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央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你怎么看
上半年天量信贷让央行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目前经济走势尚存变数通胀预期虽已存在但并未真正到来的情况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需继续坚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好“适度”原则。
政策作用显现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从去年四季度的6.8%回升到今年上半年的7.1%,其中,二季度增幅回升到7.9%。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蔓延和深化的背景下,上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如此大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在中央政策的作用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国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遏制住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这充分说明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和及时有效的。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企稳回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增加9.99万亿元,同比多增5.02万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6月末,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8.46%,创下1996年5月份以来新高,而M1(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4.79%,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经济的回暖,宽松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从货币增长幅度看,目前货币增长明显高于以往年度的增幅。但是,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于以往,超预期释放货币供应量有利于提振经济复苏信心,为扩内需、保增长添柴加薪,可以说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贷款快速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对经济发展支持不可或缺。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项十分慎重的决策。半年多来,在“双政策”保驾护航下,政府迅速推出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对于遏制经济下滑、防止通货紧缩、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财政货币“双政策”功不可没。
未来还需坚持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要是由市场经济来调节。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市场机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仅仅由市场机制调节经济必然出现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波动,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宏观调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准确判断经济走势。由于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往往有滞后性,因此正确判断经济状况不仅在于了解现在的状况,还要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
那么我国未来的经济状况如何,是不是就可以说我国已经完全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呢?答案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
首先,世界经济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世界经济体的复苏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我国进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看来,虽然我国出口下降的幅度在收窄,但我国经济的外需局面依然处在严峻的状态中。尽管之前出台了很多措施,类似提高出口退税等等,但难度仍旧较大。外需萎缩导致出口大幅下降已成拖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上半年经济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从外需拉动型转入投资拉动型,这种增长会不会带来下一轮的产能过剩问题,这种增长方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还有待观察。
再次,消费不振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半年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力度继续增强,对消费稳定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失业人数增加、消费信心不足以及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增收难度加大等都将抑制消费扩大。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出现向好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如果“见好就收”、轻率地改变那些实践证明对应对危机有效、对保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导致“不进则退”的局面。
而且从货币政策本身来说,货币政策大幅调整的前提是,经济增速达到并超过潜在增长,由此导致通胀压力再度上升,经济出现过热苗头。而现实是目前经济增速仍然相对较低经济仍处在偏冷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贸然对货币政策作出大幅调整很难预料经济会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因此就保增长大计而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应继续坚持下去。
在“适度”上做文章
宏观调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稳定经济,也可以使经济更加不稳定,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时更须谨慎从事。
上半年创历史纪录的信贷增速既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又为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即使在2007年,此轮经济偏“热”的年份,当时的信贷投放也不足现在的一半。2007年年底安排200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量为3.87万亿元,这在当时是历史最高水平。这个最高,在今年一季度就被轻松突破。从年度数据看,自1978年以来,最高的人民币贷款增速为1986年的27.25%,其次为1995年的26.37%。此次高速放贷,在自3月份越过历史高点达到29.78%后,一直持续在29%以上增长。
天量信贷数据加之资产价格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持续暴涨,使人们担忧是否有大量贷款流入股市、楼市是否会导致资产泡沫,而市场上充裕的流动性也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加深。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而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常常是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就有可能会带来物价上涨;而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契合点。目前央行要在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这对矛盾综合体中找到平衡点就必须在“适度”上做文章。厉以宁近日也指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期不能改,但在适度上要把握好分寸。
事实上央行对目前的情况早已有所警觉并已经“出手”。
早在200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就作过如下表述:“当前不少经济体及其央行的大规模注资和金融救援计划,都会导致货币增发和财政赤字增长,从中长期看有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对此也要给予关注。”央行在今年初阐述如何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也明确表示要“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这一表述本身就含有适时适度的内涵。央行还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结合宏观调控需要,适度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合理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在积极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继续主动做好均衡合理放款工作。”可见央行已早有预见。
在目前央行的实际调控中,尽管未启动“存款准备率、存贷款利率”三率极端的调控手段,但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看不见的手已经出手,停了7个月之久的央票再度发行,市场人士认为,时隔两年,央行重启具有惩罚意图的定向央票,大力调整流动性的意图已非常明显。此前,央行曾在2006年至2007年的通胀周期下频繁发行定向央票。根据央行公开资料显示,最近一次发行定向央票为2007年10月份。
『贰』 央行的宽松政策是想让货币升值还是贬值
贬值呀!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等增大货币的发行量
『叁』 急呀!!货币需求理论分析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影响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
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 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凯恩斯货币需求公式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损失和处置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为1/2,这意味着货币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货币总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匀,货币总需求就越低。
『肆』 为什么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意味着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是应对金融危机的
上面那位说的太专业了,简单点说就只要理解2个概念:
1、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银行对所有存入银行的资金按百分比提取的为应付储户挤兑情况下得现金率。假设1家银行有100亿的存款,按国家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率未75%,那么这家银行就必须保留75个亿的资金在账上,随时应付存户提现。剩余的25个亿,银行可以拿来放贷收取息差(这也是银行赚钱的基本方式)
2、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钱用来放贷,可以赚取更多的息差利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意味着市场的流通资金更多了。也就是所谓的通货更多了,市场上资金更多了,货币必然贬值,货币贬值更能抵制一些国家是无忌惮的印刷本国钞票,恶意贬值本国货币。
说白了就是货币供大于求时,货币就不值钱了,汇率就提高了,外国货币值钱了,就更能从中国进口商品了。
这么多“了”,我解释你明白滴?
『伍』 为什么各国央行急于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货币政策就是稳重偏松的。 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是经济周期走向复苏的国家, 如果继续使用货币宽松,会造成通胀,不利于经济持续恢复。现在主要是防通胀
『陆』 中央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股价怎么变化
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应的是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和资金面的放松,这样对市场来说是绝对的利好,但是落到个股上还得看具体的个股行情。
『柒』 分析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促使刺激经济实现繁荣发展的目的。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宽松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
货币市场上,货币量多了需要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就更容易贷到款,一般能使经济更快发展,是促进繁荣或者是抵抗衰退的措施,比如中央放出的大量信贷就是宽松货币政策的表现。
『捌』 中国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对未来三年的经济影响
对股市有好处,,贷款好贷了企业更好的运用资金更好的发展
『玖』 近年央行发行货币政策是宽松还是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央行官方的说法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就是并非一味的宽松或者紧缩,而是根据市场现状时刻进行积极的调节。近年还是宽松的时候居多,但紧缩也不是没有。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股市 证券市场资金供应量持续增大 ,近期,中央银行对社会货币供应数量、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间接影响股市资金量的变动实现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间接调控股市的结果,使证券市场的资金总量发生变化,即股市资金的存量和流量发生变化,最终影响社会资金货币的流动和流向。紧缩货币政策对股市证券的影响,应该算是一个利空消息。紧缩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量减少,自然流入股市证券市场的资金就少了,自然股价应该会下跌。而且一般利率和债券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紧缩货币政策,相当于提高利率,自然股价应该是下跌的趋势。
当然,分析股市证券还得结合其他很多因素,货币政策也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