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马云的资产可以买整个上海吗
不能。
上海GDP大概是5000亿美元,和阿里巴巴相当,但上海资产至少50000亿美元,阿里巴巴买不了,马云只是阿里巴巴的三号股东,就更买不了了。
❷ 马云开始跌落神坛了吗
曾几何时,马云不仅是中国企业家的一面旗帜,还成为很多青年人争相学习的偶像。那个时候马云说过什么,成为一些人在微信群里经常能看到的。不管是不是马云说过的,冠上马云所说就和鲁迅一样,成为了青年人信奉的圭臬。从无数以讹传讹的案例和视频中,马云以他立志的职业生涯激励着不少人。当然,他的种种出格或者搞笑的言论也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那时候的马云围绕着睿智聪慧,企业家精神,创新等诸多光环。但是他终于有人设崩塌的一天,而这一天现在已经到了。
评价一个人从来不应该看他说了些什么,而应该看他做了些什么。从这些年来马云所作所为,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资本化的人格本质。那些故弄玄虚的说辞,不过都是自我搭建的人设罢了。有人说马云毁在他这张嘴上,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其实不然,他所说的所有话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或者说为了他们这个阶层的利益出发。从这一点上倒可以看出他像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少听一些这种所谓企业家领袖的忽悠,多一些自己实实在在做的事情为好。至于996,这种福报谁爱要谁去要吧。
❸ 马云想把上海这座城市买下来,上海的一切事是不是他说了算
不可能,在中国是不行的,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么可能马云一人说了算。
❹ 上海为什么没出马云,因为城市的性格也决定命运
性格不会决定你的命运
信念才会决定你的命运
❺ 马云留过学没,在外国的经历
马云创业故事:从顽皮少年到商界大侠 一张棱角分明、削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狷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他就是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打架无数,受过处分,身上缝过13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家长到老师、邻居,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他的老师说:“你要是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 马云特意叮嘱记者,一定要把这些话告诉所有想创业的年轻人。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
❻ 当初马云写了两个字,在上海拍卖出468万的天价,买家后来怎样了
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子成功的人。——马云
导语:其实有很多明星出书都会畅销,倒不是他们的文笔有多好,不过确实有很多文笔很好的明星,主要还是他们的名气,吸引了很多人购买,还有就是体育运动员,他们取得一些成就之后,拥有了很多粉丝,也会选择去写自己的自传,这样购买书籍的人就会有很多,当年马云写了两个字,浙江商人出价468万天价收购回来,大家一定很好奇他如今怎么样了,我们接着往下看。
结语:如今这个浙江富商,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看马云的字画,就是为了激励自己向马云学习,对于自己的事业他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就是想要有一天能成为马云那样的成功的企业家,他的事业在自己的苦心经营下也是变得越来越好,对此,荧幕前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❼ 为什么小公司总是留不住人,每年都是这样员工最多干一年,有的十几天。
其实原因说白了就十一个字:“工资低,压力大,老板没人性!”
小公司一般也给不了过高或者员工觉得合适的工资,通常都是员工进行妥协,把自己的薪水期望降低一些,有人是想着先干着再同时找其他的,也就是骑驴找马,还有就是希望老板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回头找老板涨工资。
还有就是小公司的盈利能力有限,老板要盈利就得开源节流,节流自然就是压员工工资来降低成本,开源就是尽量多的接项目,这样势必造成员工压力过大。而员工有压力老板又不给涨工资,那么员工势必留不住。
我2008年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曾经在一家很小很小的公司干过3个月,整个公司就5个人,老板、老板娘、老板侄子、一个销售和我,08年那时大学生工资水平还不高呢,普遍在2500左右,而我因为刚毕业对找工作不熟悉,加上家里带来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就以月薪1500在那家公司干下来了,而且是做六休一,没签合同没交社保公积金等等,连交通费、伙食费都没补贴。而在那3个月中,那公司陆陆续续招了好几个也是刚毕业的人,全是干了不超过一个月拿了工资就闪人的,干得时间最短的是6天的,还是听了我的劝告后第二天工资都没领就跑了。貌似也就那个销售工资高一些,好像是干了5年,底薪有3000,不过好像业绩好的话,提成加底薪最高能到两万,普遍都能有个五六千,在当年还算是不错的,但现在回想起来,一个5年多工作经验的销售,才赚那么点,可以想象,这样的公司能留得住人就是奇迹了,老板给他那个侄子的工资都也是只有1800呢,还每天跟训狗似的对他呼来喝去。
❽ 为什么中国留不住像马云马化腾等人
自有的天空,肥沃的土地,才能自有翱翔
❾ 还记得马云斥巨资,在上海打造的酒吧吗现在怎样了
还记得马云斥巨资,在上海打造的酒吧吗?现在怎样了?要说中国现在知名度最高的富豪,那就当马云莫属,而且他的奋斗史和一些举动都给当今的年轻人带去了正能量,很受年轻人的喜欢。做我淘宝电商起家的马云在淘宝正值壮年的时候,选择了离开淘宝,转而去做公益和一些其他的事业,涉猎广泛的马云还曾经开过一家酒吧,在酒吧开业的时候就有许多的明星前来捧场,但是网友们看到这个酒吧名字,却表示我怂了。
据我们了解,马云的这家酒吧其实是清吧,然后在酒吧里面,我们可以听到驻唱歌手唱歌,可以边听歌边喝酒,在当代年轻人当中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形式。虽然马云是这样想的,但是是不如人料,马云的这家酒吧的生意却是很一般的,但是马云表示他并不在乎这个酒吧的盈利,即使这家酒吧不盈利,也是没有关系的。不过有很多脑洞比较大的网友,却表示这家酒吧不盈利的原因,与这家酒吧的名字分不开。你们有去过马云的这家酒吧吗?对于网友们的说法,你们是否同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