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济情况而定,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可以说是一对对冲投资工具。一版般股票市权场好的时候,债券市场低迷;相反的,债市好的时候,股市低迷。去年的经济情况是债券比股票好,今年的情况是股票比债券好,经济周期时期不同而已。
债券基金大致可以分为3类:
1. 纯债券基金:只持有债券类资产,安全。
2. 可以打新的债券基金:可以用一部分钱来申购新股,基本上也是安全的。
3. 混合债券基金:有一少部分钱投资二级市场或打新,这样自然也要承担股票市场风险。
股市和债市有时是对立的,股市下跌时会有资金抽出炒债,同样股市上涨时资金会回流股市,债市就有可能下降。
㈡ 为什么股票涨不起来:详解债市和股市的关系
涨也是有级别的,现在是不可能有日线级别,周线级别的上涨的,往小级别上来看比如30F 5F,只要是向上段,都可以解读为上涨。一只股票上涨,庄家推动股价上行是需要代价的,真金白银要花出去,换你当庄家也一样,赔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干,在大趋势就是盘整震荡期间,股票上涨就是板块轮动下,今天这个板块,明天那个板块,并且涨得慢,跌得快。股票上涨要有炒作的热点,比如重组、并购、财报盈利,利好消息等等一旦有,别贪多,有利润就出,因为迎面而来的就是快速下跌,跑慢了,利润就没有了,反而挨套。债市,股市我觉得压根就没有任何关系,只有拿来影响我们分析的因素之一罢了。你考虑得越多,制约你,影响你分析的因素就越多,判断就容易出错。打个比方:有些股票都ST了,前段时间的什么泰电器,都吵着嚷着要退市了,还有是有多人买,也有好多人挣钱了,这又怎么说。股市就是个投机的地方,官免堂皇的理由说再多也难掩其投机本质,该涨的有炒作热点的,不管你大盘如何,还是蹭蹭的往上涨。至于大方向的,宏观的了解下就行,知道其相互关系及原理,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比如最近钢铁和水泥涨价了,涨得很厉害,股票呢,涨了多少?个人浅见,有道理无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愿能帮到你
㈢ 为什么股票涨了,债券就跌了,不都是有价证券吗,为什么成反比
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简单讲,存款利率提高,资金流向存款,债券价格下跌;存款利率降低,存款收益率降低,资金流向债市。债券的未来收益率是固定的,发行时已经确定了预期收益率和到期日已经确定了。债券的价格是该债券预期收益的贴现值,预期收益是固定的,若贴现率即当前银行存款利率上升,债券的贴现值越小,则现在债券的价格越低。
债券收益率与基础利率之间的利差反映了投资者投资于非国债的债券时面临的额外风险,因此也称为风险溢价。可能影响风险溢价的因素包括:
1.发行人种类。不同的发行人种类代表了不同的风险与收益率,他们以不同的能力履行其合同义务。例如,工业公司、公用事业公司、金融机构、外国公司等不同的发行人发行的债券与基础利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利差,这种利差有时也称为市场板块内利差。
2.发行人的信用度。债券发行人自身的违约风险是影响债券收益率的重要因素。债券发行人的信用程度越低,投资人所要求收益率越高;反之则较低。
3.提前赎回等其他条款。如果债券发行条款包括了提前赎回等对债券发行人有利的条款,则投资者将要求相对于同类国债来说较高的利差;反之,如果条款对债券投资者有利,则投资者可能要求一个小的利差。
㈣ 为什么股票大涨,债券型基金反而大跌
股票大涨,债券型基金反而大跌是因为一般股票市场好的时候,债券市场低迷;专债市好的时候,股市属低迷。加息也会导致债券品种的下跌,债券市场也同样低迷。
相对于投资人自己直接投资债券,购买债券型基金可享受多种特殊待遇,获得更高收益。例如,可以间接进入债券发行市场,获得更多投资机会;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持有付息更高的金融债;可以进入回购市场。
(4)股市跌债市就涨吗扩展阅读:
债券型基金享受融资申购新股和无风险逆回购利息收入的超级机构投资者待遇;基金现金资产存放于托管银行,享受1.89%的同业活期存款利率。
债券型基金利率远高于居民和企业0.72%(含利息税)的活期存款利率;享受各种税收优惠。申购、赎回时均不必交纳印花税,所得分红也可免交所得税;还可享受基金进行债券投资的低交易成本。
㈤ 债市下跌对股市是好吗
债市与股市一直表现出以下关系:
1、当股市开始走牛时,债市牛市进入最后阶段,当大部分人都知道股市牛市来临时,债市开始走熊。
2、当股市从牛市转为熊市时,债市跌最后一波,当大部分人都知道股市熊市来临时,债市开始走牛。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经济周期决定的。
经济进入复苏期后,社会各行业平均利润率逐步升高,而贷款利率其实就是各行业平均利润率,所以银行利率停止下降,但此时银行利率还在最低点,社会流动性也充足,债市靠惯性进入牛市的最后一波。因为经济复苏,股市开始进入牛市。
股市走牛一段时间后,因为资本的逐利性,大量投资者开始从债市撤退;债市经过长期上涨,其收益率也远远低于股票的分红率;利率的开始上涨导致债市基本面逆转。债市开始走熊,而股市继续走牛。
随着经济由复苏进入繁荣,社会各行业平均利润率到达高峰,股市进入牛市最后阶段,债市继续走熊。
当经济由繁荣进入危机期,为了应对危机,国家还在不断收紧流动性,社会各行业平均利润率也开始下降,经济滞涨,股市和债市同时下跌。
当经济由危机进入萧条期,国家开始逐步放松货币,但社会各行业平均利润率仍然在下滑,贷款需求下降,大量宽松出来的银行资金首先进入债市;经过漫长下跌,债市的收益率在历史高位,具有投资价值;当大部分人都知道熊市来后,资金开始从股市向债市转移,导致债市开始走牛。去年美国国债居然上涨了18%,5年期国债年收益率只有0.65%,主要就是因为美国经济去年在萧条期,今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股票就成为最好的投资标的。
中国经济因为政府的过度干预,经济周期变换较快,现经济明显是衰退萧条期,但未来可能复苏,也可能滞涨,但愿是复苏吧。
中国的债市相比股市,制度较完善,参与者大多为机构和理性投资者,趋势性更强,在股市熊市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债市来判断股市所处的阶段,当债市进入牛市的最后疯狂时,股市的牛市也就到来了。
㈥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关系
债市与股市的关系有:债市与股市同向变化;债市与股市反向变化;债市与股市其中一者变动较缓或基本不变,其中一者变动较大。
1、股票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管理层次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市值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2、股票市场以债券市场为中心,股票市场对企业管理中所需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和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决策谋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所进行的全面管理。
3、股票市场职能的控制性决定了必须以债券市场要素为中心。股票市场的职能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评价。其中,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处于关键地位,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6)股市跌债市就涨吗扩展阅读:
股票市场特点
1、有一定的市场流动性,但主要取决于当日交易量(交易量取决于投资人心理预期)。
2、股票市场只在纽约时间早上的9:30到下午4:00(中国市场为下午三点)开放,收市后的场外交易有限。
3、成本和佣金并不是太高适合一般投资人。
4、卖空股票受到政策(需要开办融资融券业务)和资本(约50万)的限制,很多交易者都为此感到沮丧。
5、完成交易的步骤较多,增加了执行误差和错误。
㈦ 债券基金,在股市下跌时,会涨为什么现在股市成天跌,债券基金也在跌呀
有的时侯会出现股市下跌,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导致债券价格上涨,债券基金的回净值也就相应上升答,但并不是绝对情况.最近有较强的加息预期,加息会导致债券现有品种的下跌,债券市场也同样低迷,所以债券基金收益情况也不好.还有就是各只基金的资产配置不一样,有的债券基金配置了一定比例的股票.
㈧ 股市和债券市场的运行走势是相反的吗
在很多时候是相反的。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信心,资金就要撤出,但资金也需要保值或者有效利用起来,这个时候债券市场就是一个好去处。从总体相关性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存在跷跷板效应。
跷跷板效应,一个名称所代表的两种产品被分置于跷跷板两端,当一种上来时,另一种就要下去。当然,有权认为,在某一点上跷跷板出现了平衡,两种产品的平均收益大于其中任何一种产品的收益。
但实际上,竞争对手不会容忍这种平衡,会毫不留情地把位置挤掉。这还是一种自己打败自己的结果。
(8)股市跌债市就涨吗扩展阅读:
在不同期间,股票价格波动和债券价格波动时而同向变化,时而反向变化。在2002年初到2004年底期间,股票价格波动与债券价格波动基本呈现出同向的变化趋势;但是从2005年开始,两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反向变化。
在前一个阶段,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2,在后一个阶段两者的相关系数是-0.63。因此,股市和债市在2002年到2004年的3年时间里表现出强烈的协同效应;而在2005年初到2009年9月这将近5年时间里,表现出较强烈的跷跷板效应。
对这种差别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前一段时期中,股市波动性相对不剧烈.计算得到,2002年到2004年期间,上证指数的波动标准差是20.9,只有全样本波动性的三分之一。这种股票市场的较低波动性不足以引起投资者的股票和债券的资产组合发生大规模的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跷跷板效应
㈨ 一般来说 债市股市涨跌和利率变动方向相同对还是错
一般而言,股市涨跌与利率波动刚好相反,但没有精准到利率上涨1%股市就下跌2%的层面。
当利率上涨时,人们会倾向于把手中的钱放入银行,从而使可用来投资股市的钱变少,进而间接造成股市下行成为大概率事件。
毕竟这只是从概率角度分析,既然是概率就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就不能作出准确的说明。何况人们存款还是投资也有一个心里的临界值,比如利率高于5%可能人们会更倾向于存款,而低于这个数值哪怕近期有一点上涨人们也未必会选择存款。
投资是个博弈的事儿,没有非黑即白的差别,所以,还是客观情况客观分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