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同情的亡国之君是谁
李煜吧,江山美女都付诸他人,他虽是一个亡国之君,但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之作。被后人评为“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确是生不逢时,作为南唐最后一个君主,继位时(961年)南唐已对宋称臣,处于属国地位,这就决定了他作为君王的悲剧命运,李煜在位十五年,不修政事,屈辱苟安,沉湎于奢靡娱乐的宫廷生活中。975年,宋灭南唐,李煜内袒投降,被俘到宋都汴京、封违命侯。
特别是亡国最后“寄人篱下”写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间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宋太祖发现后赐酒而亡。
其次是崇祯
崇祯帝,他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殚精竭虑,可是大厦将倾,最终他没支撑住,内忧外患之下杀身成仁
❷ 东华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我是一名东华大学2018级的大一新生。
母校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院校。为给各行各业培养了不少的人才,大部分人默默无闻的坚守自己的岗位,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还有一部分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母校的知名校友。
学界
毛学荣:英国Strathclyde 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随机分析专家,纽约科学学会院士,苏格兰科学院院士, 1982年获得中国纺织大学(现为东华大学)硕士学位。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东华人扎根祖国大地,在各行各业以优异的成绩为国家事业紧密相连的志向,发挥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在立志报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❸ 慕容复号称“南慕容”,与萧峰齐名,为何跟萧峰三兄弟交手时总落下风
说起慕容复,总觉得很可惜。南慕容,北乔峰。慕容公子,风度翩翩,文采武功样样俱佳,偏偏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复国梦,他输掉了亲情、爱情、友情,甚至把自己弄成了一个疯子,让人不禁唏嘘!
可惜了慕容复,可惜了姑苏慕容。斗转星移,历史的洪流又岂是可以斗转星移的?慕容复没有错,错的是他的家族,错的是从小给他灌输复国思想的人。他的父亲慕容博明知复国无望,却硬要儿子去承担那样无情的命运。他可曾想过,他害了慕容复一辈子呢?人的出身都是无从选择的,慕容复投身在慕容家,就要接受这个命运。即便他在复国路上撞得头破血流,他还是义无反顾。
其实,慕容家应该比谁都清楚,复国只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而已。但是,过了那么些年,坚持了那么些年,除了复国之外,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他们更不知道如何去正常的生活,所以,明知那是一场空,也要飞蛾扑火,百死不悔。
❹ 上海滩最后一位名媛,日本军官百般求爱,她却宁死不嫁,后来怎么样了呀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媒氏》中记载道:“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男女的婚事,父母十分的重视,并且做了详细的规定,女子在二十岁之前必须嫁人,男子在三十岁之前必须娶妻。而且大多数婚姻都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难有自由恋爱之说。
到了民国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对于男女结婚的年龄也并没有限制,而且出现了很多的自由恋爱取代了父母之命的婚姻,甚至异国恋也被大家广为接受。
但在严仁美的人生中,也留有遗憾,遗憾是她与前夫的孩子,她一直没有探望权,更谈不上抚养。
在第二任丈夫的支持下,她勇敢的与前夫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为了孩子,她与马家打了数十年的官司,最终在解放后,官司终于打赢了,孩子重新回到了她的身边。她总算得偿所愿。
06为国捐款,深明大义
如今,严仁美女士已是百岁老人了。她曾经那么坚定地拒绝日本军官追求,一直被后人们津津乐道。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那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她一个弱女子敢跟如豺狼般的日本军官作斗争,得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到?
除此之外,她在与第二任丈夫结婚后,还积极和丈夫一起为祖国打赢抗美援朝战争出钱出力。
在80年代,她又做起了实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她还积极联系华人捐款捐物,帮助那些困难的人,共筹集善款高达一千万美元。
当然了,如此顾及民族大义的她也得到了福报。幸运地成为百岁老人,如今已经四世同堂,最大的曾孙已经17岁了。每逢生日或春节,家人总能从世界各地给她送来最美好的祝福。
❺ 请以“为了她,你要杀我”为开头,写一篇古风虐心小说
为了她,你要杀我?"女孩扬眉无辜地望着眼着嗜血 的男子,清澈见底的眸子中没有一丝畏惧。"栀谣,你可别怪我,若你不死,我与她怎能稳固地位,好成一段佳话呢?"程宏思轻蔑地瞥了面前叫人怜爱的女孩一眼,笑叹“要怪只能怪你太天真了。"女孩平静的站在那里,眨着那双星星般明亮的眼睛,暖风卷起她的秀发,她的眼睛变得深不见底。男子笑着摇摇头,没想到她到头来还是这么单纯,竟没对自己有一点儿恨意。扬起剑:“唉,我也该送你上路了!"
厉剑风一般地向她的心脏刺来,看着女孩已无处躲闪,他满意地笑了:她一死,观润就无人是他的绊脚石了——突然,他的表情僵住了,咧开嘴笑的脸变得惨白而扭曲,手中的剑乒的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金属尖锐的声音。男子难以置信的看着胸口刻着栀子花的匕首,极其恐惧地看着眼前那个可爱的女孩——这不可能啊?他一直把她当作自己的棋子,却不曾觉察自己才是被利用的一个。他艰难地张开嘴想说些什么,却见那月栀谣歪歪脑袋,无邪一笑道:"我不但杀了你,还杀了她哦,所以叫你不要干坏事嘛。"她的声音软软甜绀的,似乎在说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在程宏思眼中,那如天使般无邪的笑容又是那样邪气,使他不寒而栗。男子用仇恨的眼神瞪着她,绝望地看着这个自己想要杀死的人,很快无力地倒了下去。
月栀谣处理好一切,嫌弃地用手绢擦擦手,嘟囔道:"要怪只能怪你太自大,太无情了!"在从前的整整六年中,她心里一直很清楚程宏思肚子里的坏水,她也不是没有给他过机会,可他却从未领情,甚至以为她一直痴心爱着他。既然这样,还留着他干嘛?
女孩抬起头,眼睛忽然温柔地一亮——一名身着银色箭衣的高挑女子,步履轻盈地走向她身边,脑后的长发一晃一晃的。是柏聆!
“阿聆你来啦!"女孩向她伸出手。女子拉住她的手,眼中有一样的温柔:“谣儿饿了吗?我们回家吧,今晚有你喜欢的水鸭汤哦!
“嗯,”女孩点点头,撒娇道,"忙活了大半天,我可饿坏了呢!"女子宠溺地揽过女孩的肩:“好,我做了好多好吃的,包你吃成小包子。"咯咯咯…"两人笑作一团。刹那间,眼神暖暖地交融在一起,其中情感不必说,对方也知道。她们互相信任互相依托互相拥有,在对方面前才有自己的真性情。这些年一起闯过的风风雨雨,把她们的感情变得坚不可摧。 清风撩起她们的发梢,轻轻地缠绕在一起。
❻ 南燕的平原公主,才貌双全,为何竟在新婚第三天就香消玉损
因为平原公主的父亲慕容德把她嫁给段丰,但是在段丰死后,因为一些政治原因又把她嫁给了余炽。平原公主认为一个贞洁的女子不应该有两个丈夫,所以在嫁给余炽之后的第三天选择了自尽。
但是虽然平原公主嫁给了余炽,她心里还是非常的不情愿的,她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平原公主嫁给余炽的第三天,她回娘家的时候就自尽了。她的仆人在她的衣服上发现了她死之前留下的遗言,希望她死后能把她埋在段丰的旁边,这样她死后也可以在泉下瞑目了。
❼ 陶斯咏怎么死、以前有没有和毛联系啊
35岁病逝于长沙 毛陶之恋
陶斯咏(1896—1931),即陶毅,字斯咏,湘潭人(后举家迁至长沙),是个富商家的小姐,周南女中师范科毕业生,20世纪20年代初是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时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美称。她是一位新型女性,思想激进,主张教育救国。她是新民学会首批女会员。在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中,她都是副会长,当时毛泽东只是理事。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回忆,均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个子很高,才华横溢,但性格很强。
陶斯咏是毛泽东的初恋女友。在新民学会的活动中,毛泽东当时并不富有,一身粗布麻衣,穿着邋遢不堪,同为湘潭的同乡,陶毅更是对他倾慕不已。在新民学会的活动中,她常常有意地接近毛泽东,并且开始追求他,于是,密切的交往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
毛泽东与陶斯咏不仅同为湖南湘潭人,而且志向形同,但是家境却相差悬殊。陶家是湘潭一带有名的富户,陶斯咏与毛泽东的交往立即遭到了父兄的强烈反对。结果,由于女方家庭的反对,毛泽东和陶斯咏初萌的爱慕关系很快便戛然而止,没有延续下去。
毛陶分手后,虽然恋情中断,但友情尚存。1920年7月,毛泽东创造文化书社,陶斯咏是主要投资人之一;同年10月毛泽东建议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陶斯咏是附议人之一。毛泽东发起驱张运动,也多次与陶斯咏、易礼容等通信。
第一排左二为陶斯咏[1]
那时,陶斯咏和向警予一样,是一位思想十分开放激进的女性,也是新民学会中的一员出色的女将,与毛泽东过从甚密。毛氏创办文化书社时,她是三个拿出十块银元的资助者中的一个(易礼容只拿了一块银元)。在新民学会初期的多次讨论中,她是主张“教育救国”的。后来,她也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文化书社成立后,他们在1921年元旦有一次难忘的集会,她和毛泽东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冒着漫天风雪,在周南的院子里摄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如今还陈列在长沙市周南中学。在1918和1919年毛两次离开长沙的时间,毛给陶写过一些信,能查到的就有五件(内容当然只是片断)。向警予赴法勤工俭学后,也给陶斯咏写过信,劝她力促北大开女禁,到那里去深造。但陶其时已经在周南留校任教,只在1921年去南京金陵女大进修过一次。毛泽东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返长途中,还曾经专程到南京停留,探望斯咏,情谊之深可见。此后,毛泽东走上了专职革命家的道路,而陶斯咏则仍回周南任教,两人从此便聚少离多。
1921年“一大”结束后,代表们每人领到五十银元做回乡的川资。毛于是去游览了杭州、南京,与他迁居南京的女友陶斯咏重叙旧情。
毛泽东早期,对陶斯咏这段恋情是很珍视的,有许多人相关的回忆都证明了这一点。有传闻说,那首《贺新郎·别友》就是1922年写给陶斯咏的情词——不过一般认为,《贺新郎·别友》是毛泽东送给杨开慧的情词——当时他已与杨开慧结婚一年多,为此杨还与他闹过一场大矛盾,但估计毛陶这次的旧情复燃并未真的变成行动,因为杨后来留有文字,说她与毛“消除了误会”,既然当事人都自称是误会,想必没有真的越轨行为吧。
陶斯咏后来一直在周南教书。毛陶分手后,当时同样是文化书社重要成员、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主席彭璜曾热烈追求陶斯咏,但遭拒绝。陶斯咏终生未嫁,后来去了上海,致力于女性教育,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办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出来。约于1931年底至1932年初病逝于长沙,年仅35岁。大概由于她始终是个“教书匠”,故留下的资料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