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和测绘航空摄影专业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专业区别不大,都是测绘类的专业。具体说还是不一样的,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是航拍和测绘,遥感专业是地质分析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涉及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专业的一级学科有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二级学科有地理学中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科学与技术中的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中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全国设有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专业的院校共有140多所,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北、四川、北京等省市。其中,江苏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15所,湖北有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 四川有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9所,北京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5所。从高等院校的性质来看,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专业高等院校主要包括民用测绘类院校和军事测绘院校两大类。从领域分类来看,这些教育机构包括了综合类、测绘类、地矿类、交通类和师范类等几大专业类别。我国著名的综合类大学武汉大学设有测绘学科的学院有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设有遥感科学与技术系、摄影测量与遥感系和空间信息工程系,其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是教育部审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学科,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北京大学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设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该所为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工科学科硕士、博士授予权主体单位,拥有摄影测量与遥感(工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中国现有地矿类高校67所,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等5所高校设有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面,中国矿业大学等18所高校设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在博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面,中国矿业大学等7所高校设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目前,我国有12所交通类高校设有摄影测量与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开设有这方面的相关课程,而且这两个专业基本上是以测绘科学与技术为支撑发展起来的。其中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起步最早的是西南交通大学。1942年,西南交通大学开始航测解析法及图算研究。1951年首次发表航测解析法研究成果航空测量的数学解析。1959年在铁道建筑专业内成立铁路航测专门化方向。1977成立航测教研室及航测实验室。1979年成立遥感教研室及遥感实验室。1983年成立航测与工程地质系。1984年按国家规定将铁路航空勘察专业,更名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1991年成立测量工程系,下设工测、航测、遥感、控测4个教研室,以及工测、航测、遥感3个实验室。师范类大学开设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专业的院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40多所。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专业一般设在这些院校的地理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旅游学院中。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科研院所是我国为适应摄影测量与遥感科研和开发应用需求而设立的专门机构,也承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工作。如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
一、培养目标: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和责任意识,掌握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航空摄影测量内、外业生产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 能够胜任航空摄影测量内业成图、外业调绘、外业控制测量、内业加密、工程测量和地形测量等专业岗位一线生产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二、主要课程: 航空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遥感技术、数字测图技术、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控制测量与GPS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制图(CAD)、计算机图象处理、地籍测量等。
三、主要实践环节: 航空摄影测量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数字测图技术实习、控制测量与GPS卫星定位技术实习、地形测量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计算机制图综合实习、计算机图像处理实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综合练习、MicroStation综合练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四、择业方向: 毕业生面向基础测绘、勘测规划设计、国土资源、水利、电力、交通、地矿、测绘仪器销售等行业单位。
㈡ 德生PL-600,有玩家使用该收音机收听到航空波段的吗
不至于这么夸张吧,再天津听上海的电台?
如果是调频,fm根本就不可能,因为电台的发射功率就是100公里的样子
中波,夜间效果好,可能会飘逸去一点,但是收听效果不好!
pl600只是在接收信号和还原信号更加细腻,可以加强弱信号 效果更好!
并不是说可以收听更远距离的电台
因为这个不是收音机作为接收机决定的,最终决定去权在于电台的发射功率!
而,无论是调频还是中波,你都不可能在天津收听上海的台!
短波一般是国际台,和中央台
希望你能明白,如果在天津想听上海的台,那就通过网络吧
㈢ 什么是KA
KA(KeyAccount),直译为“关键客户”,中文意为“重点客户”,“重要性的客户”,对于供应方企业来说KA卖场就是营业面积、客流量和发展潜力等三方面均有很大优势的直接销售终端平台(如:沃尔玛、大润发、欧尚、易初莲花、麦德龙、世纪联华、家乐福、乐购等)。
(3)上海航空波段扩展阅读:
这些重点零售客户一般简称KA。在中国市场,KA的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巨,零售份额之高,已经足以改变中国零售市场的商业格局。今天,任何一家制造商都必须面对KA客户,并因与KA的生意而快乐着、痛苦着。
不同的行业管理KA的内容和组织结构的模式都会有所差别.即使是在快速消费品、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同样领域的企业,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大小、渠道发展战略的差异、销售组织结构的不同,其KA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㈣ 遥感名词解释:1、遥感图像的质量评价。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编辑本段](一)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遥感技术所获取信息量极大,其处理手段是人力难以胜任的。例如Landsat卫星的TM图像,一幅覆盖185km×185km地面面积,象元空间分辨率为30m,象元光谱分辨率为28位的图,其数据量约为6000×6000=36Mb。若将6个波段全部送入计算机,其数据量为:
36Mb×6=216Mb
为了提高对这样庞大数据的处理速度,遥感数字图像技术随之得以迅速发展。
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在未来的十年中,预计遥感技术将步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其应用领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广泛。
遥感(Remote Sensing),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技术。
通常遥感是指空对地的遥感,即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当前遥感形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对全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体系,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使地理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遥感信息应用是遥感的最终目的。遥感应用则应根据专业目标的需要,选择适宜的遥感信息及其工作方法进行,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遥感技术系统是个完整的统一体。它是建筑在空间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学、地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的,是完成遥感过程的有力技术保证。
[编辑本段](二)遥感的原理与实践
--以上海市第三轮航空遥感调查为例
在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并迈步跨入21世纪之际,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 对20世纪末的上海城市发展状况,作一次全面的航空遥感调查,这是继1988年和1994年前两轮航空遥感调查之后的上海市第三轮航空遥感调查。本次航空遥感调查的目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20世纪末的上海城市发展状况,以数字化的形式真实、详细地记录下来,建立相应的遥感影像资料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充分加以分析和利用,以便为未来的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参考。
(一)基本概念
遥感一词来源于英语“Remote Sensing”,其直译为“遥远的感知”,时间长了人们将它简译为遥感。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遥感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遥感技术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遥感的科学含义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解释: 一切与目标物不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狭义的解释: 运用现代光学、电子学探测仪器,不与目标物相接触,从远距离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解译揭示出目标物本身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系统的组成
遥感是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实现既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装备,又需要多种学科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实施遥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1、信息源 信息源是遥感需要对其进行探测的目标物。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就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2、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信息获取所采用的遥感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其中遥感平台是用来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常用的有气球、飞机和人造卫星等; 传感器是用来探测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设备,常用的有照相机、扫描仪和成像雷达等。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所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的技术过程。信息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对遥感信息的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掌握或清除遥感原始信息的误差,梳理、归纳出被探测目标物的影像特征,然后依据特征从遥感信息中识别并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4、信息应用 信息应用是指专业人员按不同的目的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业务领域的使用过程。信息应用的基本方法是将遥感信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供人们对其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利用。遥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最主要的应用有: 军事、地质矿产勘探、自然资源调查、地图测绘、环境监测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
(三)遥感原理
振动的传播称为波。电磁振动的传播是电磁波。电磁波的波段按波长由短至长可依次分为: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其穿透性越强。遥感探测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是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段。 太阳作为电磁辐射源,它所发出的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太阳光从宇宙空间到达地球表面须穿过地球的大气层。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因而使透过大气层的太阳光能量受到衰减。但是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随太阳光的波长而变化。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 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地面上的任何物体(即目标物),如大气、土地、水体、植被和人工构筑物等,在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即0°k=-273.16℃)的条件下,它们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太阳光从宇宙空间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面上的物体就会对由太阳光所构成的电磁波产生反射和吸收。由于每一种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入射光的波长不同,因此它们对入射光的反射率也不同。各种物体对入射光反射的规律叫做物体的反射光谱。遥感探测正是将? 8幸瞧魉
㈤ 飞机上为什么禁止使用手机
对于“飞机上不能使用手机”这项禁令的合理性,有很多人深表怀疑。在斯蒂芬妮用手机拍到的奋进号穿透云层的照片在网上流传的同时,就有不少人提出疑问,难道美国的飞机上允许使用手机吗?不仅对公众而言,这是民航领域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在航空业内,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至今也没有得出让大家都满意的结论。为什么会有这条禁令呢?谣言粉碎机调查员得从20年前说起。
2001年,NASA对一架波音747和一架波音737进行了几周的测试。他们在乘客座位上,放置一台超宽频带的无线电发射机。实验结果非常明显,飞机的自动防撞系统当即出错,无视附近的另一架飞机。而且仪表着陆系统在进近过程中,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发生了明显的漂移 [9]。虽然如此暴力的实验与日常情况相去甚远,但这至少证明了前面的理论结果是正确的:一旦存在与飞机组件工作频率相同的杂波,就确实会对飞行系统造成干扰。
2005年,FCC打算放宽这项禁令。在某些特定的限制下,允许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比如与通信设备厂商合作,为手机的发射功率设定一些限制。他们还考虑为飞机开发一种专用的机载通信设备,以满足乘客的通信需求。但这个好心反倒又招来了新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举是强迫用户只许使用机载通信设备,而这显然会给航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有违商业公平性。2006年,FAA再次宣布,维持原先的意见,即禁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由各航空公司自行执行。2007年,FCC也维持原议[10]。IEEE Spectrum杂志(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出版的期刊)质疑说,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没有定论,根本是因为FCC和FAA不肯花钱做实验,总是把决定权推给航空公司。。
这场争论持续了半个世纪,目前还是没有一致的结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无论说绝对有干扰,还是说绝对没干扰,都是不负责任的。但如果从代价的角度来看,虽然这种干扰的概率很小,可是赌注却太大了。而关闭手机,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措施。所以,在尚无结论的情况下,选择这种保守的做法,是一个明智之举。何况在航空公司有明确规定的同时,大家还是要严格遵守,不要因此惹出别的乱子。
㈥ 德生PL-600,有玩家使用该收音机收听到航空波段的吗
短波、中波的可以,但好听的,音质好的,新潮的节目都在调频,调频比较牵强,看你所处的位置的地磁环境,越空旷越高越有利,还有大气电离层状况好的话还能FMDX,远程越距接收...
㈦ 民航飞机相向飞行为什么不会相撞
因为航道不同,就象汽车在不同的行车道
飞机上有很多的导航仪表的,现在先进的飞机用GPS导航,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吧,和车载的GPS基本原理差不多,跟着仪表提供的方向走就行了。比较常见的是用VOR/DME台定航道。VOR叫做甚高频全向信标,very high frequency omni range, 用来测飞机和台的相对方向。DME叫做测距机,distance measuring equipment, 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测量飞机到台的距离。这两个台通常都是装在一起的,而所有的VOR台的方位在杰普逊航图中都是给出的,再加上距离和方位,就可以得到飞机的位置。比如飞机上接收到某个VOR台的信号,那么这个台的经纬度信息就会随信号给出,地面台测得飞机在自己80公里以外,那么飞机就只可能在以这个台为圆心,半径80公里的圆周上,再加上DME台测得的方向信息,从圆心向这个方向作条半径,和圆周只可能有一个交点,这个点就是飞机的位置。有了飞机的位置就好办了,航道的设置就是从这个台飞到那个台,然后再到下一个台。当然飞机的定位方法不止这一种,比如只靠VOR台还可以定位的,叫做VOR/VOR定位。
航班起飞前,飞机上的飞行管理计算机里面就已经有了航道的信息,这是航空公司预先装进去的,飞行员可以从里面选走哪个航道,或者可以手动输入新航道,至于记忆,就是飞行管理计算机的事了,不需要飞行员去记。
当然实际上民航飞机的航道没有这么简单,这只是从技术上说的,具体的实施还要看空管的要求,或者航道上有雷电之类的需要改道的,比较复杂了,我不是飞行的,所以只能告诉你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