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智商与智商的较量:评新浪毒丸计划击退盛大
毒丸术(Poison Pill)就是反收购措施的一种,它在美国的使用相当普遍,也被称作毒丸计划,于1985年在美国的特拉华州法院被判决合法化。毒丸计划是反对恶意收购的股东权益计划,正式名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最早起源于股东认股权证计划,当上市公司面临收购威胁时,其董事会启动“股东权利计划”,向普通股股东发行优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购,股东持有的优先股就可以转换为一定数额的收购方股票。通过股本结构重组,降低收购方的持股比例或表决权比例,或增加收购成本以减低公司对收购人的吸引力,达到反收购的效果。
毒丸计划与反并购紧密相关,是很好的事前防御准备。它有助于抑制敌意收购,在公司内部多种防御策略选择中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有一定远期前景的公司出现暂时性股价暴跌,则这些公司极易成为被收购目标。作为防御性条款,正常情况下,毒丸计划体现不出其存在价值。但公司一旦遇到恶意收购,或恶意收购者收集公司股票超过了预定比例时,“毒丸”的作用就立刻显现出来。所以,这些公司一般会在企业章程中作出特别规定:例如规定一旦遭遇恶意收购者,收购者须向企业的各种利益主体,包括原有的股东、债权人以及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支付一笔可观的补偿金额,从而给收购设置极高的附加成本,驱赶潜在的套利者;再比如采取出售、分拆被收购者看重的优良资产、增加企业的负债额、向股东发放额外红利等一般性的财务性措施,以降低恶意收购者的收购价值。
随着并购与反并购的不断升级,毒丸计划发展到包括“股东权利计划”、“负债毒丸计划”和“人员毒丸计划”等等。具体有:
其一,股东权利计划。该计划表现为公司赋予其股东某种权利,多半以权证的形式体现。权证的价格一般被定为公司股票市价的 2~5 倍,当公司被收购且被合并时,权证持有人有权以权证购买新公司的股票。
其二,负债毒丸计划。该计划指目标公司在恶意收购威胁下大量增加自身负债,降低企业被收购的吸引力。例如,目标公司发行债券并约定在公司股权发生大规模转移时,债券持有人可要求立刻兑付,从而使收购公司在收购后立即面临巨额现金支出,降低其收购兴趣。
其三,人员毒丸计划。该计划指目标公司全部或绝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共同签署协议,在目标公司可能被收购、并且高管人在收购后将被降职或革职时,全部管理人员将集体辞职。这一策略不仅保护了目标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且会使收购方慎重考虑收购后更换管理层对公司带来的巨大影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管理层阵容越强大、越精干,实施这一策略的效果将越明显。当管理层的价值对收购方无足轻重时,“人员毒丸计划”也就收效甚微了。
新浪在面对盛大收购的时候,就是采用了毒丸计划。新浪“毒丸”计划的核心是:如果盛大及关联方再收购新浪0.5% 或以上的股权,购股权的持有人(收购人除外)将有权以半价购买新浪公司的普通股。现有股东可以行使权利以半价增持新浪股权,以图摊薄盛大持股,令收购计划无功而回。从目前股权构成来看,盛大已经是新浪的第一大股东。盛大如果持股超过51%,就会自动成为新浪董事会成员,目前盛大可以作为股东参加今年9月30 日之前的股东大会,如果届时各种股东允许,盛大就可以进入新浪董事会。但是,新浪董事会是铰链型结构的。即新浪董事会共有9名成员,设有补偿委员会(陈丕宏、陈立武、段永基)、审计委员会(陈立武、曹德丰、张懿宸)、股份管理委员会(姜丰年、汪延)。董事会的9名董事共分为三期,任期3年且任期交错,每年只有一期董事任职期满,进行新的董事选举。因此,如果收购方盛大不能重组新浪董事会和管理层,哪怕他有再多的股份,也等于没有收购,因为没办法实施改组和展开新的战略。根据“毒丸计划”,盛大如果想达到股权的20%,就必须付出已经付出的2.3亿美元的一半。可以看出,毒丸计划客观上稀释了恶意收购者的持股比例,增大了收购成本,或者使目标公司现金流出现重大困难,引发财务风险,使恶意收购者一接手即举步维艰,让收购者感觉好似吞下毒丸,最终实现反收购的目的。
❷ 吞并或你太强势使许多企业倒闭,是一种没有道德的行为吗
没办法。这以是社会的生存基本的。
❸ 新浪真的被盛大收购了
白痴,盛大和新浪在资产上差距不大吧,新浪是三大门户之一,就连网络用到的搜索库也有1/3是新浪的。光是这一个流量收费,就是个天文数字。其他还有广告,自身网站商品等等。
盛大,恩恩,游戏领域第一,藐视,新浪现在也进军游戏行业了,新浪的网游应该有吧,不过记不得了。。。。。
新浪被盛大收购!!! 藐视,你在说天文笑话……
❹ 盛大为何收购新浪
时代在前进,企业要发展,盛大要赚钱,收购了新浪
❺ 敌意收购有哪些经典案例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
案例一:
1989年KKR敌意收购的 Nabisco烟草公司
过程:起初西尔逊雷曼哈顿公司想收购RJR Nabisco烟草公司,每股出价75美元。
KKR听到消息后迅速将出价提高至90美元。
随后,福斯特曼·利特尔加入收购竞争,KKR立即将出价提高至109美元。
RJR Nabisco烟草公司的管理层则在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和所罗门兄弟的帮助下发起了反收购,将价格抬高至112美元。
最后RJR Nabisco烟草公司董事会接受了KKR公司109美元的价格。
在收购与反收购的激烈争夺中,除了雷曼兄弟和所罗门兄弟外,摩根斯坦利、高盛和美林等顶尖投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也都纷纷卷入,为交易各方提供财务顾问或资金支持。
结果:这宗敌意收购涉及金额高达311亿美元,KKR却只动用了3000万美元的自有资金。
311亿美元的交易纪录一直保持了17年,直到2006年才被打破。如果按照美元不变价格而不是名义价格计算,迄今还没有任何一宗交易涉及的金额超过它。
这桩交易被记录在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RJR Nabisco的陨落》中,后来还被拍成电视剧。
案例二:
过程:盛大同控股股东地平线媒体有限公司一起通过公开股票市场交易收购了新浪公司(Nasdaq:SINA)大约19.5%的已发行普通股。
而且,盛大已经按照美国证券法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Schele 13 D报告,该公司在报告中表明了对所持有新浪股票的受益所有权,同时还公布了相关交易以及其它需要在Schele 13 D中报告的特定内容。
紧接着,2月19日23时,新浪CEO兼总裁汪延代表管委会发给全体员工一封信,表明了新浪不被控制不受影响的态度。2 月24 日,新浪正式表态,不欢迎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控制新浪,同时其管理层抛出“毒丸”计划,以反击盛大收购。
根据Nasdaq 数据显示,盛大此时的市值约为21.3 亿美元,新浪是12.9 亿美元。在一般情况下,新浪可以以每份购股权0.001美元或经调整的价格赎回购股权,也可以在某位个人或团体获得新浪10% 或以上的普通股以前(或其获得新浪10%或以上普通股的10天之内)终止该购股权计划。
结果:最终盛大只能无奈放弃新浪。
案例三:
南孚电池在电池生产行业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
过程: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简称“基地福建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也就是说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南孚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相反,南孚的资金很充裕。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的!”
做为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业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看中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时机一到便将其所持股份抛售,从股票升值中赚取巨额利润。南平市政府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的举动无疑是“引狼入室”。
南孚后来被出卖给竞争对手的厄运便由此开始了:首先是百孚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让了中国电池8.25%的股份。接着,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美元获得了原属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国电池股份。2002年,外方股东又收购多达1000万美元的中国电池股份。至此,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而它们对南孚的控股也已达到了72%。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上市。
外方股东等不及了,它们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外方股东的总投资约为4200万美元,一下子净赚了5800万美元!
结果: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
短短几年时间,南孚由中国电池生产业的巨头变成了其竞争对手的子公司,而且这个竞争对手曾是它的手下败将。
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现在好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
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
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
南孚正渐渐地失去活力。南孚被并购,不仅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南孚被收购后不久,原总经理陈来茂便黯然辞职。
十几年的辛勤奋斗换来的知名品牌—“南孚”,已经是别人的了。
❻ 在盛大新浪案中,所谓的“毒丸计划”是什么意思
在所有反收购案例中,毒丸(poisonpill)长期以来就是理想武器。毒丸计划是美国著名的并购律师马丁·利普顿(MartinLipton)1982年发明的,正式名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最初的形式很简单,就是目标公司向普通股股东发行优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购,股东持有的优先股就可以转换为一定数额的收购方股票。
在最常见的形式中,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收购了目标公司一大笔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时,毒丸计划就会启动,导致新股充斥市场。一旦毒丸计划被触发,其他所有的股东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这样就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继而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从而达到抵制收购的目的。美国有超过2000家公司拥有这种工具。
“毒丸”计划一般分为“弹出”计划和“弹入”计划。“弹出”计划通常指履行购股权,购买优先股。譬如,以100元购买的优先股可以转换成目标公司200元的股票。“弹出”计划最初的影响是提高股东在收购中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如果目标公司的股价为50元,那么股东就不会接受所有低于150元的收购要约。因为150元是股东可以从购股权中得到的溢价,它等于50元的股价加上200元的股票减去100元的购股成本。这时,股东可以获得的最低股票溢价是200%。
在“弹入”计划中,目标公司以很高的溢价购回其发行的购股权,通常溢价高达100%,就是说,100元的优先股以200元的价格被购回。而敌意收购者或触发这一事件的大股东则不在回购之列。这样就稀释了收购者在目标公司的权益。“弹入”计划经常被包括在一个有效的“弹出”计划中。“毒丸”计划在美国是经过1985年德拉瓦斯切斯利(DelawanceChancery)法院的判决才被合法化的,由于它不需要股东的直接批准就可以实施,故在八十年代后期被广泛采用。
❼ 以下反收购策略中哪些是管理层反收购策略
目标公司进行反收购的技术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黄金降落伞”;
2.“分期分级董事会”技术;
3.双重资本结构;
4.“毒丸”防御;
5.MBO;
6.邀请“白衣骑士”;
7.收购与剥夺;
8.帕克曼战略;
9.提起诉讼;
10.股票回购;
11.超级多数条款;
12.公平价格条款。
❽ 盛大网络收购新浪的动因是什么
你说的是盛世网赚平台吗
❾ 如果公司盛大并购新浪,应该用盛大资产里的钱买新浪的股票吗
公司可以买。但是一次性买的话,会被新浪发现啊。盛大当时是参与新浪并购专大战,属于阻击新属浪。在二级市场里5%的买卖会触及收购要约条件,需要公告。5%以下是不需要的,如果公司一次性买的话,需要公告的,新浪不可能卖给他们,所以他们几个人合买4%点多,然后再集中卖给另外一个人。这就达到了控股。也就是阻击新浪,俗称举牌。 不过07年全卖光了,盛大控制不了新浪,所以达到获利退出了。
❿ 盛大新浪案中,四通为什么抛售股票
据报道,收购的事发后段永基还曾同陈天桥晤谈过,只是未能达成一致而已。
据接近段永基的人士分析,在当前的新浪迷阵当中,老段真正希望达成的局面就是能够同陈天桥形成类似于自己同史玉柱的合作关系-段将自己在广电领域以及新浪方面的布局付于陈天桥,而陈天桥也能够像史玉柱一般真心拥戴段,同其共同开拓网络文化产业的机会。
所以说在盛大成为新浪的第一大股东之后,段永基手下的四通控股(409.HK)就适时地发布公告称计划将以适当的时候以合适的价格转让其在新浪的股份,对盛大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