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关吝啬鬼李梅亭的简单故事 急!!!!!!!!!!!!!!!!!!!!!!!!!!!!
长篇小说《围城》,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多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活和灰色人生,反映了抗战初期上层知识分子的活动和生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这里,着重以李梅亭这一人无形象为例,分析一下其内心的龌龊和行为是猥亵,以便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当时这类人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李梅亭是个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单就其名字--印在名片上的花体英文字“prefessOr may din lea”就足见一斑,他堂而皇之的给自己安排了三个衔头:“国立三闾大学主任”、“新闻学研究所所长”、还有一条是一个什么县党部的前任秘书。他解释说,“新闻学研究所”是他跟几位朋友在上海办的补习学校;第一行头衔省掉“中国语文系”五个字可以跟第二三行字数相等。看过《围城》的人都知道,当时李等人还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哪来的“国立三闾大学主任”?而李的解释更是让人看出其内心的卑鄙和无耻,可笑和荒唐。“may din lea”意为“五月 吵闹 草地”,问其缘何“不用外国现成姓lee”,他大发议论:“中国人姓名每字有本身的意义,把字母拼音出来,毫无道理,外国人看了,不容易记得。好比外国名字译成中文,‘乔治’没有‘佐治’好记,‘芝加哥’没有‘诗家谷’好记;就因为一个专切音,一个切音而有意义。”由此,同行的赵辛楣想到“mating”(交配)跟“梅亭”也是同音而更有“意义”。到此,李梅亭性格的虚荣,卑鄙,猥亵充分暴露无遗。
不知读者注意到了没有,“李梅亭”的‘先秦小说史’班上偏偏笑声不绝”。如果你真的以为李毕竟“教授有年”而堪称善教之师,那就大错特错了。稍具中国文学史知识的人当对此忍俊不禁:先秦之时,中国哪来的“小说史”!其学术之价值,学生之盲目,李先生之不学无术皆可想而知矣!这有如鲁迅笔下的高老夫子讲授历史课却欲以“桃园三结义”、“秦琼卖马”之类的演义故事为据以塞之如出一辙。由此,李梅亭先生的不学无术,道貌岸然,浅薄猥琐,无知可笑尽显无遗。
此外,李梅亭其它的所作所为:带着一箱药却不肯给同行生病的孙小姐一包仁丹治病;满口仁义道德却半路上泡妓女,在镇上嫖土娼;自己爱打牌却禁止别人打牌;假装钱财充公却私攒买烟买山薯;……所有这些,又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李的自私自利,虚伪狡诈,庸俗势利,言行不一等等恶劣品质。李梅亭猥琐的灵魂和灰色的人生得到了无以复加淋漓尽致的暴露。
《围城》除了李梅亭形象外,其实主要写的是具有一定进步思想,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的方鸿渐的形象。此外,还有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老奸巨滑,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依附官僚,谋处职位,结党自固的汪处厚以及混迹学界,争强好胜,浅薄无耻的苏文纨的形象。这就要另行分析了。
Ⅱ 谁知道《围城》写的是什么故事吗请详细介绍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1947年写就的一部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取意为“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自1980年再版以来,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文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比喻和幽默辛辣的讽刺耐人寻味。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遭遇和生存境遇深刻刻画了某些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根性,他们的懦弱、虚荣、自私、功利以及欺骗性被钱钟书一一嘲讽。
方鸿渐在恋爱婚姻上的失败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开的,他的好虚荣、爱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当他留学归来,凭从一爱尔兰人手里买来的假博士文凭受到地方小报记者的夸赞时,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也伟大了好些”,方鸿渐对文凭极为“认真”的功利性态度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学教书、做名教授的美梦也因博士文凭被校方怀疑而破灭了。方鸿渐图慕虚荣之心被钱钟书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三闾大学的生存环境让这个听来才高学富的方鸿渐备感失落,在假博士文凭“光环”的笼罩下,方鸿渐在生活工作中处处遭遇尴尬,从回国后给学生演讲到三闾大学的任教,这位尚有一定正义感、良知未眠的方鸿渐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和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挣扎着。
Ⅲ 求小说《围城》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艘邮轮正从法国向中国驶来,船上有一批中国留学生,都是刚从欧洲学成回国,这其中包括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和他的同学苏文纨。方鸿渐在读高中时随家里做主定了婚,有了挂名丈人,由于他的未婚妻逝世,他的丈人就把为女儿筹备婚礼的钱给他,资助他去欧洲留学。油轮在海上行驶,方鸿渐在油轮上还认识了一位澳门女子鲍小姐,两人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生长,鲍小姐引诱方鸿渐,而且麻利地甩掉了他。方鸿渐回到上海后,在挂名丈人的点金银行里兼差,乏闷无聊,就去找苏小姐,在苏小姐的家中,认识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并热烈地爱上她。求爱遭拒后,他满怀痛苦跟着赵辛楣、李梅亭等人去湖南三闾大学教书,同行还有顾尔谦、孙柔嘉。一行人在旅途中遭遇各种颠簸,才到达目的地。到了三闾大学,学校内教职工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争风吃醋,种种丑象让赵辛楣、方鸿渐十分反感,先后离开。方鸿渐被学校解聘后,和孙柔嘉一同离开三闾大学,在赵辛楣的劝说下,两人选择在香港结婚。两人结婚后回到上海,赵辛楣推荐方鸿渐到报馆当资料室主任,孙小姐去姑妈的厂里做事。在上海,方鸿渐受尽人情冷淡,倍感凄凉,又因战事迫促,想要离开上海到重庆去寻找机会,由此和柔嘉产生了分歧,最后导致婚姻破碎。
到此,一段关于方鸿渐的婚姻人生的围城就结束了。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也是含意最丰富的一部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讲述了男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后,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遭受到的人生挫折,揭示了人生如围城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Ⅳ 上海东座律师事务所怎么样
上海东座律师事务所,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上海东座律师事务所更多信息和资讯。
Ⅳ 关于国画的派系
前者如中国古代的吴门派、娄东派、新安派、虞山派、浙派、金陵派、扬州派,近代的海派,现代的江苏派、长安派等等;外国的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巴黎画派等等。后者如中国的"没骨派"、米家山水(以"米点"得名,这是双关语);外国的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派、表现派等等。除此以外,有的还以画家群体的某种特点得名,如中国的文人画派、外国的巡回展览会派等。至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南派"、"北派"之分则比较特殊,它既与佛教的禅宗分派有关,亦与中国南北地质环境、气候特征的差异有关。
自元朝以后,江南苏州成为文人荟萃之地,据史料记载,当时苏州有150余人,占明代画家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形成一个强大的画派,称“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同他的学生文征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明代隆庆、万历及崇祯(1567—1644)时期,是吴门画派最盛的时期。他们重视继承前人的笔墨传统,关注作品中的气韵神采,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以及对意境的创造,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清末民初,继“扬州八怪”之后,出现了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海上画派。海派画家群既秉承传统,又接近现实生活,是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过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代表画家有:
任伯年(1840—1895),名颐,浙江绍兴人。四十多岁,艺术成熟,名声大噪。任伯年练得能悬腕中锋画极细之处。他还学习民间绘画和西洋水彩画,注重写生。吸收素描、色彩的技法,加强中国画写实成分。任伯年重视观察生活,采访民情,通过表现某些历史题材,以借古喻今的方式创作了具有爱国主义情绪的作品,如《苏武牧羊》、《关河一望萧索》、《莫干炼剑》等。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22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无意仕途,仍潜心研究艺术。据说他在30岁时,任伯年见到他的画,认为其笔墨已很有功夫,竟拍案叫好。吴昌硕从篆刻书法入手,把金石篆籀笔法引入花鸟画中,形成“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气”的风格。吴昌硕画梅,苍劲老辣,雄健凝重,画兰于苍健中透出秀丽、高雅。他画牡丹,施用浓艳的洋红,与墨色对比,透明强烈,艳而不俗。吴昌硕在花鸟画的运笔、泼墨、著色等方面都作了开拓。他对后来齐白石、潘天寿等人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任熊(1822—1857)、任薰(1835—1893)两兄弟曾师法明末画家陈洪绶,精于人物、山水、花鸟,他们对任伯年早期绘画有一定影响。任熊、任薰、任伯年以及任薰之子任预,并称“四任”。
虚谷(1874—1896)颇受扬州画派影响,得罗聘神韵,喜用枯笔焦墨,于侧逆中求方正,他的花鸟画很有个性。
赵之谦(1829—1884)书法承北碑,篆隶师邓石如,长于花卉。除上述画家外,海派的主要画家还有胡公寿、蒲华、钱慧安、吴友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