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上海康大和有限公司

上海康大和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6-29 10:18:34

① 您好 我是前天问康大 岭南 惠州 的那个人 请问康大和岭南在3B院校中算什么级别的

岭南3B排第三,康达就更后点,个人倾向于你报考岭南。

② 从许职坐几路车到许昌卓越驾校的分校 谢谢

1、出自姬姓 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2、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 以国名为氏。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3、出自古代突厥族有康氏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我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4、出自匡姓 为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氏。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康姓① 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② 今瑶、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康 叔
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
武王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
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
康叔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辖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
康姓早期播迁缘于卫都的迁移,范围止于河南北部。
秦时,康姓主要徙陕西、山东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东平两大郡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
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省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
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康大和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时明世宗礼佛拜道,醮事不断,竟以青词(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表章)优劣,衡量翰苑词臣撰述之高下,以至众多词臣潜心奉制取幸。康大和却不为所动,多次疏谏世宗以国事为重,远离僧道,停止建醮,世宗不听。严嵩入阁后,大和为其所忌,出仕近二十年,至严嵩倒台方复出。
明宪宗时,仙游县籍翰林检讨郑纪,针对宦官弄权、朝政腐败,上《太平十策》,规谏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励精图治,重振朝纲。宪宗不纳、郑纪愤然辞官归养,至孝宗即位方供职,入侍经筵,寻召为国子祭酒,升南京太常少卿、户部右侍郎等职。任上,屡加献纳,《裁借备荒六事》为孝宗嘉纳,官至户部尚书,史称“经济名臣”。
康泰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绚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海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涛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僧会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一代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苏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
康子元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
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康海:陕西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茂林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璋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济鼐清代西藏贵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少年中国说》入选中学生语文课本。
康广仁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郡望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名。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治无盐(今山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省江绍兴)。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华山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西魏置华州,辖境历代屡有变迁,治所在今华县(曾名华山、郑县)。清不辖县。民国为华县。
堂号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其堂号。
此外,康姓主要堂号还有:“京兆堂”、“华山堂”等。

[编辑本段]宗族特征1、康姓名人三国时崭露头角,唐代以后,才有众多有影响之康姓人物入载史籍。如唐代有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康承训,宋代有词人康与之,元代有戏曲家康进之,明代有文学家康海,清代有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康有为等。
2、康姓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意隽永。据民国抄本《康氏族谱》所载,江苏如皋康姓一支字行为:“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编辑本段]康姓宗祠通用对联
康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华山懋绩;
东海名流。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司州刺史卫尉卿康绚,字长明,少年时就有大志。仕齐为华山太守,有政绩。入梁历官司州刺史、卫尉卿。为人宽和,当时人称“长厚”。下联典指康姓历史名人康子元,官献陵令。开元初年,朝中让举荐能治《易》、《老子》、《庄子》的人,中书令张说推荐了他,官秘书少监,曾与张说一起商讨玄宗去泰山封禅的仪式。后官至宗正少卿。
明经登第;
驰射受封。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康希诜,十四岁时以明经登第,历官海、濮、饶、房、台、晓六州刺史,所到都有异政。书法家颜真卿曾撰写碑文记载他的事迹。下联典指唐代灵州人康志睦,字得众,善于骑射,官大将军。因讨伐张韶有功,升平卢节度使;平定李同捷的反乱后,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京兆世泽;
诰命家声。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康叔,周武王同母幼弟,封于康,因得名;《尚书·康诰》载周公旦命其“明德慎罚”。
少卿六畏;
孝女三贤。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康澄,大理少卿,上书言谋,可畏者六事。下联典指明康女,父友贤,年老无子。女劝父纳妾得男;母疾,女尝粪甘苦;夫早殁,誓不再嫁。时谓其三不可及。
康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斯文在天地;
至乐寄山林。
——康有为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改良派首领康有为自题联。康有为(1858-1927),名原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著述颇丰,有《康南海先生诗集》等。本联为其自撰联。
功盖三庆会;
名成八阵图。
——蒲伯英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蒲伯英集(改)杜甫诗句挽康子林联。康子林(1870-1930),四川邛崃人。擅演川剧文武小生。尤以文生戏《彩楼记》中的吕蒙和《八阵图》中的陆逊为佳。1911年,与川剧演员唐广体、杨素兰、萧楷等组成三庆会,对传统川戏艺术进行改良,将流行于四川的昆腔、高腔、胡琴、灯戏等五种声腔合为一体,形成五种声腔同班演出的剧种。
长安第一手;
德函列头名。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琵琶演奏家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善弹《羽调录要》和《道调凉州》等曲。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下联典指明代音乐家康海,字德函,武功人。号对山。弘治进士第一,授修撰。善制乐造歌曲,弹琵琶,的珍辗转仿效。
康姓宗祠七言通用联莲蕊峰头传名远;
景贤书院播惠长。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康涛,字石舟,钱塘人。工山水花卉,善书。号天笃山人,又号莲蕊峰头不朽人。下联典指元代康里国王族后代康里脱脱,世祖时入宿卫,大德中大破叛王海都,自同知枢密院事累拜中书右丞相。仁宗时,改江西行省左丞相,后解职家居,延师训子,乡人化之,皆向学,御赐额曰“景贤书院”。
康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驰誉明经,少小荣登科第;
有声乐府,文词待诏金门。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进士康希诜的事典。下联典指典出康姓历史名人康伯可。

[编辑本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康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康志强中将康志强(1912-1986),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4军12师35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2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1师1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9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1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康庄少将康庄(1914-2006),原名康在柳,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独立5师1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2团连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7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第60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太原、扶□、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康林少将康林(1910-1995),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练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1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7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4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2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2师师长、第24军副军长,参加了元山防御作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
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72师4个营和74师参加注字洞南山地区进攻战斗,突破敌防御正面4公里,突入敌纵深5公里,毙伤俘敌韩首都师、韩9师5310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副军长,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第28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1995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康烈功少将康烈功(1916-2004),安徽省金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政治部宣传队员,红31军9师侦察连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3旅37团团长,第19兵团60军17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
党战役、豫北攻势,太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福建基地司令员,福建基地政委,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5月23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8岁。
康健民少将康健民(1916-1977),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肃省定西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6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3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第36军副军长,第36军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政治委员,担负机场修建、保护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回国后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年到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书记,1962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3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主政宁夏共9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61岁。

③ 国内有哪些卖正宗柚木大茂才的

1、出自姬姓 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2、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 以国名为氏。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3、出自古代突厥族有康氏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我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4、出自匡姓 为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氏。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康姓① 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② 今瑶、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康 叔 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 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 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 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辖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 康姓早期播迁缘于卫都的迁移,范围止于河南北部。 秦时,康姓主要徙陕西、山东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东平两大郡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 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省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 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康大和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时明世宗礼佛拜道,醮事不断,竟以青词(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表章)优劣,衡量翰苑词臣撰述之高下,以至众多词臣潜心奉制取幸。康大和却不为所动,多次疏谏世宗以国事为重,远离僧道,停止建醮,世宗不听。严嵩入阁后,大和为其所忌,出仕近二十年,至严嵩倒台方复出。 明宪宗时,仙游县籍翰林检讨郑纪,针对宦官弄权、朝政腐败,上《太平十策》,规谏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励精图治,重振朝纲。宪宗不纳、郑纪愤然辞官归养,至孝宗即位方供职,入侍经筵,寻召为国子祭酒,升南京太常少卿、户部右侍郎等职。任上,屡加献纳,《裁借备荒六事》为孝宗嘉纳,官至户部尚书,史称“经济名臣”。 康泰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绚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海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涛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僧会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一代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苏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 康子元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 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康海:陕西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茂林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璋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济鼐清代西藏贵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少年中国说》入选中学生语文课本。 康广仁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郡望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名。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治无盐(今山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省江绍兴)。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华山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西魏置华州,辖境历代屡有变迁,治所在今华县(曾名华山、郑县)。清不辖县。民国为华县。 堂号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其堂号。 此外,康姓主要堂号还有:“京兆堂”、“华山堂”等。 [编辑本段]宗族特征1、康姓名人三国时崭露头角,唐代以后,才有众多有影响之康姓人物入载史籍。如唐代有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康承训,宋代有词人康与之,元代有戏曲家康进之,明代有文学家康海,清代有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康有为等。 2、康姓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意隽永。据民国抄本《康氏族谱》所载,江苏如皋康姓一支字行为:“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编辑本段]康姓宗祠通用对联康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华山懋绩; 东海名流。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司州刺史卫尉卿康绚,字长明,少年时就有大志。仕齐为华山太守,有政绩。入梁历官司州刺史、卫尉卿。为人宽和,当时人称“长厚”。下联典指康姓历史名人康子元,官献陵令。开元初年,朝中让举荐能治《易》、《老子》、《庄子》的人,中书令张说推荐了他,官秘书少监,曾与张说一起商讨玄宗去泰山封禅的仪式。后官至宗正少卿。 明经登第; 驰射受封。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康希诜,十四岁时以明经登第,历官海、濮、饶、房、台、晓六州刺史,所到都有异政。书法家颜真卿曾撰写碑文记载他的事迹。下联典指唐代灵州人康志睦,字得众,善于骑射,官大将军。因讨伐张韶有功,升平卢节度使;平定李同捷的反乱后,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京兆世泽; 诰命家声。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康叔,周武王同母幼弟,封于康,因得名;《尚书·康诰》载周公旦命其“明德慎罚”。 少卿六畏; 孝女三贤。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康澄,大理少卿,上书言谋,可畏者六事。下联典指明康女,父友贤,年老无子。女劝父纳妾得男;母疾,女尝粪甘苦;夫早殁,誓不再嫁。时谓其三不可及。 康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斯文在天地; 至乐寄山林。 ——康有为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改良派首领康有为自题联。康有为(1858-1927),名原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著述颇丰,有《康南海先生诗集》等。本联为其自撰联。 功盖三庆会; 名成八阵图。 ——蒲伯英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蒲伯英集(改)杜甫诗句挽康子林联。康子林(1870-1930),四川邛崃人。擅演川剧文武小生。尤以文生戏《彩楼记》中的吕蒙和《八阵图》中的陆逊为佳。1911年,与川剧演员唐广体、杨素兰、萧楷等组成三庆会,对传统川戏艺术进行改良,将流行于四川的昆腔、高腔、胡琴、灯戏等五种声腔合为一体,形成五种声腔同班演出的剧种。 长安第一手; 德函列头名。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琵琶演奏家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善弹《羽调录要》和《道调凉州》等曲。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下联典指明代音乐家康海,字德函,武功人。号对山。弘治进士第一,授修撰。善制乐造歌曲,弹琵琶,的珍辗转仿效。 康姓宗祠七言通用联莲蕊峰头传名远; 景贤书院播惠长。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康涛,字石舟,钱塘人。工山水花卉,善书。号天笃山人,又号莲蕊峰头不朽人。下联典指元代康里国王族后代康里脱脱,世祖时入宿卫,大德中大破叛王海都,自同知枢密院事累拜中书右丞相。仁宗时,改江西行省左丞相,后解职家居,延师训子,乡人化之,皆向学,御赐额曰“景贤书院”。 康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驰誉明经,少小荣登科第; 有声乐府,文词待诏金门。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进士康希诜的事典。下联典指典出康姓历史名人康伯可。 [编辑本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康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康志强中将康志强(1912-1986),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4军12师35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2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1师1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9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1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康庄少将康庄(1914-2006),原名康在柳,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独立5师1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2团连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7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第60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太原、扶□、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康林少将康林(1910-1995),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练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1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7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4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2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2师师长、第24军副军长,参加了元山防御作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 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72师4个营和74师参加注字洞南山地区进攻战斗,突破敌防御正面4公里,突入敌纵深5公里,毙伤俘敌韩首都师、韩9师5310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副军长,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第28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1995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康烈功少将康烈功(1916-2004),安徽省金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政治部宣传队员,红31军9师侦察连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3旅37团团长,第19兵团60军17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 党战役、豫北攻势,太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福建基地司令员,福建基地政委,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5月23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8岁。 康健民少将康健民(1916-1977),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肃省定西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6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3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第36军副军长,第36军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政治委员,担负机场修建、保护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回国后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年到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书记,1962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3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主政宁夏共9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61岁。

④ 康姓历史名人及贡献

康大和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时明世宗礼佛拜道,醮事不断,竟以青词(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表章)优劣,衡量翰苑词臣撰述之高下,以至众多词臣潜心奉制取幸。康大和却不为所动,多次疏谏世宗以国事为重,远离僧道,停止建醮,世宗不听。严嵩入阁后,大和为其所忌,出仕近二十年,至严嵩倒台方复出。 明宪宗时,仙游县籍翰林检讨郑纪,针对宦官弄权、朝政腐败,上《太平十策》,规谏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励精图治,重振朝纲。宪宗不纳、郑纪愤然辞官归养,至孝宗即位方供职,入侍经筵,寻召为国子祭酒,升南京太常少卿、户部右侍郎等职。任上,屡加献纳,《裁借备荒六事》为孝宗嘉纳,官至户部尚书,史称“经济名臣”。 康泰 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绚 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海 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涛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僧会 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一代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苏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 康子元 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 康昆仑 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 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再遇 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 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 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康海:陕西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 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茂林 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璋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济鼐 清代西藏贵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 康有为 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 梁启超与光绪和康有为 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少年中国说》入选中学生语文课本。 康广仁 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 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 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追问: 我佩服你!谢谢

⑤ 请问康大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哪个好

第一,农工商的商务系你这个分基本是可以进的,不过进商务系不一定是个好选择,你最好考虑清楚。
第二,专科读那个科目基本上和你专插本要考那个科目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就算你专插本考跟专科同一个专业,但还是要考专业科的,主要看你准备的够不够
第三,广技师的专插本基本上跟高考难度差不多,非常多人考,而且3年后你去考它们学校,也不一定有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的插本给你考
最后,如果说专B比专A好,只有一个可能,就是那间学校有本科,靠专插本相对容易一些,但有些学校的本科也是二本,你要衡量一下,如果你插本成功,读5年的成本是否值得。

⑥ 山西大同美一美和大和康是什么关系能做吗

行业无论怎么称呼,运行起来都一样....
都离不开外地的蹲守,背景离乡
拥有一个强大的人脉等等硬性条件!

⑦ 历史上名字带康的比较出名的人物

康泰
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僧会
三国时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现在的南京大报恩寺)。江苏、上海(现在上海龙华寺、静安寺等也是康僧会创立)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
古金陵大报恩寺(前身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为纪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万民工,历时19年基本建成,耗费白银248.5万两。宣德皇帝钦命郑和参与工程建设,并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报恩寺是皇家寺庙,所有建筑皆依皇家规制,其鼎盛时期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时期百寺之首,当时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专门机构“僧录司”也设于此。金陵大报恩寺是明初刻经、印经中心,是义学讲坛。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古报恩寺内五彩琉璃塔高约78米,九层八面,琉璃塔因塔体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砖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莲台为基座,塔体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的覆瓦、拱门均用赤、橙、绿、白、青五色琉璃贴面。拱门用五色琉璃构件拼接而成,上有飞天、雷神、狮子、白象、花卉等图案,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塔顶有黄金制成的宝顶,下面有9级“相轮”,之下为“承盘”。塔顶和每层飞檐下都垂悬金铃鸣铎(风铃)152只,金铃闻风而鸣,禅意阵阵。塔身内置有146盏长明灯,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轮值管灯,使之昼夜长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龙悬挂,华灯耀月,数十里外可见。古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赐封该塔为“第一塔”。明散文家张岱称之为“永乐之大窑器,中国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1856年,金陵大报恩寺和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康绚
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

康子元
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绍兴)人,字右昌,号毓奇。唐开元四年(731)丙辰年科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宗正太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后因,上疏安史隐患不纳,遂请旨入闽观风,居建宁府建阳县,现有遗迹子元公墓在建阳。为入闽康氏始祖。

康昆仑
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
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澄
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任大理少卿曾上疏言时事:为国家者有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惧,天象变见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竭不足惧,水旱虫蝗不足惧也;贤士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也。”识者皆多澄言切中时病。若从荣之变,任圜、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而毁誉乱真之敝矣。然澄之言,岂止一时之病,凡为国者,可不戒哉!系康子元后裔。为入莆(福建莆田)康氏始祖。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再遇
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
南宋著名学者.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
元代戏曲家。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

康茂才
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大和
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福建莆田崇福里砺山村(今莆田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
康大和于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闱,入京应试,得中二甲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迁升侍讲学士,嘉靖四十年(1561),晋升南京工部尚书。明朝皇帝称赞大和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庆、永乐三朝元老,学问渊博,治学严谨,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实敦厚,不事表举”。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年轻时被林贞、肃俊所赏识和器重。在学馆时他曾书写“学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机。他还常说:“庭机吾所不及也”。可见他为官为人很谦虚的,致仕归乡后,与致仕居家的工部尚书林云同诸儒,结社赋诗,风雅一时。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二人应兴化郡守吕一静之邀,续修《兴化府志》,为总裁。后与林云同等续修《郡志》。除总纂《兴化府志》(万历甲戌志)外,有《砺峰集》、《续莆阳文献》传世。

康海
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元积
公元(1559-1613),字日空,号函三,明万历辛丑(1600)年进士,任太常寺博士达13年,改任吏科给事时未到任即病逝。光绪《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岳志》、《衡山县志》中,对他均有简略的记述,衡岳一带,则颇为流传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明神宗朱翊钧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为宗旨直言时弊,指责朝政,对皇帝和宰相都进行了辛辣的批评,更提出了颇为切合实际的建议。其次随理学名家王家沐读书,在王家沐父子死后为他们建“会灵精舍”,每年春秋在此举行祭礼,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讲学场所。会灵精舍成为继文定书院而后的由南岳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书院。在南岳还留传一句顺口溜就是 “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后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为上保泰疏而得来的尊称。而此处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斗溟父子。康元积是王宗沐的门人。王斗溟万历甲午(1594)任湖广左参政,主持乡试,又为康元积座师。康元积同时受王氏父子两代的知遇而尊师之情愈重了。第二则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时,发现黄堡驿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于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举革了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传的故事中,康元积表现出政治、大胆、尊师重道,关心桑梓疾苦。官虽不大,能量却不小。
《保泰疏》写于万历36年(1608)正月,屡经奏进,直到万历40年初方得到当时皇帝和宰相的重视。宰相赵焕读了《保泰疏》后,叹为“天下第一人”。明神宗则将康元积由太常寺博士这类闲职改任为吏科给事,进入台省供职。但康元积未等发挥他的才干而匆匆谢世。《保泰疏》是以中国古代《易》理作为根据,从正月之卦象为“泰”一点,对它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情况,反复曲尽的分析、申述,以动帝听。它通篇充满了宋、明理学的光泽,正如邹元标在《康元积墓志铭》中说的:“其文精、畅、奥、邃,置古名臣奏议中,当为心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敢于对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责。他指责皇帝不能正确对待江西参政姜士昌、御史宋焘和咸宁知县满朝荐等人的正言,偏听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无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趋于颓靡而满失其初;大小之官,日习于苟且而尽忘其故。”吏部则鬻官卖爵,“吏胥杂流,辄旦夕而得官。”户部则财困粮空,“太仓无二年储。”兵部则贪功好大,将疲兵惰,“或剥军以养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则搞皇亲国戚的楼殿营建,对河道、农田基本建设却马虎了事。礼部则造成了“民竞于偷,士习于躁,缙绅竟于门户,文章竟于纤靡”的社会风尚。洋洋万余言,刘部都批评到了,切中时弊,无外乎引起了神宗和宰相们的震动。他在裁革黄堡驿马的例差致湖南司道书中更大声疾呼,“衡山地瘠民穷”,驿马官差所造成的重担,虽“剜却百姓心头之肉”,也难以解决。这种血泪控诉,使湖南当道官员们不得不勉从其请,裁撤了这项吃人的官差,为衡岳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为此立碑记。
康元积20岁左右受业于王宗沐,难以胡安国的学术思想对他也有影响,加上家学渊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学家邹东廓的门人),因而在理学领域涉猎甚深。他专治《春秋》,又旁及诸子百家,佛道内典,著有《麟经约言》、《南岳笔记》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岳读书,加上祖父康三泉于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两次来南岳讲学,南岳又山明水秀,为宋代胡安国、朱熹、张栻,明代湛甘泉、罗洪先、邹东廓等讲授理学的胜地,诸多渊源,使他决定寄籍南岳。南岳会灵精舍侧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积的子孙们祭祀之所。

康涛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有为
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⑧ 庞盼盼大和健康

什么东西?

阅读全文

与上海康大和有限公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亚娱乐股票 浏览:68
股票中的数学 浏览:774
英联股份募集资金 浏览:554
以店融资 浏览:6
钛业股票代码 浏览:867
002514股票行情 浏览:686
工业40相关的基金 浏览:324
经济学外汇 浏览:536
住房贷款合同下来了担保 浏览:221
洛阳银行好贷款吗 浏览:608
丰巢上市融资 浏览:976
哪里可以购买外汇 浏览:805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研究 浏览:760
工行账户贵金属平仓时间 浏览:143
外汇公转私 浏览:704
贷款外核 浏览:776
汝州融资 浏览:941
商票理财平台 浏览:795
dtcc理财是骗局吗 浏览:698
投行理财同存 浏览: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