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今天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股市没有牛市,根
熊出没每天都在上演
② 美股32年最大跌幅是怎样情况的
新冠肺炎疫情侵蚀全球,华尔街迎来史诗级崩盘。各国股票资产遭遇百年罕见的抛售潮。美国、加拿大、巴西、泰国、菲律宾、印尼、巴基斯坦、科威特、墨西哥等多国股市纷纷上演“熔断”戏码。全球至少有50个股票市场上演“熊出没”,阿根廷股市已在近日高点接近腰斩。截至3月12日收盘,美国三大股指收盘跌幅均超9.4%,跌入技术性熊市,并创1987年10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美股本周之内熔断两次,创造历史。
亚太各地市场同样惨淡。韩国综合指数跌3.87%,报1834.33点,创2015年8月末以来低位;日经225指数收盘跌4.41%,报18559.63点,创2017年4月下旬以来低位;澳大利亚ASX200指数跌7.9%,报5304.6点;新西兰NZX50指数跌5.33%,报10333.27点。
③ 怎么看大盘
经济、物价增长过快...熊出没主意.上月月k线图跌破下轨支撑线,本巳离场休息准备迎接兔(套)年中秋节.熊出没主意.
④ 熊出没之雄心归来中有什么动物
大猩猩黑风是马戏团动物们的领导者和“大家长”,也是马戏团过去的精神(荣耀)的象征,为了重振马戏团的辉煌它选择了错误的方式--与团长做“交易”,为团长贩卖动物做掩护,大猩猩黑风曾经迫于世俗的压力心灵蒙尘,而随着剧情推进也幡然醒悟,最后因得知马戏团老板阴谋并在熊大的感召下幡然悔悟,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威风不失柔情的马戏团领头大猩猩黑风,他表现的是活在当下的人,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也有无奈和妥协,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复杂。
袋鼠妈妈:温柔亲切,爱好是打拳击,对孩子保护过度。
袋鼠跳跳:好动,好奇心旺盛,喜欢时髦的事物,街舞篮球是他的最爱。
对镜梳妆的这一对的袋鼠母女也怀揣着马戏梦想。
蕾蒂:霸气的女王性格,爱好朋克摇滚。嘎嘎:“妻管严”,喜欢碎碎念,偶尔略显无能。朋克风格的鹦鹉情侣lady嘎嘎,虽然斗嘴不断但非常善良,也给予了熊大很多帮助。lady嘎嘎这对话唠鹦鹉代表着80、90后的年轻白领夫妻,聊聊股市看看房价没事吐槽一下。
慈祥而又充满活力的大象奶奶,代表着生活中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拥有生活智慧的老人。
蠢萌贱的三只短腿犬,灵感是来源于英国女王最宠爱的柯基犬。傻呵呵、吐舌头、只会说“汪汪汪”。旺宝、旺财、旺福三只小狗则为单身狗代言,表示自己“不寂寞”要“救世界”。
新角色,一只可爱的浣熊。背着五彩气球飞向天空的小浣熊高喊“不要瞧不起小丑,小心我让你笑抽”。
⑤ 歌~~关于股市的歌
股市奇迹 邵雨涵
死了都不卖 邵雨涵
股票:《痴心绝对》,
看盘:《雾里看花》版,
选股:《左右为难权》,
下单:《风雨无阻》,
被套:《不是我不小心》,
割肉出局:《其实不想走》,
上涨:《遇上你是我的缘》,
下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利好:《人人都想要》,
利空:《不要再来伤害我》,
熊市:《伤心太平洋》,
牛市:《很爱很爱你》,
庄家:《我想更懂你》,
绩优股:《死了都要爱》,
绩差股:《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大盘:《象雾象雨又象风》,
亿万股民同一个梦想
只要不亏
不买不买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4&word=%B9%A8%BF%AD%BD%DC
⑥ 2月票房100亿,电影大盘天花板到底有多高
从2月15日到25日,春节期间总票房已接近85亿元,整个2月票房也几乎达到了100亿,这样的成绩,不可谓不牛。
偷票房,编剧是“亲日分子”,影片出品公司互相撕逼……就在大家亢奋地数数的同时,影片之间也开始了明争暗斗。
这场在2017年年底就已开启的腥风血雨般的春节档大战,随着时间的推进,战火却从未削弱,甚至不断升级,2018年成为春节档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2月也已经见底,如果单纯再去纠结春节档的是非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笔者认为,与其回顾和感叹,倒不如去预测一下未来,明年的春节档将会怎样?几年之后的春节档又会怎样?
2019的春节档排片:一个字,不变应万变
春节档与其说是一场全民狂欢,倒不如说是头部公司的“分蛋糕”派对,大到中影华夏万达光线,小到一些原来做批片的公司甚至是猜不透名堂的公司,都加入了春节档影片的出品方,就连做电视剧的华策也抓住机遇出品了一部贺岁片。
笔者大胆预测,2019年的春节档基本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出现,无非就是这些名字:《捉妖记3》?《唐人街探案3》?《西游记之XXX前传》?外加雷打不动的《熊出没》以及从这两年开始尝到甜头的战争动作片的最高标杆:《战狼3》?
不知不觉,从2014年春节档票房超过10亿开始,春节档已经显现了某些规律,这样的规律在2018年得到了一个更为强烈可靠的印证,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2019年的春节档有极大可能延续这样的规律。
规律1
续集不怕多,只要有人看
《爸爸去哪儿1》在2014年上了,2015年马上就有了《爸爸去哪儿2》,直到这个IP逐渐在官方被限制,在民间被淘汰。2014有《澳门风云》,2015就有了《澳门风云2》,直到后来《澳门风云3》的口碑实在差到没人看…
更不用说《西游记》的,大闹天宫,白骨精,牛魔王,伏妖,降魔,女儿国,等等等……
笔者去年曾经和做《女儿国》特效的一家公司的老板吃饭,老板说得很实在:“不用动什么脑筋,女儿国拍完了就会有红孩儿,红孩儿完了还有哪吒,哪吒完了还有盘丝洞,什么都不用多想,每年春节拍一部西游就够赚了。”
《西游记》系列被不同的导演,公司拍摄,成了春节档续集效应的最大受益者,只可惜IP拥有者吴承恩无法转世,否则他老人家一年赚几个亿的版权费是没问题的。
《西游记》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因为一个字“稳”,吴承恩老人家故事情节编排的巧妙,拍起来很顺;又是人尽皆知的四大名著,观众没有任何陌生感;很多情节又都是合家欢,老老少少都能看。
不要小看了这一个“稳”字,春节档要的就是这个“稳”——稳赚不赔。因此,大IP的续集很适合春节档上映。前作只要算是成功的,同样的一套班底就可以稳稳地延续,故事在前作基础上稳稳地继续展开,大不了换几个角儿,换一个场景,拍出来就稳稳地赚票房。
最好的例子就是《熊出没》这个系列,简直是“稳稳”派续集春节档的经典大作,不知不觉间已经连续五年进入春节档;从某种程度上,《熊出没》已经在春节档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垄断,很难想象有另外一部动画片可以赶走《熊出没》顺利抢占春节档动画合家欢的“吸金大位”。
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2019年的春节档我们还将看到《熊出没》,还有《西游记》,甚至还有《捉妖记3》和《唐人街探案3》,更甚至,笔者预测,还有《战狼3》。
你觉得有点烦对吗?没事,你还是会掏钱看戏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规律2
票房越来越稳,观众越来越习惯
春节档的总票房和《熊出没》一样,也是异常的“稳”,但是这种“稳”更多的是“稳定地增长”。2014年春节档票房首次突破10亿,达到14.5亿,2015年票房18.1亿,2016年达到33.8亿,2017年达到34.2亿,2018年达到57亿,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稳”的规律,不仅票房收入越来越高,而且在当年度票房中的占比也是不断升高: 2015年全年票房为440亿,春节档占4.1%;2016年全年票房457亿,春节档占6.0%;2017年全年票房559亿,春节档占6.11%,从趋势来看,今年春节档占2018年票房的比例可能会更高,大概率会超过7%。
另外,近三年的春节档,就影片的“量”来说,数量和质量都呈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4部影片到2018年有6部。
这样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观众越来越习惯在春节假期去影院看片,这种习惯也是过去4-5年逐渐培养起来的。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六,各个影城的观众结构具有明显特点,家庭式购票、情侣约会,同学联谊式集体购票比例不断增多,这样的现象在二三四线城市观众群体中尤为明显。
最为值得注意的一种春节档观影现象是“返乡青年的催化剂”作用,春运大潮下,一线城市的上班族回到2-5线,据2017年微影数据显示每个人可以带动大概3-5个家乡的潜在用户观影,这种观影习惯会随着每一次的返乡大潮慢慢普及,不断沉淀;另一方面随着影院建设不断下沉,银幕数增多,这样的”返乡催化剂“在沉淀后经历爆发,终于在今年得以井喷,而且这样的厚积薄发在接下来的几年应该还将持续。
规律3
从一家独大到群雄纷争,春节档的竞争将会越发激烈
有心人应该还记得,从2014年开始到2017年,春节档虽然非常热闹,但是竞争还算有限,相对温和。
每年总是有那么一到两部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赢家,而其他票房未达到预期的影片,也大多识趣知趣,对于已经比平时放大数倍的观影量和票房体量感到满足。
但是从2017年开始,春节档出现了一番激烈的肉搏战。内行应该还记得,当时《西游伏妖篇》上映7天拿下11.5亿元的票房夺得了春节档冠军,《功夫瑜伽》也斩获了8.7亿票房,《大闹天竺》的票房为5.7亿,《乘风破浪》4.1亿。虽然《西游》还是冠军,但是面对的是同时三部大片的追击和“抢票房”。
这样的情况在之前的春节档从未发生,一方面是因为春节档体量还不够大,影片争夺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也没有太多的公司倾尽全力把宣发成本提高压在一部春节档大片上;但是这样的情况在2017-2018年发生了根本扭转,类似《美人鱼》这样一家通吃的现象可能永远都不可能再重现了。
2018无愧史上“最激烈春节档”,早在春节档开始前几天,业内就疯传“春节档票补限令”,即全国影院票价不低于19.9元,单部影片补贴不得超过50万张,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谁都不愿意对手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高票房,谁都对自己的内容有信心,觉得自己的影片能够大赚一票。
除夕当天,春节档电影预售已超6亿,其中,《捉妖记2》预售为2.68亿,《唐人街探案2》预售2亿,《西游记女儿国》“超前点映”加预售达2.6亿。
各部影片的宣发投入空前巨大,平均下来每部影片的宣发成本都是在1亿上下;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从春晚、卫视晚会、高铁、飞机,到深度异业营销,甚至农村的墙面……
这样的预售和宣发投入导致后来票房的行情一天一个情况,几天一个逆袭,直到最后口碑逐渐沉淀,抛开各种微博上的爆料和指责,宣发和预售上动静最小的《红海行动》竟然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笔者不再去赘述和复盘2018春节档的具体情况,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春节档的蛋糕分享者越来越多,6部影片齐上阵,历年最多,100多家出品方坐阵后方,类似中影,华夏,横店,金逸,文投等公司都投资了至少两部影片,这样的群狼相争和群虎环伺证明了一点:春节档已经进入彻底的战国时代,如果未来的春节档出现更多的影片,更多的出品方,以及更多的狗血剧情,从预售,宣发,到收尾,请不要惊奇,这就是中国电影市场所有真实现象的集中体现。
春节档的迷思:究竟有没有瓶颈?难道春节档会一直这样火爆下去?
2019年的春节档很有可能出现更多的续集电影,包括已经续了N年的《熊出没》,刷新票房新纪录的重任也有可能由“《战狼》+春节档“这样的双重”王冠效应“来完成。当然,也有可能会有新的大片进入明年或者后年的春节档争夺,开心麻花可以出个春节档的喜剧大片,《前任4》也可以挑着春节档来个大挑战…….
可是,问题来了,春节档的增长究竟有没有瓶颈?难道春节档就一直这么火爆下去,100亿?200亿?
笔者认为,有三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清醒地认识春节档的本质,同时预测可能的威胁到春节档持续增长的瓶颈。
01
宏观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中国,电影业或许是唯一一处还在被行政高度干预的大众消费市场,虽然它的很多经营环节已经完全向民营机构敞开,但它每日的交易状况仍在政府的掌握之中,至少是大方向上(至于谁偷了谁的票房之类的,其实监管部门并没有特别在意,从宏观上来说,都是些小数字)。
不言而喻,看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消费,那么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水平决定了娱乐消费的规模。文化产业就是因此而能成长,电影也不例外,春节档更不例外。
中国目前正处于所谓的“第三次消费升级”时期,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业消费。电影作为大众娱乐,裹挟在整个经济大趋势中,必然会遵循一些常见的市场规律。比如市场高速增长期时,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往往对消费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电影并不是一个新生消费,它作为娱乐项目已经长久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是近些年因为影院的新建,针对盗版的管理,以及内容审查的放宽,让观众的消费场景发生了变化,消费支出得以增加。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够制约电影票房增长或者春节档票房增长的,到头来还是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物价水平;试想一下,如果电影票每张平均100元的话,三四线城市的票房一定会急剧下降,大家又都会回到每晚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免费节目或者用wifi刷朋友圈的不变轨道中。
这也是为什么春节档前出现了票补限令和出品方与宣发方的各种反复,因为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全年度票房,包括春节档的票房,并不是观影消费规模真实的体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商家携起手来自己导入的“水分“。
02
春节档的“非电影化“
曾有人说过,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中国电影低下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近两年看似被缓和了不少,但是没有人能够保证随着好莱坞大片的更新换代,《捉妖记》和《熊出没》们是否还有能力满足大家的审美需求。
三四线城市的人越来越爱看电影,春节档全家出动,但是这似乎与电影的生产水平并不相关。对于一线城市以外的人群来讲他们看电影更像是一场节日,春节档去电影院更像是去寻一下开心,而不是真正的所谓“观影兴趣“:电影院放什么就看什么,只不过要动脑子选择一个看起来更有趣。
看电影本身变成了一种纯销费和纯消遣,电影本身的意义就变得不再重要。随之而来的就是危机,只要人们能够找到更多更新的消遣方式,春节档看电影的意义就不会显得这么重要。
春节可以去国外旅游,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选择去国外旅游,那潜在的看春晚的人群以及去影院看春节档的人群就降低了,当然要等到三四线城市居民春节纷纷去旅游,可能还得等上一段时间;同样的,如果有越来越多国人春节有了其他娱乐方式,比如看某个火热剧集,比如打某些游戏,那么自然春节档看电影的人群都会降低。
当然,春节档的火热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红利,就算有再多的人群被其他娱乐方式牵引,还是会有足够的观众去买电影票:所以春节档一大瓶颈就是档人口红利不再足以支撑春节档的基本票房需求,那个时候就会有问题了。
至少现在看来,这样的问题并不严重。
03
人民欣赏口味的变化
最后的最后,也是一个隐藏的主要因素,是中国整体观众的欣赏口味和观影层次变化。
试想一下,如果今年春节档还是上映了一部叫《澳门风云4》的电影,票房会有多少?无论宣发砸多少,档期排多少,估计会和《祖宗19代》相差无几。
所谓的三四线小镇青年,说句实话,在很多行业内部人士看来,和“文盲“或者”傻瓜“的同义词相差不远,说白了就是什么片子都要看。但是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
至少从2018年来看,小镇青年的口味也会提高,也正在提高,虽然很难期望他们出现全面的批判性观影思维,但也不是任何质量的电影进入春节档就能忽悠到他们。
虽然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还是参差不齐,但是至少烂片放多了观众也会厌倦,也会看懂,怎么着也得生产出一些“不那么烂的烂片“来吸引消费者。
春节档的瓶颈会来吗?
哪一天小镇青年路过县里的影院,看着几张海报,摇摇头:“真的没什么好看的,还是老样子,走,回家吃鸡去。“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中国电影的产业和市场方能真正出现质的变化,那么春节档瓶颈的到来或许将是一件好事!
⑦ 是不是美国股市涨哪个品种中国就张哪个
要是这样的话,中国股市会总是"熊出没"之地吗?不也得跟着美股牛上几年吗?
⑧ 2012年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回笼
从来没有真实的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能真的预测五百年内发生的大事。但依据事实和基本数据,根据结构与模型,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做出判断,进而对一个经济体的发展,勾勒出几十年发展模型还是可能的。
经济的三大引擎是出口、投资和消费。 欧债务危机外溢效应显现 全球股市“熊出没”:欧债危机的外溢效应正在不断显现。随着中美欧等几大主要经济体相继遭遇“数据滑铁卢”,全球股市过去两天都笼罩在浓重的阴霾之中。承接上周五美欧股市重挫的颓势,亚太股市周一全线溃跌,跌幅普遍超过2%,A股也大跌2.7%。希腊一屁股债务没完没了,退出欧元区,更是一颗定时炸弹,西班牙也被债务坑得不行。
中国经济的大格局——出口不行了,内需没起色,投资没钱了。从出口来看,前几个月是一个下行的趋势,对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将更加困难,从央视对长三角、珠三角做圣诞礼品等外贸产品的情况来看,可谓哀鸿遍野。首先,出口难以为继,贸易顺差迅速下降,甚至偶尔会出现逆差,传统的出口产业,如IT产品、机电产品乃至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都因为外部需求不振、内部成本高企而陷入萧条。其次,内需毫无起色,一些行业在滞胀之下,成本上涨的幅度远远高于销售上涨的幅度,所以销量在增,利润在降。当然,客观地讲,出口和内需一直也不是GDP的主力,我们真正的主力一直都是投资,而且是政府领投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当然还有工业投资,但是大部分工业投资也都是围着基建而不是民生内需转的。之前,我们投资用的钱是从哪里来的?都来自我们老百姓。因为老百姓不敢消费,所以把钱都存到银行里去了。而这些钱经银行之手被转给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这些人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搞起项目不是“大跃进”就是“放卫星”,一口气投完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家底。等大家发现都没米下锅了,才看到遍地都是半拉子工程。4万亿拉动起来的行业基本都被打入谷底。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经济周期不比季节周期。对于季节周期,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可是经济寒冬之后,却可能又进入另一个冰河世纪。如今的大萧条,正是过去几年“大跃进”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还指望靠这条老路走出危机,最后只会陷入日本式三十年萧条。
最近的物价菜市场走一遭就知道到底怎么回事,鲜香菇由3月份的6.5元/斤,涨到现在的13元/斤,是3月份的200%;鸡蛋由3月份的3.5元/斤,涨到现在的5元/斤,是3月份的145%;爱吃的咸菜煮乌鱼,乌鱼也由去年的10元/斤,涨到现在的15元/斤,涨幅150%;冬瓜去年这时还只卖1元/斤,现在却要2元/斤;3元以下/斤的菜就只有冬瓜、南瓜、空心菜、包菜这几样了,看看公布的CPI真是难以置信,明明物价在大幅窜升,但官方CPI总是非常温和,你该相信发改委的CPI忽悠呢,还是相信日益通货膨胀的生活本身呢?
股市郭树清名字就挺好听的,广大散户股民还真以为盼来了郭晴天(或郭清天),以为“树股市新风,清证券陈规”,郭开一片散户天地,但6月4日大跌,揉碎了多少散户的梦!股市仍是不怀好意的所谓“老总”圈钱的好途径好方法,圈完钱不管有用无用,先入自己公司帐户或囊中要紧,能挥霍的挥霍,谁叫散户那么傻?
消费据说准备了大量的“激素”,虽然官方否认了4万亿规模,但眼见温水煮青蛙,奄奄一息的消费市场,能不着急吗?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经济还在继续下行。5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48.4%,连续第7个月低于荣枯分水岭;而官方PMI为50.4%,环比回落2.9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新订单为49.8%,购进价格下降至44.8%,库存高企至52.2%。可以看出,需求不足仍是目前经济疲软的最重要因素。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6%,降幅再次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单月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2%,扭转了3月份4.5%的同比增加,工业企业利润仍然在亏损过程中,经济继续下行。
房事萎靡,就不用多说了,现在据说为了鼓励刚需,有的把首套房利率降低到打8.5折,但问者仍寥寥,问题何在?说白了,需要住房的老百姓收入不够,还是买不起。
2012年年初,地方政府债务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不断恶化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敲响了警钟。浙江省常务副省长陈敏尔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称,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政府性债务负债率20.15%,高于警戒线10.15个百分点。69个市县中,四成市县的政府负债率等三项指标超过警戒线。这是首个省级地方政府公开披露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根据审计署的审计,18个省里面有7个省,有10个市,还有一些县,它的财政收入和债务的比,债务是超过财政收入2倍,超过了财政收入,其中最高超过2倍多!一份浙江人大代表提出的材料显示,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不少基层政府往往采取滥征土地、非法集资、向企业借贷等手段来填补漏洞。经济强省浙江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难怪在中央三令五申的调控政策下,地方闪闪躲躲,即使在有地方债发行平台的前提下,还是对楼市调控政策采取观望态度,并且在征用土地、囤地方面曝出许多违规事件。这样下去,地方债务会发展成为一场危机吗?政府欠债,然后变身利益机构,市场秩序如何维持?
新兴经济体尤其中国在过去十年内表现很好,这主要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十年内增长了10倍。在下一个十年中,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可能将会停滞甚至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也将会下跌。自从2008年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很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国内的泡沫造成的。随着泡沫破裂,这一过程发生了逆转。
2009年启动的信贷狂飙,终于在2012年迎来了首轮偿债高峰。2月13日,有媒体援引银行业知情人士和分析师的话称,中国政府已指示国内银行对地方政府的贷款进行大规模滚转,此举将使中国推迟应对给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的巨额债务。一名曾听取相关计划介绍的人士称:“在某些情况下,到期日将被延后多达四年。”
平台贷款若出现大面积逾期,对银行资产质量、地方政府信用都是毁灭性打击。平台贷出现大规模坏账的成本实在太高,从目前来看,贷款展期成为解决、延缓问题的办法之一。但若要银行不出现坏账,平台公司的贷款迟早要还本付息,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上述问题?但只要中国经济增长不出问题,平台贷款就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平台贷款的风险可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慢慢缓释,乃至最终解决。但目前中国的经济模式转型之路何其艰难,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难熬的几年!2008年经济危机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政策,但货币发行过多的弊端也在显现,主要是经济陷入痴涨而难以解脱。经济低迷有国际国内多方因素,但要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根本在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一般老百姓收入,让一般老百姓有钱消费;其次才是调整经济政策,该减税的坚决减,该让利于老百姓的坚决让,或许这样经济自然就有活力。
⑨ 急求一对联,关于证券 股票 投资类的都可以。
股市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