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梅建华的纺织工程技术专家
1931年8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
1948年-1952年武汉江汉纺织专科学校学习1952年-1953年8月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
1953年8月-1956年2月 上海国棉十一厂技术员
1956年2月-1969年8月 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技术员、工程师
1969年8月-1970年3月 湖北安陆县五七农场劳动
1970年3月-1978年7月 湖北安陆棉纺厂清棉车间技术员
1978年7月-1983年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所纺纱组组长
1983年-1997年纺织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1988年-1991年兼任纺织科学研究院劳动保护研究所所长
1997年一2004年6月 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梅建华,1931年8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幼年时随父母迁入武汉。1948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武汉江汉纺织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中南纺织专科学校),1952年并入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攻读棉纺专业。1953年8月毕业,分配到上海国棉十一厂任清棉保养技术员。工作勤奋踏实,经生产实践熟悉了清棉生产工艺和保全保养维修技术,较好地完成了任务。1955年起,担任清棉、梳棉、并粗三个工序的设备保养负责人。
1956年3月,纺织工业部委托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张方佐组团,从上海抽调一批骨干技术人员赴京筹建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梅建华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进院后分配在棉纺室清棉组,在组长张永椿的领导下,参加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为“清棉机打手性能的研究”。梅建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提出了集三叶打手和梳针打手的优点于一体、打梳结合的新型综合打手,在京棉三厂清棉机上试验取得成功,1959年鉴定后至今还在清棉机上广泛采用。从此,梅建华与开清棉工程技术的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58年初,被错划成右派,但他仍一如既往地专心投入科研工作,1959年9月摘掉了右派帽子。
1960-1964年,他与北京纺织研究所祝尧封等同志一道,开创性地研究成功上抓式自动抓棉机和混棉机;
1965-1968年,参加了棉纺A系列清棉设备的选型、定型工作。该项目在上海国棉十厂进行,他负责样机的试验工作。该设备随后安装在纺织研究院试验工厂进行全流程一条龙生产试验,梅建华参加了清花工艺试验,最后负责写出工艺实验研究报告。
1969年,纺织科学研究院被撤销。同年8月,梅建华下放到湖北省安陆县“五七”农场劳动。1970年初,他被调往安陆棉纺厂清棉车间工作,先为工人,安装设备,后任技术员。由于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培养锻炼了他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在以后的科研生涯中能亲自动手解决许多疑难问题。在安陆棉纺厂八年,他一方面为用好、开好、管好A系列设备做了大量工作,为新型清花设备在国内推广使用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又在车间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进了一套下脚联合机,减轻了回花车间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深受工人欢迎。
1975年,他又提出了取消A092双棉箱及用气流配棉机组取代电气配棉装置的建议。该项目与郑州纺织机械厂合作取得了成功,该气流配棉机组随后在国内各地推广应用。他以勤奋朴实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工人的爱戴,在安陆棉纺厂工作的八年期间,有五年被评为车间和厂级先进工作者,并在1977年被厂方推选参加纺织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纺织工业科研技革经验交流会。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纺织科学研究院恢复重建,同年7月,梅建华调回北京;1979年1月获得平反,恢复名誉;
1980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9-1983年,他主持“中长化纤清棉混合设备的研究”课题取得成功;
1983-1997年,任院副总工程师,在此期间,协助院长开展院内科技体制改革试点;1985年,负责院纺织试验工厂的规划及筹建工作,全面组织毛纺、合纤、印染、涂层等设备的基建和安装;1988年该院筹建劳动保护研究所,梅建华被任命为所长。
1985-1987年,梅建华除在院内负责上述工作外,仍未放弃课题研究,并作为一线研究的负责人,参加了国产FA系列棉纺全流程设备的工业化试验。1988-1991年,在无锡马山纺机试验中心对新试制的清梳联合机进行试验。
1991-1996年,已办了退休手续的他,再次投入清梳联合机“八五”国家攻关项目的研究,历时五年,使这套研制历时30多年没有完全过关的关键设备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产业用纺织品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纺织研究院决定成立纤维材料复合基工程中心,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北京廊坊建立水刺无纺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即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1997年,年已65岁的梅建华,再次被委任为总工程师。他从基本建设到扩大再生产,倾注了大量心血,一干又是八年,直到2004年6月,他74岁时才离开工作岗位。他为水刺技术的开发和水刺设备的国产化做了大量工作,为水刺技术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传统的混棉喂棉工序,是在五台混棉机组前排放20多个棉包,需两名挡车工用手把原棉撕成小块喂入机台。每班每人要喂入2500公斤棉花,体力劳动十分繁重,且尘土短绒飞扬,劳动条件很差。1958年,在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中,不少工厂研究自动抓棉机,有上抓式、下抓式、侧抓式等多种形式。当时国外已有自动抓棉机使用,但均为下抓式,且机构比较复杂。梅建华调研分析国内外有关资料后,提出了采用上抓式的设想,得到清棉组组长张永椿的支持。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梅建华亲自设计了实验样机,并在院试验工场试验,初步取得成功。为结合生产实际,领导决定与北京纺织研究所、京棉二厂合作。
北京研究所派出祝尧封、京棉二厂派出多名老师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量改进后取得成功。投入生产使用后,原棉混合质量出现问题,为此又进一步研究设计了一台横铺直取的自动混棉机与抓棉机配套使用。经过四年艰苦奋斗,一套国产的A005型自动抓棉机和A006型自动混棉机终于诞生了。它使清棉工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混棉质量。这套设备还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等特点,深受工厂欢迎,1964年通过鉴定后很快在国内推广应用。上抓式自动抓棉机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退休近六年的梅建华,于1997年经院领导返聘,赴河北省廊坊经济开发区协助筹建水刺无纺布产业基地——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他除参加进口设备的招标外,同时负责规划基地总体建设方案。他亲自绘制了生产厂房、办公楼、仓库及公用工程的设计图,对生产车间内机器的布局进行了安排,但考虑到进口设备价格较昂贵,他提出清花部分采用国内开清混合设备。经领导同意,决定请郑纺机试制并以优惠价格购入,为公司节约了资金。最后由梅建华负责设计出车间机器排列图,并写出工艺设计书,然后交设计部门正式设计。
工厂建成后,由梅建华负责组织国产及进口设备的安装。1998年,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第一条水刺生产线顺利投产。随着产品市场销路的不断拓宽,梅建华看到该生产线机幅较窄,产量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后劲不足,于是提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搞设备国产化,再上一条生产线的建议。经大家讨论并经院批准后,梅建华负责写出新增水刺生产线的可行性报告,经董事会批准后,与郑州纺织机械厂协商合作事宜,由双方组成研制试验小组,共同负责新技术的研制工作。新设备由郑州纺织机械厂设计制造。在此期间,梅建华再次负责二期工程规划。由于公司资金并不充裕,且土地也有限,加上二期产品的定位是搞轻薄产品,机器排列长达70米,在此条件下只能利用原来的库房。但原库房宽度仅15米,要将全部主辅机设备及公用工程全部装入有一定困难。他经反复思考,将二期新设备巧妙安排在这一窄长的库房内。
有关水、电、汽及煤气、油锅炉等公用工程均由梅建华搞出初步设计,然后由公司的工人及技术人员自己组织施工,按期完成了任务。新设备制造完成到厂后,他亲自组织安装、调试。由于首次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试车中亦出现不少问题,但他坚持在第一线,不顾70多岁的高龄,在机器上爬上爬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大家艰苦的劳动,新设备很快投入生产。 1、梅建华,祝尧封。自动抓棉机自动混棉机工艺试验研究报告。北京纺织工程学会论文。19642、梅建华、郑寿孚等。LA003型清棉保全平车工作法。湖北省纺织局设备科出版,1974
3、梅建华。LA003型开清棉联合机组合机常见病的修理与改进。棉纺技术,1976(9)
4、梅建华。清棉气流配棉试验研究。北京纺织学会论文。1981
5、梅建华、张士清等。FA022-10型多仓混棉机的研究。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论文。1984
6、梅建华、钱汝月。中长化纤清棉混合设备的研究。棉纺技术,1984(10)
7、梅建华。纺织行业滤尘技术的发展和粉尘防爆的探讨。中国科技全国工业粉尘防爆与治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0-6
8、梅建华、赵强。新型国产清梳联合机及其工艺性能。棉纺技术,1996(3)
B. 急求关于常州的纺织发展以及工业规模之类的资料
常州纺织工业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发展规模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国纺织行业低谷运行的情况下,近几年来连续保持盈利;目前的主导产品有灯芯缄,牛仔布,化纤长丝,精纺呢绒,产业用布及服饰制品,纺织仪器及专件等大类.纺织工业已成为常州市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通过几年来的压锭重组,减员增效,取得了成效.给常州纺织工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从1991年以来,常州市(古三辖市)棉纺锭从505430锭压缩到1997年底的436918锭,全市共计压缩68512锭,市区从311480锭压缩到1997年底的256400锭.六年中,缩减了七家文口汪明光邹蓓琳下拍/下7企业.通过压锭,进行了资产重组.常州市区(不古三辖市)现有企业30家,三赞企业56家,三产企业252家,现有职工38225人,资产总值46.59亿元,总负偾29.38亿元,净资产7.2亿元,负偾率63.06%.在现有的棉纺锭(古三辖市)43.69万锭中,市区25.64万锭,郊区2.93万锭,辖市区5.03万锭(武进6.97万锭,金坛3.16万锭.溧阳4.90万锭).过去几年的压锭重组,主要采取0种方法.一是转让.将原国棉四厂80%的股份转让给仪征化纤集团.组建了仪化常州大明公司.二是兼并.1992年率先提出三改方针,原国棉一厂兼并了第三织布厂组建了大成集团.原第二色织厂兼并了第十织布厂,1992年底组建了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97年底又兼并了第一色织厂.1997年常州纺织器材厂和江苏纺织器材研究所被中国纺织器材工业总公司兼并.三是挂靠.将原来效益较好的合成纤维厂挂靠中国华源集团,组建了常州化学纤维有限公司,现又发展为三个企业.四是租赁.常州灯芯缄厂的4条生产线租赁给台商以后,将剩余的资产重组配置组建了常州灯芯绒一分厂.五是联营.原国棉一厂将800头气流纺设备转移到苏北兴化市,国棉三厂将闲置的600头气流纺设备与安徽阜阳地区联营,提高了资产利用率.六是破产.在终结了第九织布厂的破产程序后.1997年又终结了长期亏损的常州棘厂,针织总厂的破产程序,由仪化集团公司收购,组建了大明针织厂.七是托管.国棉二厂托管了第五棉纺厂和第八织布厂.1997年.黑牡丹集团又托管了巾被总厂.扩大了资产营销规模.八是转产.整体迁出了四家企业.部分迁出三家企业,腾出了厂房和土地开发服务业和娱乐业,发展了六个大型的三产项目.如1.5万平方米的蝶球宾馆.2万平方米的亚洲娱乐休闲广场.九是置换.将国棉4/98经济时刊17重现生机二厂的沿常州市主干道的生活区,与武进市以土地置换方式联营开发.建造了九洲服装城.十是合资."八五"至今,共兴办三资企业45家.全行业三资企业已达56家.如国棉三厂与香港查氏集团合资组建了名力纺织有限公司,无论从用工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1991年以来.常州纺织行业的改组面达85%,改组后的华源东方满足市场需要,形成了新的运转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充分利用政策冲销了呆坏帐14125万元.同时,通过压锭和重组还提高了纺织装备水平.1991年以来,由于压锭重组,常州纺织行业的就业数也从54635人减至1997年底的38225人,平均每年以6.3%速度递减.其中棉纺织行业共减员7668人,平均以每年8%的速度递减.仅以1997年实况为例:为了能加大压锭重组力度,减轻企业负担.为维护社会稳定作贡献,加大了分流安置,技能培训和培育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力度,采用了6种就业形式.一是开发型就业.三资企业安置6156人.三产企业安置5769人.二是约束型就业.清退临时工276人,终止合同工1247人;----是自主型就业.鼓励职工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办停薪留职328人.四是输出型就业.劳务输出304人.五是保障型就业.为减轻企业安置压力,办理内退1630人.六是交流型就业.系统内部余缺调剂803人,向外系统外省市输送295人.同时,健全完着了再就业服务中心.至1997年底,纺织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托管人数为2359人,1997年投人费用380万元."中心"为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护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几年的压锭重组,使常州纺织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从1992年到97年的5年中,全系统销售收人,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实现利润,自营出口每年分别以13.32%,13.50%,12.60%,4.13%,46.84%的速度递增.199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7%亿元,比上年增长9.49%;实现销售收人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7.31%;实现利税2.06亿元,比上年增长8.95%;其中实现利润4396万元,比上年增长21.81%;工业增加值完成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3%.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任务.是自1991年行业结构调整以来取得最好成绩的一年.启示几年的纺织压锭重组的实践,给人们的启示是:第一,纺织低水平重复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把"四类"(建国前生产的细纱机,…1字头细纱机,1979年以前生产的""字系列细纱机,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设备)落后棉纺锭子压缩,淘汰掉,有利于纺织这一支柱产业向高科技进军,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压锭进行有效资产重组,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常州纺织各级领导认识早,行动快,是连续保持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第二,棉纺压锭一定要与行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相结合;与减人增效,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加强企业管理,降本节支相结合;与产品开发增强发展后劲相结合.通过压锭,把企业的综合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二,在压锭重组的过程中,要深人做好职工的思想疏导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下岗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转变思想观念上下功夫,使其能顺利地适应这个转变,走上自我发展的新路,在市场竞争的海洋中,开辟新的绿地.第四,从组织角度讲,要建设好"再就业工程"这个新生事物.常州纺工建立的"纺织职工再就业服务中
C. 上海敏敏色织有限公司怎么样
上海敏敏色织有限公司是2000-12-06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浦东新区书院镇新鹏路28号。
上海敏敏色织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10115132178943R,企业法人毛鸣飞,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上海敏敏色织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从事环保设备、净水设备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环保设备、净水设备的销售,棉纱染色、织布、服装的制造、加工、销售,会务服务,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自有房屋租赁。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上海敏敏色织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D. 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照相机三厂怎么样
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照相机三厂是1997-01-22在上海市长宁区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番禺路222弄44号5幢。
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照相机三厂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101058326591822,企业法人王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照相机三厂的经营范围是:照相机,放大机,摄影仪,照相放大镜头,照相器材,光学瞄准器,文教用品,自有房屋租赁。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上海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42925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487家。
通过爱企查查看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照相机三厂更多信息和资讯。
E. 上海色织三厂怎么样
上海色织三厂是1981-06-10注册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注册地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局门路468号2幢。
上海色织三厂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10101132521334H,企业法人胥荣庆,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上海色织三厂的经营范围是:机织棉布,机织棉混纺交织布,服装自产自销,来料加工,停车场(库)经营,物业管理,自有房屋租赁。(生产限分支机构从事)。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上海色织三厂对外投资2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上海色织三厂更多信息和资讯。
F. 上海宇浩色织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宇浩色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05月10日,主要经营范围为色织布生产加工,纺织原料,服装及面辅料,纺织品,日用百货,五金交电销售,自有房屋租赁等。
法定代表人:王旦军
成立时间:2007-05-10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1600225344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张桥村刘埝3058号8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