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盛怎么办
摆在替罪羊高盛面前的,只有三条路。 危机后寻找元凶或替罪羊,是政治博弈中的惯用做法,奥巴马政府也不例外。众所周知,金融危机的元凶在华尔街,但对替罪羊的选择和处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这个替罪羊必须是危机中受损相对较轻,在华尔街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力,经得起起诉;其次,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或投诉,否则起不到政治秀的效果;第三,不能有损政府的利益或股份,否则在处理或起诉过程中将投鼠忌器,让当政者或纳税人的利益受损。 纵观华尔街,符合以上三项条件的首选非高盛集团莫属。在危机逐步升级的阶段,高盛一直一枝独秀。而且,高盛与美国历届政府的关系密切,数任财长都来自高盛,所以民众侃称高盛为Government Sachs(即政府高盛),而奥巴马则要改变这一印象。 然而,此替罪羊并非是一只可以随意宰割的绵羊。证交会指控高盛的罪名是违规交易,指出高盛伙同保尔森基金公司(Paulson&Co.)设计出一种按揭证券组合基金,在卖给欧洲客户(ACA等公司)的同时,让保尔森基金公司做空这些产品,而高盛没有向买方披露这一情况,致使买方巨额损失,因此涉嫌欺诈。面对这一指控,高盛知道一场官司和公关战不可避免。 对高盛而言,面临三种策略选择。第一种策略是主动出击,把对高盛的指控变成对华尔街普遍现象的指控,从而转向对证交会长期监管失职的指控,以此来淡化对高盛的指责。但此举必定进一步得罪证交会,为日后的麻烦埋下伏笔。 第二种策略是速战速决的无罪辩护,拒绝认罪,把民事指控变成道德过失,最后交一大笔罚金了事。这样必须把当事人辞退,把对高盛的指控变成对个别雇员失职的指控,最大程度维护高盛的信誉。并且尽快通过庭外和解,避免把这场官司变成旷日持久的审判。这样,双方都可以声称获得了胜诉,而发出不同声音的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接受这一结果。 第三种策略是广结同盟,通过舆论和媒体,创造一种有利于高盛的外部环境,给证交会和法庭造成无形的压力,从而影响判决结果。如此一番运作,不仅要赢得这场官司,还要通过官司把自己塑造成无辜替罪羊的形象,从而降低或逆转人们对高盛的负面印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高盛明白,政府的意图是要兑现追查危机元凶的承诺,是做给选民和外国受害者看的;证交会更是要改变从前无作为的形象,因此只能胜不能败。而政府也明白,高盛最在乎的是长远利益,不希望将案子长时间耗下去。这样一来,这场官司的结果已然明了:原告为了面子,被告为了长远利益,双方必须协商出解决方案。 目前看来,这三套策略都在实施中。首先高盛总裁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做出了强力反击的声明,认为该项指控纯属政治运作,是证交会为修补受损形象的作为。在否认所有指控的同时,高盛涉案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辞职。接着由保尔森基金公司出面,声明未曾参与销售高盛生产的受指控基金产品,也未曾经手高盛设计和销售的CDO系列产品的项目,并表示愿意为高盛出资,打赢这场官司。 华尔街律师们纷纷发表意见和评论,称此交易不存在违规交易,而且高盛在那些产品中也蒙受了损失,根本无法证明欺诈的意图,最多是利用了政府监管不严的漏洞。股神巴菲特发表谈话,称高盛公司是华尔街最规矩的公司,政府此举完全是为自己的无作为寻找替罪羊。此外,高盛还加大了形象工程的力度,在慈善和公益事业方面不遗余力。 这一系列事件很快起到了效果,高盛的股价狂跌后反弹,最后仅跌去15%,比预期要好很多。起诉高盛没有引起恐慌,证交会进一步对华尔街出手,对高盛的指控也是一种平衡。如开始调查摩根大通、花旗、摩根斯坦利等银行涉嫌操纵市场评级,提供虚假信息,从中牟利等违规行为。此类事件还将继续上演。
Ⅱ 高盛为什么可以做各支股票的评级
这个问题问的好!
高盛是一家美国公司,是国际知名度很高的投行。多年以来一直在金融市内场呼风唤雨,叱容咤风云。由于从业时间长,手下汇集了较多的金融人才。在各个主要国家的金融市场基本上都有他们的踪迹。因为他们在金融市场的名声和影响力比较大,所以他们经常发表各种股票评级,证券分析之类的消息,借以扩在自己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听的人多了,听久了,相信的人就多了。对股票的走势就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是高盛及西方金融机构操纵和影响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操纵和影响市场他们就可以获取暴利。
高盛在中国的名声比较臭。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曾经在原油上给中国多家航空公司设下期权陷阱,致使中国企业巨亏。10年11月12日涉嫌操纵A股,引发A股暴跌。又曲线收购双汇食品,恶意操纵双汇股价。
Ⅲ 什么是高盛事件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16日向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高盛集团在金融产品问题上涉嫌欺诈,造成投资者损失超过10亿美元。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对冲基金、投行等暗地勾结、蒙蔽投资者并做空金融市场,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使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
SEC在昨晚发布的一项声明中指出,高盛设计并销售了一种基于房地产市场次级贷款业务的抵押债券(CDO),但却没向投资者透露相关重要信息,特别是美大型对冲基金公司――保尔森对冲基金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
事件影响
美政府或启动对华尔街“秋后算账”
高盛是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这起针对该公司的法律诉讼被认为是美国政府打击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欺诈的一次关键行动。
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对冲基金、投行等暗地勾结、蒙蔽投资者并做空金融市场,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使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
《华尔街日报》指出,有人甚至认为这些交易可能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纽约时报》称,接下来人们将看到一个“更具攻击性的”SEC,该部门将彻查华尔街在次贷危机中的角色。
这也引起了市场对SEC可能调查其他银行及CDO产品的猜测,16日,道・琼斯指数结束了六连阳,下跌126点。花旗集团、美国银行也同遭连累,股价连声下跌,金融行业股票几乎无一幸免。
美国媒体感叹:“好不容易复苏的金融市场又被高盛的一只鞋子打下去了。”
洋投行在华也行为不轨
实际上,洋投行对中国投资者做出的不轨行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有名的当属高盛、花旗、汇丰等洋投行将在美国国内被禁止销售的“累积期权”类金融衍生品兜售给中国投资者。
许多投资者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购买这种被称为“金融鸦片”的产品,并在金融危机中大多赔得血本无归,损失动辄以千万元计。2009年7月,大批被“血洗”的内地投资者组成“香港银行受害者联盟”,开始集体维权之路。
Ⅳ 股票价格下跌会让美国经济重演次贷危机么
在过去三个月中,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周期性股票引领了涨势。高盛表示,在此期间,周内期性股票的表容现好于防御性股票,回报率为12%,而标普500指数同期涨幅约为8%。高盛预测,在美国经济反弹的背景下,涨势仍将持续。
高盛首席美股分析师David Kostin在上周五的报告中表示:“股市预计未来几个月美国经济将加速增长。” “想要抓住周期性涨势的投资者可以将关注重点聚焦至周期性股票上,以提高风险回报。”
高盛对罗素1000股票进行了筛选,筛选出经济敏感性高但估值仍然低迷的股票。高盛发现,如果经济增长继续改善,那么有24只股票的表现可能会超过市场和其他周期性股票。这些股票包括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实耐宝(Snap-on),柯尔百货公司(Kohl‘s),Urban Outfitters和TCF Financial。
在过去三个月中,柯尔百货公司的股价上涨了27%,而Urban Outfitters的股价同期也飙升了48%以上。
美联储今年已三度降息以应对经济放缓。高盛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强劲的2020年打好基础。
Kostin补充说,其他推动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包括国际贸易冲突缓解、油价稳定等。
Ⅳ 高盛欺诈事件是怎么回事
高盛于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而保尔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国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债务债券谋利。但高盛在向投资者推销时没有说明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有关,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这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很复杂,但其中的欺诈和利益冲突却是简单和老旧的。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位能深刻影响其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客户对抵押贷款市场做空,高盛还向其他投资者提供了虚假陈述:该证券的投资内容由一家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择。”
SEC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扎米在起诉书中作出上述表示,称高盛允许意在做空的委托人参与决定“投资组合中纳入何种抵押债务债券产品”,推销时却声称这一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误导投资者。
与此同时,遭到起诉的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托尔雷,SEC指控他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位高管设计了上述交易,负责营销材料的准备工作,而且负责与投资者进行直接沟通。SEC相信,托尔雷清楚保尔森公司对外隐瞒的卖空部位,也知道该公司在资产选择中扮演的角色。
不过,SEC起诉书中未指控保尔森公司负责人约翰·保尔森违规违法,后者被认为是金融危机中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由于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坚持看空抵押债务债券市场,使其在2008年个人获益37亿美元,一时名声大噪,但是SEC的起诉却让外界开始怀疑这位“空军司令”的成功是否另有隐情。
反响 华尔街股市和期市暴跌
针对SEC方面的指控,高盛随即做出了反击。该行在一份声明中否认涉嫌欺诈,称SEC的指控“毫无根据”。声明同时还强调,高盛自己在相关交易中就损失了9000万美元之多,而且其本来就“没有义务”向金融产品买卖双方交代对方身份。
虽然高盛方面坚决否认了相关指控,但是该股股价当天依然受到强烈冲击,至收盘时下挫23.57美元,至160.7美元的水平,全日暴跌12.8%,市值一夜之间蒸发120亿美元。同时,华尔街银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现大幅下跌,其中曾与保尔森公司有过业务往来的德意志银行股票下跌9.2%,花旗、美银、摩根士丹利等其他重要银行股跌幅也均超过5%。而受银行股集体大幅走低影响,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一度跌破11000点,最后收于11018点,下跌1.13%。
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诈的消息还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纽约主力原油(80.91,-2.33,-2.80%)期货合约当天大跌2.4%,创两个多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纽约主力黄金(1132.90,-4.00,-0.35%)期货合约也下挫2%,收于1137美元/盎司。
高盛“欺诈门”事件之所以造成市场强烈反应,在于此前该行一直没有透露其正受到SEC调查一事。据美国媒体报道,高盛早在9个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关人士有关将对其起诉的警告,但是该投行没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资者公布该信息。此外,高盛“欺诈门”事件还引发了华尔街地震,因为市场开始相信,SEC正在对金融危机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因为有迹象表明它们在房市显出下滑迹象时仍设计并销售与房市有关的金融产品。“本委员会将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有关的运作方式。”SEC结构化新产品部门的主管肯尼斯·伦奇在起诉书中的表态加剧了市场的担心。
美国当地分析师认为,高盛“欺诈门”事件对高盛乃至华尔街的影响很大。虽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高盛与SEC达成和解,并支付数亿美元了事,但是这样的事例或许会不止一起——因为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早有声音指责高盛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但这些指责没有过硬的依据,也从来没有导致调查或起诉。而这就意味着,美国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更加严格,而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同时,随着对金融危机“秋后算账”的继续进行,将来或将有更多银行面临类似起诉。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六的表态也与这一市场预期吻合。奥巴马在讲话中督促美国国会通过更为严格的金融业监管措施,以免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
“现在我们不采取行动,导致金融危机的系统就会带着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继续运行。”奥巴马的语气颇为强硬,“如果我们不试图改变招致危机的原因,我们注定将重蹈覆辙。”
连累 巴菲特一夜间损失10亿美元
高盛涉嫌欺诈还将引发投资者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信用产生怀疑,因为就在本月初高盛发表的年报中,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曾经撰写了一封长达8页的致股东信。在信中,他反复强调了高盛“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事准则。很明显,SEC的指控和高盛的自我标榜完全相反,这样的矛盾将进一步动摇投资者对高盛的信心,促使他们怀疑高盛同时也在其他方面隐瞒事实。
除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以外,高盛涉嫌欺诈还让很多该行一直以来的支持者感到难堪,其中就包括股神巴菲特。
实际上,就在高盛欺诈门事件爆发不久前,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罗纳德·奥尔森还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对高盛青睐有加,称当年对高盛50亿美元的投资非常有力地表明他们不仅相信高盛的实力也相信其完整性。
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9月份,就在雷曼兄弟破产和美国银行紧急接管美林以后,高盛集团同意向巴菲特出售50亿美元的认股权证,同意后者在未来四年内任何时候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认购高盛股票,并为这些认股权证支付10%的年息。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内,高盛股价在触底反弹后节节走高,巴菲特当年的投资得到了巨大回报,这让许多人开始对巴菲特当年的投资投以赞赏的目光。不过,出乎股神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次高盛却因为涉嫌证券欺诈而被SEC告上了法庭,其股价也瞬间大幅缩水——按高盛的最新收盘价计算,巴菲特手中的认股权证价值大约为20.6亿美元,一夜之间损失达到了9.5亿美元。而更令巴菲特恼火的是,高盛“欺诈门”事件对其声誉也构成了挑战——是股神看走了眼还是高盛伪装得实在太好?对于这一切,巴菲特将会在下月初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给出答案。
Ⅵ 郎咸平教授说,高盛从建行赚了1300亿人民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是郎咸平的原话:
“高盛曾经是中国工商银行的最大股东,它的好朋友美国银行曾经是建行的大股东。建行的上市让它们赚了1300亿元,就是说我们每一个老百姓都为美国银行付出100元。金融改革,最后图利了高盛集团。
实在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盘算的,为何会被高盛牵着鼻子走。最近那些幽灵频频套现,从中获取了巨额财富。伴随着他们的唱空和唱多,我们被搞得晕头转向,一些所谓的专家则感觉自己好得不得了,这些专家就是跟中国股市的“黑嘴”一样,在给高盛抬轿子,甚至他们被高盛利用了还不知道。“

(6)高盛股价反弹扩展阅读
《环球时报》披露高盛在世界和中国干下的部分坏事:“两年多以前,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导致全球性通胀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日益困难,其实就与高盛等跨国投行的操纵直接相关。以油价为例,在国际油价于2008年7月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记录之前,走势几乎与高盛推出的报告一致。
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称,中国国有银行2004年改制的时候,高盛相继发表报告,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说不值一点钱,说坏账太高了,不值钱,你们都别要。但结果高盛等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银行上市的股权。仅某个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高盛等华尔街公司赚了1300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每人给了美国100元。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对记者说,高盛一直扰乱国际金融秩序。2007年,高盛发表报告,称原油要涨到200美元一桶,当时中国拼命购买了价格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高盛还与一些中国公司设下“对赌协议”,自己却悄悄抛售原油。到了当年年底,油价降到34美元一桶。中国国资委官员曾表示保留对高盛等交易欺诈起诉的权利。
或许有读者还记得,2008年本报今日快评对油价问题、“银行贱卖论”问题等发表了一系列看法,年底以《为什么先生老是欺骗学生》为题,作了一个小结。(参见《常态》一书)我在文章最后说:“在与狼共舞的‘货币战争’中,我们输多胜少。先生有责任,学生也有责任。”
Ⅶ 高盛如何操纵股市
高盛并没有直接操纵中国股市,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操纵上市公司进而影响大版盘。
一权:放假消息
二 :大资金进出股市,导致股市震荡,上下波动很大,操纵个股。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高盛公司在中国证券经纪公司高盛高华中持有股份,它还为三家中国企业经办了首次公开募股事宜,这三家公司是中国石油、平安保险和中国银行,它们的募股规模在中国股市均排在前几位。
Ⅷ 高分求教“高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这次的金融危机是系统性的,全面性的危机
如果只是次贷危机,那么高盛几乎可以说毫发无损,因为在次贷危机之初,高盛就已经把大部分高风险产品出售了,当贝尔斯特、美林证券、摩根斯坦利和雷曼兄弟忙着融资的时候,高盛是不需要任何融资,并且有很出色的业绩
但是,随着雷曼倒闭,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了,系统性的、全面性的,那么高盛也很难独善其身了,因为整个金融系统都受到连带性的、致命性的打击,别说转做高风险业务投行了,就是普通的商业银行也很难坚持的,任何的风险管理都没有能预计到这个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否则也不会有金融危机了
整个金融系统是复杂的,是交织的,是环环相扣的,处于链条上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独善其身,也就是古话说的,倾巢之下,没有完卵
Ⅸ 高盛集团有多可怕
可以通过经济控制一个国家。
香港前金管局总裁,在2009年2月2日暗指汇丰银行遭到操控。高盛自己写了一个研究报告,报告说汇丰银行的坏账准备已经高达301亿美元,亏损高达15亿美元。报告出来,汇丰银行一周内就跌了四分之一的市值,股价一周内下跌25%。
之后,高盛又写了另外一份研究报告,希望做空中国石油,虽然包括申银万国、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大力推荐中石油,但是以高盛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发布相反的报道。因此香港的中石油H股一周跌了12.82%。
那么高盛等银行在2004年,在国有银行要改制的时候,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宣传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价不值钱。最后在这种宣传下,其他投资者都没有购买,而高盛却以低价收购了很多股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占有的美国银行以一块多钱的价格收购了建行上市的股权。
结果在2007年下半年,美国商业银行对外宣布,由于次债危机,他们遭到重大损失,可是建行的上市呢,他们赚到了1300亿。100块乘以13亿人口就等于1300亿,就被这些大行席卷一空,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出了100元。
在2007年的时候越南出现危机,但是高盛却大量收购越南的股票,大量投资越南的企业。高盛对越南的评价有八个字,叫做:越南概念,亚股新宠。甚至高盛把越南纳入了新钻石11国。在高盛的力捧下,越南的股市和房地产飙升。
但是到了2008年4月,高盛开始做空越南,他们将所有资金全部撤出,股价大跌,楼价大跌,只有一个不跌,就是通货膨胀高达25%。这就是一个随意控制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
高盛的可怕,不在于它的强势,而是它能够短暂的容忍与宽容,但它的宗旨是长远的贪婪。永远要记住,高盛不是慈善家,更不是雷锋。

(9)高盛股价反弹扩展阅读
作为具有149年历史的全球顶级投行,美国高盛集团一向高坐在金融神坛,在金融危机后依旧保持光鲜靓丽的金融丽人姿态,再加上巴菲特的垂青,一直被称为“华尔街屹立不倒的灯塔”。
在中国市场,高盛一直不太受A股券商分析师界的待见,毕竟坏名声在外,以至于不少人戏称“高盛出来唱多了,是该抛的时候了!”。
高盛凭借它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高度敏感性,早早盯上了中国。为了便于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动态,制订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1984年高盛在香港就成立了亚太地区总部。
此后,它便迫不及待地大摇大摆进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包括股票、银行、投资与借贷。它在中国各大经济中心都有其公司与办事处,可谓是过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