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HP滤波分析后所得的周期成分是需要自己算还是软件上直接就有,有的话怎么在eviews6.0中操作才
eviews直接就有啊
选定周期类型后直接进行滤波分析就可以啦
❷ 李晓芳的发表论文
1. 我国财政体制自动稳定功能的计量检验,统计与决策,2010年8月,唯一作者。
2.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估计我国动态的最优宏观税负,财政研究,2007年第2期,唯一作者。
3. 个人所得税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计量分析——兼论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的适用性,吉大数量经济研究2005卷,第一作者。
4. 税收和政府支出政策对产出动态冲击效应的计量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
5. 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间接税对产出的动态冲击的计量分析,数量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总第10期) ,唯一作者。
6. 我国经济指标季节调整中消除春节因素的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4月,第一作者。
7. 我国最优宏观税负初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增刊),2002年10月,第一作者。
8. 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动态分析,财贸经济,2002年2月,第二作者。
9. 2001年稳定发展的中国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6月,第四作者。
10. 应用HP滤波方法构造我国增长循环的合成指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9月,第一作者。
❸ 财政政策效应的图书信息
书 名: 财政政策效应
作者:王立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5月1日
ISBN: 9787300120812
开本: 16开
定价: 22.00元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依据“理论梳理和分析理论假说实证支持”的研究范式,首先在对国外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对我国财政政策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和数理推导,形成研究的基本假说,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效应、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反周期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私人消费的非线性效应等几个方面。接下来,作者利用HP滤波。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议题。财政政策效应也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是财政理论界和实务界历来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状态空间模型。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其他计量经济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前一部分内容所建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能够推动我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宏观调控实践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结构安排
第五节 数据来源、分析周期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财政政策周期稳定效应文献综述
第二节 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文献综述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效应空间——财政政策可持续性文献综述
第二章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
第一节 西方流派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西方财政政策效应理论分歧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理论分析及数理推导
第三章 财政政策周期稳定效应实证检验
第一节 我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估计
第二节 我国结构性预算余额和周期性预算余额的估计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效应检验
第四节 我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反周期性检验
第五节 基本结论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检验
第一节 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检验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检验模型的设定
第三节 非线性效应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非线性效应“主体预期解释”在中国的实证检验
第五节 基本结论
第五章 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非线性效应检验
第一节 实证方法选择与模型描述
第二节 非线性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非线性效应的原因解释
第四节 基本结论
第六章 财政政策非对称效应与可持续性研究——基于结构预算指标的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政策产出效应和通胀效应研究
第二节 财政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第三节 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研究
第四节 基本结论
第七章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❹ SPSS中可以作HP滤波吗怎样操作呢
就我所知,SPSS目前无法提供此功能。
❺ 美国经济周期研究的图书目录
第一编 美国经济周期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 美国产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周期(1820-1879年)
第一节 1820年以前美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一、英国的先进技术在美国遭遇水土不服
二、美国的土地政策加剧了国内劳动力短缺状况
三、美国缺乏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政策措施
四、欧洲战争导致美国对纺织业的资本投入严重不足
第二节 美国产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发展及经济结构变化
一、美国产业革命的兴起
二、1820-1879年美国工业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美国产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周期
一、1825年的经济衰退
二、1837年的经济衰退
三、1847年的经济衰退
四、1857年的经济衰退
五、1866年的经济衰退
六、1873年的衰退
第四节 美国产业革命时期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原因
一、产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周期的特点
二、产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周期特点的成因
第二章 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周期(1880-1939年)
第一节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美国经济周期概况
一、1882年的衰退
二、1893年的经济衰退
三、20世纪初的经济衰退
四、1920年的经济衰退
五、1929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节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美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原因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美国经济周期的特点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美国经济周期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美国凯恩斯主义时期的经济周期(1945-1980年)
第一节 1945-1982年美国的经济周期
一、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衰退
二、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衰退
三、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衰退
四、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衰退
五、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时期美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原因
一、凯恩斯主义时期美国经济周期的特点
二、凯恩斯主义时期美国经济周期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美国里根经济学时期的经济周期(1981-1992年)
第一节 1981-1992年美国的经济周期概况
一、1981年8月至1982年11月的经济衰退
二、1990年8月至1991年3月的经济衰退
第二节 里根经济学时期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原因
一、里根经济学时期美国经济周期运行的特点
二、里根经济学时期美国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 美国新经济时期的经济周期(1993-2001年)
第一节 美国新经济时期的经济周期概况
第二节 美国新经济时期经济周期的特点
一、周期中的增长期进一步延长,GDP增长速度更加稳定、适度
二、没有出现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衰退
三、财政赤字水平不断下降,并实现了财政收支的扭亏为盈
四、“滞胀”现象基本消除
第二编 美国经济周期的演变趋势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的性质及其经济影响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性质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 知识经济对美国经济周期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二、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知识经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第七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贸易全球化
二、投资与生产全球化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 新经济条件下美国经济周期的演变趋势
第一节 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一、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不稳定性
二、新经济条件下美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第二节 经济衰退的幅度相对减小
一、传统经济运行条件下,美国经济难以避免大幅波动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美国经济衰退的幅度相对减小
第三节 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将演变为主导技术的更替
一、固定资本更新是导致美国工业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性原因
二、主导技术更替日益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性因素
第四节 朱格拉周期将可能逐步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融合
一、经济运行的主周期——朱格拉周期及其演变趋势
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编 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第九章 中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HP滤波分析
第一节 中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的说明
二、经济时间序列的筛选与数据的调整
第二节 中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滤波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一、中关各时间序列经HP滤波输出的趋势项和波动项图谱
二、中美各时间序列经HP滤波输出的波动项相关系数
第三节 中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基本结论及其说明
一、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程度不高,但协动性的趋势在逐步增强
二、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具有工业经济主导的性质
三、中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附录:中美各宏观经济指标时间序列滤波输出的数据
……
❻ hp滤波分析潜在产出gdp用平减吗
石英钟是一种基于放置在电子振荡器中石英晶
体的电压特性的精确时钟。晶体的固有振动频率决定着振荡器的振动频率,振动其精准而稳定的按照固有频率振动,干频率仅有晶体的固有频率决定。振荡器的输出
整形成方波列,并利用电子的方法进行分频。在实现了适当的低频后,脉冲电流被加到有传动机结构与表针同步的电动机上,或者用脉冲电流来触发数字显示器。
支勖邺燨珂隽丹觉静浩颀昔屯兴琪彭燚服雨垦艮
❼ 汽车行业的销量为什么会下滑
1、居民负债率增加,消费意愿降低
比起车市,我国还有一个市场也是处于长牛市中的,没错,就是楼市,长达几十年,房价就一直节节攀升,但是居民的工资收入永远追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在弱化通货膨胀的因素下,同样的价钱,10年前能买一套房,在10年后的现在,连首付都不够,再加上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有房才能称之为有家,所以,即使首付要掏空6个钱包,人们也愿意,这就使得居民的负债率越来越高,有了楼市这个巨大的吸金池之后,居民对于汽车的消费购买意愿当然会随之下降。
2、汽车带来的方便感越来越弱
现在在很多大城市,一到早高峰,晚高峰的时候,大批量的汽车可以在高架桥上堵到司机师傅们怀疑人生,尤其是看到旁边的公交车,在公交车专用通道上畅通无比的时候,更加怀疑自己为什么脑袋进水要买车了。
现在的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甚至有些二线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都很完善了,公交有公交专用车道,还有绝不堵车的,按时按点到站的地铁,如果想长途旅行的,出门有飞机,有火车,自驾游反而变得不划算,不方便了。怪不得有司机朋友说:以前买车是为了方便出行,现在感觉还没很不方便。
3、买车容易养车难
以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来看,买辆车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现在有各种平台都能让人们轻轻松松地买到便宜的代步车,但是买了车之后,接踵而来的一切问题,比如汽车的保养费啊,油费啊,保险费啊,过路费啊,税费等等,大城市还有限号的政策,还要去排队摇车牌号才能让爱车上路,去个大型商场停个车,找个车位能找半个小时,对于现在购车主力——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听起来就觉得很麻烦,消费意愿当然就下滑了。
4、出行观念在发生变化
以前汽车市场占有率低的时候,买得起汽车的人家都是非富即贵的,那个时候的汽车就象征着人们的身份地位,经过了这几十年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之后,寻常老百姓之家也能有自己的一辆小车了,再加上国家现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环保出行的理念,年轻一代的出行观念就在发生变化,不再把汽车看得很重,认为汽车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工具而已。
❽ 分析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四个周期(刘树成,1996) ,最近一轮周期从1991年开始,历时10年,1993年以来,经济周期进入收缩阶段,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13.5%,下降到1999年的7.1%。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已经出现,新一轮周期就要开始,但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经济增长似乎并没有出现进一步回升的迹象,经济增长率重新回到了8%以下。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进入收缩期,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国经济接近衰退,日本经济低迷不振长达10年,中国经济是缘于自身周期波动的原因,即经济还没有彻底走出低谷,还是受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国经济的上升势头遭到了来自外部的打压。这一问题不仅有现实的政策含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
许多研究者对国际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或同步性进行了研究。
国内研究者对中国经济周期的著述颇丰,刘树成(1996)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刘金全、范剑青(2001)分析了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经济变量周期成分之间的关联性等等,所有这些研究都只针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本身,并未考察国际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个别学者(刘乃全,1997)也介绍了经济周期的国际传递,但并没有考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本文将在介绍国外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相关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经济周期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给出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同步性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步性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给出结论。
关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首先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影响。根据Backus, Kehoe 和Kydland(1992)的结果(见表1),可以把美国经济周期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为以下四种情形,一是强相关(两国GDP的相关系数在0.7以上),包括加拿大和欧洲;第二是较强相关(GDP的相关系数在0.3到0.7之间),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奥地利;第三是弱相关(GDP与美国GDP的相关系数在0.1到0.3之间),包括澳大利亚、瑞典、法国;四是不相关或负相关(GDP相关系数在0.1以下或为负数),如芬兰为不相关,南非为负相关。
表1: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影响
相关系数
和美国指标的相关系数
国家 产出 消费
澳大利亚 0.25 0.13
奥地利 0.31 0.07
加拿大 0.77 0.65
芬兰 0.02 -0.01
法国 0.22 -0.18
德国 0.42 0.39
意大利 0.39 0.25
日本 0.39 0.30
南非 -0.15 -0.23
瑞典 0.27 0.25
英国 0.48 0.43
欧洲 0.70 0.46
资料来源: Backus, Kehoe 和Kydland(1992)
Kontolemis和Samiei(2000)的结果,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国家影响的一些新特点,表现为美英之间经济周期的联系加强,美德、美意之间的联系则有所减弱。
表2:60年代至90年代末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相关系数
和美国指标的相关系数
国家 产出 经济冲击
英国 0.58 0.19
加拿大 0.74 0.31
法国 0.31 0.13
德国 0.33 0.24
意大利 0.22 0.04
资料来源: Kontolemis和Samiei (2000)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我们主要分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这些国家经济周期的关系。我们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的季度历史数据,时间跨度为1987年1季度到2000年2季度,中国季度GDP的数据来自施发启、李强(1999)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先看美、日等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中国产出波动的相关性。我们采用Hodrick-Prescott (HP) 滤波(设定参数λ=1600)的方法对不变价格水平的美国、日本、中国季度GDP 进行处理,得到HP滤波的趋势项,不变价格水平的季度GDP扣除掉这个趋势项后的余额可以看作为经济的周期项,图1所示是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的波动情况。
计算中美和中日周期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45和- 0.254,中美经济周期的联系为弱相关关系,中日经济周期的关系为负相关。中美经济周期既不如美国、加拿大那样的强相关,也不如美英那样的较强相关,甚至不如美国和澳大利亚、法国、瑞典之间的相关性。超出多数人们的想象,中日之间经济周期的走势是逆道而行的。
还可以利用第二种方法考察中美、中日之间经济周期波动机制的联系,考察经济周期合拍的程度,即分析不同经济之间转折点出现的相关性,和中美、中日经济同处在衰退期或复苏期的程度。把美国、日本、中国的季度GDP数对时间趋势项T进行回归,得到GDP对时间趋势项的残差,残差为正定义为1,表明经济处在上升期(upturn);残差为负定义为0,表明经济处在下降期(downturn) 。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处在不同时期的频率可以得到下表:
表3中美、中日之间经济周期机制的联系 N00 N01 N10 N11 Cramer-C 系数
美国 6 19 21 8 0.44
日本 14 11 11 18 0.17
注:N i j, i,j=0,1 代表所有样本中中国处在状态i, 美国或日本处在状态j的个数。
美国、日本季度GDP数字都经过季节调整,中国季度GDP利用X-12的方法进行了季节调整。GDP数字在滤波前已取对数。
这里对上升期与下降期的定义是与Kontolemis和Samiei (2000)的定义不同的。
可以看出,虽然中美经济周期之间在周期转折点上相关性较强,但这种相关性是一种负向的相关性,即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并不具有同衰退、同复苏的合拍性,不能认为美国经济处在衰退期,必然会把中国经济拖入衰退期。
关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弱相关的涵义
对国际经济周期的相关性,经济学家试图给出解释。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国际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是造成国际经济周期相关性加强的原因之一,Ahaghil等人发现在美国和OECD国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时期和浮动汇率时期,汇率机制对经济扰动的传导机制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供给因素的冲击对产生国际经济波动有重要影响,相对于国际供给因素的冲击而言,各国本国供给方面的冲击是造成产出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来自劳动力投入方面的冲击。在分析开放经济下的产出波动时,应对本国劳动力市场,包括自然失业率的变化给以更多的关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在实行汇率、贸易、资本帐户自由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周期的联系并非主要来自国际经济的冲击,而是源于本国的供给方面的冲击。对中国而言,经济开放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汇率机制本质上是固定汇率,国际贸易的自由度不高,资本帐户还在实行管制,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低是情理中的事,决定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关键力量来自中国经济自身,尤其是因投资者投资动力缺乏带来的失业率上升是中国经济周期不能继续维持回升势头的根本原因。投资者投资动力的缺乏,一是由于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保障不力,二是若干投资领域缺乏充分的公平的竞争。政府应尽早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专心致志地做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三是经济制度创新乏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强劲增长的源泉在于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只有在企业制度、金融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中国经济长盛不衰。
结 论
既然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来自内部,美国经济的衰退期到来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周期的大势将被逆转,同样也不能把中国经济内部问题归结为国际因素的影响。与之相关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面对美国经济的低迷,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要否调整。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美联储2001年以来的11次降息,人民币利率还存在继续下调的空间。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很大,加之我国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余地已非常有限,宏观经济政策不应采取任何过激或强烈的反应,宜保持"等一等,看一看"的态度。利率要否继续下调并不仅仅决定于是否有下调的空间,还应看到利率对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号作用,如果央行继续降息,等于向公众发布这样的信号,即货币当局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看好,降息对投资、消费的刺激作用远远不足以抵消因公众预期变坏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❾ excel中的加载宏哪个是做HP滤波分析的
要在工具菜单的加载宏中选浏览,选中你下载的XLA加载宏文件,勾选后才能加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