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嵊泗列岛历史上究竟是浙江的还是江苏的
据《史记》和《水经注》记载,上古时期,嵊泗地为南蛮、东夷。
春秋、战国时,为越国东境海中洲。
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嵊泗地属会稽郡。
西汉高祖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后,属楚王韩信封地之会稽郡。
分封同姓诸侯王后,嵊泗地域,为吴王刘濞吴国之地。
景帝三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受诛,遂属江都王之会稽郡鄮县。
分天下为十三州刺史部,嵊泗地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鄮县。
南朝宋时,属扬州(或东扬州);齐时,属扬州会稽郡;
梁时,与宋同;陈时,属东扬州会稽郡余姚县。
隋文帝平陈后,置吴州总管府,嵊泗地属吴州府。
大业元年,属越州,大业三年,改越州为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置越州府下鄞州,嵊泗县地属越州下鄞州。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嵊泗地属江南道越州。
开元中期,增至十五道,属江南东道明州翁山县。
天宝元年,将明州改为余姚郡,嵊泗地属于余姚郡。
南宋初年,嵊泗地属两浙东路庆元府。
元朝至元年间,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庆元路昌国州昌国县。
明初洪武二年,嵊泗地属江浙行省明州府昌国县。洪武二十年,属浙江宁波府定海县。
清初因袭明制。嵊泗地属浙江宁波府定海县。康熙二十七年,于舟山置定海,嵊泗地属定海县。
康熙二十九年,嵊泗地域划归江苏省苏松太道苏州府太仓州。雍正二年,升太仓为直隶州。
民国元年至5年,属江苏省崇明县。淞沪事变前,为侵华日本海军舟山基地司令部占领。汪伪政权划为浙江省嵊泗特别区。
抗战胜利后,与战前同。民国35年,改为江苏省直属区。1949年10月,置嵊泗县,属由大陆流亡的江苏省政府管辖。
1952年,苏南、苏北合并,嵊泗县属江苏省松江专区。
1953年6月,嵊泗县划归浙江省舟山专区。
1958年-1960年,舟山公署和嵊泗县均撤销,属于宁波专区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
1960年-1962年,嵊泗人民公社划归上海市。
1962年,恢复县制,嵊泗县仍归浙江省舟山专区。
1970年,改舟山专区为舟山地区,嵊泗县属舟山地区。
1987年,改舟山地区为舟山市,嵊泗县属舟山市。
❷ 嵊泗列岛原本属于江苏,为何后来划给了浙江舟山
确实在清朝政府统治时期嵊泗列岛都归属江苏省管辖,但是到了民国时期,蒋介石就将嵊泗列岛划分给了浙江省。其中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两省之间对鱼类资源的争夺,浙江省在申请嵊泗列岛过程可以算得上轰动,不仅在上海召集了浙江工会代表举办联席会议,而且还对嵊泗列岛做出了深刻的调查,并出版了相应刊物发行。此事最后被蒋介石知道后就直接将嵊泗列岛划分给了浙江,主要是因为老蒋就是浙江户籍,加之浙江省如此真诚、声势浩大,何不成人之美,也算是为自己故乡出一份力。
可到了解放后,嵊泗列岛的归属还是摇摆不定,1950年又被划分到了江苏省管辖地。随着上海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急需用地就将嵊泗列岛划分给了上海。但又因为时局影响,蒋介石想要从台湾反攻回来,国务院了统一边防战线,最后还是将嵊泗列岛归属浙江管辖。
❸ 嵊泗会并给上海吗
从来没有听说过浙江的嵊泗会并入上海的新闻或者公告,不要相信一些论坛或者哪里的讨论。上次市政府还说过上海近年没有扩界的规划。
❹ 启东划入上海有那事妈
启东划抄入上海那是最近一个袭时期不可能的事情。你没有看到江苏启东还有一块土地嵌在上海的崇明区岛内,就是上海的洋山集装箱码头也是在国务院的干预下,浙江省才会借给上海市的。那一个父母官会把自己的领地,在没有国家和利益的条件下,划给他省市的。
❺ 我听说在上海目前管辖的地域范围内,有从江苏省划出的地方这是在哪一年
解放初,上海市行政区划基本维持解放前原状,全市共有个区,其中市区有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静安、新成、江宁、普陀、闸北、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榆林、杨浦20个区,郊区有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高桥、真如、龙华、杨思、洋泾10个区。市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4%,市区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3%。
解放以来,上海市行政区划变动情况如下:
1949年7月,苏南行政区嘉定县的诸翟镇西半部划入上海市。
1950年7~8月,苏南行政区川沙县的高行镇部分地区及嘉定县诸翟镇以西8个旧保划入上海市。
1952年10月,将洋泾区划分为两个区,其中城市化地区定名东昌区,农村地区仍为洋泾区。同时,将江湾区、新市区合并为江湾区。
1954年2月,江苏省嘉定县新杨乡、田杜乡的14个选区划归真如区,马桥乡的6个选区划归大场区。同年4月,成立水上区,区域范围主要包括黄浦江、苏州河两大干流及其68条支流。
1956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如下:(1)黄浦区、老闸区合并为黄浦区;(2)闸北区、北站区合并为闸北区;(3)徐汇区、常熟区合并为徐汇区;(4)虹口区、北四川路区合并为虹口区;(5)邑庙区、嵩山区、卢湾区合并为邑庙区、卢湾区;(6)新成区、静安区、长宁区合并为新成区、长宁区;(7)将东昌区改为市区;(8)高桥区、洋泾区、杨思区合并为东郊区;(9)真如区、龙华区、新泾区合并为西郊区;(10)吴淞区、江湾区、大场区合并为北郊区。同年6月,撤销水上区,水上地区工作划归黄浦区人委负责。1958年4月,水上地区分别划归邻近的14个区管理。
1958年1月,江苏省嘉定、宝山、上海3县划入上海市。同年7月,江苏省川沙县横沙乡划入宝山县。同年10月,撤销东昌区、东郊区,建立浦东县;撤销西郊区、北郊区,其中农业地区划入邻近的上海、嘉定、宝山3县,城市化地区划入邻近市区。同年11月,江苏省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松江、崇明7县划入上海市。
1960年1月,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如下:(1)撤销江宁区、新成区,设立静安区;(2)撤销邑庙区、蓬莱区,设立南市区;(3)撤销提篮桥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虹口区;(4)撤销榆林区,其行政区域并入杨浦区;(5)将宝山县和上海县部分地区划出,分别设立吴淞区和闵行区。
1961年1月,撤销浦东县,其农业地区划入川沙县,城市化地区划入杨浦、黄浦、南市三区。同年3月,浙江省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划入上海市,由市人委直接领导。
1962年6月,将嵊泗人民公社划归浙江省。
1964年5月,撤销吴淞区、闵行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杨浦区和徐汇区。至此,全市共有10个市区、10个郊县。此后10余年,上海10区10县的行政区划格局保持基本稳定。
1976年1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在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地区建立相当于区一级的地区办事处,行使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1978年12月,成立市革委会宝钢地区办事处,代行区政的某些职能,辖有与宝钢建设有关的盛桥、月浦等居民点。1979年11月,将杨浦区吴淞、泗塘两个街道划归宝钢地区办事处管辖。
1980年10月,设立吴淞区。1981年3月,市政府批复市民政局等部门,明确:吴淞区的区划范围,包括现宝钢地区办事处管辖的宝山钢铁厂生产、生活区,盛桥、月浦等居民点,吴淞、泗塘两个街道;再划进宝山县原城厢镇,淞南、吴淞、庙行、月浦、盛桥5个公社22个大队。
1981年2月,恢复闵行区建制,行政区域包括闵行、吴泾地区和上海县的15个生产大队。
1984年9月,将原属上海县的北新泾镇划入长宁区,龙华镇、漕河泾镇划入徐汇区;将原属嘉定县的真如镇划入普陀区;将原属宝山县的江湾镇划入虹口区,五角场镇划入杨浦区;将原属川沙县的洋泾镇划入黄浦区。
1988年1月,撤销吴淞区、宝山县,设立宝山区。
1992年9月,撤销上海县、闵行区,设立新的闵行区。同年10月,撤销嘉定县,设立嘉定区。同月,撤销川沙县,将黄浦、南市、杨浦3区的浦东部分和原上海县三林乡从所属区、县中划出,与原川沙县全境合并,设立浦东新区。
1997年4月,撤销金山县和石化地区办事处建制,设立金山区。
1998年2月,撤销松江县,设立松江区。
至1998年底,全市共辖有16个区、4个县,即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静安、卢湾、南市、黄浦、闵行、松江、宝山、嘉定、金山、浦东新区和青浦、奉贤、南汇、崇明县。
市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0%(其中中心城区约占4%,城乡结合区约占46%,),市区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1.9%,全市非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3%(其中市区约占68.4%,郊县约占4.6%)。
❻ 浙江嵊泗会划归上海吗
不会的,以前嵊泗曾经划到上海,后来有从新划到舟山专区,以后不会划到上海的。
❼ 上海的深水港,为何建到了浙江的舟山洋山港
根据历史原因看,上海自古以来是没有深水港的,而浙江洋山县有一个深水港的地方。实际上,洋山深水港在区域划分上属于浙江省,但在经营管理上属于上海。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洋山这个深水港其实是上海的飞地,但它只是地理位置在浙江省。繁荣昌盛的长江口其实就是我们的上海,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发展这种港口贸易。也正因为如此,上海有了东方明珠的美誉。
后来,上海找到了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在浙江省舟山市一个县城旁边建一个深水港,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洋山。上海之所以选择洋山,是因为它的水深达到15米,地理位置也离上海很近。由于这个原因,使这两个地方的合作得以更加密切,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❽ 怎么从嵊泗回到上海
从嵊泗码头坐快艇到小洋山,再从小洋山乘大巴到上海南浦客运站,全程3个小时左右可以抵达上海。
嵊泗客运中心问询电话:0580-5078323
❾ 嵊泗县应该划给上海吗
嵊泗县确实跟上海的联系更紧密。
连邮政编码都是用上海的。
与外界唯一的车客渡通上海,不通浙江。
辖区内的洋山深水港,也是上海管辖港务。
所以划给上海,只是实至名归。
❿ 舟山什么时候并入上海!!!
舟山并入上海的希望并不大,上海要收的话最多也只会收嵊泗县(嵊泗列岛)
跟你说个事吧版,洋山深水港刚建成权的时候上海有意思吧洋山一个地方并入上海。但是嵊泗政府没有同意,说要并就整个嵊泗划到上海。上海又不开心了。双方貌似拉锯了一段时间 后来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