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面 中国石化主力仓位回升
我们从资金面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石化。
其实在所有的分析中,资金面的分析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一家公司的估值有多么低、无论这家公司多么有价值、对市场多么有吸引力,但如果没有大资金去关注、去买进,那也是徒劳的。
通过"四方力道决策系统",我们对运作于中国石化这支股票中的主力资金的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股在今年4月14日启动的上涨行情中,明显有主力资金进入;而更为重要的是,该股在今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的大幅下跌过程中,主力资金的出逃数量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换言之,在该股大幅下跌的过程中,主力资金并没有大面积离场,而这就为该股的后市走势埋下了伏笔!
再通过"四方力道决策系统"对该股近期的主力资金动向跟踪,我们发现在最近两个交易周,主力资金出现了明显的回补迹象,同时主力库存仓位也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如果我们再结合该股股改在即,以及基本面具备的足够的"安全边际"进行综合判断的话,那么该股无疑将是中长期稳健型资金投资的首选品种之一,预计在该股实施股改前后,仍具备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基本面技术面 中国石化有"安全边际"
从中国石化的基本面情况看,按照昨天收盘价计算,中国石化的动态市盈率只有14.88倍,不仅低于同板块的其它公司,更是远远低于目前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而且目前中国石化尚未股改,一旦实施股改方案,那么其市盈率必然还将大幅下降,而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石化的启动不仅仅是因为该股的权重较大,因为如果主流机构真的考虑动用权重股护盘的话,那么或许选择中国银行会更合适。
因此从基本面的角度分析,正是中国石化具备了足够的投资"安全边际",吸引了场内外崇尚价值投资的各路资金,才使得中国石化在指数出现回落时,依旧保持了相对的坚挺走势,并在股指出现超跌之后率先反弹。
从中国石化的技术面走势分析,运用趋势线连接中国石化2005年10月28日的最低点3.64元和今年3月10日最低点4.68元,我们会发现,中国石化在今年6月14日出现的最低点5.39元,恰恰就是触及到该趋势线后获得支撑形成的,其后便走出今年6月下旬的一波反弹。同时,中国石化在今年7月中旬以来也一直沿着该趋势线在进行有规律地整理,如今,在经过一段时间整理之后,该股出现了大幅反弹的走势,显示其中期走势健康
❷ 分析中国石化的 基本面
8月25日中石化中报亮相: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7347.8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0.3%,股东应占利润为人民币82.55亿元,每股利润0.108元,同比下降77.3%。中报显示,该公司炼油事业部亏损460.21亿元,而去年同期还实现了盈利57.3亿元;炼油毛利亏损752元/吨,毛利率为-18.8%。
主要是炼油板块亏损过大,上半年亏损了460亿元,今年上半年,国内炼厂原油进价大约在90美元/桶,但6月20日调价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仅处于60美元/桶.
由于炼油业务板块亏损严重,公司整体业绩大幅下降,公司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将下降50%以上。
❸ 分析股票中国石化走势的论文
航天信息今年交出了一份看着还算不错的中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7,761.35 万元,同比增长15.06%;实现净利润31,541.81 万元,增长10.95%。应该说,在整个IT行业不景气的今年,航信还能实现稳步增长,实属不易,尽管航信今年的股价表现垫底,但交出的这份中报也算让新任董事长挽回了些面子.不过,透过这些数据,我感觉航信全年要实现利润增长还是有些难度。关于公司的经营,具体分析如下:
1,上半年利润的增长存在一定水分.上半年净利润31,541.81 ,折合每股收益0.34元,其中有一部分是卖出长江电力的股份所得,共计2506.3万,按15%的税率计算贡献了2130万的净利润,扣除这块后的净利润实为2.94亿,折合每股收益0.32元,实际增长3.52%.而且今年所得税的税率是按15%计算,去年的半年报计算的所得税税率高于15%,只是到了年报才按15%的税率计算,所以如果考虑到此项因素的话,净利润实际没有什么变化.
2,下半年服务费标准降低.从7月份开始,航信税控系统的技术服务费要进行降价,公司预计减少6500万左右的收入,由于服务费的利润非常高,因此对整体利润的影响也不小.尽管公司称可以通过扩大服务对象来抵消这一因素,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消除,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依然是很困难,具体能增加多少用户,目前还是未知.
3,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上半年该收入增长了12%,实属不易,而且由于成本的降低(主要是自有芯片的使用),毛利进一步提高,达到了53%.随着涿州生产基地的投产,预计今后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目前投资者对航信最大的预期也就是降低一般纳税人标准之后,用户数量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从目前的政策环境来看,降标工作在下半年实施的可能性很大,按照惯例,每次航信在对设备或者服务降价之后,往往都意味着新一轮用户的扩大即将开始.降标工作开始的越早,对航信越有利,对净利润也会产生很明显的提升作用,但由于航信目前的股本已经很大,不可能像前几年那样产生井喷效果.另外,由于航信这块业务的绝对垄断,造成了经营活动中的一些“霸王”行为,从而引发了很多企业的不满,今后可能也会存在继续降价或者其他政策性风险.
4,软件业务存在较大潜力.除了税控外,航信目前尚没有其他具备一定规模的利润来源,不过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这一块目前增长迅速,公司的投入力度也很大,正在各地做大规模宣传和推广,软件业务有望在今后形成明显的利润来源.今年该业务有望贡献1亿左右的净利润,但由于股本太大,摊薄到业绩上也仅是增加了1毛钱的收益.尽管软件业务潜力巨大,但对航信来说也存在一定隐患,该软件是和用友合作的,软件由用友开发,航信只是掌控了渠道,打上自己的标志销售.去年用友开经销商年会的时候,很多经销商都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总部要给航天信息做这个软件?贴了航信的商标,抢了用友自己的份额.用友的老总给了这样一个答复:现在航信对小企业的渠道掌控力非常强,我们要利用它的渠道,这个对我们是有利也有弊.首先所有买U3的企业,最后都知道这个软件是用友做的;然后软件中的一些模块,后面要升级的话,必须要找到用友,这样我们就通过航信把我们的品牌知名度和信任度在它的渠道内建立了,相信以后这些企业要再买软件的话,还是会找到我们的.据说航信自己也想单独开发,但由于技术都在用友那里,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假如说到最后航信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那就很是可惜了.
5,渠道销售的收入增长了27%,这块收入占整个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但毛利仅6.89%.所谓的渠道销售指的是航信借助自己的渠道销售的一些计算机、打印机等商品,尽管这项收入的利润非常低,但对航信的收入构成是很有用的。对国企的领导来说,收入是考核的第一指标,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上半年渠道销售的收入在航信的各项业务中增长是最快的,航信要在2010年实现100亿的销售目标可能也主要靠它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产品的价格变动非常大,一旦销售出现问题,而存货又较多的话,往往会存在很大的产品跌价损失。
至于其他的业务,比如IC卡,卫星通讯等,目前还成不了气候,即便有了好的发展,对整体利润的贡献也不突出。目前航信手上握有约27亿现金,与大华一样,这些资金基本是躺在银行,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只不过大华是由于老板的性格决定,航信则是由于体制所决定,在这样一个大的央企,领导层一般是不愿意担当风险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前2年航信曾拿出部分资金打新股,但经过08年的熊市之后,公司只怕再也不敢进入股市了,甚至连长期持有的长江电力也选择了卖出。至于收购和资产注入,拖了这么多年,也始终没有搞出一个好项目,收购的湖南卫通和华迪计算机也都是盈利能力不强的,算不上什么优质资产,在资本运作方面,航信就明显不如用友。
从机构对航信的态度来看,今年上半年应该是存在着较大分歧,先是华夏基金出局,而后持有多年的富国基金也抛出了部分筹码,股东户数也是大副增加。不过这些东西参考的意义并不大,有些机构本身就是追涨杀跌的,而且7月份航信持续放量,也不排除是基金回补。
总体而言,航信目前的格局是稳健有余,成长不足,只要防伪税控这块不出现政策风险,公司基本上是安全的,投资者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给他估值的问题。作为规模这么大的IT企业,如果想要进一步有大发展,必须得从海外市场和资本运作这两个方面去下功夫,就像联想和华为一样,而这些方面都是航信所欠缺的,因为企业体制的本身已经决定了他的发展模式。
❹ 中国石化企业概况是怎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或"中石化",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820亿元,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2007年底,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股本867亿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持股占75.84%,外资股占19.35%,境内公众股占4.81%。2010年中石化净利707亿。2014年1月21日,中石化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3)》五星级评定,为最高等级。
2014年2月19日,中国石化董事会通过了《启动中国石化销售业务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业经营的议案》,中石化业务向民资开放。
❺ 中国石化企业基本情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316亿元,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
公司对其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的权力,对国有资产依法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并相应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公司控股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
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煤炭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石油炼制;成品油储存、运输、批发和零售;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新能源、地热等能源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设计、咨询、施工、安装;石油石化设备检修、维修;机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销售;电力、蒸汽、水务和工业气体的生产销售;技术、电子商务及信息、替代能源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咨询服务;自营和代理有关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对外工程承包、招标采购、劳务输出;国际化仓储与物流业务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位。
❻ 中石化的行业和区域分析
石化产业在我国作为重要的资源和基础原材料行业,经济总量大,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在国民经济中历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中国石化行业同时面临周期性调整、自身结构性矛盾及金融危机影响带来的矛盾深化加剧,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寻找新增长点需求的典型代表。为此,国务院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明确针对石化产业的振兴提出了六点纲要性要求。 石化振兴规划将能够在短期内缓解或解决该产业链中的部分突出矛盾,并帮助催生、改造或做强一批行业龙头性企业,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复苏发展提供动力及示范样本。此次石化产业振兴的方向,是由速度、规模增长模式向效能、质量增长模式转变,而转变发生的核心在于投资杠杆的使用。“资金—技术”将成为一组最重要的可相互转化的变量。具体而言,在产业链上游,技术能力成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的大型企业必然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进行更多技术创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占据产业主导地位;在产业链下游,具有产品研发和工艺研究优势,在石化产业的全球细分市场上具有竞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将有可能首先走出困境,并可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植下通过对外技术收购或自主研发形成技术优势,加强竞争力。而在整个产业链范围内,政府投资都在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环节上有前提性要求,在此方面先行一步或更具创新能力的企业将有更大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只有那些具备较好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或意识,拥有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传统,更具全球性战略眼光并强调市场服务能力的企业,才能堪当石化行业龙头,并成为该行业新发展模式的代表。全球性危机之下的石化行业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与化工行业,上游的资源领域包括石油、天然气等;中游的大宗产品领域包括氮肥、甲醇、磷肥、氯碱、纯碱等;下游的精细化发展产品领域包括农药、染料、日化、工程塑料、、煤炭精细化、精细磷化工、钾锂、有机氟和有机硅等。整体产业链较长,子行业众多。即使不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石化行业的周期性衰退也可能发生石化行业的整体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历史数据显示,石化行业经济周期一般为7~8 年,价格高峰期一般持续2年左右。1978年以来,以产品价格、盈利空间以及装置开工率等指标进行考量,景气周期共出现过4次。 2002年之后,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高速经济增长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逐渐复苏,全球石化行业进入明显上升周期。2004年到2007年,石化行业周期的价格高峰已经维持了约4年之久,远高于之前石化行业价格高峰期在18到24个月的水平。 由于2004年到2007年全球石化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高于钢铁等其它基础行业,全球的投资快速向石化行业集中,导致全球石化产能迅速扩张。下游有效消费量的增长趋势明显低于石化产能的扩张趋势。以作为近60%石化产品的基本原材料的乙烯为例,2008年初披露的部分产能计划显示, 2008-2011年新增乙烯产能将达到2750万吨,相当于2007年全球产能的22%以上。这样的供给能力增长远远超出预期的需求增长。全球石化行业将在2008年下半年或者2009年上半年开始进入明显的周期性衰退。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地影响实体经济,使得全球石化行业受到很大冲击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并直接打击实体经济,石化行业的下游产业需求大幅萎缩,从而大大加剧了全球石化行业所遭受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石化行业的大多数子行业都面临装置开工率降低,产品库存量上升的困境。石化产品价格也大幅下挫。在2008年第四季度,石化产品价格跌幅高于油价的下跌幅度。如苯价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下跌到其主要原材料的石脑油价格以下。在2008年11月,石脑油甚至比原油价格每桶低25美元。全球石化行业产品价格大幅滑坡。中国石化行业面临周期性调整、金融危机影响和自身结构性矛盾凸现的三重压力中国石化产业作为全球石化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感受到由于供需关系变化引发的周期性衰退,以及金融危机打击实体经济带来的下游需求快速下滑所引发的压力。除了上述压力之外,中国石化行业还经受着由于之前粗放式增长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所带来的压力。在景气周期中,中国大量的新进入资金涌入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型(两高一资)的低门槛石化产业环节,造成了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严重的产能过剩。当面临全球性危机冲击时,这些产业链环节更为脆弱。例如,由于煤化工项目的大量上马等因素使得2008年甲醇产量较2007年大幅提升40%以上,但由于市场需求不畅,行业开工率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准。 由于上述的多重压力,中国石化产业在2008年第四季度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危机征兆:需求下降导致企业普遍积压了大量存货,例如,尿素库存235万吨,同比增160%;磷酸二铵存货125 万吨,同比增加231%;磷酸一铵存货96万吨,同比增加119.3%;复合肥存货201万吨,同比增加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