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复旦复华这只股票怎么样
从整个操作思路来看,首先,具备米老鼠概念的上海本地股已经是资金云集,人气非凡,其次就是以紫光股份和龙头股份为首的创投板块也是市场山个持续活跃的明星板块,那么目前市场上创投板块与高校科技板块的2只个股-复旦复华(600624)和同济科技(600846)联动性最强,今日同济科技已经首当其冲引领创投板块,那么我们认为同时属于上海本地股的科技创投品种复旦复华(600624)。
亮点一:公司持有复旦复华科技创业投资公司100%股权,还投资持有上海复旦软件园股权,公司下属复华高新技术园区是坐落于上海嘉定、经国务院授权、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复华高新技术园区,总规划面积达5.26平方公里,复华高新技术园区正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基地,其下属的上海复旦软件园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是上海软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潜力相当巨大。
亮点二:公司以应用软件、通讯系统、生物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机系统等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其第一大股东复旦大学拥有全国优秀的芯片研发人才,并拥有着我国唯一的专用集成电路和芯片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司大股东旗下的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所自行设计的"中视一号"数字电视地面传输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国内百万门级专用芯片设计的重大突破。芯片性能指标全面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准,并且在接收灵敏度和接收抗干扰能力等指标上优于欧美产品。
亮点三:复旦大学在基因技术方面都有着任何学校,企业无与伦比的优势,譬如有关SARS基因的研究,复旦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特别指出的是,公司和复旦大学合资成立的复旦复华科技创业基金第一个投资项目--国内首创的抗口蹄疫病毒疫苗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兽药评审委员会一类新兽药初评,是填补了一项国际空白,并已获得国家科技发明成果专利证书,为公司未来在生物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级市场上,周四该股在大盘新低的时候已经拒绝下跌,惜售现象明显,而且买盘开始出现,放量中阳线表明该股已经止跌回升,后市有望挑战前期高位,可积极关注!
....如有疑问请与我联系,QQ:691072721
② 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你是收到Offer了还是问下?
待遇算不错,基本不用加班。最近两年的发展势头挺好的
③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微电子专业哪个比较好
....骗人的又来了!跟复旦微电相比上交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上交微电子连博士学位授予权都没有,只能发发硕士玩玩。建院没有几年,建院以来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成果就是陈进那5颗汉芯,当然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了。
复旦微电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俱全,是复旦工科的领军学科,可以说代表着全国微电子最高水平。上海交通一卡通、地铁单程IC卡,都是复旦微电子研制的。
不过由于交大其他电学方面都很好,微电子相当于借力交大工科大平台,所以发展也还不错。不过再怎么借力,新成立的学科自然也没办法和复旦微电匹敌。但是如果你想去其他电学类方向的专业,交大还是不错的
补充:呵呵,我本来还给交大的留了面子,没想到楼下几个交大的得寸进尺,还给我搞出个复旦情节来,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一群无知又想当然的人在这里叫嚣,真是搞笑啊~~~
p.s.复旦微电=微电研究院+微电子学系+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义的还包括复旦微电子公司、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想核实数据的别忘了这些~
好吧,看看数据:
学科地位:
对于一个二级学科,它的地位排序一般如下:
普通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
↓
硕士授予权(←←交大微电的位置。可怜的交大微电,连博士都发不出来,在复旦就连纯工学的力学系都有博士可发,可想而知交大微电有多差)
↓
博士授予权
↓
省部级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等
↓
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微电在这,这是中国一个二级学科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
而对于实验室来说:
普通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交大微电几个实验室都在这,当然复旦微电也有好几个这种最普遍的实验室)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微电的顶尖实验室,在全国IC领域唯一)
在微电领域有复旦工艺第一,清华算法第一的说法。要不是清华靠着政治地理优势抢走,第二代身份证本来应该是复旦微电做的。
看看历史:
复旦微电:1956年谢希德院士(曾任复旦校长)创办半导体物理专业。1984年设立微电博士点,全国最早一批博士点之一。1988年即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还是全国第一批。1992年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至今仍是全国高校唯一的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成立复旦微纳创新平台。
交大微电:2000年左右筹划,引进陈进。当时的陈进在苏州飞思卡尔混不下去了,于是投身交大。交大微电于2003年成立,是完全的公司化运营,所谓“董事会领导的院长负责制”,陈进就是院长,实际上也就是总经理。现在制度仍然如此。后来陈进就由进交大前“骑着一辆单车”神话般的变成了资本500余万。
基本相当于没有任何底蕴,完全靠钱堆出来一个学科,只因为看到了微电的发展空间。看看他们的师资,清一色青年学者,都是十几年前才毕业,其中还有一半是来交大做兼职。典型的大干快上的跟风。也许你们会说这样的学科有生机有活力,呵呵,是啊,陈进就是这么招进来的~
再看师资力量(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
教授级(教授、研究员):复旦32人 交大19人(似乎交大也不少?呵呵,其实干活的只有4人,剩下的不是特聘就是兼职,凑数的~)
其中博士生导师:复旦18人 交大多少?only one。(可怜啊,所以说交大微电怎么连博士学位都发不出来呢)
副教授级:复旦28人 交大19人(还是一样,真正干活的只有5人)
校区:
复旦微电的学生第一年在复旦本部学习,之后就要搬到张江去了,偏远了些。借不到复旦文理大综合学校的气氛,其实比较遗憾。然而张江正是上海的微电子等高科技企业最密集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对将来就业的优势是交大微电子不可企及的。呵呵,交大的要借此反驳了?不过很可惜,张江再偏,也比离外环还有10公里的交大闵行农村校区强多了。张江在内环边上,实际上比复旦本部还偏市中心呢。
最后是科研成果:
复旦微电:数不胜数,973、863之类的百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大奖之一)也有20多项。科研成果经复旦微电子公司转化,应用于上海“公交一卡通”、上海地铁IC卡单程票,每一个坐过上海地铁或者办了“一卡通”的人都很容易看到印在上面的“复旦微电子”;“中视一号”、“中视二号”芯片即将应用于08“数字奥运”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神威I号CPU,是和龙芯、星光、方舟以及“汉芯”同样为国争光的国产cpu(其中汉芯“为国争光”截止于2006年之前)。科研成果正在为上海乃至全国人民服务。
交大微电:除了“汉芯”系列之外,什么都没有。然而这个汉芯其实是很厉害的(指技术),但是对“汉芯”造假处理的报道以及力度远远不够(呵呵,交大怕是也下了不少力气),导致国人普遍完全不懂得这一事件的严重性。
实际上,“汉芯”事件在国外的影响远远大于国内,上了《纽约时报》,还上了《Nature》的封面。知道《Nature》是什么概念么?这是全球学术水平最高的两份杂志之一,哪个大学要是在那上面发表一篇文章那是要单独新闻报道庆祝的。交大Nature没发多少,结果这次却上了封面,呵呵,丢的是全中国大学在世界的脸面。另一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不得不“向大韩民国谢罪”的黄禹锡,骗取科研经费20亿韩元(不到2000万人民币);而至今仍无人负法律责任的“汉芯”,骗得经费为1亿余人民币。
知道楼下的几个为什么都想交大微电好么?就是因为“汉芯”原来的影响力实在太大,而造假案却不了了之就结束了。
“汉芯”的气球爆了,吹破了牛皮的上交微电子,现在一无所有。
呵呵,数据都放好了,想必也不用多说了。其实讨论这个问题真的很无聊,我放了这么多数据就好像在列了很多数据来说明上海比青海发达一样。
交大微电子如果真的想要奋发图强、雪洗前耻,建议应该把当初《Nature》那篇报道的标题——Named and Shamed——作为自己的院训,知耻而后勇。
P.s.楼主如果还想了解其他学校微电子的情况,可以参考一下国家批准的9所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其中,清华、北大、复旦、浙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5所是国家投资兴建,上海交大、华中科大、东南大学、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是自筹经费。
④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怎么样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来团是2010-12-06在上海源市注册成立的集团。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3101000220100004,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更多信息和资讯。
⑤ 有没有人在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工作,本人特别想去这个公司,能不能帮忙内推万分感谢!
可以啊,来应聘就可以啦,都是需要人的,天天在招人。
⑥ 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优势
公司恒守“无工厂化(fabless)”的模式,专注于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能力,选择最先进的生产线和生产工艺生产产品,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产品价值。公司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流程。早在1999年即导入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8年公司通过了SGS的HSPM IECQ QC 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2012年公司的绿色气体排放管理体系通过ISO14064-1标准的核查。
⑦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微电子专业哪个比较好
单说微电子这个专业,应该是复旦吧,复旦微电子的设计方向国内第一。但是其他电子通信类的专业,上交比复旦强
⑧ 复旦微电子 导师情况
杨林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彰武
清华大学教授课
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336 26038
美国 Legend Silicon Corp. 公司 董事长 / 总裁
基本情况:
1978 - 1982 , 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 学士
1983 - 1985 , 北京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数字图像专业, 硕士
1985 - 1990 ,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电机与计算机科学系, 博士
1990 - 1992 , 美国 VSLI Technology Inc. 公司,高级工程师
1993 - 1994 , 美国 Redwood Design Automation Inc. 公司,系统工程师
1995 - 1996 , 美国 Alta Group Inc. 公司, 总设计师
1997 - 1999 , 美国 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公司, 部门总监,总设计师
1999 - 现在 , 美国 Legend Silicon Corp. 公司, 总裁,董事长,技术总监
2003 - 现在 , 北京邮电大学 兼职 教授
2004 - 现在 , 北京清华大学 教授
2004 - 现在 , 上海复旦大学 特聘教授
科研项目情况
1988年, IEEE 电路与系统年度最佳论文奖 (Guillemin-Cauer Award : “Cellular Neural Network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 IEEE Tran. CAS-35, Oct. 1988) 所研究成果 “Cellular Neural Networks” 获得美国发明专利。 CNN 自发明后 15 年中 形成 一个非常活跃的科研领域 。
1990 - 1992年,美国 VLSI Technology Inc. 公司任高级工程师, VLSI Technology Inc. 是美国最早的专用集成电路 (ASIC) 公司,在公司任职期间主要负责大规模集成电路功能模块库的设计,获得 8 项美国发明专利。
1993 - 1999年,美国 Redwood Technology Inc. 公司任系统工程师, Redwood Technology Inc. 是 SOC (片上集成)设计软件的先驱,后来和 Comdisco Inc. 公司合并组成 Alta Group Inc. 在 Alta Group Inc. 公司任系统设计师,负责 SPW 系统软件的 HDS 部分。 Alta Group Inc. 1997 年并入其母公司 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在 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公司任无线设计服务部门主任兼总设计师,负责为其他公司进行芯片设计,完成的主要项目为:铱星系统的手机芯片, ATSC 数字电视接收芯片, ISDB - T 数字电视仿真系统, DVB - T 数字电视接收芯片解调部分, ADSL 芯片纠错解码部分 GSM 芯片解调部分等。获得 5 项美国发明专利。
2000 - 现在,美国 Legend Silicon Corp. 公司任总裁,董事长,技术总监等职,负责开发 DMB-T 数字电视芯片和系统,并参与清华大学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研发中心的 DMB-T 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研发工作,参与清华和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中视一号芯片设计。已获 9 项中国发明专利 。
2003 — 现在,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数字多媒体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近期研究方向和目标
( 1 )新一代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学术研究和相关算法,电路,系统的技术开发。
( 2 )融合宽带通信信道,框架理论,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电路结构设计,集成电路实现技术等学科的最新发展。
( 3 )在无线宽带时变信道模型的研究方面提出适于未来多媒体通信的信道模型理论。
( 4 )研究框架理论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
( 5 )进一步研究对 TDS - OFDM 的调制理论和解调算法,提高传输性能。
( 6 )研究大规模多媒体通信芯片设计的实现问题,设计实用产品。
( 7 )讲授科技与学术前沿课程,指导研究生开题和撰写学术论文。
任俊彦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历:
1979年-1983年:复旦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
1983年-1986年: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
1986年-2001年: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教师。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教学与研究。
2001年-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教师。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教学与研究。
1994年- :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研究。
学术、行政及社会团体任职: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教授(2000年- )。
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8年- )。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副系主任(2001年- )。
国际专用集成电路年会分会主席及程序委员(ASICON 1996/1998/2001/2003年)。
中-葡双边固态电路专题研讨会分会主席(2000年)。
电机与电子工程协会(IEEE)会员及固态电路上海分会教育主委(2000年-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专家。
电子学报、半导体学报等专业期刊评审人。
研究兴趣:
1.高频、低功耗、低电压CMOS模拟集成电路。
低功耗、高速或高精度模数转换器(百兆赫兹、8-10比特中等分辨率)
低抖动锁相环(带宽自适应或吉赫兹高频)及低相位噪声频率综合器
低电压轨至轨CMOS运算放大器、可变增益放大器、高精度基准电路等
2.用于移动通信的CMOS射频前端电路。
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
分数-N频率综合器
S-D调制器等
3.宽带数据通信中的数模混合信号电路。
针对双绞线的百兆、千兆以太网物理层(10/100/1000Bsase-T)
针对光纤的千兆以太网物理层(1.25GHz-3.125GHz SERDES)
4.新一代无线多媒体数字通信芯片的VLSI设计。
HDTV信道芯片设计
OFDM调制解调方法
射频前端模拟电路设计
5.与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物理问题。
CMOS系统中的同步开关噪声(SSN)
CMOS系统中的静电击穿泄流(ESD)
主持、承担的主要项目
1.1990年-2000年完成13项。其中:
8项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如“人工电子耳蜗中的多道电子刺激接收器专用电路”等。通过验收或鉴定。
4项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如“基于8位CPU的专用存储器电路技术”、“CMOS系统中的SSN效应及相关电路设计研究”、“基于单元库和IP宏核的自动化设计技术及其推广应用”等。通过验收或鉴定。
1项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项目“低功耗低电压大动态范围CMOS运算放大器设计”,已结题。
2.2000年-2003年完成11项。其中:
1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SoC)重大专项课题“千兆比以太网IP核开发”。通过验收。
6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CMOS RF IC设计方法研究”、“针对GSM的CMOS射频前端及相关IP核”、“无锡上华0.6微米CMOS单元库”、“高速以太网物理层及相关IP核”、“125兆赫兹8比特高速ADC”、“用于千兆比以太网的数字均衡和数据恢复算法”等;通过验收或鉴定。
4项工业界合作项目:“吉赫兹CMOS SERDES”、“用模拟技术实现的高速以太网PHY”、“用于GSM移动电话的专用DSP技术方案研究”、“用于通信系统的新型混沌调制解调方法研究”等。
3.2003年以来在研4项。其中:
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SoC)重大专项课题“高性能以太网交换机及网络接口卡核心芯片开发”。(2003年-2005年)
上海市信息委整机与集成电路联动重大项目“GSM/GPRS/WCDMA射频收发器”。(2004年-2006年)
上海市科委AM基金项目“低相位噪声CMOS分数-N频率综合器”(2003年-2004年)。
工业界合作项目“多端口低功耗百兆以太网物理层”(2004年-2005年)
相关研究成果:
1.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35微米CMOS基本单元库”,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2.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基于单元库和IP宏核的自动化设计方法及其推广应用”,2000年通过鉴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百兆赫兹中等分辨率CMOS高速模数转换器”,2004年通过鉴定,达到2003年国际先进水平。
4.通信集成电路方面的11项发明专利申请得到受理。包括高速模数/数模转换、以太网物理层的模拟接收/数字均衡/数据与时钟恢复/高速数据对准、高速线缆传输模型、混沌调制解调方法等。
5.发表论文约50余篇。其中:
在电子学报、半导体学报、通信学报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发表30余篇。
在IEEE电路与系统年会(美国)、IEEE非线性电子系统研讨会(瑞士)、IEEE通信电路与系统年会(俄罗斯),亚太地区设计自动化年会(日本),专用集成电路年会(中国)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相关教学和研究生培养:
1995年- :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共27名。其中,在读12名,毕业15名。
1995年- :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有:《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低功耗VLSI电路设计方法》等。
综合奖励:
获得1999-2000年度“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获得2004年度“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联系方式:
复旦大学张江校区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浦东新区张衡路825号,邮编201203
电话:+86-21-51355223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