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内盘远远大于外盘为何还能封涨停在线等
1. 在股价上涨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这种内盘大、外盘小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股价并不一定会下跌。
2. 因为有些时候庄家会用几笔买单将股价拉至一个相对的高位,然后在股价小跌后,在买1、买2挂买单,一些者认为股价会下跌,纷纷以叫买价卖出股票,但庄家分步挂单,将抛单通通接走。
3. 这种先拉高后低位挂买单的手法,常会显示内盘大、外盘小,达到欺骗投资者的目的,待接足筹码后迅速继续推高股价。
(1)明治股价扩展阅读
股票的历史
最早的股份公司、产生于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成立的海外贸易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募集股份资本而建立,具有明显的股份公司特征: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按股分红;实行有限责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经营和迅速发展,使更多的企业群起效仿,在荷兰和英国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国成立了约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纪下半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在这场变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扩展,股份制也传遍了资本主义世界。
19世纪中叶,美国产生了一大批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的筑路公司、运输公司、采矿公司和银行,股份制逐步进入了主要经济领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制造业产值的90%由股份公司创造。19世纪后半叶,股份制传入日本和中国。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国在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了一批官办和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1873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中国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现,促使股票交易所产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买卖海外贸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雏形,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以后演变为伦敦证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订立协定。形成了经纪人联盟,它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东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创立。它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后发展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14年,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❷ 岩崎弥太郎的巨子遗恨
岩崎弥太郎虽然从“官场”走进了“商海”,但激烈的商海鏖战往往与激烈的官场斗争联系在一起。当时在海运界,弥太郎有一个强劲的对手涩泽荣一。此人不仅与弥太郎同年出生,而且在家庭出身、学问等方面也很相似, 两人年轻时也都有过反叛权威的行动。但是,他们的经营观念、事业策略却恰恰相反。
1869年,涩泽荣一被任命为大藏角租税正,即现在的国税局长。当时,涉泽才30岁,他的上司是比他小一岁的伊藤博文。但是,涉泽在大藏省工作时,和他最默契的上司却是井上馨。
当时日本是以米纳租税,为了把贡米从地方输送到中央,需要有得力的 船队,才能很好完成这项任务。而民间用的是旧式和船,容易遭到沉船与浸水的危险,而且运费也相当高,因此,涩泽荣一与三井公司协商成立一个半官半民的船运公司。1870年1月,涩泽等组织的邮政蒸汽公司成立后,毫不客气地把许多民间的弱小船运公司挤到破产的边缘,弥太郎的公司也受到很大的冲击。
后来弥太郎在给其弟弟弥之助一封信中提到:“现在,受大藏省庇护的日本邮政会社与我们三川商会竞争得非常激烈。邮政公司以15年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大藏省十五六艘船,称为大日本邮政蒸汽公司,假政府的威望,其势锐不可挡;而我们三川商会严守规规矩矩做生意的原则,以获得内外界的信誉为目的。”正如弥太郎在信中所提到的那样,他的公司在“内外界获得信誉”这方面远胜过邮政蒸汽公司。邮政蒸汽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官僚式” 的,而弥太郎本着“规模虽不大,然以在野之身,任意做官方办不到的事情” 的精神来经营公司。弥太郎以信誉为上,重视服务,积极从邮政蒸汽公司争取到顾客及船货,为自己公司打开了广阔的前景。
1873年日本发生政变,一直庇护三井、支援邮政蒸汽会社的井上馨等长州派政治家逐渐失势。结果,井上辞去内阁职务,涩泽也跟着辞职。不过,涩泽城府颇深,他已准备好后路,即与小野共同出资,设立第一所国立银行,由他本人担任总监。这年10月,大隈重信出任大藏大臣。11月,大久保利通被任命为内阁大臣。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等文人派势力大长,武人派遭到排挤,乃至放逐。岩崎弥太郎一直与文人派保持密切的联系。
1874年,日本西乡从道出兵侵略大清帝国的台湾岛。弥太郎积极向大久保利通请示承揽一切军需输送工作。大久保利通同意以771万日元为政府购得13艘汽船,托与三菱。从这个时候开始,涩泽的邮政蒸汽公司与三菱商会的地位就颠倒过来了。侵台之役后,被邮政蒸汽公司视为命脉的补助金也被停掉,政府将邮政蒸汽公司的18艘船以22.5万日元买下,连同政府所有的13艘,几乎不要代价地借给三菱商会。另外,政府又在1875年9月15日发布命令:每年给予三菱25万日元补助金。
1877年日本国内发生西南战争。大久保利通等时刻关注战况,深夜与大隈重信商量,破格优待弥太郎,以15年分期贷款偿还的方式,借给弥太郎345万日元资金,购买10艘船,让三菱商社全面协助军事运输;等到战后,将这些船全数送给三菱公司。在西南之役8个月期间,政府花在船运上的费用高达1300万日元,相当于战争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被三菱公司赚去了。1877年,三菱共拥有61艘汽船,吨位高达35464吨,占日本全国汽船总吨数的73%,三菱公司一跃成为海上霸王。从此,弥太郎以汽船为中心, 将事业范围扩大到汇兑业、海上保险业、仓储业等。在三菱公司进行押汇的货物都由三菱的船只来运送,由三菱负责保险,收在三菱仓库之中,于是, 三菱的汇兑、保险、运输、仓储等方面的利润都成倍地增长,一派蒸蒸日上 的景象。
与三菱公司相反,昔日对三菱不屑一顾日本三井物产公司在三菱的迅速扩张中受到猛烈的冲击。一般竞争不过三菱的地方性小汽船公司,破产后不得不租用三菱的船只。对于别的小汽船公司,三菱很大方地出租给船只;唯独对于三井物产,弥太郎不同意租给它船只。纵使三井物产公司最后提出每年提供超过70万日元之高的租赁费,也枉费心机。
正当三菱独霸海运,业务如日中天之际,忍无可忍的涩泽荣一与三井物产公司的董事长益田孝商量,纠集敌视三菱的地方船只、批发商、货主,采取涉泽最擅长的合股方式,创立一家大型海运公司,企图对“骄恣”的弥太郎进行反击。他们成立的新公司取名“东京风帆船会社”,投入资金36.6万日元,董事长预定由海军大佐远武秀行担任,头取(相当总经理)由涩泽荣一的堂弟涩泽喜作担任。
面对来势凶猛的威胁,岩崎弥太郎也未敢怠慢。他迅速召集会议寻求对策。首先,三菱公司展开了全面的离间行动。弥太郎先派得力干将在地方上说动当地的富户,不要投资经营困难的海运公司,而接受三菱全面的帮助,组织物产公司。结果,准备投资或已经投资东京风帆船会社的地方实力派,都纷纷抽身,借重三菱的协助,成立物产公司,与涉泽、三井竞争。
其次,弥太郎还通过媒介大造舆论,攻击涉泽、三井一派。如当时日本 的《团团珍闻》载:“涩泽由于投机生意而亏损50万日元,造成财力上的一个破洞,为弥补破洞,他才设立风帆会社,以此来弥补亏损。”《近事评论》也载:“涩泽荣一在米业及银行方面的投机生意失败,失望狼狈之余, 与三井银行商量,组织风帆船公司,各处筹募资金,以弥补自己的亏损。”在真真假假的舆论攻势之前,涩泽在米业及银行上早已一天不如一天,如第一国立银行,抄纸公司等都连连亏损,而谣传鹊起更使涩泽等人陷 入进退维谷的局面。
另外,弥太郎还开始秘密收购涉泽与三井派合股创立的东京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弥太郎绞尽脑汁使收购股票的策略成功,涩泽荣一的弟弟涩泽喜作被迫辞去头取之衔。弥太郎向涩泽所做的反击不止于此,他还对涩泽支持的商法讲习所(一桥大学)施加压力。他命令在东京府会中任职议员的属下,在府会中议决停止商法讲习所继续授课。虽然弥太郎的反击有时未免过人,但却很凌厉,几乎招招命中要害。最后、东京风帆船会社由于地方资本家的背叛,资本锐减为17万日元,客户一一被抢走,船员也不断被挖走。情况最凄惨时,仅能维持营业而已,与处于最盛期的三菱公司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涩泽虽在与三菱的竞争中败得一塌糊涂,却未彻底垮台,而且随着局势的发展,意外地得到了卷土重来的契机。
1881年,当权者大隈重信被反对派排挤,被迫下台,而另一位弥太郎的支持者大久保利通也早已被杀。明治政府内部己无人能帮助弥太郎的三菱。农商大臣西乡从道甚至大骂三菱是一夜暴富的国贼。而与三井息息相关的井上、同县及伊藤等长州人物开始掌权。下野的大隈重信组织改进党与政府相抗衡,弥太郎鼎力支持大隈的反政府运动。于是,形成“长州藩阀政府加三井财阀”的联盟对抗“大隈的改进党加三菱”的联盟的局面。对弥太郎而言,真正的龙争虎斗才刚开始。
就在政坛斗争激烈,陷入一片混战之时,涩泽荣一再度活跃起来。他指使心腹田日卯吉在《东京经济杂志》上发了一篇名为《论三菱公司的补助金》 的攻击性文章。由于涩泽的推波助澜,三菱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特别是明治当局也看到,若是弥太郎的财力和大隈的行动结合在一起,图谋颠覆政府,将是一件最可怕的事。于是,1882年明治当局计划成立一个打垮弥太郎三菱公司的大海运公司,由涩泽出面,井上馨赞助,农商大臣品川负责指挥。弥太郎在政府这一计划出台前得到消息,立即提出“意见书”阻止,然而政府却以一篇《辨妄草案》的长文加以驳斥。就这样,规模空前的大公司——共同运输公司按计划成立了。这个公司采取涩泽最擅长的合股形式,其中260万日元由政府投资,其余由三井集合民间游资形成,共计总创业资本为600万日元。
1883年1月,共同运输公司将东京风帆船会社的三家公司合并。社长向英国订购最新式的船只,启航后,其航线与三菱公司航线完全一样,于是“天下大角力终于开始”。当时的《东京日报》报道:“两家公司一起由神户出航之后,为了抢先到达目的地,船员与船长都绑上头巾,不计成本,拼命将煤炭铲入火炉中,双方都不肯认输,在海上进行马拉松赛跑。到达纪州藩时, 火炉内的火力强到烟囱烧得赤红,船员却不因烟囱可取代火炉的暖气而高兴,因为,当时船内已达灼热难耐之温,由陆地遥遥望去,好象看到两只火龙在竞速一般,情况十分可怕。”两家公司为了抢乘客,抢业务,几乎是“不择手段”。共同公司企图通过附赠礼品来吸引乘客;三菱公司也不甘示弱,不惜把般费降到不能再降的地步。接着,两家公司的竞争演变为降价竞争。最高兴的还是乘客与货主们,他们甚至威胁说:“你们不多打折扣,我就去坐别家的船。”
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弥太郎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斗志、超人的谋略与共同公司角逐。他既重视对方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也非常注意内部整顿。他将公司重新改组,裁撤冗员,削减开支,采取彻底抗战的姿态。他的心腹近藤廉平(日本邮船社长)利用一张公司便笺写私信,弥太郎发现后,居然立刻给予他从月薪(70元)中扣除15元的处分。当时有人讽刺说: “近藤使用一张纸花了15元,近来物价实在太贵。”尽管有人觉得弥太郎对属下太苛刻了,但他的办法却的确使三菱走出危机。1884年,每吨汽船的平均收入三菱为100元,共同公司只有50元。与共同公司的竞争,三菱虽获得了胜利,然而,赤字的打击使它元气大伤,不得不停止香港至琉球间的航线,连三菱汇兑所也被迫停业。此时,共同公司也精疲力竭,他们拼命宣传,但其股票在 1884年下半年已陷入毫无红利的窘境,股价落到面额的2/3以下,持股人争相抛售。弥太郎抓住机会,秘密收购这些抛出的共同公司股票。到1884年末,弥太郎已控制了过半数的股权。这样一来,共同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与股东乱作一团,尤其是井上、品川、涉泽等三进、长州派与批评公司做无谓竞争的萨摩派更是产生激烈的争执。 但面对共同的敌人三菱,两派都咬牙切齿。到此地步,政界自由党的干部觉得已不能袖手旁观,加上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自由民权运动逐渐普及到贫民层,演变得过于激烈。于是,他们在发生激烈暴动前便解散了组织,大隈重信也由改进党脱党。对政府而言, 已无须再整垮三菱。另外,经济不景气的风暴愈来愈强,公司、银行一家接一家倒闭。两家公司对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1884年12月15日,农商务卿两方从道为使两家公司白热化竞争降温,订立了关于两家公司船只出发时间、速度的规定。1885年2月5日,在政府的斡旋下,两家公司在运费、出发时刻、承包人、船员雇用等方面达成临时协定。
1885年2月7日,岩崎弥太郎由于饮酒过量,再加上日日劳心,胃癌难愈,终于带着无限遗恨撒手西归了。他弟弟岩崎弥之助继承了他未竟的事业。 弥之助指示各分公司负责人“社长丧期,为免忽略事业,各人须更加小心谨慎。”没有让各旗以致哀。
岩崎弥太郎死后不久,共同公司与三菱公司的临时协定又宣告破裂。弥之助列举了共同公司对协定背叛的事实,发出最后通蝶。于是战端重开,甚至比以往更激烈,7块7毛钱的运费竞降至2毛5,到最后,几乎是完全不需费用,还馈赠礼品。当时《东京日报》载:“几乎完全免费,又附赠一条毛巾。”面对如此态势,三菱公司决心背水一战。弥之助决定:月薪百元以上的职员,不论其资历多深,薪俸一律减半。同时,弥之助为了表达自己对政府偏袒共同公司的不满,扬言要将弥太郎时代向政府申请的辅助金全数偿还, 并且将所有的船只集中在品川外海引爆。政府方面原先不相信会这么做,但是,弥之助居然真的退还3200多万日元,使得政府人员开始感到担心。如果弥之助真的引爆船只,社会舆论必会交相指责政府,因此,他们不得不更换共同公司的社长,任命温和的森冈昌纯为新社长。森冈昌纯上任后不久就与弥之助进行秘密会谈,讨论两家公司合并之事。虽然在共同公司内部,涩泽与益田等汲力反对合并,却不能抵挡大势所趋。后来共同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时,合并派以绝对多数票大获全胜。
1885年10月1日,两家公司合并成立日本邮船公司。共同公司出资600万,三菱公司出资500万。由于共同公司股份分散,加上很多股票早已被三菱秘密收购,实际的权力弥之助并不吃亏。后来,这家新公司终于成为日本最大的公司,同时,高级干部很多都是三菱一系的人。至此,两家公司的激烈竞争最终告一段落。弥太郎的4个女婿中,加藤高明及币原喜重郎2人后来成为日本首相。
❸ 股票的本质是什么我想了解它的最基础的东西。
股票的本质就是:公司公开发行股份,筹集到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现金入股).这些版股份权可以自由买卖.你买公司的股份,其实就是看好公司的发展和赢利前景,买的是一种期望.随着公司经营利润的增长,股份的单价也随之提高.股票就是这个意思.看好它,就买,等它上涨.不看好,就别买,或者已经买了的,就卖掉.
❹ 日本何时拉开与中国的差距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
——黄遵宪
19世纪70至90年代,西方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世界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由此,西方强国以先驱者姿态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国沦为被猎取、被宰割的对象。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经过维新改革,很快拔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淖,走向强盛……
激变中的纷纭世界
18世纪60年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代。正是从这一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封建主义的城堡开始土崩瓦解,人类文明迈入新纪元。
不列颠的蒸汽机加速了整个世界的运转,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历经七八十年时间后,到了19世纪30--40年代,法、美、德等国相继完成了自身的技术革命。
这些最先以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国家,开始了以强国角色在世界大舞台上的表演。对于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市场的需求,使他们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版图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给尚处在封建时代末期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又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20世纪。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俄等已经渐次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先驱列宁曾就两个时期的资本主义做出过这样的分析:
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
这一变化体现在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掠夺方式上,就是资本输出取代了商品输出并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向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输出“剩余”资本并直接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劳动力,进行生产,以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同样是对外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因为工业革命的程度不同,进而导致各自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他们在殖民地的争夺上异常激烈。
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美国、德国工业水平迅速发展,很快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但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格局尚未被打破。这些新老列强一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了19世纪末期,美洲和非洲基本被瓜分完毕,他们攫取的目光转向了亚洲。
在远东太平洋地区,朝鲜和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猎物。
在对中国进行的争夺战中,来自欧洲的两个列强,英国和俄国的矛盾冲突最为激烈。
19世纪的最后10年里,英国占据了列强侵华集团的头把交椅。通过《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不但控制了中国近70%的对外贸易,而且割占了香港,并将长江流域作为其势力范围,妄图进一步独占中国。
作为中国北方邻邦的沙俄,也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勘界协议等手段强占了中国西北和东北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通过移民、修铁路等手段扩展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又将触角伸向朝鲜。
在英俄争霸中国的过程中,其他列强也力争为本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法国占领越南后,企图以越南为跳板,进占中国领土。
❺ 香港首富李嘉诚是怎样创业的
李嘉诚创业发财史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常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树大招风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二○○○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c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c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❻ 3900日元兑人民币多少钱
时间:2020年1月6日。实时汇率:1日元=0.06437人民币,1人民币=15.5357日元。3900日元等于251.0347人民币。实时汇率网站:和讯网-比价中心
影响汇率的因素
日本财政部,是日本制订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唯一部门。日本财政部对货币的影响要超过美国,英国或德国财政部。
日本央行,在1998年,日本政府通过一项新法律,允许央行可以不受政府影响而独立制订货币政策,而日元汇率仍然由财政部负责。
利率,隔夜拆借利率是主要的短期银行间利率,由BOJ决定。BOJ也使用此利率来表达货币政策的变化,是影响日元汇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日本政府债券,为了增强货币系统的流动性,BOJ每月都会购买10年或20年期的JGBs。10年期JGB的收益率被看作是长期利率的基准指标。例如,10年期JGB和10年期美国国库券的基差被看作推动USD/JPY利率走向的因素之一。JGB价格下跌(即收益率上升)通常会利好日元。
经济和财政政策署,于2001年1月6日正式替代原有的经济计划署(Economic Planning Agency,EPA)。职责包括阐述经济计划和协调经济政策,包括就业,国际贸易和外汇汇率。
国际贸易和工业部,负责指导日本本国工业发展和维持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其重要性比起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已经大大削弱,当时日美贸易量会左右汇市。
经济数据,较为重要的经济数据包括:GDP,Tankan survey(每季度的商业景气现状和预期调查),国际贸易,失业率,工业生产和货币供应量(M2+CDs)。
日经255指数,日本主要的股票市场指数。当日本汇率合理的降低时,会提升以出口为目的的企业是股价,同时,整个日经指数也会上涨。有时,情况并非如此,股市强劲时,会吸引国外投资者大量使用日元投资于日本股市,日元汇率也会因此得到推升。
交叉汇率的影响,例如,当EUR/JPY上升时,也会引起USD/JPY的上升,原因可能并非是由于美圆汇率上升,而是由于对于日本和欧洲不同的经济预期所引起。
(6)明治股价扩展阅读:
日元汇率在金本位制前趋跌,制定金本位后较稳定。1884年与美元比价是100日元等于100美元。禁止黄金输出期间,汇价基本在100日元合49美元。1930年1月11日,黄金输出禁令解除,恢复旧平价的金本位制。
1949年4月25日规定1美元等于360日元,1日元等于2.46852毫克黄金,1971年8月29日日本政府决定日元浮动。70年代以后,日元汇价几经波折,在1979年~1982年间,一直是1美元兑210~270日元,80年代以来,日元在国际市场上日趋坚挺。
❼ 有没有名人成功之路的故事
李嘉诚,男,汉族。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1942年,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李嘉诚创业史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常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树大招风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二○○○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c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c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
❽ 日本最大的投资是
你看了以下这篇文章就会明白了。
美国对日本的“轰炸三部曲”究竟是如何实施的呢?
第一,我们首先谈谈如何利用股指期货/期权赚钱。
股指期货怎么赚钱——首先,摩根士丹利找到日本保险公司,然后跟他商量:你看现在日经指数是100点,要是下个月是120点,我就给你20元,要是150点,我就给你50元,依此类推,不封顶,反过来,要是下个月是60点,你就给我40元,依此类推,也不封顶,你愿不愿意跟我赌一把?日本人一听就笑了,傻瓜,日经指数还会跌成负数了?实际上那不就是我盈利是无限的,而亏损是有限的。而且,日本人觉得摩根士丹利肯定是疯了,日经指数还需要赌么?肯定是一路上涨啦!所以,日本人说要赌就赌大的,就这个合约签一万份,而且签上一年怎么样?摩根士丹利说:好,但是每笔合约我要10元手续费。日本人说:成交。
摩根士丹利当然不傻,他们签完这单生意就立刻回美国和欧洲,和高盛等著名投行联合行动打击日本人。他们说什么呢?日本人疯了。一批资深研究员发表重磅报告指出:日本的实体经济只是表面上在高速增长,但很显然,它增长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股市的膨胀,更重要的是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实体经济和各种制成品的毛利在迅速下降,剔除房地产和金融投机的收入,日本一些企业的真正利润甚至已经不如20世纪70年代。显然,这些国际投行是要制造一种恐慌和怀疑的情绪。
然后以高盛为首的投行带着这份报告马不停蹄地找到世界各地投资日本股市的基金,就问一句话:难道你不担心你在日本投资的安全么?所有的基金经理看完报告的结论都是:当然担心,我想对冲风险怎么办呢?这些投行说:没事儿,我们做这个生意好不好?你看现在日经指数是100点,要是下个月跌到60点,我就给你40元,依此类推。反过来,要是下个月是120点,你就给我20元。当然由于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每份合约只要买就立即先送给你5元。基金经理就算了一笔账:还能对冲自己手里的股票组合风险,还能免费捞到钱,划算。
与此同时,无论最后日经指数是多少,因为这两个赌局刚好对冲掉。假设日经指数由100跌到了60,那么日本人赔给美国投行40元。而美国投行刚好拿这笔钱赔给基金公司,所以根本不亏。但是美国投行参加了日本人的赌局收了10元,而美国投行要求基金参加赌局,所以付了5元,美国投行还赚了5元。只需要把发行规模不断做大就能财源广进。
日经指数看跌期权怎么赚钱——和前面的例子类似,美国投行说:你看现在日经指数是100点,我们来参加你的赌局,美国人赌股价跌,日本人你赌股价涨。是不是?怎么赌呢?美国人说由日本人坐庄,我们一参加赌局就给日本人10块的入场费,不管我们玩不玩,入场费都是日本人的。如果指数涨到了100点以上,我们就不玩了。如果从100点跌到60点的话,日本人就赔我40块。如果100点跌到30点的话呢,日本人就赔我70块。
这些投行又找到了基金经理这么告诉他们,你看现在日经指数是100点,你来参加我的赌局,你赌股价跌。怎么赌呢?你一参加赌局就给我15块的入场费,不管你玩不玩,入场费都是我的。如果指数涨到了100点以上,你就不玩了。如果从100点跌到60点的话,我就赔你40块。如果100点跌到30点的话呢,我就赔你70块。
这两个赌局刚好对冲掉。假设日经指数由100点跌到了60点,那么日本人赔给美国投行40元。而美国投行刚好拿这笔钱赔给基金公司,所以根本不亏。但是美国投行参加了日本人的赌局付了10元,而基金公司参加美国投行的赌局付了15元,美国投行还赚了5元。
第二,融资融券制度就是打压股价的必备武器。
首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买呢?因为日本之前一系列的金融开放使得基金这时获得了一个免费的提款机。什么提款机呢?首先,日本1987年批准了类似我们的融资融券的制度,这样,这些基金可以跟日本券商借股票过来卖股票。举例而言,你向日本证券公司借出一张股票用今天100元价格卖掉,明天等股价跌到了60元,你再买回这张股票还给日本券商。由于你是100元卖的,60元买的,所以你就赚了40元。而如果大家都这么干的话,那股价就会应声滑落。所以融资融券制度就是打压股价的必备武器。
第三,外资必须成为交易所会员才能操作融资融券。
请注意如果东京交易所1987年不批准外资券商成为会员,他们就不会有这种资格操作融资融券,因此也就无法打压日本股市。
实际上,下图就把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的作用描绘得最清楚了。三个灰度字表示出来的都是海外推出了日经指数期货或者期权,第一次是在1986年9月的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第二次是在1990年1月摩根和高盛等美国投行在美国的场外交易市场(OTC)推出日经指数看跌期权,第三次是在1990年9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日经指数期货及期权。第一次是将近20%的下挫,第二次是将近30%的下挫,第三次是将近40%的下挫。
而这之前的1987年摩根成为大阪交易所的会员,同时摩根获批成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随后的1988年大阪交易所推出日经指数期货,1989年大阪交易所推出了日经指数期权。从而为摩根等在日本国内布局铺平了道路,你看很巧合,这三个时间点都恰好对应了日经指数大涨,实际上,他们就是要把日本国内做得满是泡沫,然后才能反向做空,这样才能玩儿转上面提到的“提款机”策略。当然,随着日本股指的崩盘,购买了看跌股指期货和期权的美国投行和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
伴随着“日经指数看跌期权”从1990年1月开始上市热销不到一个月,日本股市就已经彻底地土崩瓦解了,那种争相抛售的景象如同末日来临一般。
当然,随着日本股指的崩盘,购买了看空股指期货/期权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股票市场的崩溃率先波及到日本的银行业和保险企业,因为是它们向美国的各家投行们卖出的日经指数期权,大批的银行和保险企业出现支付危机。在金融业出现危机后,日经指数进一步下跌,从而带动了实体企业的股价跟随下跌,日本股市的股灾就此一发而不可收了。当然,日本的股灾无可避免地冲击了楼市,也造成日本楼市的崩盘,到现在都没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