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上海碳源汇谷东旭光电

上海碳源汇谷东旭光电

发布时间:2021-07-22 08:58:42

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信息,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钉钉企典 数据来源:以下信息来自企业征信机构,更多详细企业风险数据,公司官网,公司简介,可在上面进行查询,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详询公司官网。



• 公司简介:



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03-25,注册资本null,法定代表人是王俊明,公司地址是上海市闵行区江川东路28号3幢2层02室,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与税号是913101180938006202,行业是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登记机关是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经营业务范围是新材料及其设备专业领域内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销售纳米材料、锂离子电池、涂料,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商注册号是310118002955113



• 分支机构:






• 对外投资



泰州烯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王俊明,出资日期是2016-07-19,企业状态是在营(开业),注册资本是15000.00万,出资比例是100.00%




股东



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比例50.50%,认缴出资额是3030.000000万

郭守武,出资比例21.11%,认缴出资额是1266.600000万

马圣杰,出资比例14.23%,认缴出资额是853.800000万

吴海霞,出资比例10.31%,认缴出资额是618.600000万

沈力,出资比例2.20%,认缴出资额是132.000000万

沈文卓,出资比例1.65%,认缴出资额是99.000000万




• 高管人员:



陈伟在公司任职董事

郭守武在公司任职董事

吴海霞在公司任职董事

王忠辉在公司任职董事

赵振凯在公司任职监事

王俊明在公司任职经理

王俊明在公司任职董事长

杨影在公司任职董事

沈力在公司任职董事


❷ 石墨烯电池“烯王”遭质疑,到底是怎么回事

‘烯王’的落地开启了石墨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时代。”东旭光电投资负责人、上海碳源汇谷董事长王忠辉表示:“该石墨烯技术是石墨烯在锂电池应用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石墨烯业界翘首以盼的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消息一出,很快资本市场的一些“猎手们”声称,“烯王”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电池,代表着我国在石墨烯技术上已领先于世界别国,将带来整个电池产业的变革。
关于石墨烯电池,“给智能手机充满电只要几秒钟,新能源车一次充电8分钟,可行驶1000公里……”近些年,在很多文章以及演讲场合中,人们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
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些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目前,好的电动汽车充一次电至少需花2个小时,大约可跑300公里,而这已经是极高的效率了,更多的电动汽车充一次电则需要花3-4个小时甚至是更多的时间。石墨烯电池概念的出现,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因此有关石墨烯电池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市场上引起很大的风浪。“烯王”落地,东旭光电的股价立刻就开启暴涨模式,一周涨幅曾达40%。数据显示,东旭光电在近20日的股价涨达60%左右。

1、目前制备石墨烯极其困难是学界共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石墨烯。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从石墨薄片中剥离出了石墨烯,他们二人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里的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层构成的蜂窝状晶格二维原子晶体,理论厚度仅为0.34纳米,其具有优异的电学、热传导、阻隔性等材料性能,因此其在电池领域的应用被很多人看好,称之为“材料之王”。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从石墨薄片中剥离出了石墨烯,他们二人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实际上,学术界一直对石墨烯有个共同的看法,即目前制造石墨烯的成本过高并且技术方面并不完善,若要实现工业化应用现在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比如要想获得电学和机械性能都最佳的石墨烯样品,依然需要依靠最费时费力费钱的手段——机械剥离法,即用胶带粘到石墨上,手工把石墨烯离析出来。2004年诺沃肖洛夫他们就是这么制备出石墨烯的。尽管所需的设备和技术含量看起来都很低,但问题是成功率更低,弄点儿样品做研究还可以,要是进行工业化生产,这样的手段毫无用途,就是掌握了全世界的石墨矿也没有任何商业价值。
2、号称能量产的多为石墨微片或畸形圆环,并非真正的石墨烯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尽管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能够增加产量、又能够降低成本的石墨烯制造方法,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真的能适合工业化低成本大规模推广生产的技术。一些厂家宣称可以量产百吨级别的石墨烯,其实量产出来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石墨烯物质。得到的除了单层的石墨烯,还有两层的、三层的甚至更多层数的石墨微片。
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用一些新的生产方法得到大量的单层的石墨烯,虽然一片石墨烯的中央部分是完美的六元环,但在边缘部分往往会被打乱,成为五元环或七元环。如果制成石墨烯产品,这些畸形环不但分布在边缘,还存在于每“一片”在做出来的石墨烯内部,成为结构弱点、容易断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鸿钧说,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没有任何缺陷的石墨烯才具备强大特性。否则,整个石墨烯产品的强度要被大幅削弱。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障碍,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电池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目前为时尚早。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博士刘冠伟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表示,即便是现在有企业宣称有新的石墨烯产品问世了,石墨烯在这种产品中也多是扮演添加剂的角色,其在电池领域也不例外。
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良明主要从事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以及传感器的研究,他说,现在石墨烯作为单一的产品还未有应用突破,在东旭光电宣称的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中,石墨烯在其中仅仅是导电或者是电极嵌锂的复合材料。
3、东旭光电公布的“烯王”参数真实性有待检测
石墨烯电池又被称之为超级电池,按照一些科学家们的设想,其应该是利用石墨烯材料打造的全新形态的电池。但是因为技术实现的困难,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这些年中国也并没有从全新体系下研发石墨烯电池,目前主流的设想是利用石墨烯改造现有的锂电子电池,东旭光电推出的“烯王”也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
正如专家所分析的,为了避免外界的非议和质疑,东旭光电自身的确没有将“烯王”直接称之为石墨烯电池,市场上盛传的概念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及外界的炒作。
尽管东旭光电方面也公布了“烯王”的一些参数。但是有业界人士表示,参数的真实性还有待检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离子学课题组组长黄学杰教授说,电池电性能主要有:比能量、能量密度、充放电倍率、循环寿命、日历寿命、安全性、自放电率、工作温度范围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设计。而东旭光电在发布会上只提到了充放电倍率、寿命、工作温度范围等三个参数,这种单独提出几个参数的讨论方法一般适用于科研论文,如果作为产品,就必须就电池性能的所有参数展开讨论。
“由于他们公布的参数不全,电池的能量密度究竟是多少,还无法判断,电池的性能究竟怎么样目前也不好做出评价。”刘冠伟表示。
在一些研究石墨烯的行业人士看来,“烯王”这样的石墨烯基锂电池实际上就类似于一个充电宝,或许能提高充放电速度,但对于电池的容量并没有什么改观。并没有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4、严谨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时不敢轻言”石墨烯电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离子学课题组组长黄学杰教授认为,目前在正极里添加少量石墨烯可以增加正极的电子电导而改善电池的放电倍率特性,但一般添加量不到百分之一,不能说加了一点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就变成了石墨烯电池。
更何况目前的石墨烯电池只是被添加了一些被称之为多层石墨烯的石墨片层成分而已。从理论上而言,单层石墨烯导电性最好,用于电池充电时间短,而层数越多导电性越差,用于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目前几乎没有企业敢声称自己是使用单层石墨烯造出了电池,更多的使用的只是石墨烯的混合物,确切地说是含有少量石墨烯成分的细小的多层石墨微片。
就是一些严谨的研究机构在发表权威论文时也不敢轻易用石墨烯电池的说法。2015年12月中旬,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研究团队在《科学》上发文指出,其研制出一种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一些媒体盛赞:“该材料具有极佳的电化学储能特性,可用作电动车的‘超强电池’,这种电池的最大亮点就是充电7分钟,行驶35公里。”而后石墨烯电池概念被爆炒。但上海硅酸盐所的官方网站给出的消息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黄富强带领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合成了一种有序介孔(中孔之意)少层碳的新型材料。”并且《科学》杂志上的这篇论文也没有提到石墨烯,而是碳材料。
据了解,黄富强在投稿过程中一直采用“介孔石墨烯”的名称,最后出版时改用少层碳。他们认为,外界将其超级电容器称作电池也不妥当。事实上,超级电容器确实并非电池,而是介于二次电池和传统电容器之间的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但是现在人常常混淆电容器与电池的概念,把现在利用石墨烯或者石墨多层微片制造的电容器当成了电池,国内外制造的超级电容器当成了超级电池。
5、炒作”石墨烯电池”概念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
在学术界看来,目前所热炒的石墨烯电池还是一个伪概念,目前所标榜的石墨烯电池并不存在。中国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布局石墨烯动力电池领域,然而真正拿得出可以大规模量产装机产品的几乎没有。并且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目前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石墨烯电池也没有。
在刘冠伟看来,现在很多公司炒作这个概念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他甚至表示,石墨烯材料本身具有的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等性质与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工业的技术体系也不兼容,因此应用的希望十分渺茫。

即使有石墨烯超级电池出现,相信这几分钟的充电功率会大到目前没有任何电压设备、电缆线能够承受住如此电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300家公司涉足石墨烯研究,包括IBM、英特尔、美国晟碟、陶氏化学、通用、杜邦等。其中,三星、IBM、东芝、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韩国成均馆大学等企业和高校具有较高竞争力。但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在石墨烯电池领域予以布局,相关的专利也十分有限,他们大都布局在柔性器件半导体显示屏等方面。
刘冠伟认为,在实验室做出一个快充的小电池很容易,但是要让它走出实验室,实现工业化生产,中间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例如对于“充电8分钟,行驶1000公里”的描述。某不愿具名的国内新能源车企技术总监认为,即使有这样的电池出现,相信这几分钟的充电功率会大到目前没有任何电压设备、电缆线能够承受住如此电压。
因此,目前石墨烯在电池上的应用,主要是和硅结合在电池负极里面代替原来的石墨,这样可以多吸带电荷,提升电池的导电率,减少充放电的电阻,性能提升效果也就仅限如此。事实上,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石墨烯电池所谓的颠覆性理论从未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尽管石墨烯可以做导电剂,促进锂电池快速充放,理论上能提高倍率性能,但若分散工艺不到位,混料不均,仍难以发挥效用。
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刘冠伟认为在新型柔性电池、器件、显示、催化剂方面,石墨烯可能是有前景的。但是在蓄电池方面,他并不看好。

即使有石墨烯超级电池出现,相信这几分钟的充电功率会大到目前没有任何电压设备、电缆线能够承受住如此电压
6、石墨烯太贵,即使制成电池,普通消费者也难以承受
刘冠伟说,在锂电池中应用,石墨烯主要起到的作用,一是导电剂,二是可能做电极嵌锂材料。其实,这两点,都是在和传统的导电碳/石墨竞争。“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导电碳/石墨多便宜么?都是论吨卖的,论克卖的石墨烯哪天能降到这个价?现在锂电池用的各种材料,都是一吨几万、十万左右的东西,而且天天承受着要求降价的压力,用石墨烯完全不现实。” 这主要是石墨烯太贵。一克上千的价格,这不是一般企业能够承受得了的。而数年前,石墨烯的价格曾高达每克5000元,远超黄金价格。另外,就是这样的电池造出来了,消费者也难以承受。
2016年4月,东旭光电收购上海碳源汇谷50.5%的股权,成为上海碳源汇谷的控股股东。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家专注于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应用技术开发的企业,在单层氧化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与工艺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化可使石墨烯产品制备成本大幅降低。
不过即使是这样,石墨烯的价格依旧不低,“购买的价格主要看你是做什么用,如果只需少量购买,价格是600元/克,需要的规模大的话,可以降低到几十元。”8月7日下午,上海碳源汇谷一位姓魏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可几十元每克的价格依旧在市场缺乏竞争力。“烯王”作为东旭光电自身的产品,尽管石墨烯的原料供应成本可以更低一些,但也不会低到那里去,在采访中魏姓销售人员已经否认了他们真实成本只有几元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根本就不是从我们这里流传出去的。”他说。这意味着用石墨烯作为电池材料的“烯王”未来必然要面临成本的考验。

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良明表示,即便是做负极材料,现在业内更倾向于使用硅,因为一方面硅的理论容量并不比石墨烯低,另一方面是硅的价格相对石墨烯而言要低得多。
近年来,有一些企业宣称实现了量产,石墨烯价格甚至下降到每克3-5元,但据行业内人士的说法,现在宣称已经实现量产的石墨烯并非真正单层的石墨烯,而大多是晶格缺陷较高、多层堆叠的石墨微片产品,只能保持石墨烯部分特性。
7、市场上大量膨胀石墨、石墨微片鱼目混珠
而在我国之所以有众多的企业加入到生产石墨烯电池的大军中,其与主要是使用的是石墨烯粉体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在石墨烯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方面,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个是石墨烯膜,一个是石墨烯粉。石墨烯膜的工业化生产起点高、技术要求强,一般的企业难以涉足。但是对石墨烯粉而言,却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因此,石墨烯粉体成为伪石墨稀概念和资本炒作的重灾区,除了严格意义上的石墨烯外,大量膨胀石墨、石墨微片在其中鱼目混珠。由于更薄且层数小于10个原子层的石墨微片具有石墨烯的某些特性,因此添加到电池中,会改善电池的一些性能,不明就里的人就会以为这是石墨烯在发挥作用了。
就是按照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标准,只有达到10个原子层以下的石墨粉体,才能被称为石墨烯粉体。然而,概念是一回事,实际是另一回事。企业向原有材料中添加石墨烯粉体,原子层数结构为5层还是10层,或者是更多层数的石墨微片,如果不是使用专业仪器,外人根本就不知道电池里面填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企业添加的粉体到底是不是石墨烯无人知晓。
其次,粉体中含有5-10层石墨粉体的比例是90%还是只有10%?其中杂质含量又是多少?什么是合格产品?目前也连行业标准都没有,各企业只能凭良心生产。最后,在应用时,企业到底添加了多少石墨烯粉体用于改善性能?产品性能究竟提高了多少,是90%、 50%、还是5%?其中多少性能的提高是因为石墨烯?这些却都还是一个糊涂账。
由于目前没有国家标准,这让整个行业混乱不堪。一些地方政府迫切希望打造石墨烯产业,拉动投资,也对这个产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近,有市场分析人士声称,目前我国石墨烯产品和高效蓄电池项目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实际上,当前我国石墨烯材料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受生产技术成熟度不高、产业化应用路径长等因素制约,石墨烯批量化生产尚未完全实现。有人认为,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就说我们的石墨烯电池已经可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完全是痴人说梦。
因此,一些清醒和业界人士认为,说中国诞生了石墨烯电池,为时尚早。

❸ 低成本,高性能水系钠离子光伏电池问世是颠覆还是噱

‘烯王’的落地开启了石墨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时代。”东旭光电投资负责人、上海碳源汇谷董事长王忠辉表示:“该石墨烯技术是石墨烯在锂电池应用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石墨烯业界翘首以盼的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消息一出,很快资本市场的一些“猎手们”声称,“烯王”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电池,代表着我国在石墨烯技术上已领先于世界别国,将带来整个电池产业的变革。
关于石墨烯电池,“给智能手机充满电只要几秒钟,新能源车一次充电8分钟,可行驶1000公里……”近些年,在很多文章以及演讲场合中,人们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
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些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目前,好的电动汽车充一次电至少需花2个小时,大约可跑300公里,而这已经是极高的效率了,更多的电动汽车充一次电则需要花3-4个小时甚至是更多的时间。石墨烯电池概念的出现,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因此有关石墨烯电池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市场上引起很大的风浪。“烯王”落地,东旭光电的股价立刻就开启暴涨模式,一周涨幅曾达40%。数据显示,东旭光电在近20日的股价涨达60%左右。

1、目前制备石墨烯极其困难是学界共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石墨烯。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从石墨薄片中剥离出了石墨烯,他们二人因此荣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里的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层构成的蜂窝状晶格二维原子晶体,理论厚度仅为0.34纳米,其具有优异的电学、热传导、阻隔性等材料性能,因此其在电池领域的应用被很多人看好,称之为“材料之王”。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从石墨薄片中剥离出了石墨烯,他们二人因此荣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实际上,学术界一直对石墨烯有个共同的看法,即目前制造石墨烯的成本过高并且技术方面并不完善,若要实现工业化应用现在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比如要想获得电学和机械性能都最佳的石墨烯样品,依然需要依靠最费时费力费钱的手段——机械剥离法,即用胶带粘到石墨上,手工把石墨烯离析出来。2004年诺沃肖洛夫他们就是这么制备出石墨烯的。尽管所需的设备和技术含量看起来都很低,但问题是成功率更低,弄点儿样品做研究还可以,要是进行工业化生产,这样的手段毫无用途,就是掌握了全世界的石墨矿也没有任何商业价值。
2、号称能量产的多为石墨微片或畸形圆环,并非真正的石墨烯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尽管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能够增加产量、又能够降低成本的石墨烯制造方法,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真的能适合工业化低成本大规模推广生产的技术。一些厂家宣称可以量产百吨级别的石墨烯,其实量产出来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石墨烯物质。得到的除了单层的石墨烯,还有两层的、三层的甚至更多层数的石墨微片。
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用一些新的生产方法得到大量的单层的石墨烯,虽然一片石墨烯的中央部分是完美的六元环,但在边缘部分往往会被打乱,成为五元环或七元环。如果制成石墨烯产品,这些畸形环不但分布在边缘,还存在于每“一片”在做出来的石墨烯内部,成为结构弱点、容易断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鸿钧说,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没有任何缺陷的石墨烯才具备强大特性。否则,整个石墨烯产品的强度要被大幅削弱。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障碍,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电池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目前为时尚早。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博士刘冠伟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表示,即便是现在有企业宣称有新的石墨烯产品问世了,石墨烯在这种产品中也多是扮演添加剂的角色,其在电池领域也不例外。
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良明主要从事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以及传感器的研究,他说,现在石墨烯作为单一的产品还未有应用突破,在东旭光电宣称的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中,石墨烯在其中仅仅是导电或者是电极嵌锂的复合材料。
3、东旭光电公布的“烯王”参数真实性有待检测
石墨烯电池又被称之为超级电池,按照一些科学家们的设想,其应该是利用石墨烯材料打造的全新形态的电池。但是因为技术实现的困难,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这些年中国也并没有从全新体系下研发石墨烯电池,目前主流的设想是利用石墨烯改造现有的锂电子电池,东旭光电推出的“烯王”也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
正如专家所分析的,为了避免外界的非议和质疑,东旭光电自身的确没有将“烯王”直接称之为石墨烯电池,市场上盛传的概念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及外界的炒作。
尽管东旭光电方面也公布了“烯王”的一些参数。但是有业界人士表示,参数的真实性还有待检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离子学课题组组长黄学杰教授说,电池电性能主要有:比能量、能量密度、充放电倍率、循环寿命、日历寿命、安全性、自放电率、工作温度范围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设计。而东旭光电在发布会上只提到了充放电倍率、寿命、工作温度范围等三个参数,这种单独提出几个参数的讨论方法一般适用于科研论文,如果作为产品,就必须就电池性能的所有参数展开讨论。
“由于他们公布的参数不全,电池的能量密度究竟是多少,还无法判断,电池的性能究竟怎么样目前也不好做出评价。”刘冠伟表示。
在一些研究石墨烯的行业人士看来,“烯王”这样的石墨烯基锂电池实际上就类似于一个充电宝,或许能提高充放电速度,但对于电池的容量并没有什么改观。并没有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4、严谨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时不敢轻言”石墨烯电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离子学课题组组长黄学杰教授认为,目前在正极里添加少量石墨烯可以增加正极的电子电导而改善电池的放电倍率特性,但一般添加量不到百分之一,不能说加了一点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就变成了石墨烯电池。
更何况目前的石墨烯电池只是被添加了一些被称之为多层石墨烯的石墨片层成分而已。从理论上而言,单层石墨烯导电性最好,用于电池充电时间短,而层数越多导电性越差,用于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目前几乎没有企业敢声称自己是使用单层石墨烯造出了电池,更多的使用的只是石墨烯的混合物,确切地说是含有少量石墨烯成分的细小的多层石墨微片。
就是一些严谨的研究机构在发表权威论文时也不敢轻易用石墨烯电池的说法。2015年12月中旬,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研究团队在《科学》上发文指出,其研制出一种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一些媒体盛赞:“该材料具有极佳的电化学储能特性,可用作电动车的‘超强电池’,这种电池的最大亮点就是充电7分钟,行驶35公里。”而后石墨烯电池概念被爆炒。但上海硅酸盐所的官方网站给出的消息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黄富强带领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合成了一种有序介孔(中孔之意)少层碳的新型材料。”并且《科学》杂志上的这篇论文也没有提到石墨烯,而是碳材料。
据了解,黄富强在投稿过程中一直采用“介孔石墨烯”的名称,最后出版时改用少层碳。他们认为,外界将其超级电容器称作电池也不妥当。事实上,超级电容器确实并非电池,而是介于二次电池和传统电容器之间的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但是现在人常常混淆电容器与电池的概念,把现在利用石墨烯或者石墨多层微片制造的电容器当成了电池,国内外制造的超级电容器当成了超级电池。
5、炒作”石墨烯电池”概念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
在学术界看来,目前所热炒的石墨烯电池还是一个伪概念,目前所标榜的石墨烯电池并不存在。中国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布局石墨烯动力电池领域,然而真正拿得出可以大规模量产装机产品的几乎没有。并且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目前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石墨烯电池也没有。
在刘冠伟看来,现在很多公司炒作这个概念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他甚至表示,石墨烯材料本身具有的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等性质与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工业的技术体系也不兼容,因此应用的希望十分渺茫。

即使有石墨烯超级电池出现,相信这几分钟的充电功率会大到目前没有任何电压设备、电缆线能够承受住如此电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300家公司涉足石墨烯研究,包括IBM、英特尔、美国晟碟、陶氏化学、通用、杜邦等。其中,三星、IBM、东芝、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韩国成均馆大学等企业和高校具有较高竞争力。但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在石墨烯电池领域予以布局,相关的专利也十分有限,他们大都布局在柔性器件半导体显示屏等方面。
刘冠伟认为,在实验室做出一个快充的小电池很容易,但是要让它走出实验室,实现工业化生产,中间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例如对于“充电8分钟,行驶1000公里”的描述。某不愿具名的国内新能源车企技术总监认为,即使有这样的电池出现,相信这几分钟的充电功率会大到目前没有任何电压设备、电缆线能够承受住如此电压。
因此,目前石墨烯在电池上的应用,主要是和硅结合在电池负极里面代替原来的石墨,这样可以多吸带电荷,提升电池的导电率,减少充放电的电阻,性能提升效果也就仅限如此。事实上,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石墨烯电池所谓的颠覆性理论从未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尽管石墨烯可以做导电剂,促进锂电池快速充放,理论上能提高倍率性能,但若分散工艺不到位,混料不均,仍难以发挥效用。
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刘冠伟认为在新型柔性电池、器件、显示、催化剂方面,石墨烯可能是有前景的。但是在蓄电池方面,他并不看好。

即使有石墨烯超级电池出现,相信这几分钟的充电功率会大到目前没有任何电压设备、电缆线能够承受住如此电压
6、石墨烯太贵,即使制成电池,普通消费者也难以承受
刘冠伟说,在锂电池中应用,石墨烯主要起到的作用,一是导电剂,二是可能做电极嵌锂材料。其实,这两点,都是在和传统的导电碳/石墨竞争。“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导电碳/石墨多便宜么?都是论吨卖的,论克卖的石墨烯哪天能降到这个价?现在锂电池用的各种材料,都是一吨几万、十万左右的东西,而且天天承受着要求降价的压力,用石墨烯完全不现实。” 这主要是石墨烯太贵。一克上千的价格,这不是一般企业能够承受得了的。而数年前,石墨烯的价格曾高达每克5000元,远超黄金价格。另外,就是这样的电池造出来了,消费者也难以承受。
2016年4月,东旭光电收购上海碳源汇谷50.5%的股权,成为上海碳源汇谷的控股股东。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家专注于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应用技术开发的企业,在单层氧化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与工艺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化可使石墨烯产品制备成本大幅降低。
不过即使是这样,石墨烯的价格依旧不低,“购买的价格主要看你是做什么用,如果只需少量购买,价格是600元/克,需要的规模大的话,可以降低到几十元。”8月7日下午,上海碳源汇谷一位姓魏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可几十元每克的价格依旧在市场缺乏竞争力。“烯王”作为东旭光电自身的产品,尽管石墨烯的原料供应成本可以更低一些,但也不会低到那里去,在采访中魏姓销售人员已经否认了他们真实成本只有几元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根本就不是从我们这里流传出去的。”他说。这意味着用石墨烯作为电池材料的“烯王”未来必然要面临成本的考验。

❹ 手撕单层石墨烯的成功率大约多少

‘烯王’的落地开启了石墨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时代。”东旭光电投资负责人、上海碳源汇谷董事长王忠辉表示:“该石墨烯技术是石墨烯在锂电池应用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石墨烯业界翘首以盼的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消息一出,很快资本市场的一些“猎手们”声称,“烯王”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电池,代表着我国在石墨烯技术上已领先于世界别国,将带来整个电池产业的变革。
关于石墨烯电池,“给智能手机充满电只要几秒钟,新能源车一次充电8分钟,可行驶1000公里……”近些年,在很多文章以及演讲场合中,人们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
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些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目前,好的电动汽车充一次电至少需花2个小时,大约可跑300公里,而这已经是极高的效率了,更多的电动汽车充一次电则需要花3-4个小时甚至是更多的时间。石墨烯电池概念的出现,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因此有关石墨烯电池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市场上引起很大的风浪。“烯王”落地,东旭光电的股价立刻就开启暴涨模式,一周涨幅曾达40%。数据显示,东旭光电在近20日的股价涨达60%左右。

1、目前制备石墨烯极其困难是学界共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石墨烯。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从石墨薄片中剥离出了石墨烯,他们二人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里的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层构成的蜂窝状晶格二维原子晶体,理论厚度仅为0.34纳米,其具有优异的电学、热传导、阻隔性等材料性能,因此其在电池领域的应用被很多人看好,称之为“材料之王”。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从石墨薄片中剥离出了石墨烯,他们二人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实际上,学术界一直对石墨烯有个共同的看法,即目前制造石墨烯的成本过高并且技术方面并不完善,若要实现工业化应用现在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比如要想获得电学和机械性能都最佳的石墨烯样品,依然需要依靠最费时费力费钱的手段——机械剥离法,即用胶带粘到石墨上,手工把石墨烯离析出来。2004年诺沃肖洛夫他们就是这么制备出石墨烯的。尽管所需的设备和技术含量看起来都很低,但问题是成功率更低,弄点儿样品做研究还可以,要是进行工业化生产,这样的手段毫无用途,就是掌握了全世界的石墨矿也没有任何商业价值。
2、号称能量产的多为石墨微片或畸形圆环,并非真正的石墨烯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尽管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能够增加产量、又能够降低成本的石墨烯制造方法,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真的能适合工业化低成本大规模推广生产的技术。一些厂家宣称可以量产百吨级别的石墨烯,其实量产出来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石墨烯物质。得到的除了单层的石墨烯,还有两层的、三层的甚至更多层数的石墨微片。
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用一些新的生产方法得到大量的单层的石墨烯,虽然一片石墨烯的中央部分是完美的六元环,但在边缘部分往往会被打乱,成为五元环或七元环。如果制成石墨烯产品,这些畸形环不但分布在边缘,还存在于每“一片”在做出来的石墨烯内部,成为结构弱点、容易断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鸿钧说,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没有任何缺陷的石墨烯才具备强大特性。否则,整个石墨烯产品的强度要被大幅削弱。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障碍,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电池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目前为时尚早。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博士刘冠伟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表示,即便是现在有企业宣称有新的石墨烯产品问世了,石墨烯在这种产品中也多是扮演添加剂的角色,其在电池领域也不例外。
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良明主要从事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以及传感器的研究,他说,现在石墨烯作为单一的产品还未有应用突破,在东旭光电宣称的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中,石墨烯在其中仅仅是导电或者是电极嵌锂的复合材料。
3、东旭光电公布的“烯王”参数真实性有待检测
石墨烯电池又被称之为超级电池,按照一些科学家们的设想,其应该是利用石墨烯材料打造的全新形态的电池。但是因为技术实现的困难,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这些年中国也并没有从全新体系下研发石墨烯电池,目前主流的设想是利用石墨烯改造现有的锂电子电池,东旭光电推出的“烯王”也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
正如专家所分析的,为了避免外界的非议和质疑,东旭光电自身的确没有将“烯王”直接称之为石墨烯电池,市场上盛传的概念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及外界的炒作。
尽管东旭光电方面也公布了“烯王”的一些参数。但是有业界人士表示,参数的真实性还有待检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离子学课题组组长黄学杰教授说,电池电性能主要有:比能量、能量密度、充放电倍率、循环寿命、日历寿命、安全性、自放电率、工作温度范围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设计。而东旭光电在发布会上只提到了充放电倍率、寿命、工作温度范围等三个参数,这种单独提出几个参数的讨论方法一般适用于科研论文,如果作为产品,就必须就电池性能的所有参数展开讨论。
“由于他们公布的参数不全,电池的能量密度究竟是多少,还无法判断,电池的性能究竟怎么样目前也不好做出评价。”刘冠伟表示。
在一些研究石墨烯的行业人士看来,“烯王”这样的石墨烯基锂电池实际上就类似于一个充电宝,或许能提高充放电速度,但对于电池的容量并没有什么改观。并没有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4、严谨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时不敢轻言”石墨烯电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离子学课题组组长黄学杰教授认为,目前在正极里添加少量石墨烯可以增加正极的电子电导而改善电池的放电倍率特性,但一般添加量不到百分之一,不能说加了一点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就变成了石墨烯电池。
更何况目前的石墨烯电池只是被添加了一些被称之为多层石墨烯的石墨片层成分而已。从理论上而言,单层石墨烯导电性最好,用于电池充电时间短,而层数越多导电性越差,用于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目前几乎没有企业敢声称自己是使用单层石墨烯造出了电池,更多的使用的只是石墨烯的混合物,确切地说是含有少量石墨烯成分的细小的多层石墨微片。
就是一些严谨的研究机构在发表权威论文时也不敢轻易用石墨烯电池的说法。2015年12月中旬,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研究团队在《科学》上发文指出,其研制出一种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一些媒体盛赞:“该材料具有极佳的电化学储能特性,可用作电动车的‘超强电池’,这种电池的最大亮点就是充电7分钟,行驶35公里。”而后石墨烯电池概念被爆炒。但上海硅酸盐所的官方网站给出的消息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黄富强带领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合成了一种有序介孔(中孔之意)少层碳的新型材料。”并且《科学》杂志上的这篇论文也没有提到石墨烯,而是碳材料。
据了解,黄富强在投稿过程中一直采用“介孔石墨烯”的名称,最后出版时改用少层碳。他们认为,外界将其超级电容器称作电池也不妥当。事实上,超级电容器确实并非电池,而是介于二次电池和传统电容器之间的一种电化学储能装置。但是现在人常常混淆电容器与电池的概念,把现在利用石墨烯或者石墨多层微片制造的电容器当成了电池,国内外制造的超级电容器当成了超级电池。
5、炒作”石墨烯电池”概念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
在学术界看来,目前所热炒的石墨烯电池还是一个伪概念,目前所标榜的石墨烯电池并不存在。中国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布局石墨烯动力电池领域,然而真正拿得出可以大规模量产装机产品的几乎没有。并且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目前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石墨烯电池也没有。
在刘冠伟看来,现在很多公司炒作这个概念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他甚至表示,石墨烯材料本身具有的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等性质与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工业的技术体系也不兼容,因此应用的希望十分渺茫。

即使有石墨烯超级电池出现,相信这几分钟的充电功率会大到目前没有任何电压设备、电缆线能够承受住如此电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300家公司涉足石墨烯研究,包括IBM、英特尔、美国晟碟、陶氏化学、通用、杜邦等。其中,三星、IBM、东芝、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韩国成均馆大学等企业和高校具有较高竞争力。但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在石墨烯电池领域予以布局,相关的专利也十分有限,他们大都布局在柔性器件半导体显示屏等方面。
刘冠伟认为,在实验室做出一个快充的小电池很容易,但是要让它走出实验室,实现工业化生产,中间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例如对于“充电8分钟,行驶1000公里”的描述。某不愿具名的国内新能源车企技术总监认为,即使有这样的电池出现,相信这几分钟的充电功率会大到目前没有任何电压设备、电缆线能够承受住如此电压。
因此,目前石墨烯在电池上的应用,主要是和硅结合在电池负极里面代替原来的石墨,这样可以多吸带电荷,提升电池的导电率,减少充放电的电阻,性能提升效果也就仅限如此。事实上,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石墨烯电池所谓的颠覆性理论从未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尽管石墨烯可以做导电剂,促进锂电池快速充放,理论上能提高倍率性能,但若分散工艺不到位,混料不均,仍难以发挥效用。
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刘冠伟认为在新型柔性电池、器件、显示、催化剂方面,石墨烯可能是有前景的。但是在蓄电池方面,他并不看好。

即使有石墨烯超级电池出现,相信这几分钟的充电功率会大到目前没有任何电压设备、电缆线能够承受住如此电压
6、石墨烯太贵,即使制成电池,普通消费者也难以承受
刘冠伟说,在锂电池中应用,石墨烯主要起到的作用,一是导电剂,二是可能做电极嵌锂材料。其实,这两点,都是在和传统的导电碳/石墨竞争。“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导电碳/石墨多便宜么?都是论吨卖的,论克卖的石墨烯哪天能降到这个价?现在锂电池用的各种材料,都是一吨几万、十万左右的东西,而且天天承受着要求降价的压力,用石墨烯完全不现实。” 这主要是石墨烯太贵。一克上千的价格,这不是一般企业能够承受得了的。而数年前,石墨烯的价格曾高达每克5000元,远超黄金价格。另外,就是这样的电池造出来了,消费者也难以承受。
2016年4月,东旭光电收购上海碳源汇谷50.5%的股权,成为上海碳源汇谷的控股股东。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家专注于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应用技术开发的企业,在单层氧化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与工艺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化可使石墨烯产品制备成本大幅降低。
不过即使是这样,石墨烯的价格依旧不低,“购买的价格主要看你是做什么用,如果只需少量购买,价格是600元/克,需要的规模大的话,可以降低到几十元。”8月7日下午,上海碳源汇谷一位姓魏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可几十元每克的价格依旧在市场缺乏竞争力。“烯王”作为东旭光电自身的产品,尽管石墨烯的原料供应成本可以更低一些,但也不会低到那里去,在采访中魏姓销售人员已经否认了他们真实成本只有几元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根本就不是从我们这里流传出去的。”他说。这意味着用石墨烯作为电池材料的“烯王”未来必然要面临成本的考验。

❺ 东旭光电股票是不是A股

东旭光电
要点一:所属板块 3D玻璃 AB股 HS300_ MSCI中国 电子元件 河北板块 蓝宝石 融资融券 深成500 深股通 深证100R 石墨烯 新能源车 雄安新区 锂电池
要点二:经营范围 电真空玻璃器件及配套的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与销售及售后服务;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的进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平板显示玻璃基板产业投资、建设与运营及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氢气(52.23吨/年)的生产(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决定禁止或限制的事项,不得经营;需其它部门审批的事项,待批准后,方可经营)
要点三:平板显示玻璃基板及其装备 自2011年重组完成以来,公司顺利完成了从传统CRT产业到平板显示产业的转型升级,公司主要业务涵盖研发并生产TFT-LCD液晶玻璃基板、蓝宝石、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光电显示材料,对外销售高端装备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以及承接建筑安装工程等业务。
要点四:液晶玻璃基板行业 液晶玻璃基板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资本投入规模大,技术壁垒高和产品工艺复杂等特点。目前,全球只有美国的康宁、日本的旭硝子、电气硝子、安瀚视特和国内的东旭光电等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的全套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玻璃基板行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其中前四大液晶玻璃基板厂商全球市场占有率较高。我国是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全球面板产能加速向大陆地区转移,面板厂商对下游液晶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等关键原材料需求旺盛。但由于TFT-LCD产业核心原材料基本受美、日、韩垄断,大陆地区显示材料的自给率非常低。国内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封锁,带来显示材料领域巨大的进口替代市场空间。
要点五:强大的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优势 公司、托管公司及控股股东已经获得和正在申请的与液晶玻璃基板、PDP玻璃基板、高铝浮法盖板玻璃等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1000余项。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依靠自主研发实力,公司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掌握溢流熔融法和浮式法两种玻璃基板生产工艺的企业,TFT-LCD玻璃基板成套设备生产线被认定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铂金通道中玻璃液的处理方法曾获“中国专利金奖”。另外,公司注重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组建了平板显示玻璃技术和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石墨烯研究院等,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研发支撑。
要点六:国内基板龙头地位及规模优势 公司拥有郑州、石家庄、芜湖、福州四大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基地,全面覆盖了G5、G6和G8.5代TFT-LCD液晶玻璃基板产品,量产产能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四。随着各条生产线的陆续投产,公司在国内液晶玻璃基板行业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对下游客户的定价话语权有所增强,规模化效应有效保证了公司基板产业的获利能力。依托公司在液晶玻璃基板领域的龙头地位优势,公司拓展了以偏光片及彩色滤光片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材料业务,上述三类核心显示材料将实现良好的联动性效应,有效增强公司在TFT-LCD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要点七:以控制权为导向的产业链整合优势 公司控股股东东旭集团经过二十年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以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环保等协同发展的多元化产业集团,品牌影响力在不断凸显,2016年东旭集团品牌以158.96亿的价值位列“2016年度中国品牌价值百强企业”。依托控股股东强大的资源及品牌优势,东旭光电开启了以“并购+合资”为导向的外延式发展战略,先后引进了多项日企先进的材料生产技术。公司始终以充分发挥产业协同性为主线、以实现绝对控制权为导向、以实现“1+1>2”的效果为目的,先后进入了偏光片、蓝宝石、石墨烯(石墨烯基锂电池)等领域,并拟收购新能源汽车资产,为公司快速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要点八:拟16.5亿投建石墨烯基锂电池项目 2016年9月6日公告,基于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项目推进过程中市场的良好反应,就上海碳源汇谷泰州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项目扩大投资规模等事宜达成一致意见,该项目投资总额由此前公告的5亿元增至16.5亿元。据介绍,泰州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项目已于近日在泰州市海陵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完成项目投资备案。该项目投资总额为16.5亿元,分两期建设,2016年12月动工建设一期生产线,建设周期12个月。此外,为鼓励上海碳源汇谷在泰州建设研发及检测平台,泰州产业园管委同意以股份形式出资2000万元与上海碳源汇谷或项目公司共同建设独立的研发和检测平台,该平台租用项目公司场地,由上海碳源汇谷或项目公司控股进行管理和运营。自项目公司成立之日起,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泰州产业园管委2000万元出资作为奖励无偿转让予上海碳源汇谷或项目公司。
要点九:投资石墨烯设备公司 2016年3月8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拟投资合计7345.45万元,以股权受让及增资方式取得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碳源汇谷”)50.5%股权,旨在增强公司在石墨烯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上海碳源汇谷是一家专注于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应用技术开发的企业,其中试生产线生产的石墨烯产品已实现99%以上的单层率,纯度达99.9%;石墨烯/磷酸铁锂电池可满足10C条件下的充放电,即在6分钟内可充满或放空,显著缩短电池的充放电时间,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提升了电池容量。公司通过自有资金完成对上海碳源汇谷的收购,可以依托目标公司的科研力量和已取得的技术突破,进一步提升公司石墨烯技术水平,加速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石墨烯制备,帮助公司石墨烯相关应用领域项目快速成长并形成产业能力,大大提高公司石墨烯业务的发展速度,增强公司在石墨烯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上海碳源汇谷在2016年度至2018年度税后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00万元、1000万元及2000万元。若其中任一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无法达到承诺净利润标准时,差额部分由交易对方以现金向目标公司予以补足。
要点十:投资进军偏光片产业 2016年2月17日午间公告,公司拟与住友化学株式会社、东友精细化学株式会社及拓米国际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旭友电子材料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将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采购、生产和加工(包括委托生产和加工)偏光片及在中国境内销售, 由此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使投资各方获得满意的经济利益。本次与住友化学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旨在利用双方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既快速抢占国内大尺寸液晶面板企业需求巨大的偏光片市场,又有效填补国内偏光片原卷生产的空白。公司将有效地利用住友化学的先进技术和精细化管理,快速占领国内高端市场。偏光片产业将是公司继液晶玻璃基板之后的又一核心支柱产业,与公司现有的液晶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盖板玻璃、蓝宝石等产业形成协同效应,使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的平板显示材料综合供应商,进而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
要点十一:出资1050万投资石墨烯项目 2015年3月4日发布公告,公司拟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北京旭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石墨烯新材料研发、产业化、市场经营、项目投资。拟设立的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东旭光电以货币出资1,05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70%。合资公司经营前期将以高性能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高性能石墨烯散热材料以及高性能石墨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的标准化产品、量产工艺及配套装备的研发、生产与市场推广为重点方向,并就石墨烯替代硅片、石墨烯量子点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展预研。
要点十二:30亿新能源车项目 2017年11月27日晚间,东旭光电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绵阳市安州区政府签订《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拟在绵阳市安州区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10000辆新能源客车和30000辆新能源物流专用车生产基地。
要点十三:子公司中标24亿元PPP项目 2017年12月11日晚间,公司全资子公司东旭建设近日收到辛集市城市管理局-辛集市园林绿化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PPP 项目及辛集市交通运输局辛集市 2017 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PPP 项目中标通知书,招标编号分别为 ZCZB-2017-531A、ZDGX-HEBZB-20170115,项目总额约24亿元。
要点十四:与五国企业签署智慧城市共建协议 2017年12月12日公告,公司分别与日本经济产业省电气系统协议会、泰国高速公路管理局、马来西亚PETA国际有限公司、蒙古公路运输者联合会、印度尼西亚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及日本大仓株式会社签署了《共建智慧城市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公司作为产品提供方、大仓株式会社作为公司产品代理商、上述五国相关公司作为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携手就石墨烯智能电采暖、石墨烯大功率LED智慧照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以及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
要点十五:与蓝思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6月2日公告称,公司近日与蓝思科技(股票代码:300433)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研发合作、产业整合、市场拓展、信息交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等事宜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研发合作方面,双方将共同在包括高铝盖板玻璃、蓝宝石玻璃、石墨烯基柔性显示屏在内的光电显示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层面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合作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推广,双方共同协商研发合作方向和目标,制订研发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合作内容。产业化整合和市场拓展方面,东旭光电依托石墨烯基柔性显示屏、“王者熊猫”盖板玻璃在内的先进柔性显示材料技术以及蓝宝石材料应用技术与蓝思科技进行充分合作,共同拓展柔性显示及蓝宝石材料在新兴领域的应用市场。
要点十六:签署石墨烯产业合作协议1 2016年5月29日发布公告,近日公司与天津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及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基于互惠互利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协议的签署有利于公司借助天津市的地域、政策、产业等优势,结合联盟的技术力量和国际资源,把握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加速公司的石墨烯产业布局,推动天津石墨烯资源集聚和产业整合,助力国家石墨烯产业的发展。
要点十七:同西班牙合作纳米材料(包括石墨烯) 2016年4月25日公告,公司近日与The Catalan Institute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ICN2”或“西班牙方”)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公司为了能将光电、生物传感器、半导体、储能、热管理、石墨烯油墨、制造设备和其他领域的处于研发阶段的石墨烯应用技术成果充分向商业化转化,与西班牙ICN2签署战略框架协议,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ICN2将考虑向公司开放其研究人员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ICN2)是一所非营利性的国际研究机构,是一家欧洲顶级的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拥有领先的研究人员和先进的设备。在纳米材料(包括石墨烯)的多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ICN2都拥有领先地位。
要点十八:签署石墨烯产业合作协议2 2016年3月10日午间披露,公司近日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签署了《东旭旭德阳石墨烯产业发展基金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设立一支规模2亿元的产业基金,推进“四川省石墨烯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西部首个集科研创新、孵化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西部碳谷”。该基金投资方向主要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集聚创新要素,强化上下游协同创新,专注于国内外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孵化、产品开发及上下游关键应用领域、产业融合的培育和成果转化。 投资对象重点投向具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新属性、且处于初创期、早中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投资此类企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 60%。
要点十九:与牡丹江经开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4月,公司与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全面开展新材料产业战略合作之框架协议”。就牡丹江地区发展石墨烯、蓝宝石等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规划、步骤及整合利用等方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展开新材料产业战略合作。此次战略合作包括石墨烯产业、蓝宝石产业和智能化装备三个方面:石墨烯方面,双方将在石墨矿产采选、原料深加工及应用型产品制造等方面进行合作;蓝宝石方面,则将在晶体生长、深加工及应用型产品制造等方面进行合作;智能化装备方面,则将在新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智能化专用装备的研发、制造等方面进行合作。
要点二十:拟30亿元收购上海申龙客车 2017年3月20日公告,公司刊发重组公告,公告称公司将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30亿元现金方式,购买上海辉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辉懋)持有的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下称申龙客车)100%股权。
要点二十一:定增投资TFT-LCD玻璃 2016年5月18日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于5月18日对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进行了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获得无条件审核通过。根据定增预案,东旭光电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0.93亿股,发行价格为不低于6.36元/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9.5亿元,将全部用于建设第8.5代 TFT-LCD 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第8.5代 TFT-LCD 玻璃基板540万片的生产能力,达产后预计实现年平均销售收入为26.32亿元,年平均税后利润为9.05亿元。
要点二十二:定增69.5亿投资液晶玻璃基板项目 2016年2月5日晚间发布定增预案,公司拟以不低于6.36元/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0.93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9.5亿元,拟全部用于建设第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平均销售收入为26.32亿元,年平均税后利润为9.05亿元,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6.49%。此次定增目的是要把握液晶玻璃基板国产化的行业机遇,完善公司的玻璃基板生产线体系,优化玻璃基板产品结构,紧跟平板显示产品向大尺寸、高世代发展的行业趋势。
要点二十三:定增投建第5代CF生产线项目1 2015年1月,公司公告拟向包括控股股东东旭集团(拟出资认购30亿元)、员工持股计划(长江兴利2号资管计划)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80亿元资金。发行底价为6.84元/股,发行股份数量将不超11.7亿股。募集资金将投资四大项目:公司拟使用30亿元投向第5代TFT-LCD用彩色滤光片(CF)生产线项目;使用17.4亿元收购旭飞光电100%股权;投资19.7亿元收购旭新光电100%股权;其余12.9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两公司分别承诺,旭飞光电2015-2018年的净利润预测数分别为3666.98万元、8456.28万元、15653.11万元和22540.52万元;旭新光电2015-2018年的净利润预测数分别为2334.88万元、5542.05万元、8662.77万元和15834.5万元。
要点二十四:员工持股计划 2015年1月,公司本次定增募资部分将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实现,员工持股计划拟通过参与长江兴利2号定向资管计划认购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票。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筹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亿元,每份份额为1.00元,锁定期为36个月,存续期为48个月。单个员工最低认购金额为5万元(即5万份),拟认购超过5万元的,超过部分以1万元的整数倍认购,但任一持有人所持有本员工持股计划份额所对应的标的股票数量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参与本期员工持股计划的人员资金来源为其合法薪酬、自筹资金等,控股股东东旭集团提供的借款资金与参与本期员工持股计划的人员自有资金的比例不超过2:1。

❻ 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信息,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钉钉企典数据来源于企业征信机构,包含企业风险数据,公司官网,公司简介,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详询公司官网,更多公司电话地址企业邮箱可在钉钉企典进行查询



• 公司简介:



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03-25,注册资本6000.00万人民币元,法定代表人是王俊明,公司地址是上海市闵行区江川东路28号3幢2层02室,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与税号是913101180938006202,行业是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登记机关是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经营业务范围是新材料及其设备专业领域内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销售纳米材料、锂离子电池、涂料,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商注册号是310118002955113



• 对外投资:



泰州烯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王俊明,出资日期是2016-07-19,企业状态是在营(开业),注册资本是990.00万,出资比例是100.00%




• 股东:



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比例50.50%,认缴出资额是3030.000000万

郭守武,出资比例21.11%,认缴出资额是1266.600000万

马圣杰,出资比例14.23%,认缴出资额是853.800000万

吴海霞,出资比例10.31%,认缴出资额是618.600000万

沈力,出资比例2.20%,认缴出资额是132.000000万

沈文卓,出资比例1.65%,认缴出资额是99.000000万




• 高管人员:



王忠辉在公司任职董事

郭守武在公司任职董事

吴海霞在公司任职董事

陈伟在公司任职董事

沈力在公司任职董事

赵振凯在公司任职监事

王俊明在公司任职经理

王俊明在公司任职董事长

杨影在公司任职董事


阅读全文

与上海碳源汇谷东旭光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ff获得融资 浏览:651
购买外汇申请书 浏览:85
601258资金进出 浏览:50
国际贸易外汇风险 浏览:363
华夏基金有2018年度报告 浏览:235
上市再融资概念 浏览:542
08325股票 浏览:15
万达融资历史 浏览:596
江苏省科技贷款 浏览:966
上市公司融资 浏览:273
菏泽外汇管理局 浏览:327
做假资料帮人贷款还不上钱 浏览:154
中财所理财产品安全吗 浏览:68
中集电商融资 浏览:77
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 浏览:14
同花顺主散资金线指标 浏览:56
oppo股票代码 浏览:484
华夏基金旗下的多少只基金 浏览:509
电销理财产品 浏览:590
项目融资计划书模板 浏览: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