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我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这有什么意义
中国和中东17国的贸易意义在于,推动我国出口发展,创造更多出口渠道,把中国制作送向全世界。所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和博览会的不断举办,标志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机制日益完善,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达到1034.5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中国愿与中东欧国家一道,凝聚合作力量,提升合作水平,进一步释放合作潜力,推动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2. 分析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欧盟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
欧盟新世纪最大规模的扩大是强化欧盟世界经济地位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苏东巨变的5年之后,中东欧国家即将加入欧盟。
其经济规模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贸易量占全球总量的1/3。更值得指出的是,构建跨大西洋自贸区的目标绝不仅限于拉动双方的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而且旨在自立新的贸易和投资游戏规则,进而影响整个全球化规则制定,继续保持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垄断地位和话语权。
二、欧盟制定世界经济规则的能力越来越强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制定游戏规则的能力取决于经济实力。由28个国家组成的欧盟是全球第一大自由贸易体,自身已实现了人员、商品、服务以及投资的完全自由流动。
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的不断变化,欧盟近年来一方面大力推进自贸战略,另一方面也在强化其所谓“贸易防御工具”。这种“攻防并举”之策旨在通过对外贸易为欧盟经济脱困。
三、汇率制度促使国家经济发展
欧洲的货币统一使欧盟的世界经济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这主要体现在欧元充当国际贸易币、国际官方储备货币以及国际私人证券投资货币的地位方面以及欧元对其他国家汇率制度的影响。
(2)中东欧贸易情况分析扩展阅读:
经济概况:
欧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又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2013年,欧盟28个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100欧元。
欧盟为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最大进出口方。欧盟对外贸易中,美国、中国、俄罗斯、瑞士为主要贸易伙伴。欧盟也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援助者,多边贸易体系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力量。
欧盟的诞生使欧洲的商品、劳务、人员、资本自由流通,使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欧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28国面积为242.0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亿。1992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8412亿美元(按当年汇率和价格)。欧共体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1992年外贸总额约为29722亿美元,其中出口14518.6亿美元,进口15202.7亿美元。
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提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由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3. 中国从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中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04年,《外交季刊》登过一篇文章“一个正常的国家”,作者是学者Andrei Shleifer和Daniel Triesman。他们针对当时西方媒体、学者和政治家将俄罗斯的情况描述得一团漆黑的情况,试图论证俄罗斯的情况虽然不那么好,但其实也不那么糟,是个“经济中等、政治凑合”的“正常国家”。之所以那么多人唱衰俄罗斯,大约一则是因为很多人还是把注意力停留在俄罗斯刚开始转型的那几年,二则因为苏联的历史地位,人们对俄罗斯的预期太高,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它。
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俄罗斯——乃至转型后的中东欧地区的,不仅仅是西方国家,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媒体和学界谈到转型后的前苏东地区,也是条件反射般地将它与“乱”、“崩溃”、“衰退”、“动荡”、“教训”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在很多中国人的脑海里,因为苏东的经历,“转型”成了“狼来了”里面的那个“狼”。
金雁的新书《从“东欧”到“新欧洲”》就是试图帮我们摘下有色眼镜,“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了解一个正常化的中东欧。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挑战迷思、破除成见的书。
成见之一就是转型之后,中东欧各国经济陷入崩溃边缘,民不聊生。由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动和贸易体系的重组,很多中东欧国家在转型初期的确经历过经济萧条、通胀飙升的阶段,但是转型的阵痛在90年代中期之后逐步让位于正常的发展。事实上过去十多年,除了金融危机时期和个别国家,大多中东欧国家都经历了相对高速的增长。比如,就人均购买力GDP来说,世行数据显示,捷克1990年是11209美元,2010年则达到25232美元;匈牙利则从8778美元上升到19764美元;波兰从5473升到19059美元;俄罗斯从9119升为18963美元;就连经历过战火的塞尔维亚,人均购买力GDP都从1997年的6407美元(最早可得的数据)上升为11719美元……也就是说,过去20年,大多中东欧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准基本实现了翻番。中国由于起点低,经济增长当然更快,但是即使如此,2010年中国的人均购买力GDP仍然只有6828美元,远不足以骄傲地“一览众山小”。
更关键的是,中东欧的经济发展没有带来急剧的贫富分化。从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指数来看,中国近年的基尼指数达到0.48左右,但是相比之下,捷克的基尼指数是0.26(2005年),匈牙利0.25(2009年),波兰0.35(2005年),罗马尼亚0.32(2008年),塞尔维亚0.26(2008年)……可以说,除了俄罗斯这个“特例”(2009年达0.43),中东欧地区尽管市场转型,依然属于地球上最平等的地区之一。
成见之二是,转型之后议会政治“吵吵嚷嚷”,政党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不错,走向议会政治之后,中东欧各国走向了多党政治。几乎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已经经历了几次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更迭。但多党政治是否就一定会导致过度的社会动员,造成社会动荡?未必。固然,有了议会政治,媒体上会多出议员们吵架甚至打架的不雅画面,但如果一个社会存在矛盾是必然的,那么把矛盾放到议会这个“容器”里让官员帮助百姓打“代理战争”,可能反而比让矛盾遍地开花要好。毕竟,议员们在议会里相互吹胡子瞪眼,总好过民众今天浇汽油自焚表达利益诉求、明天拿着刀去警察局砍人。
成见之三,则是我们多年来对“休克疗法”不由分说的批判,对“渐进改革”不由分说的拥抱。长期以来,一提到苏东改革,我们就想起休克疗法,而一提到休克疗法,我们就摇头叹息。金雁以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告诉我们:爱沙尼亚的改革很“休克”,但是它发展得很不错;白俄罗斯的改革很“渐进”,但是它发展得要慢的多;乌克兰从来没“休克”过,但是它的转型经济上几乎可以说是最失败;俄罗斯被视为“休克”的典型,但是它只适用过休克政策不到一年……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我们难以以“休克还是渐进”来鉴别改革的成败。在金雁的分析里,各个国家的历史遗产和改革原初状态,往往比分析其改革速度更有解释力。
事实上,在大多数中东欧国家,金雁指出,由于民主的政治框架,真正的休克疗法很难出台和推行。强大的工会力量和民主的讨价还价过程,使得多数中东欧国家改革进程“淅淅沥沥”。波兰的格但斯克造船厂私有化谈了五年,罗马尼亚的日乌河谷煤矿私有化谈了十二年,捷克的克劳斯据说是标准的新自由主义者,但其执政期间只能推行高税收高福利、反兼并反破产的政策。所以20年改革下来,多数中东欧国家没有改成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倒是改成了“福利国家”。相比之下,中国某些地方一个市长或者厂长,一拍大腿就可以卖掉一个企业或产业的做法,反倒是显得更“休克”。
摘下有色眼镜观察他国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想当然”。也许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他国,而是怎么看待自己。其实中东欧国家现在肯定还存在诸多问题:超前的福利政策可能导致寅吃卯粮的财政危机、经济对外的高度依赖性使得它在金融危机面前格外脆弱、某些国家极右翼政党的兴起令人担心种族主义的复苏、一些国家的选举争端让人忧虑民主是否在该地区已经稳固……但是,任何“正常”的国家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因为中东欧国家的问题而忽略其进步与发展,甚至以之为借口对自己的改革固步自封,就既是对他国的不公平,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了。也许从《从东欧到新欧洲》这本书开始,我们思考苏东转型时,思考的就不应当仅仅是其“教训”,而且也应该是其“经验”了。
4. 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将进入新时代了吗
自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在波兰华沙举行首次领导人会晤以来,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一是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中国同中东欧贸易额显著增长,进出口贸易额由2012年的520.6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679.8亿美元。2017年中国与中东欧贸易同比增长15.9%,快于全国贸易增速近5个百分点。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不断深入。中国设计建造的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2014年底竣工,中国企业承建的波兰弗罗茨瓦夫城市防洪设施、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等多个基础设施项目相继顺利竣工。由中国企业参与的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工程、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等重大合作项目继续深入推进。
六是经贸合作互利共赢。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世界贸易持续低迷时,中国从中东欧进口、在中东欧国家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2017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184.9亿美元,增长24%,高于全国进口增速近8个百分点。目前,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超过90亿美元,涉及机械、化工、通信、物流商贸、新能源、金融、农业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机遇。
5. 2018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如何
据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9.7%。其中,出口16.42万亿元,增长7.1%;进口14.09万亿元,增长12.9%;
贸易顺差2.33万亿元,收窄18.3%。按美元计价,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62万亿美元,增长12.6%;其中,出口2.48万亿美元,增长9.9%;进口2.14万亿美元,增长15.8%;贸易顺差3517.6亿美元,收窄16.2%。
年度进出口总值再上新台阶。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超过20万亿元;2018年,再创新高,超过30万亿元,比2017年的历史高位多2.7万亿元。
(5)中东欧贸易情况分析扩展阅读
特点
一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上升。201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7.64万亿元,增长12.5%,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7.8%,比2017年提升1.4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结构有所优化。
二是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势良好。2018年,我国对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7.9%、5.7%和11.2%,三者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2%。
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8.37万亿元,增长13.3%,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6个百分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潜力正在持续释放,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其中,对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希腊进出口分别增长24%、23.2%和33%。
6. 第四次中国一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于2020年6月在中国()举办
在中国宁波举行。
金融合作
1、与会方支持在自愿基础上加强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合作,为金融机构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尊重各国国情基础上开展合作创造良好监管环境。
2、与会方欢迎各国市场参与者在自身经济决策中使用多元化货币。中方鼓励符合条件的中东欧国家将人民币纳入本国外汇储备。
3、感兴趣的各方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银联体进一步开展合作,欢迎更多中东欧金融机构加入银联体。与会方愿探讨中东欧16国以外的欧洲金融机构以伙伴身份参与银联体合作的可能性。
4、与会方鼓励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应对经济数字化给税收带来的挑战方面加强沟通。
(6)中东欧贸易情况分析扩展阅读:
与会各方回顾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以下简称“16+1合作”)取得的成绩,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索非亚纲要》正得到有效执行。“16+1合作”已被证明是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务实、有益平台。
与会各方认为,“16+1合作”是17国共同支持开放、可持续的世界经济和以规则为基础、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体现。
各方重申将遵守《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和联合国三大支柱及透明、包容、公平、公正、务实原则。各方表示将致力于打击各种形式的腐败和贿赂行为。各方决心推进经济全球化,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鼓励全面落实《巴黎协定》。
与会各方将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和公平竞争原则,为外国公司在本国投资兴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