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房地产近年的发展情况,急急!!!!
房地产发展的综合性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房地产的历史状况,还能够正确反映房地产的全面、系统、综合的状况,更能够通过部分或大部分的指标预测、规划或计划,更直观的表达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往我们见到的指标往往是表达某些方面的意思,不同的指标发布机构有着不同的指标发布目的,本文主要概括性地描述房地产发展综合性指标的类型,以及其表述的涵义,以便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去认识各类指标。
一、房地产发展的主要社会指标
从房地产发展的社会指标看,具有从居住面积指标向环境和服务指标、从公众性指标向保障型指标、从比例性指标向总量性指标的三个转变,体现出住房的社会需求变化。
人均居住面积和使用面积。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或使用面积是最重要的住房指标之一,也是考核一个城市住房状况的重要指标。1996年以来,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与人均使用面积不断增长,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8平方米增长到2007年的16平方米以上,人均使用面积由1995年的11.1平方米增长到2007年的23平方米以上,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人们从对住房数量的追求转向对住房质量的需求,对于人均住房面积指标在讨论中带来了普遍的质疑,有专家提出用套数和质量指标来表达居住水平更为确切。鉴于指标的可比性,根据人口增长情况、住房建设发展和旧区改造拆迁等指标测算的结果,预计在2010年上海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可达到18平方米以上,使用面积在26平方米左右,在住房数量上进入亚洲大型城市的先进水平。此后,笔者认为,这一代表居住规模水平的指标的社会意义将越来越小。
住房成套率。住房成套率是表达房屋居住品质的一项指标,上海由2000年的74%上升到2004年的92.5%,到2010年,住房成套率将达到95%以上,届时这一指标也会成为历史性指标。
小区品质率。这是一类新的发展指标,随着居民对居住品质的要求,这类指标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随着上海菜单式全装修和“四新”成果集成应用有序推进,“四高”优秀小区的建设量已达到全市当年住宅竣工总量的40%。四高小区比例提高50%。未来,环保型、节能型和节约型小区和建筑的指标将会不断建立,标准也会不断提高,形成新的指标趋势,如,上海住宅节能率在未来三年内将会达到65%的比例。
住房最低保障面积。住房最低保障面积是指政府为社会提供的住房保障居住面积或使用面积的底线,也是居住最低的标准线。这一面积的设计和划分十分关键和敏感,标准过低会被认为社会进步缓慢或居住贫富差距过大;标准过高又会使保障人群过多和改善面积过大,使得政府无力承受。一般认为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按照实际需要,如一张床、一只桌、一个柜等生活所需基本空间,估计出基本的住房面积;另一种是按照人均住房面积的一半左右的标准进行划分(这种方法类似于最低保障收入的划分)。上海在历史上曾经确定过2.5平方米、4平方米和6平方米为最低住房面积标准;笔者认为不超过人均8平方米居住面积的标准相对比较合理,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适用于上海;笔者还认为,应该对不同人口的户型做相应系数调整,上述标准对三口人的家庭比较合适。
住房保障享受面和廉租家庭户数。按照上述标准,对于对低收入者符合保障条件的住户住房保障面将达到一定的标准,如98%以上,同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享受廉租住房的保障家庭户数将成为关键性的指标,笔者认为,这一指标将从最近的3-5万户,快速地提升到10万户以上。
住房促进享受面和经济适用房享受户数。住房提高货政府和单位的各类资助,使得中等收收入家庭能够买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可以加快解决住房问题的步伐。笔者认为,这一指标的户数数量应该达到廉租房家庭的两倍以上。
物业管理类指标覆盖率。物业管理是居住着民主权利的表现,包括对已交付使用房屋的物业管理覆盖率(希望达到80%以上),其中住宅物业管理覆盖率更希望在98%以上,住宅前期物业管理要全部实现招投标;业主大会组建率希望在90%以上;住宅维修资金的首次归集要基本全部到位。
二、房地产的产业经济类指标
从房地产的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可以和宏观经济接轨的产业与投资指标上,包括产业规模和投资规模。从长期看,企业数量和结构、从业人员数量等也会成为产业中关心的指标。
房地产增加值及其占GDP比例。10多年来,中国和上海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相应迅速上升,上海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90的0.5%上升到2000年的5.5%和2004年的8.4%,目前仍在7%以上的水平。标志着房地产业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一般认为,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在6—8%时,与GDP的均衡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房地产投资总额及其比例。1996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逐年下降;2000年起开始稳步上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至2007年,房地产投资规模达1300亿元左右。未来几年,上海将保持房地产投资占全上海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基本格局。
房地产企业数量和房地产从业人员数量规模限于资料和篇幅,本文不予展开。
三、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主要指标
房地产建设从土地供应、开工和在建面积到竣工面积,构成了完整的建设内容,也在统计中能够比较全面反映房地产开发状况的指标。同时,旧城改造从土地存量再开发利用角度反映了另一方面的建设需求。
土地出让面积。土地出让面积决定了房地产开发的生产资料基本资源的供给状况。在1996-1999年期间,土地出让面积基本保持平稳态势。2000年以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1-2004年,共出让土地24967公顷,其中经营性用地14052公顷。2004年以后,由于土地出让招投标制度的建立,出让面积明显减少。目前,房地产经营用地年平均供应2500公顷左右,其中住宅占70%以上,基本满足上海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需要。在出让土地中,政府储备土地所占的比重希望能够达到20%左右。
房屋竣工面积。在上述土地资源供给的情况下,上海房屋竣工面积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3000—3500平方米之间徘徊,其中只有1997年2003年两个年份超过3500万平方米的高位。未来两三年,竣工面积将回落到三千万平方米以内。竣工面积回落是长期性的趋势,预计未来十多年,平均将以每年以一百万平方米左右的竣工面积的回落速度。
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商品房开工面积决定了房地产建设新增规模;而施工面积表现了总体建设规模,间接决定了供应的后劲。一般情况下,年度施工面积是开工或竣工面积的三到四倍,如果两倍以下,则预示以年份供应量将会减少;多于四倍时预示着供应大幅度放量。如,2004年全社会房屋施工面积达到11023.24万平方米,为当年竣工面积的3443.02万平方米的三倍。当前,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将保持在3000万平方米以上水平,年施工面积将保持在一万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可以支持每年约2800万平方米的房屋竣工量。
新建商品房的区域分布的三个环线比例。2004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就计划从土地供应入手,调整住宅建设的区域分布,以实现在建住宅内环线以内、内外环间、外环线外的分布各占20%、50%和30%,并预计用2-3年使住宅建设的区域布局更为合理。目前,根据网上住房供应量,这一比例为10%、40%和50%。这说明从区域分布上,上海增量房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不断外移的趋势。
房屋拆迁户数与面积。通过“拆、改、留、修”并举,上海的旧区改造成果显著。过去若干年,上海平均每年动迁居民10万户左右,拆迁居住房屋达约600万平方米。近年,上海每年动迁居民5—7万户左右,拆迁居住房屋达约300万平方米左右,以满足保障城市建设、世博会动迁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要。
四、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指标
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角度看,在有竣工面积带来的增量房供应的市场基础上,更加关心存量房(二手房)市场和租赁等其他市场的并重。从长远看,租赁市场和存量房市场将占主流地位,按照西方国家的经验,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中二手房的交易量占到70%-80%,这一情况将可能在2010年以后很快出现。
增量房市场的房地产销售面积。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上海新建商品房的供给和需求市场迅速形成,市场规模逐年升级。从需求角度来看,新建商品房销售量呈逐年攀升的势头,1995年突破500万平方米,1998年突破1000万平方米,2003年突破2000万平方米。根据这一趋势,增量房市场受到竣工面积的左右和竣工面积与销售面积之比例的影响,在供需平衡的条件下,新建住房销售面积未来将保持在2500万平方米左右。
存量房市场的存量房交易量。自1994年实行公有住房出售政策至2002年底,上海共计想市民出售成套公有住房153.5万套,建筑面积达8355.1万平方米,占全市可出售总量的80%以上,约占全市住房总量的40%。公有住房出售的快速推进,不仅明晰了住房的产权关系,而且也为市民进入房地产市场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随着住房市场的完善,上海存量房市场的交易规模在2003年首次与增量房持平,预计在未来若干年,增量房与存量房交易的比例将回缓慢上升。预计到2010年,存量房的交易规模将突破3000万平方米。
商品房租赁市场。1996年至今,随着整个房地产业的逐步成熟,商品房出租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达到1000万平方米左右。由于租赁市场的特殊性和隐蔽性,这一官方指标被明显低估。预计到2010年,上海登记房屋出租的规模将达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年平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市场发育速度加快。
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是房地产市场中最敏感的指标。关于市场价格的构成有许多种。一是从统计方法上看,包括官方统计的新房销售平均价格、各类价格指数等;也有学者提出了中位价格标准等。二是从市场分类上看,有租赁价格或二手房等分类、也有房型分类、区域分类、用途分类等。三是从品质上看,如装修房等。
❷ 关于上海以后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繁荣还是落后。和香港相比呢
现时大部分人,都充分地认为上海会超越香港,他们喜欢这个比喻——香港就是一个经验老道,但年迈的老人;上海是一个稍欠火候,但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我的意见?我觉得这个比喻是不合适的。因为如果这种比喻成立,那么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岂不是早就要入土为安?
在以前,很多人都认为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非香港莫属,因为它除了很多有利的客观条件,还有就是有国家撑腰,推出很多有利于特别行政区的政策,巩固它的地位。
但现实,上海实力追上来了,就在3月25日(印象....),国家却有意提出要在2020年,将上海建成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就肯定动摇很多香港人的神经,亦有很多国内的人相信,上海真的会超越香港。
普遍香港人的看法是,失去国家宠爱的香港,后果不堪设想的。因为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外资已经不需要经过香港再流入内地。以上海的优厚条件,近年大家有目共睹的高速发展,再配合政策,对外上而言,上海是极具吸引力的。
我认为,香港人应该要保持适当的危机感,所谓有竞争才有进步。但亦不需要沮丧的,因为我个人认为,香港依然有很多优势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例如,香港的法律体制相当健全,他们真的秉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办事,这很重要,对投资者来说任何一个商业纠纷,在香港都可以诉诸法律,信任法官作出公平裁判。但在内地,官司往往会成为一场权贵之间的角力赛,很多时候即使你有道理,如果对方后台大,你不要指望会有公平的结果。
而且,投资者很注重资讯自由,尤其是市场信息。如果他们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正确信息,就会损失先机,蒙受损失。这点在香港是没有问题的,反而在上海(其实应该说在内地),很多信息都被严格地监视控制,不少本应该对外公开的市场信息,却成了只有少数人能获取的内幕,即在上海很难营造到公平的竞争环境。
还有的是,内地的一些部门,贪婪问题十分严重,商人避免被为难,所以很多情况下都得用钱买方便。这种风气在内地是已经形成的,但客观来说,这的确又是不道德的交易。所以亦有很多人感叹在上海做生意如履薄冰。香港的廉洁是内地无法追上的。
在内地注册一间公司,所走的程序是相当繁琐和复杂,部门与部门之间就像踢皮球一样缺乏沟通;但在香港,注册公司是很简单容易的事情,14岁的小孩子都会做。
所以我觉得,即使过20年,上海依然未能追上香港的,即使你看到上海满是高楼大厦或者交通如何畅通发达.....这只是表面,更多失业、关门或倒闭的情况是没有被写实或映照。 否则在我看来,朝鲜也是个很发达的国家......看平壤就知道他们有多现代化了!
呃,这是我的看法........一家之言囧
❸ 在上海打算购买一套商住楼居住,会有什么弊端
商住不适合居住,人员太多太复杂
❹ 购买上海商住两用房前景如何
上海的商住楼应该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发展的重点,也将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商住楼的发展远景,只是普遍停留在税费高,水电煤贵等浅表的问题上。其实商住楼真正的优势并不为人所理解透彻。一、目前价格在低位,甚至低于同地段住宅价格,价格优势尤为明显,有的还买一层送一层,省下来的钱存银行,拿利息支付水电煤物业费等日常生活开销足够了(例如省下100万,那已经是最低估计了,每年银行投资收益平均只算3万,每月2500元,等于日常开销白送),物业费高,是因为一般商住项目都会有比较好的商业配套,给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提升你的生活水准,高有所值。二、层高,有的人说太矮。4.5米隔2层,其实这是一个习惯的过程。层高低省空调电费。三、产权年限40-50年,那跟买九几年的房子不是一个道理吗?没啥可忧虑的,说不定到时产权到期,国家统一回收,折价,等于又一次动迁(传说,猜测)四、租金回报是住宅无法比的,至少是投资住宅的一倍以上. 五、现在有规定,新开发的商住项目开发商必须自己持有不低于60%的面积至少10年以上,意味着商住项目可销售面积越来越少。综上所述,回过头来看上海在90年代初期,商业地产的价格普遍是同地段住宅价格的2.5-3倍以上,那才是比较合理的价格所趋。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到你。
❺ 在上海浦东的陆家嘴区域, 买一套150万元的商住楼,30年后能升到什么价位 30年后能够卖到40
l5○万在陆家咀能买到么?150万只能在内环内买一室户,而且陆家咀是宝地。
❻ 上海房价大涨后,刚需以后何去何从
我想快点上车,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需要买第一个套房的压力很大。不管是首付还是贷款,都可以不选择一步。第一套房的面积很小。离市区远一点也没关系。从普通人家出来的孩子是谁这样来的?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贷款的压力越来越小。每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每年都在上升。通货膨胀可以把人们的货币资产缩水。
❼ 上海商住还可以下手么
现在商住没有居住功能的,你觉得合适就可以买。
上海商住物业整顿正式实施:整改后完全失去居住功能,上海试点商住整顿细则:拆墙、拆煤气、拆上下水。在叫停上海基本所有的商住房后,政府对于商住物业的整顿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拆除隔墙、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线;同时,层高4.5米的单元将不再允许建设插层。多年以来,商住项目的开发商都在打擦边球,这次政府的整改把这条路彻底堵死了。
❽ 上海商办项目的现状
政策:禁止“来商住”出售
原因自:1.投资客不断买卖抬高房价;2.“商住”的低价格吸引了大量人口,但是上海在2020年前要守住2500万这个人口红线。
实行时间:2017年3月起至今
后期发展方向推测:1.把“商住”改建成住宅(可能性很低);2.把“商住”整改成商办,用于办公(可能性为中高);3.沿用“商住”或者“公寓”这个概念,但开发商只能出租不能出售(可能性高)。
❾ 上海“五一”楼市升温,未来的楼房走势如何
现在我国的房地产已经确实饱和了,相信这一点很多人都是认可的,房子作为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相比,有其一定的特性,说到房子和房价,很多人都有无尽的故事或遗憾。一些人过去买房,随着房价上涨赚了不少钱,那么未来的楼房走势如何?
上海“五一”新盘认购火热从2011-2020年全国百城房价涨幅趋势看,2017年前,由于调控措施并不完善和精准,房价涨幅的波动性还是比较大的;但2017年精准调控以来,房价的涨幅得到了有效控制,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势头。
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房价的正常发展趋势,不受到意外事件冲击,国家调控政策不发生实质性转向的情况下,房价基本趋势应该保持延续,各能级城市的房价格局,在不发生区域意外事件或调控政策转向,我认为还是难以改变的。依然会是二线涨幅最大,三线其次,一线最后;但价格上涨的绝对值一线无疑会是第一,二线次之,三线最后。
从上海第二批集中上市房源“五一”假期的认购情况看,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进一步提升。未来的股市会接替房地产,总体会保持震荡上涨,呈现波段式的上涨趋势,给长期价值投资的人带来高收益,其中都市圈,城市群,卫星城市房价有上升空间,但是缺乏产业基础的三四五线小城市、县城房价会稳步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