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分析北岛和舒婷两个人的创作个性和特点
北岛与舒婷的诗歌在思想内容的侧重点、艺术表现方式和话语风格都有区别。
一,思想内容侧重点的区别;
1,北岛。
北岛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持拒绝。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内心充满痛苦和不安、热血激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正在努力摆脱黑暗,四处寻找光明的青年形象。
2,舒婷。
舒婷的诗多抒发她自己对情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和经验,能够把个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对自我情感的抒发,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感知结合起来,她是以自己的感悟方式,在个人青春的失落中感应民族的命运,在自己不甘沉沦的追求中寄寓一代人的精神探求。
二,艺术表现方式的区别;
1,北岛。
北岛善于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出复杂的
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整体上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在价值内涵上处于对立的位置。
2,舒婷。
舒婷的诗,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
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她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② 分析北岛的诗作一切
对北岛诗的另一方面的批评,是说他的诗感情颓废,不健康,绝望,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悲观”在现在也许还是不好,但已经不是那么严重的事情。在五六十年代和文革那个时期,悲观可是严重的问题;不管是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对社会历史,都绝对的要不得。文革后一个时期,“悲观”仍是一个政治伦理性质的问题。记得当时有一篇文章批评北岛的诗表现了一种心如死灰的情绪,发出了绝望的嚎叫。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
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内容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
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有
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舒婷写了《这也是一切》来呼应。舒婷的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这首诗比较长,我念其中的一部分: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
消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夜而不报告
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
③ 波动-北岛 故事梗概
这个故事的主线是杨讯下乡做知青时偶遇了了女孩肖凌,两人彼此相爱,然而肖凌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是被批判的罪人,社会地位低下,在刚下落农村的时候委身于一个救过她性命的大学生,未婚先孕,并生下了女儿,但大学后来回京上大学,却一去不复返。他在离别之前许诺回京就让他父亲动用权力将她从苦海当中打捞出来,孰料食言而自肥。林东平忧心儿子的前途,因为这勾起了他当年与领导夫人相爱最终没有好结果的往事,而杨讯就是因为这段孽缘而生,只是他自己不知道罢了。于是林东平百般打压,拆散这两个恋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的结尾是杨讯登上离开的列车,而肖凌在雨夜之中孤独死去。
肖凌的死不是这些年我见过最唯美的画面,然后读完之后又始终念念不忘,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弹钢琴、喜欢洛尔迦的诗,有着长长的睫毛,气质幽冷,像一朵摇摇晃晃的雨夜花。我忽的又想起了刘慈欣笔下的叶文洁,不论家庭背景、气质亦或命运,她与肖凌都惊人的相似,想来若是《波动》位面存在红岸工程,那决定人类命运的一刻又交由肖凌掌握,她是会与三体人联系呢联系呢还是联系呢?
北岛不是在写科幻小说,但现实与科幻一般残酷,肖凌幽冷的气质,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在国族喧嚣骚乱的狂热里一个人安安静静绽放,然后无人赏识,在种姓论出身论原罪论的动乱年代呜咽。自出生以来所经历的种种苦厄重创了肖凌对世界的信任,就像北岛在几年后于诗集中对这个操蛋的世界高呼我不相信,前恋人与恋人对她的背叛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化成了最浓郁的绝望和虚无,哪怕是玩世不恭的流浪汉白华在这虚无面前也要自惭形秽,因为他眼中还有希望,而这在肖凌眼中我们是等不到了。
杨讯那热炽的理想主义在她面前是如此的浅薄,他没有意识到他脚下的根基是如此的脆弱,一步走错就可能万劫不复。在故事的开头,杨讯炫耀式的告诉肖凌自己曾经坐过大牢,因为拒绝在饥荒的年代为了保护农民拒绝缴纳公粮,肖凌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是有父辈的权力保护,你又怎么还能像眼前这般如此轻易地出现在她面前。她更是嘲讽道,其实国家就是你们最大的保护人,只要不犯错运气尚可,出身于统治阶级的你们是不会理解底层人士的痛苦的。杨讯在当时并没有明白肖凌此话的意味,但想来在故事的结尾,杨讯因为亲生父亲林东平权力的干预下,轻松得到其他人一辈子都可能得不到的机会,开后门回京的时候或许明白了。
④ 北岛《红帆船》赏析
赏析:
《红帆船》这首诗最大的特色是真实。一开头诗人就明确的表现出直面现实的勇气,采取的是反问句式。他再也不轻信面前的一切,他也再也不去诈骗他人:我不能再诈骗你,让心像一片颤抖的枫叶,写满那些关于春季的流言。
他再也不为任何人去掩盖太平,他要用自己的目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逻辑去审视这个世界。“枫叶”的意象无比有新意,尽管枫叶很美,“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杂谫红,它毕竟带来的是秋季的信息,它不是花,不是春季,它是迷惑人的,是虚假的。
曾经使一代青年癫狂的时期过去了,最初的时代,特别是青年人感到迷惑惆怅,他们“在被黑夜碾碎的沙滩”上,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他们觉患上宛若遭到巨大的嘲搞以及诈骗,但事实教育了他们,他们再也不迷信,开始独立思考。他们对现存的一切都不相信,都要亲自加以验证。可以说,那个时代最大的成就就是造就了一代独立思考的青年。
尽管“后面的海水却茫茫无边”,尽管今后无论是个人、祖国、民族未来途程中,还有无数的谎言、无数的陷阱、无数的“带着注释的希望”仍要扮演欺骗者的角色,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代已经过去了。
因为“国人渐已醒”,使他们醒来的就是那只运载着独立思考之风、直面真实之风、理性思维之风的科学的“红帆船”。
(4)波动北岛分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20世纪80年代。
作者简介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浙江湖州人。历任北京市六建工人,《新观察》、《中国报道》编辑,北京飞达(集团)公司干部。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对于北岛,大多数人还是很陌生的,虽然他曾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自20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新诗已有近百年的历程。
新文化的成就在严肃的文学史家眼中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现代诗歌更是被人瞧不起。诚然,现代诗歌无法与古典诗歌相提并论,也许没有过多值得称道的,因而有不少人感叹:“当代无诗歌”,甚至有人刻薄地说:“当代只有诗歌作者而没有诗人。”我们这个 “诗歌的国度”果真衰落了吗。.
新诗里没有传世之作吗。对于前述论调,我不敢苟同。如果要说“当代无诗歌”,除非把“当代”一词限定在九十年代,因为此前的数十年间──仅仅在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一批优秀甚至堪称杰出的诗人,北岛就是其中之一。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与顾城诗选》,中短篇小说集《波动》,译著诗集《现代北欧诗选》等。
⑤ 帮忙分析北岛的诗《回答》
单纯的控诉往往流于肤浅的自伤,和疯狂的仇恨,这样的控诉是不能起到警醒历史的作用的,而一个民族的灾难需要的是理性的、深入的、更加宽广的深层次的省思,没有这样的省思,这个民族就不会吸取教训,就不会在灾难之后真正的奋起,真正地走向美好的未来。这首诗之所以到现在为止仍然不过时,就在于它的强大的反思力量。心中有愧的人,在过去年月里犯过这样那样错误的人,曾经盲目狂热的人,受过欺骗的人,受过苦难的人,徘徊挣扎过的人,都能在这首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影子加在一起,重叠在一起,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的缩影。我们曾经走过那么多的弯路,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么的磨难,我们曾经那么地轻信幼稚,在看过这首诗之后,会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感叹。
这首诗的成功首先是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歌艺术。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当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诗的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当。但从第三句开始,语气再也无法达到前两句的力度和气势。从第三句一直到诗最后一句,仿佛都是为了论证前两句而存在的。整首诗好象就是为了提出“卑鄙——高尚”这个警句而写的。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不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确实振聋发聩,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也必将流传千古。它的意义已经不限于诗歌,它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剖析远远大于它对于中国诗坛的贡献。也许所有的艺术都是缺憾的艺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微瑕并不影响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它的不朽是可以预见的。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就是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一种愤慨的呐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许卑鄙能够畅行于一时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时一地而已。高尚尽管会被死神与苦难纠缠,但是毕竟总有一种光芒让你想亲近,就如同那斑斓的天光。
当然,人生在世,我们无须时时刻刻以玩味的眼神审视卑鄙与高尚,也没有必要自以为高尚,去贬低他人。道德的优越感最容易让自己以高尚的名义掩饰卑鄙,犯下真正的卑鄙。因为每个个体中都蕴涵着卑鄙和高尚的因子,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是活生生的尘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作为人的存在,卑鄙与高尚交织在灵魂之中。我们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无论在自以为高尚的时候还是自以为卑鄙的时候,因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同时,也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别人,因为那就是真实的他人。
当然,卑微的我们还是会被美丽、真实、高尚感动,会被丑陋、虚伪、卑鄙扭曲。或许人也是堕落的天使,只是堕落的程度不如魔鬼而已。或许,我们本就没有抵抗卑鄙诱惑的能力,但是只要灵中还存有一丝对高尚的自然亲近,那么我们或许还拥有救赎或者被救赎的机会。
⑥ 请鉴赏一下北岛的《回答》,谢谢!
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当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诗的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当。但从第三句开始,语气再也无法达到前两句的力度和气势。从第三句一直到诗最后一句,仿佛都是为了论证前两句而存在的。整首诗好象就是为了提出“卑鄙——高尚”这个警句而写的。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不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确实振聋发聩,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也必将流传千古。它的意义已经不限于诗歌,它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剖析远远大于它对于中国诗坛的贡献。也许所有的艺术都是缺憾的艺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微瑕并不影响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它的不朽是可以预见的。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就是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一种愤慨的呐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许卑鄙能够畅行于一时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时一地而已。高尚尽管会被死神与苦难纠缠,但是毕竟总有一种光芒让你想亲近,就如同那斑斓的天光。
当然,人生在世,我们无须时时刻刻以玩味的眼神审视卑鄙与高尚,也没有必要自以为高尚,去贬低他人。道德的优越感最容易让自己以高尚的名义掩饰卑鄙,犯下真正的卑鄙。因为每个个体中都蕴涵着卑鄙和高尚的因子,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是活生生的尘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作为人的存在,卑鄙与高尚交织在灵魂之中。我们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无论在自以为高尚的时候还是自以为卑鄙的时候,因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同时,也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别人,因为那就是真实的他人。
当然,卑微的我们还是会被美丽、真实、高尚感动,会被丑陋、虚伪、卑鄙扭曲。或许人也是堕落的天使,只是堕落的程度不如魔鬼而已。或许,我们本就没有抵抗卑鄙诱惑的能力,但是只要灵中还存有一丝对高尚的自然亲近,那么我们或许还拥有救赎或者被救赎的机会。
⑦ 帮忙详解一下北岛的这首《无题》
北岛的诗台比喻满天飞了,我的感觉分析是..
经历的故事本应是真实的,可感觉陌生,那说明,它失真了,对它的认识不清、理解歪曲、评估不准了
真正的废墟是残破、残缺、被伤害过剩下的残骸,比废墟完整了,就说明对它对事实进行了夸张、掩饰、粉饰,没有理性的还原、再现历史
有故事的北岛,亲身见证过废墟的北岛是理智冷静甚至冷峻的,他要得不是粉饰太平,而是深刻的真实,现实的真相。语气可能有些讽刺、轻蔑。
由此可以看出,北岛就像是对着故事、废墟说话一样,所以...
说出“你”的名字,这个你,其实是要离我们远去的历史、真相,北岛要历史留下名字,因为一切很会被淹没、掩盖,不会再现的,就是,历史得不到再现了
这是北岛和历史的对话,语气意会好了
最后比较好懂些,时间里,青春已逝,留下的是粗糙的干硬的水泥,这是不美好但真实的
楼大,我想我可能会误读,就当参考好了
北岛认为「文革」绝不仅是做一场恶梦那样简单。他提请人们要警惕这一隐喻的麻痹性。「你没有如期归来」,被文革毁坏的「一切」一时难以修复或重建,人性、人道主义、诚实等并不像人们期望的那样随着文革的结束而复归,随着「归来者」的归来,随着新时期的到来而「如期归来」。把文革说成是十年才做一场恶梦的做法24,显然「比事故更陌生/比废墟更完整」(〈无题〉)。北岛宁愿「迷上深渊」,要在「痛饮往昔的风暴」的纪念日「和我们一起下沉」,让「风」再次激荡「死者的记忆/夜的知识」。
⑧ 波动的介绍
《波动》是北岛最有名的中篇小说(北岛,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他的体例与另一位现代派大师福克纳的《在我弥留之际》完全相同。全篇用小说人物的名字作小标题,而标题下面自然是此人视角的开阔观照和意识流动。1970年,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波动》,1974年,完成创作。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了《波动》的中英文本,而大陆版是1986年的花城出版社。 1984年,香港出版《波动》中英文本。
⑨ 谁是中文系的,给帮一下忙,弄一个北岛彗星的赏析,谢谢!
回来,或永远走开 别这样站在门口 如同一尊石像 用不期待回答的目光 讨论我们之间的一切其实难以想象的 并不是黑暗,而是早晨 灯光将怎样延续下去 或许有彗星出现 拖曳着废墟中的瓦砾 和失败者的名字 让它们闪光、燃烧、化为灰烬 回来,我们重建家园 或永远走开,象彗星那样 灿烂而冷若冰霜 摈弃黑暗,又沉溺于黑暗之中 穿过连接两个夜晚的白色走廊 在回声四起的山谷里 你独自歌唱 -----北岛
对于北岛的这首诗,我们不妨先放下诗歌的内容,看一下形式,也许能找到更值得探讨的东西。按常规的分法显然是三部分独自成段,即按总—分—总的方式划分,而第三段较之第一段又有所超越。这样的分法毋庸置疑,思路也极其清晰明了。第一段第一句中一开始“回来”,紧接着便是“或永远走开”,似乎不再有任何商量和“讨论”的余地:要么“回来”,要么“永远走开”。而“你”也别再对“我”有任何期待的目光。我已经对你的“回来”不再抱有任何希望。转瞬间,相互之间“一切”都变得不可讨论,形同陌路。 再跳到第三段,“回来”一词再次出现。“回来”!“我们重建家园”。“回来”!不要“摈弃黑暗”。“回来”!“你”将不再“独自歌唱”。“回来”!不要“永远离开”!既然同属黑暗,为何要“摒弃黑暗”而独自去“沉溺于黑暗”?既然同属黑暗,为何又要在这黑暗之间划一道“白色走廊”,留下一道永久的伤痕?与第一段中相比,此时“我”对“回来”的呼唤是如此真切,如此迫切又如此之强烈。第一个“回来”之后紧接“永远走开”,似乎态度很坦然。而后者紧接的则是“我们重建家园”。从语法关系上分析,前者是一种选择性的关联的组合,“回来”或“永远走开”“你”有两个选择;后者则是一种递进使的陈述,即首先就已经不再给“回来”或“走开”以选择的余地,表明“我”此刻的经过强烈思想斗争之后作出的单方面的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我们重建家园”。可见“我”并不真正想让“你”走开。
讨论到这里,我们似乎忘记了中间的一段。此时第二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第二段,那么最后的也是最强烈的内心独白就会显得突兀而不合逻辑。既然给出了“走开”的选择,为何又要如此地强烈呼唤“回来”?这个问题就应交给第二段来处理了。从第二段开头“其实”一词起,“我”便渐渐扭转了自己的态度,开始了对“你”的劝慰。“其实”黑暗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同属黑暗;其实真正令“我”害怕的是“早晨”,是黑之后的黎明;其实“我” 并没有想让你“走开”之意。“我”害怕“早晨”,因为“早晨”一旦来临,我们的灯光将无法延续,因为“早晨”打破了那原有的仅属于我们之间的黑暗。即使彗星还会出现,而此时灯光将不再延续;或者即使灯光延续,也已是“拖曳着废墟中的瓦砾”,那时我已经很疲惫了,已成了“废墟”中破碎“瓦砾”的摇曳者、可悲的失败者。而这样的“彗星”,在短暂的“早晨”之后最终无法逃离成为灰烬的命运。所以最后还隐含了一个“其实”:其实有些话并不用过于直白地坦露无余,覆水难收
⑩ 分析新西兰南岛与北岛的降水差异
南岛和北岛两地降水的多少与西风影响的大小和地形影响有关。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推理得到北岛地受西风带影响大。
新西兰地处南纬34°~47°之间,除北岛北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外,其
余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盛吹西风,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丰沛。
南岛由于西风和地形的影响,降水量西多东少,西海岸一般在 2,000~5,
000毫米,个别地方可高达6,500毫米;山地东坡为雨影区,降水量少,一
般为500~700毫米,克卢萨河中游仅335毫米。降水的季节分配,除南岛内
陆全年少雨、夏雨偏多外,大部地区终年有雨,冬季稍多。东部沿海平原夏
温稍高,降水较多,这种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森林和草被的生长,宜
于牛羊终年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