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年人以房养老被骗”所涉公证处和公证员被调查
据报道的“老年人以房养老被骗”事件,北京市司法局今天(8月2日)通过其官方公号通报表示,已成立调查核实小组,对报道中涉及的相关公证处和公证员开展调查。
公证处胆子也太大了,这种事东窗事发是早晚的事。房子被骗没了就没想到会有人告吗?查实要重判,法律不允许亵渎!
❷ 30户家庭陷以房养老骗局有最新消息了吗
把手里的房子抵押借款3个月就能获得每月10%到15%的高息,到期还能全额返还本金,这样的“以房养老”项目让不少老人心动。然而数月后,老人的房子也被抵押借款的人凭借老人签字的公证材料悄悄买卖过户给他人。
相对来说,吴哲老人稍显幸运。由于儿子无意中发现了他的转账单,他的房子没有被偷偷过户,但目前被广艳彬介绍来的借款人申请强制执行,老两口的银行卡已经被法院冻结,退休金都无法使用。
但无论是借款合同、公证申请、公证书还是委托书,均有李君的亲笔签名。公证处坚称,这就是老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并有老人签字的询问笔录为证。
司法部公开通报显示,2017年4月,针对北京市国立公证处接连发生数起为不真实的事项出具公证书,导致当事人房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买卖或抵押的情况,北京市司法局吊销了李铁林、冯跃的公证员执业证书,给予国立公证处警告、罚款20万元并处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国立公证处主任薛卫平因负有领导责任被免职。
❸ "以房养老"骗局怎么破
1、首先,最关注的应该是,我的房子给了保险公司,每个月能获得多少钱呢?
2、我们用一个容易算的数字,100万的房产,得到的答案相当残酷。根据幸福人寿的产品费率表,如果你是60岁的男性,你办理后每个月未扣除相关费用(下同)只能拿到2514元。如果你是60岁的女性就把房子给保险公司,你每月拿到的钱,将只有2082元。而更残酷的是,这个收入恒久不变,并没有因通胀增加而会增加。
3、当延期年金无身故和退保利益时,以每100万有效保险价值计算,一个投保年龄为60岁的男性,延期年金交费年度数(特定期限年度数)为26年,延期年金年交保费2544元,扣除延期年金后投保人月度领到手的基本养老保险金额为2514元(未扣除相关费用)。
4、简而言之,百万房产每月固定到手只有2000多,那还真不如把房子租出去,租金也比这个高,当然,年纪越大的老人,去办理以房养老,获得的钱会越多。
5、从保单条款看,百万的房产,你如果70岁去办,男性和女性分别能拿到3734元及3209元,比60岁的老人去办,每月大概均多出约1200元。但是你还要考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等问题吧,这样计算下来,实际上你的生活过得也并不充裕。
6、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实际领取的养老保险金额为基本养老保险金额扣除应当承担的相关费用之后的净额。比如按50%的房屋评估费、抵押费、公证费、律师律师费。保单管理费,每保单年度每单按1000元收取费用。累积计息的养老保险相关费用;延期年金也包含其中,保险公司会基于老人未来预计生存时间估算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中的每个保单年度初,老人需要交纳延期年金保费。
7、另外,国内以房养老刚刚开始,保险公司是否具备这种风险分散的精算技术,比如产品量化、房屋价值估算、长寿风险的计算等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8、说的直白一点,对于投资者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房子特别值钱,而养老所需的成本比较低。这样的话,老人领取到的保险金可以覆盖很大一部分甚至全部的养老费用,真正实现用房子来养老。
9、可以预见,“以房养老”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渐瓦解。所以,传统的以房养老已经是一个相对过时的概念,它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奉劝大家一句“房市有风险,养老需谨慎”呀!
❹ 多位老人遭遇以房养老的骗局,老人是如何被骗的
这些老人通过电话了解到以房养老的模式,这些诈骗人员告诉这些老人只需要用房子抵押,无需本金每个月就可以拿到一些利息,所以有很多老人上当受骗了。
老人们的赚钱欲望也是很强烈的,我们虽然内心有所防范,但是在实际行动上还是会相信这些人的说法。特别是在拿到第一次收益以后,这些老人们就会开始彻底相信这个理财商品。现在很多老人都已经收到了仲裁消息,因为这些骗子把老人的房子拿去给第三方做担保借了很多钱,如果这些钱不按时偿还,这些老人们的房子就可能会被收走。
❺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以房养老是个骗局
以房养老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种养老方式,这种以房养老的大概是这样的,就是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但是依然可以居住,每个月可以领取一定的养老金,直到身故或者到达规定的年龄,这时候你的这套房子就归保险公司了。
对此,我们要提高意识,不轻易落入别人织好的骗局中,我认为有一句话说的特别的好,我们的生命已然无法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那么我就一定要把财产全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保险公司雁过都拔毛,我们又如何是他们的对手呢。
❻ 银保监会:警惕“投资养老”“以房养老”金融诈骗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实质是非法吸收社会资金,扰乱金融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三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远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自身权益。
手法之一:以投资养老为名诈骗养老钱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投资养老名义,承诺高利率回报且提供预留养老床位、预定养老房间等服务,向老年消费者非法筹集资金。
抓住老年人特点设计骗局。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如公园、超市、小区等,不断向老年人群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
利用小恩小惠博好感,降低老年人警惕性。不法分子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后,趁机对其道德绑架、虚假宣传,最终目的是骗取老年人钱财。
抛出高回报承诺吸引老年人。不法分子惯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这些机构没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养老服务,获得资金后运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钱被不法分子诈骗。
手法之二:用以房养老名义诈骗老年人资金
不法分子所称的“以房养老”为假。正规的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拥有房屋完全合法产权的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保险公司)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这种保险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且比较小众,其准入门槛高、法律关系复杂、风险因素多,对机构业务开展和销售管理都非常严格。
不法分子所谓的“以房养老”风险极高,且暗藏陷阱。不法分子以国家政策名义掩盖非法集资的本质,打着“以房养老”、有高收益回报等旗号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这种“抵押-借贷-理财”方式操作流程多、参与主体乱、投资风险高,本就不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且所谓“理财产品”很可能是虚假的,借来的钱最终还是到了非法机构口袋。
用“以房养老”名义诱骗老人抵押房产,诈骗资金。不法分子所宣称“以房养老”与国家试行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完全无关,只是其假借国家政策、为非法集资活动造势宣传的手段而已,其实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能力,往往是“以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有的参与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房产被抵押,最终失去了房子,还背负贷款。
上述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恶劣,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此提示消费者,做到以下两谨记、两注意。
一、谨记投资是有风险的,不宜有赌博心理而冒险入局。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理财产品如果承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要记住投资是有风险的,别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
二、谨记选择正规机构。购买理财投资产品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建议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防范不法分子诈骗侵害,警惕非正规机构的疯狂营销揽客行为。
三、注意提防集资诈骗套路。集资诈骗多有“击鼓传花”和“庞氏骗局”特点,往往是以新还旧,缺乏实际业务支撑和盈利来源,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项目,容易发生卷款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
四、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❼ 多位老人遭遇以房养老骗局,“房子或被收走”的背后陷阱何在
多位老人遭遇以房养老骗局,“房子或被收走”的背后可能是诈骗陷阱。
现在很多老年人为了养老,他们都会购买一些房子,但是出现了以房养老的骗局,更多的购房者利用老年人这种意识,对他们的钱财进行骗取。当他们入住房子之后不久就将房子收回或者是将房子易主,这就给很多的老年人带来了消费陷阱,让他们在经济上受到了损失,同时他们的精神也受到了一定的打,这种消费骗局的背后应该可能存在诈骗的陷阱,我们还是希望更多的老年人能够进行预防。
老年人他们对于经济发展以及一些其他的方面了解并不是很深入,所以他们在听取一些售卖者的话之后很容易上当受骗,他们对于这种售卖方式并不是能够完全理解,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上当受骗的情况,老年人一定要尤其注意。
老年人在购房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话,一定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