国债不在被简单地视为弥补赤字的手段,而是与政府主动干预经济发展的政策联系起来,因而债务收入在财政运行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经常性的特征。
(4)其他收入:①规费收入,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诸如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户口证书费、结婚证书费、司法诉讼费以及公证费、护照费等,都属于此类收费的范围。
②公产收入,国有山林、芦苇等公产的产品收入、政府部门主管的公房或其他公产租赁收入,以及公产变价出售收入等。
③事业收入,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向国家缴纳的收入。
④罚没收入,工商、税务、海关、司法、公安等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依法处理的罚款和没收品收入,以及各部门、各单位依法追回的赃款和脏物变价款收入。
⑤专项收费,是指国家为特定公共项目运营需要收取的费用、基金等,具有受益税或使用费的特征。诸如与政府相联系的路桥费、城市水资源费、排污费、公园参观门票等,都属此类。我国财政收入中长期存在的各种基金收入,也大多属于专项收费。
财政收入的项目结构
指国家财政收入由不同的征集方式形成的结构。主要由各项税收、企业收入(企业上交利润)、债务收入(内债和外债收入)、征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等组成。1984年以前,财政收入的主要项目是税收和国营企业上交利润。实行利改税以后,国营企业上交利润改为征税制,税收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1990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91%以上;企业收入,如将企业亏损补贴合并冲减计算,呈负数;债务收入,包括内债和外债,占11%;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是为加强重点建设和调节分配能力而增设的专项资金收入项目,约占10%。分析财政收入各项目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及其变化,有利于确保财政收入的集中,有效地调节收入的合理分配。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
指由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形成的收入结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财政来自工业部门的收入占44.5%(轻工业占25.3%,重工业占19.2%),农业占14.9%,商业占22.5%,交通运输业占7.5%,建筑业占0.5%,其他占 10.1%。到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工业占77.2%(轻工业占32.3%,重工业占44.9%),农业占4.4%,商业占0.1%,交通运输业占6.5%,建筑业占0.4%,其他占11.4%。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已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部门。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也可按三次产业结构划分,即按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服务、流通部门)划分,形成以产业部门为主的财政收入结构。对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为培植财源、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主攻方向的选择。
财政收入的地区结构
指财政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分布,组成的具有层次特性的结构。①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布,组成财政收入的级次构成。中央支配的财政收入比例,不但制约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直接影响地方积极性的发挥。②财政收入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分布,组成地区性财政收入结构。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财政总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均高于经济较不发达地区。1987年上海、天津、北京三市人均财政收入超过500元,而贵州、四川、西藏、河南、江西、安徽等六省(自治区)不足80元。有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财政收入的自给率低,还需中央财政补贴。进行地区结构分析,有利于国家财政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使地区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走共同富裕之路。
F. 求高手预测我国2030年 2040年 2050年GDP 和财政收入!!!!
假设世界和平,世界稳定发展,那么中国的GDP将节节直上,由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以后不知道会怎样,所以这里预测的是以人民币为单位的。
2030年 222万亿元。
2040年 500万亿元。
2050年 1100万亿元。
G. 国内外财政收入、生产总值、税收收入
中国 单位:亿元
年份 GDP 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
2011 471564 103740 89720
2010 401513 83101.51 73210.79
2009 340902.8 68518.3 59521.59
2008 314045.4 61330.35 54223.79
2007 265810.3 51321.78 45621.97
2006 216314.4 38760.2 34804.35
2005 184937.4 31649.29 28778.54
美国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财政收入 GDP
2005 34,265 124,457
2006 37,709 132,249
2007 39,995 138,918
2008 40,040 143,941
2009 35,175 140,975
2010 35,881 145,082
H. 美国经济数据的预测值是哪个机构公布的
对于美国经济数据的预测值其实每个较大的金融机构都会给出自己的预测值。
而国内普遍散户看到的预测值是某些网站自己做的多机构预测值的加权平均值或者直接截取某个国外投行的预测值公布在自己网站上的。
不少机构亦会有自己的预测值,这些预测的机构包括
1)媒体
2)投资银行
3)学院
4)研究机构
5)就业机构
而他们的分析是从何而来:
1) 分析师从自设趋势模型计算
2) 以访问一定数量的经济学家取得
3) 以己发布的数据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