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市里流传这么一句话:七赔二平一赚。
但中国股市里,能赚钱的散户不会版超权过5%
希望打算新入市的兄弟姐妹们能仔细思量一下,自己凭什么进入这5%的队伍。
2、对股市新手学习的建议
第一步:了解证券市场最基础的知识和规则(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基础和交易两科,基本就能解决这一步)
第二步:学习投资分析传统的经典理论和方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投资分析科目,能初步满足这步的要求,另外还有些股市投资分析类的经典书籍,要看看)
第三步:在前两步基础上,对股市投资产生自己的认识,对股价变动的原因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理论
第四步:在自己对证券市场认识和理解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和工具体系以及交易规则
3、上述过程中,去游侠股市开个股票模拟账户做模拟操作,或者用极少量极少量的钱谨慎操作,这样理论结合实际效果会更好些。
4、股市上的绝大多数人希望直接把别人的方法拿来用,希望找到个神奇的软件或指标来帮助自己赚钱。这种思维是典型的以为找到屠龙宝刀就能威震江湖了,而实际上,如果没有深厚内力和高超技艺来驾驭,屠龙宝刀比菜刀的用处多不到哪里去。
努力提升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想在股市有所造诣之人的唯一途径。
Ⅱ 雪球 怎么实时知道高手的调仓记录
加高手关注,然后到自选里找到他,然后选调仓分析就OK了
Ⅲ 如何在一周内快速了解这个行业 雪球
一周之内真的能摸清一个行业?
在和咨询、投行、投资、猎头这些行业的人聊天的时候,我反复听到“一周”这个时间,于是我也开始好奇: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在一个星期之内了解一个行业?你们都是如何做到在一个星期之内摸清一个行业的?
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依然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也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高管。但是,你能了解一个行业的全局,现今状况、过去、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熟悉那个行业的行话,拿捏这个行业的基本信息。
这有什么用?
你能和那个行业内的人自如对话,你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结合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看到新的机遇,你能在你的客户面前让他刮目相看,你还能拿到一份好工作,了解你的上司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考虑什么...
所以我们邀请了两位嘉宾来和我们说,他们是如何做到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的。
第一期咨询公司的人如何在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
一默是恒嘉智略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销售无处不在》的作者。
他说:
“了解一个行业”这件事本身不太可能快速完成。不过,如果我们只是想摸清楚最基本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问对几个关键问题着手。这些关键问题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这个行业的链条是如何运转起来的?
1 这个行业的存在是因为它提供了什么价值?
2 这个行业从源头到终点都有哪些环节?
3 这个行业的终端产品售价都由谁分享?
4 每个环节凭借什么关键因素,创造了什么价值获得他所应得的利益?
5 谁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
6 这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
而信息获取的渠道,则包括:
1 金融投资机构的行业报告;
2 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
3 行业交流网站或论坛的热门帖子;
4 业内企业的培训课件;
5 参加行业展会或者论坛;
6 从业者的私下交流。
其中1-4,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
第二期 IT咨询公司的人如何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
有一个IT界的小牛,在IT咨询公司工作。
我问他:“做咨询是不是经常要在短时间内摸清一个行业啊?”
他说:“是啊。”
“要多久?”
“一个星期吧。”
“哈哈,一个星期就可以?能打败那个行业的多少人? ”
"90%吧。"
他就是我们今天的嘉宾,熊节。他在IT咨询公司ThoughtWorks已经工作8年了,也是《重构》的译者,看看他的经验之谈吧:
五天之内,三步读懂一个行业
作为职业咨询师,在很短时间内熟悉一个行业,是我经常要面对的工作内容,我也很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得。根据我的经验,对于掌握了基本商业知识的咨询师而言,一个星期之内熟悉一个之前陌生的行业并非难事。当然一个星期不会让一个新鲜人成为行业专家,但是足以让一名咨询师在这个行业里顺利开展工作。
这有限的五个工作日,必须高效地利用。我的建议是分三步走:首先,确保自己不会乱开黄腔;其次,让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对话;第三,争取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 第一步:首先不要开黄腔
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首先应该了解这个行业里的领导企业——很可能正是你马上需要去服务的企业。了解一个领导企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它的财务报表。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都是公开的,并且通常会附上很有用的董事长致投资者函。阅读一份财报,就可以了解很多基本的信息:这家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主要业务、主要客户、收入结构、成本结构、员工规模、人才结构、战略方向、主要风险……即便你真正想了解的企业是非上市企业(比如华为),它也必定与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比如中兴)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阅读财报可以让你对这个行业里的主要玩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至于提一些太离谱的问题或者建议。
如何阅读财务报表,一个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杜邦分析法。我有一篇文章介绍过如何用杜邦分析法来解读一家知名上市企业(中兴通讯)的财务报表和企业经营状况,(文章见此)在我做了这个练习一年后,中兴通讯2012年中期财报报出巨亏,利润率持续走低正是导致该企业及其几家主要竞争对手从2012年起开始大幅裁员的直接原因之一。
花一天时间读完一两家企业的财报之后,接着就得下点死工夫,读一本这个行业的综述性书籍,例如对于保险行业我推荐《风险管理与保险》。读这样一本书的目的,第一是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惯例,比如你得知道财产险和寿险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所以它们的经营也会很不同;第二是掌握一些行业里的“黑话”,比如当你听到“承保”、“核保”时你得知道这都是指什么。我个人而言,读这本书是用业余时间,加起来用了8小时左右。
* 第二步:进入行业对话
做到了不开黄腔也还不足以跟行业里的CxO们展开对话,因为大家平时不会谈论那些最基本的东西。要进入一个行业的对话,你得了解这个行业当下的趋势。有些人会推荐跟行业里的朋友去聊天。但作为一个时间紧迫的内向型人,我个人更愿意以研究材料为主,与朋友聊天为辅。
行业趋势的最佳来源是麦肯锡之类管理咨询公司做的行业分析。我个人尤其推荐麦肯锡季刊(McKinsey Quarterly,http://www.mckinseyquarterly.com)发布的研究报告,以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http://www.economist.com/)的行业分析。从这两个网站搜出最近五年所有与你关注的行业相关的文章,花一到两天时间全部通读一遍,你应该就能把握住这个行业的脉搏。
在中国市场上工作,我们会担心来自麦肯锡和经济学人的分析不够“中国特色”。我的经验是,一方面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本土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3~5年的差距,也就是说欧美发达国家在三五年前发生过的应该就是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欧美发达国家一两年前发生过的应该会在一两年后在中国发生。比起“中国特色”,很多时候简单的市场规律和时间差更有效。
与此同时,在这整个一周时间里,你要让自己浸泡到这个行业的上下文中。办法很简单:订阅一堆与这个行业、与你想要针对的目标企业直接相关的新闻RSS,把其他的RSS频道都暂时屏蔽,在地铁上、咖啡馆里、床头上、马桶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这个行业、这家企业最近发生了什么。比如我在关注澳洲保险行业的阶段,就订阅了Google News的“australia insurance”关键字和我客户公司的名字,客户公司出什么重大理赔案或是高层人事变动,我能比客户的大多数员工还先知道消息,于是就有了很多可以谈论的话题。
* 第三步:以我为主,提出观点
开始这个连载的时候彭萦讲了一个故事,说某咨询公司的创始人要应聘者一周内给出一份行业报告,但回头他发现这些名校毕业生做的报告都没有一个亮点。且不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在我看来,“没有亮点”的症结恐怕就在于应聘者是“毕业生”:虽然是研究另一个行业,其实“亮点”的关键不在对那个行业研究得多好,而在研究者自身的专业技能。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看麦肯锡去年所做的中国寿险行业分析,首先你会发现它遵循了前面说的两步:数据详实,术语准确,而且把握住了行业脉搏。但它的亮点在于它指出了中国寿险行业的几大痛点,并且从战略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归根到底这才是行业里的CxO们期望你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拿出来的东西,也是你之所以要去快速了解这个行业的根本目的:快速了解一个行业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习能力,而是为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行业中得到运用。
所以关键在于把你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经验和这个行业的情况相结合,提出一点别人没有提过的东西。
所以,在做了前两步功课之后,你至少应该给自己留出一整天的时间来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1. 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痛点有哪些?
2. 哪些痛点对于业内人士是最紧迫的?
3. 如何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这些痛点结合起来?
其中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相对客观的。也就是说,你大可以把麦肯锡的寿险行业分析打印出来,扔掉最后的“解决方案”部分,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来尝试给它所列举的几大痛点寻找解决方案。如何用IT手段改善寿险销售?寿险行业需要何种人力资源战略?甚至何种MBTI人格更适合从事高水平的寿险服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提出观点这部分,就是专业人士站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命题作文,能不能讲出亮点,第一靠快速理解目标行业的小聪明,最重要的还是看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造诣。
Ⅳ 到现在在线人数最多的网络游戏是
现在有一款腾讯新推出的战斗网游,使命召唤OL。
这款游戏被许多玩家认为是本世纪动作网游的全新里程牌。
现在的网游泛滥,什么类型的都有,但是使命召唤OL属于很少的动作游戏。
可以体验枪械改造、连杀技能、跑轰战术、可以一边跑一边轰炸。将在7月25日开放测试。
FPS游戏中对战模式不断翻新,战斗临场感日益逼真, 让你享受血脉的喷张和实弹射击的快感
Ⅳ 居然这首童谣很恐怖,有没有人能分析出来
原本的里面是十个的
少的就是一个开膛手和老院长
其实也挺像第五人格的,都算是一个故事改编
其中睁开眼的是一个杀手
骗子是一个杀手
开膛手和老院长也是一个杀手
还有一个就是看到第八页
被骗子杀死的也是一个杀手,故事还没有结束,而其中五个是处于一种不停轮回被杀的状态。
猎枪的那个是除了睁开眼,其他人都是要杀他的
Ⅵ 如何看待雪球草根基金
随着雪球私募江湖排行表最新净值发布,非常残酷的结果出来了,大部分私募业绩不尽如人意,甚至有基金由于巨亏清盘了的。只有小部分基金获得优异成绩。前一段时间雪球力推的大V,DAVID自由之路业绩一般,仅仅小亏一点就被很多人质疑。下面我分析一下草根私募的问题所在,供大家在选择私募时参考。
草根私募募集资金的来源是互联网,互联网是个巨大的放大器,会把基金经理的能力放大10倍以上,也会把失误宣传放大10倍,这是双刃剑。很多草根基金经理经常在雪球上发各种文章,宣传各种看法,一旦看法验证,马上会被无数网民知道,于是诞生一个又一个先知。殊不知,看对和做对相差喜马拉雅山这么远的距离!做对和重仓还得加上马里亚纳海沟的距离!所以看对的人多,赚钱的人少,赚大钱的更是少之又少。雪球提供了这么一个巨大的放大器,所以雪友们在里面嘚瑟不止,个个期望浑水摸鱼,博取功名,一夜成名获取利益。
所以不仅看这个人的观点对否?还得看他对应的操作以及最后的回报。从而才知道这个人的真实水平。记住索罗斯在他手下基金经理做空英镑时,索罗斯说的话:仓位,仓位,仓位,这才是最重要的。机会来临时,你敢不敢下重手?
草根私募还有个通病,自己的小钱玩的时候得心应手,怎么玩怎么有,一旦发私募,尤其是业绩好的时候,雪球又一大力吹捧,资金规模会短时间急剧扩大。韭菜就是乌合之众,互联网的钱都是乌合之众,来去匆匆,穷人是没有耐心等待慢慢获利的,他们期望的是一夜暴富。所以一旦一个私募在雪球上被大力吹捧,经常上榜时,就要提高警惕了,你很可能是追高买入者。
雪球上一个私募成名往往是几个月就爆得大名,再把过去一二年的业绩一嘚瑟,马上吸引资金蜂拥而至,迅速规模扩大5-10倍以上,而基本所有的草根私募没玩过大钱,一夜暴富,过去的招数全部失灵,小快灵变成大慢笨,于是相当长时间缓不过劲,业绩也就一落千丈。但他们又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不愿意封盘,而宁愿扩大规模享受白得的管理费,甚至以收取管理费为主要获利手段。在金钱面前,人人都会失去理智和内敛。谁说的,这是一个名利场。
看看过去雪球上成名的私募不都是这样在成名后沦落的。所以保持独立思考,不听信忽悠,投资知名度低一点,能力强一点的私募往往获得更好回报,一旦他成名,就该撤退了。
雪球的名气和你投资他获利是成反比的,这是基本规律。是不是一棍子把雪球和雪球大V都打死了?@不明真相的群众 ,但这是自然规律,作为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老道的投资者,我是中国敢说真话的极少数人之一。
什么样的私募是不受规模限制的?最主要看他的投资方法,投资标的,一般而言价值投资者容纳资金规模大,投资标的是大标的的,比如大股票,大的ETF之类就不容易受限于规模,基金经理还得严格自律,一旦规模超过自己的能力,就要及时封盘,不再扩大规模,不接受新的投资者,放弃短期利益,追求更长远的利益。可惜我这个建议从不被人接受,利益面前长远的东西都很苍白。
Ⅶ 马上有个雪球朝我打过来其他小伙伴也加入到了这场战役中
考点: 握手问题 专题: 传统应用题专题 分析: 每人都向其他每个小朋友掷一个雪球,那么每个人就要向其它4人掷雪球,需要掷4个雪球,一共就是掷5×4个雪球. 5×4=20(个) 答:一共掷出20个雪球. 故选:C. 点评: 解决本题要注意:甲掷向乙,与乙掷向甲是不同的,所以不用除以2.
Ⅷ 雪球股票手机软件怎么被下架了
下架就下吧,就当做不要处理了
Ⅸ 雪球怎么看营运能力分析
雪球不是上市公司,它的财务报表可以不公开,雪球也确实选择不公开,所以查不到。
Ⅹ 在雪球的状态下为什么不一定能够排除陆地生命
当一颗新的系外行星被发现的时候,天文科学家们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便是该星球是位于可居住区域、还是其他地方。因为,这个标签可直接影响该行星的温度环境是否允许液态水存在,虽然,我们在考虑生命演化的条件时并不只是进行这样单一的判断。在众多外星世界中,有一种行星类型被称为雪球行星,它们是和地球类似的行星,但其海洋却一直冻结到了赤道,冰川生长、极地冰盖膨胀,有时候甚至达到几公里厚。但科学家们通过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这样的冰冻外星世界,也比之前人们之前以为的更能支持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雪球状态并不能完全排除陆地生命,在这样的冰冻世界仍拥有可居住的土地。
雪球行星和地球冰河时代的关联
在我们的地球历史上,至少经历过一次、也许多达三次的“雪球阶段”,当地球上的生命经历这些对生命不友好的阶段之时,幸存的唯一生命形式便是海洋微生物。这也是为什么,当科学家们看到恒星可居住区域内的系外雪球行星时,该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便成为了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问题。就冻结的程度而言,雪球行星比地球更彻底,即使是在冰河时代,位于地球赤道的海洋仍然是没有冰的,而雪球行星上的所有海洋,都无一例外地被冰覆盖,其中包括了任何位于赤道的海洋。但科学家们仍然认为这些行星是可居住的,因为在它们的表面上并没有液态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