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关于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5000字英文文献及翻译
教育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河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
智立红
陈现玲
摘要
: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
,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这已为世界各
国所公认。
教育投资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一国
GDP
的增长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教育投
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来说明教育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并针对我国教育
投资的现状
,
提出了完善我国教育投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教育投资
经济增长
原因
对策
▲
▲
一、
引言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
教育可以通
过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
进
而
促
进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1961
年在
《教育和经济增长》
一文中
,
对美国
1929
年至
1957
年教
育投资增量的收益率作了测算
,
发现
1929
年至
1957
年美国教育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3%
,
而中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虽然有了逐年的增长
,
但还低于美国大约
6
个百分点。从
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来
,
许多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方法对教育的经
济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
教育的经济功能
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显其重要性。
经济的增长
,
除了依靠物质、
资本等因素外
,
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
高。劳动者是知识、
技术、
能力等的载体
,
这些因素通过劳动者最
终作用于经济活动
,
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
,
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
▲
二、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
一
)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各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上世纪
40
年代末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哈罗德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多马
提出了关于测定储蓄、
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模型
──
哈罗德—多马模型
G=S/V
(
G
为经济增长率
,
S
为储蓄率
,
V
为加
速数
)
。
现尝试用该模型来测算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根
据凯恩斯的理论
,
只有当储蓄等于投资时
,
经济活动才能达到均
衡状态。
以凯恩斯的这个均衡条件为基础
,
哈罗德进一步提出
,
在
经济增长过程中
,
当储蓄率等于投资时
,
经济就会实现均衡增长。
在分析时
,
我们假设经济处于均衡增长
,
因此
,
用教育投资率
(
E-
Di=ED/Yt-
1
)
替换储蓄率。
而根据加速数的定义
,
加速数表示收入
的变化引起投资变化到什么程度的系数
,
即
:
加速数
=
总投资的变化量
/
收入的变化量
=
It/(Yt-
Yt-
1)
基于上述分析和假说
,
可将哈罗德—多马模型写为
:
Ged=EDi/KI=(ED/Yt-
1)/[It/(Yt-
Yt-
1)]=G(ED/It)
上述公式中
,
Ged
表示教育投资实现的经济增长率
;
Yt
,
Yt-
1
分别为
t
年
,
t-
1
年
GDP
;
It
为
t
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ED
为
当年教育投资总额。
本文选取
1980
~
2005
年我国教育投资额
,
固
定资产投资额和
GDP
的数据为样本
,
计算得出
: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
1.2%
左右
,
也就
是说
,
在历年的
GDP
增长中
,
有
1.2%
左右的份额源于教育投资
的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
,
我国
1.2%
的贡献份额明显偏低。
(
二
)
教育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贡献比较分析
人的知识技能是一种无形资产
,
因此
,
教育投资与有形的物
质资本投资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
有形投资
与无形投资都是必不可少的
,
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却有所
不同。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人力资本积累
和增长的主要途径。而在物质资本投资中
,
基本建设投资具有较
强的代表性。
下面就教育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对国内生产总
值增长的贡献大小进行比较。
选取
1995
~
2005
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
GDP
)
作为因变量
Y
,
教育投资额
(
ED
)
和基本建设投资
(
INV
)
分别为自变量
X1
和
X2
,
进行二元线性回归
,
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
lnY=4.566758+0.300145lnX1+0.478225lnX2
s=(1.399671)
(0.203677)
(0.091286)
(0.108463)
t=(3.262738)
(1.473633)
(5.238753)
(8.023403)
R2=0.996545
,
Ajusted-
R2=0.974351
F=1826.967
,
D-
W
=1.
097676
可以看出
,
该模型具有很高的解析度
(
R2=0.996545
,
接近于
1
)
,
并且所有参数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
0.05
的参数显著性检验。
因为
F
的值很大
,
所以该模型在总体上是显著的。
D
的统计量为
1.097676
,
在样本容量
n=11
,
有两个解释变量的条件下
,
给定显著
水平为
5%
时查
D-
W
表得
dl=0.658,=1.604,
这时有
dl<
d<
,
所以
D-
W
的统计量显示模型中不存在自相关关系。
此结果说明教育投资每增长
1%
,
GDP
增长
0.30%
,
国家基
本建设投资每增加
1%
,
GDP
增加
0.47%
。说明国家基本建设投
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要高于教育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
献
;
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
,
教育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
显偏低。据统计结果表明
:
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
十分明显的双向因果关系
,
即
GDP
变化是引起教育投资变化的原
因
,
同时教育投资变化也是引起
GDP
变化的原因。
为发挥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有必要针对我国教
育投资存在的问题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完善我国的教育投资。
▲
▲
三、
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分析
(
一
)
教育投资总量不足
,
教育资源浪费
近年来
,
我国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教育投资总量不
足和教育资源浪费的
“怪圈”
问题。
我国教育投资总量虽然逐年递
增
,
但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
,
经费短缺的矛盾仍很突出
,
集
中
表
(
下转第
66
页
)
64
财经界
现在我国教育投入占
GDP
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二
)
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从我国各级教育经费分配比例及其与国际的比较来看
,
我国
小学经费占总经费比例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经济合作及发
展组织成员国
;
中等和高等教育经费占总经费比例却明显地高于
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成员国
,
这很典型地反映出我国教育投资结构
的本末倒置。教育投资结构的本末倒置
,
将无法全面、
有效地提升
国民素质。
(
三
)
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
我国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主
要
表
现
在
:(1)
教
育
部
门
和
地
方
“条块分割”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重复设置
,
大而全、
小而全
,
数量多
但条件差
,
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
;(2)
教育设施闲置严重
,
教室、
实验室、
图书馆、
体育设施及其他贵重器材利用率过低
;(3)
学校尤其是高校办学模式趋同
,
层次不清
,
职能不明确
,
无特色
,
不
规范
;(4)
教育投入不注意成本核算
,
缺乏科学管理
,
水、
电、
财产等
消耗性开支过大。
(
5
)
落后地区以及边远山区师资力量过于薄弱
,
师资分配不合理。
▲
▲
四、
完善我国教育投资的政策建议
(
一
)
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
发
,
调整教育投资结构。投入重点依次应是
:
基础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
我国应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入基础教育。
(
二
)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
,
对于改善我国
过剩劳动力素质、
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
三
)
根据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
调整教育结构布
局。政府应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确立高等教育发
展的适度规模
,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
及时纠正教育资源配置本
末倒置的状况。
(
四
)
调整内部结构
,
提高教育资金利用率。首先
,
对庞大的非
教学人员编制的调整和学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
促进各级学校教
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
这样才能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基
础性保障作用。
其次
,
进一步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
加大对
学校基础性教学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
加快各种设施的现代化更
新。最后
,
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的力
度
,
从根本上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
,
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
[1]
夏杰长
.
中国教育投资对
GDP
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及
其财政政策选择
[J].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02
[2]2000
年世界发展指标
[G].
北京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2002.
[3]
G.S.
贝克尔
.
人力资本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4]
T.W.
舒尔茨
.
论人
力
资
本
投
资
[M].
北
京
:
北
京
经
济
学
院
出
版社
,1988.
[5]
夏再兴
.
我国教育投资的
“怪圈”
[J].
教育与经济
,
1998,(2):
45-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