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理解债券和大宗商品同涨格局
近期市场出现了债券和商品同时上涨的行情,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尽管可以提出许多自下而上的原因,例如粮食和猪肉市场的变化,CPI与PPI反向而行带来的裂口收窄等,但我们认为更加基本的原因在于经济逻辑的变化。
通常而言,分析宏观经济集中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如果经济总需求扩张,通常表现为债券下跌和商品上涨;如果总需求萎缩,通常表现为债券上涨和商品下跌同时出现。如果我们把视角限定在经济需求层面,这一现象很难理解。
在我们的宏观经济研究框架中,要对称地研究经济的供应和需求。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受到了供给层面收缩的影响,而供给收缩带来的商品价格上涨并不会影响债券市场走牛。
具体来说,由市场自发调整和政策诱导推动的供应能力收缩是去年底以来经济运行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尽管存在需求面的积极变化(大家普遍认为这一因素是不可持续的),但供应的收缩应该更为主导。这推动了商品价格的反弹,PPI的回升和企业盈利的改善,并对周期性板块带来了刺激。
⑵ 根据IS-ML分析框架,人们对债券需求的增加并不会影响利率水平.是否正确
一楼说的完全没错,二楼说的"IS-LM分析框架不是用来分析债券的。主要是用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工具"说的虽然没有错,但是东西是活学活用的,既然IS-LM是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工具,所以当人们对债券需求增加时货币供应也就减少了,自己画个IS-LM就知道,还有二楼说的"债券需求的增加会推动债券价格上涨,利率和价格是反比关系,所以利率下跌"前半段是对的,但是后半段说的没有道理,证券价格上涨的时候利息不会变,改给多少还是给多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债券,使得美国债券的需求上升,这样就一直压低美国长期债券的利率。使得美国货币扩张加大,这也是此次金融危机潜在原因之一" 这个不知道是哪里听来的,我觉得没有什么支撑,看看就好.
⑶ 如何看懂屈庆的固收研究思维
屈总的这篇报告客观系统,逻辑清晰,尤其对于像我一样刚刚接触固定收益市场的新人来讲,是一个建立起自己的逻辑的非常好也是非常基础的学习材料。这篇研报中很经典的是对于很多基础知识的梳理与总结,同时有助于我们建立起自己对于宏观微观以及信用利率的分析框架与体系,这对于我们在未来分析市场,甄别卖方研报结论来讲是很必要的一项功课。但是由于撰写时间的原因,有些关于央票以及外汇占款的内容似乎与目前市场不符,我们更多的是从历史中把握规律,理解其中的逻辑,建立起自己的分析体系。
流动性专题
学习11年流动性专题,并结合16年流动性专题,两者相互补充。
12年以后,随着外汇占款的不断下降,央行从数量型调控为主过度到价格型调控为主,同时影响流动性的因素也愈加复杂,因此对流动性的预判和把握愈加重要,屈老师从七个不同的维度研究与分析了影响流动性的因素,11年的一系列流动性报告与16年的一系列流动性专题有些重合的部分,但是各有千秋,在整体的思路和框架较为一致的基础上,我个人觉得11年的专题将基础知识阐述的更加详尽,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这些入行较晚的后辈回顾历史,使思维更加一脉相承。16年的很多报告更加精炼,同时更符合目前的市场趋势,有利于我们把握固定收益市场时代的脉搏。我倾向于将两者结合起来学习。
具体逻辑如下:
在看这7篇专题中我建议与2016年华创债市培训合集中的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学习,具有相互补充的效果。在学习7篇专题之前,建议先学习《合集》中《剖析流动性——钱是什么?》(P69-P76)这部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什么是流动性。
第一篇:首先从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报表来阐述流动性的问题。对我而言这篇最重要的是让我了解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一些晦涩科目的定义和构成,以及这些科目的勾稽关系、彼此之间如何相互挪腾。对我而言,这部分我会抓大放小,对于重要科目重点学习与分析,非重要科目暂且忽略。这部分请结合合集中《剖析流动性——从央行报表解读流动性》(P92-P113)这一部分。
第二篇:主要讲了法定准备金率以及超额准备金率对于流动性的影响。这篇对我的启示还是很大的,无论是从基础知识的完善还是从逻辑关系的建立都使我有很大收获。由于时代的变迁,可能央票和外汇占款这两部分并不是很适用目前的市场情况,但是对我这个没经历过银行间市场的新人来说,学习这些也是一种了解债券市场历史的方式。
第三篇:外部流动性在近几年不管是对中国金融市场还是货币市场投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这篇主要从美元的角度来研究外部流动性的问题。但是我觉得811汇改后一些分析美元的思路或许有些变化,所以没有完全局限于本文的分析思路,更多的从这篇学习些基础知识。
第六篇:是从典型货币汇率变动来看国际资本流动。本篇是结合第三篇一起来看的。本篇建议与合集中《流动性与汇率研究体系》(P77-P91)一起学习。
第四篇:探讨了流动性因素在各类调控监管因素下所可能发生的变化,从约束银行的外部监管要求变化非信贷类业务经营状况以及表外业务状况变化,同时对理财运作机制进行解析。这一篇我觉得更重要的了解相关监管指标的构成等基础知识以及回顾下政策发展历史,对于监管方面的影响,我们还是要不断的跟随政策变化才能顺势而为。此部分请结合合集中《低利率环境下理财账户的债券配置策略》,这部分比较建议大家多多参考合集中的内容,它是针对2016年的市场状况阐述并分析的理财账户的债券配置策略,更贴近目前的市场状况,对2016年的投资策略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前四篇分别从央行的金融系列报表,银行间流动性外部流动性以及政策面对于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而本篇则着重讨论货币乘数的问题。我觉得这篇对我来讲收获是很大的,在分析市场的时候我们也总会提到M1,M2以及货币乘数,而这篇文章让我建立起一个比较客观的体系,这样面对M1、M2等数据的变化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分析逻辑,形成自己的判断依据。此部分请结合合集中《剖析流动性——M2与社融》(P114-P119)这一部分进行学习,合集中增添了M2与社融增速的关系,更值得我们目前借鉴和学习。
第六篇:如上所述,和第三篇一起学习。本篇建议与合集中《流动性与汇率研究体系》(P77-P91)一起学习。
第七篇:从企业资产负债表来看企业所出现的资金困局。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即从企业自身流动性的角度来阐述,我觉得对我收获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最近信用违约事件频发,本文给了一个系统分析的框架,但是很多例子和分析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讲的,所以还是着重看思路。
其他经典
学习其他经典专题。
这一部分我共总结了16个专题,其中以四个小专题为例,分析下主要内容以及我的收获:
1.四季度避险货币走强,国内资本流入压力将缓解----从典型货币汇率变动看国际资本流动。
主要内容:阐述典型货币汇率的变动对于国际资本汇率变动以及中国资本流入的影响。
2.滞涨末期优配防御性信用债-----从美林投资钟看信用债行业的配置。
主要内容:阐述行业轮动在股票市场的反映以及投资时钟下的行业景气度轮动。
3.信用风险尤存,流动性溢价是机遇-----信用利差驱动力分析及预测。
主要内容:阐述信用债利差驱动因素与利率债利差驱动因素的差别。本研报对于目前的市场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研究哪些因素对于信用利差走扩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对于长短以及短端利差的影响方向。
4.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转型中商业银行债券配置时点后移。
主要内容:与目前的市场状况并不是很相符,但是其中一部分是从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角度探寻银行配置一般特征,值得研究,其他部分可以着重参考逻辑。
合集中的经典专题:
1.《资管投行化下的资产创造新时代——华创债券类固收产品介绍》(P136-P178)
主要内容包括:私募EB,IPO打新,高分红股票,企业ABS,分级A等。
这一部分也是对我来讲收获很大的部分,既阐述了基础知识又包含了16年最新的相关政策,同时还结合了很多案例。
2.《华创债券信用分析体系》(P178-P233)
这一研报是对于《宏观,微观,到精耕细作——华创利率及信用分析方法研究体系》中信用债体系研究的印证与补充,主要补充了关于目前我国信用债市场的状况,以及钢铁、房地产、城投企业分析框架,同时由于今年信用违约事件频发,又增添了部分违约案例解析,最后是新形势下的信用分析展望。
策略研究
学习2008年-2014年投资策略研究。
在学习了基础知识和相关专题的基础上,再来看历史几年的策略研究,会更加事半功倍。
以上就是我对于屈庆老师研报的学习思路与学习体系,希望能给各位大佬和前辈们带来一点点帮助,同时作为银行间新人,阐述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和指教。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⑷ 如何构建人民币汇率的分析预测框架
转载自网络,仅供参考。
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汇率双向波动弹性也随之不断增加,大家越来越关心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对于这个问题,分析框架比结论更为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他人可以外延拓展,自己做出分析和预判。
一、情景分析:汇率政策前景
鉴于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做预测是一项非常危险而艰难的工作。为此,有必要设定不同的情形,分析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经历了2015年8月和2016年年初的外汇市场震荡后,目前央行基本明确了以参考篮子货币调节人民币汇率走势为锚,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2016年
2月13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财新周刊》采访时明确表示,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变,但改革要讲求艺术,有窗口就果断推进,没有就耐心等待、创造条件。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内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外要做负责任的经济大国。
由此,市场解读中国的汇率政策进入维稳模式,只不过这次不是稳在一个点而是稳一个区间,不是稳中间价而是稳市场价。在这一背景下,未来可能面临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未来没有更多的负面消息,而鉴于过去多年来央行已建立的市场声誉,市场依然相信央行有决心和能力维持任何水平的汇率,或者因相信一篮子货币而预期分化,那么贬值压力就可能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8·11”汇改后,2015年9~11月的人民币汇率一度重新企稳,剔除银行自身结售汇后的境内外汇供求失衡状况明显改善,同期月均供求缺口为582亿美元,远低于8月的1784亿美元。
第二种情形是,将来会有一些经济基本面的利好消息,如国内经济企稳,国际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美元走弱等,这将有助于改善市场前景和市场预期,央行维稳工作能够获得基本面支持,进而提高货币保护战的胜算,甚至人民币可能重新走强。2012年第二、第三季度,我国曾经历了连续两个季度的资本净流出,其中第二季度还出现了外汇储备资产减少(剔除估值效应后)112亿美元的情况。但从2012年第四季度起,随着欧债危机的暂时平息,国内经济初步企稳,我国又重现资本回流、储备增加,人民币汇率重回升值通道。2013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幅创下509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2014年年初人民币兑美元市场汇率一度欲破六进五。
第三种情形是,市场处于消息面真空,甚至还陆陆续续出现坏消息,贬值压力和预期挥之不去。而随着外汇储备的继续消耗,市场也在不断地质疑央行汇率维稳的能力,央行外汇调控将面临巨大挑战。
二、要素分析:汇率主要影响因素
要素分析方法的关键是梳理出影响以往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然后预判这些因素未来会如何发展演变,哪些是短期的、临时性的因素,哪些是长期的、结构性的因素。
(一)国内经济运行
国内经济下行是导致当前我国面临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市场并不期待中国经济增长回到过去10%的水平,而是希望中国经济能够尽快企稳。
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实现L形的复苏,那么经济稳、货币稳,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走势都会回归经济基本面。如果在今后3~5年的时间里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那么经济强、货币强,人民币在未来仍将是有潜力的世界强势货币。另外,简政放权、降息减税(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降成本”的“稳增长”措施,本身相当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相贬值,有助于改善企业出口价格的竞争力。
(二)货币政策走势分化
中美货币政策走势分化,也是造成2015年我国面临资本流出压力、汇率贬值预期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年,一方面要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另一方面要看美联储加息进程。
当面临“稳增长”和“稳汇率”的冲突时,2015年年底央行货币政策一度有些摇摆。但2016年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上海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作为大国经济,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国内整体宏观经济状况,而不是基于外部经济和资本流动情况,同时指出当前货币政策是稳健略偏宽松。2016年3月1日,降准降息再次如期而至。
2015年,美联储逐步停止购债计划后,于2015年年底首次加息,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常化进入下一阶段。然而,大家对于是否加息存在较大分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采取了数据驱动型的前瞻性指引策略,主要看的是国内经济复苏、就业状况和物价走势。但是,从2015年9月起,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例会越来越关注海外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状况。当然,从非常规回归常规货币政策的操作,美联储会非常谨慎。2016年4月的例会会议纪要删除了全球经济带来风险的措辞,有人解读为美联储加息临近。而笔者认为,全球市场稳定与联储延迟加息是相关联的,美联储不可能忽视其重启加息可能带来的溢出影响。
(三)美元汇率走势
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前述媒体专访时的说法,美元走强也给人民币汇率调整带来了“补课”的压力。而未来美元会不会进一步走强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与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分化程度息息相关,如果美联储加息进程放缓,欧央行和日本银行货币刺激不进一步加码,则美元走强会受到很大制约;其次,大家对于未来美元走势本身也存在很大分歧,比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就认为美元升值大部分已经完成,当然也有人认为美元升值还只是在中场;最后,现在全球从金融风险积聚期进入风险暴露期,国际金融动荡将取代美元汇率,成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
(四)资本账户开放
对中国来讲,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该是“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未来,在央行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的情况下,必然是贸易顺差越大,资本流出就越多。但资本流出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贬值。正如美国是“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但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用贸易赤字来解释美元的贬值,也不能用资本流入来解释美元的升值。
目前中国出现的资本外流,从渠道上看,一方面是由于境内机构和个人增加了外汇资产或境外资产配置,即“藏汇于民”;另一方面是由于境内企业加速偿还前期借入的美元债务,利差交易平盘,以及境外主体部分减持人民币资产,即“债务偿还”。但无论是“藏汇于民”还是债务偿还,都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对于境内主体来讲,毕竟国内的开支还是以人民币支付为主,即便是跨境投资也有本土偏好。而且,如果国内资产能够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那么境内机构和个人购买人民币资产,也足以对冲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尚在进行中,增加人民币资产配置总体仍是进行时,境外主体不可能将人民币资产完全清仓。同时,境内机构的美元债务,一方面可能全部清还,另一方面可能继续持有或者增加美元债务,因此要做好风险对冲。
另外,全球都面临“资产荒”的状况。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还比较低,无论在股市上还是在债市上,外资占比都较少。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加快了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开放,而早已被热炒的境内个人合格投资者(即QDII2)至今仍遥遥无期。这种非对称的开放,在适当的条件下,会吸引国际资本回流,有效地对冲居民资产多元化配置造成的资本流出压力。
三、对2016年一季度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分析及展望
(一)基本情况
经历了2015年年底至2016年年初的大幅震荡后,2016年第一季度人民币汇率阶段性企稳,资本外流也暂告一段落。
第一,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升值0.5%,在岸市场汇率(CNY)升值0.7%,离岸市场汇率(CNH)升值1.6%;3月,境内外日均汇季差价94个基点,远低于2015年12月644个基点的水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国际清算银行(BIS)和特别提款权(SDR)口径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下跌了2.8%、2.6%和1.2%。
第二,外汇储备降幅趋于收敛,1~3月分别减少995亿美元、减少286亿美元和增加103亿美元。
第三,即远期结售汇逆差收窄,1~3月分别为734亿美元、350亿美元和371亿美元。
(二)原因分析
早在2015年8月底举行的中美欧经济学家交流会上,笔者就提出了人民币汇率维稳的三种情形。在过去一段时期,大多数人都认为第三种情形是大概率事件。而实际情况却是发生了预期中的第二种和第一种情形的叠加。
首先,2016年国内经济实现较好开局。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6.7%,虽然相比上一个季度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位于国家6.5%~7.0%的调控区间。而且,2月和3月的PMI(采购经理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用电量、外贸出口、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等指标先后出现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6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中,调低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值,但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其次,外部金融环境趋于改善。美联储延迟加息,国际金融市场企稳,第一季度美元指数回调4.3%。国际资本重返新兴市场。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
3月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入368亿美元,远高于2月净流入54亿美元的规模。第一季度新兴市场货币普遍走强,摩根大通新兴市场货币指数累计上涨4.4%,摩根大通—彭博亚洲货币指数上升3%。
最后,央行通过公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和重申了以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方针政策,加强与市场的政策沟通,在美元回软的背景下,市场预期趋于稳定。3月,反映结汇意愿的收汇结汇率为58.7%,较1月回落2.8个百分点;反映购汇动机的购汇付汇率为74.4%,较1月回落15.3个百分点;结汇率和付汇率之差为-15.7个百分点,较1月收窄12.4个百分点。
(三)前景展望
相信如果能够准确预见到现在的结果,前期可能就不会有人再去争议是守汇率还是守储备。因为应对临时性的资本流动冲击,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本身也是持有外汇储备资产的应有之义。
当然,现在还不能认为中国已安然渡过资本流出的冲击。因为无论是国内经济复苏势头,还是美联储加息节奏和美元汇率走势,未来都可能存在较大变数。
第一,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短期内有可能呈L形的复苏。而且,各界对于投资信贷过快增长、房地产价格重新升温也非议颇多,担心改革被延误、发展难持续。
第二,如果美联储加息预期重启、美元重新走强,那么人民币汇率就有可能面临下调压力。同时,在宽流动性、低利率环境下,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低迷,国际金融市场逐步进入风险暴露期,也将对我国外汇市场的稳定带来挑战。
第三,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机制才刚刚推出,市场需要有一个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同时,这种汇率调节机制还需要经过市场震荡的检验,方能真正取信于市场。
⑸ 建立一套理解中国经济运行逻辑的基本框架需要下哪些
为了方便,我们把他们分组以便概况经济运行框架:
● 所有经济活动的变化以及金融市场价格变化都来自:1)货币以及信贷总量的变化(total $ )2)所卖产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数量的变化(Q),其中前者($)的变化比后者(Q)的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要大,因为改变货币以及信贷的供应相对其他来说显然要容易得多。
● 简化分析,把买方分几大类: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包括家庭和企业,无论来自国内还是国外;政府部门主要包括:联邦政府(同样花钱在商品或者服务上)和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唯一能够创造货币并且用之于购买金融资产。
与商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相比,货币以及信贷更容易由于供求关系而增加或者减少,因此有了经济和价格的周期。
资本体系(The capitalist system)
经济的参与者买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并且支付货币或者信贷。在资本体系里,这种交换是自由发生的,在这个自由的市场中,买卖可以基于各自利益和目的。金融资产的产生和购买(即贷款、投资)称之为“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之所以能够完成资本形成,是因为买卖双方都认为达成的交易对于各自都是有好处的。那些债权人之所以愿意提供货币或者信贷,是基于预期能够收回更多。因此,这个体系良好运行的前提是有大量的资本的提供者(投资者/贷款方)以及大量的资本接受者(借款方、权益的卖方),资本的提供方相信他们能够获得多于投入的回报。而中央银行则控制着货币的总量;信贷的多少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但是信贷量可以轻易产生,只需要双方在信贷上达成一致。泡沫的出现,是因为信贷创造多了,难以履行偿还义务,进而导致了泡沫的破灭。
当资本缩减出现,经济也跟着萎缩,因为没有足够的货币和信贷来购买商品。这种缩减的出现常见的形式有两个:衰退(比较常见)和萧条。衰退出现在短期债务周期中(short-term debt cycle),而萧条发生在去杠杆(deleveragings)过程中。衰退很好理解,因为经常发生,大部分人经历过;而萧条相对比较难理解,因为不经常发生,经历得不够。
短期债务周期:也称为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周期产生于:a) 消费支出或者货币和信贷($ )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长(Q)的增长,,导致价格上升。b) 价格上升促使货币政策紧缩,减少货币以及信贷,这时候衰退就开始了。话句话说,衰退是由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紧缩(往往是为了抵抗通胀)打压了私人部门负责的增加而导致的经济放缓,随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放松,衰退也相应结束。为了终结衰退,中央银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增长和信贷增加,因为低利率可以:)降低偿贷成本。2)减少每月偿付额,从而刺激相关需求。3)由于利率降低,预期现金流折现效应,将抬高产生收入(income-procing)的资产价格,例如股票,债券,房地产,从而产生财富效应,刺激消费支出。
长债务周期:是由于债务增长快于收入以及货币的增长,直到不能再增长为止,因为债务的成本已经走向极端了,典型的是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去杠杆就是降低债务负担(debt/income)的过程.,如何完成去杠杆呢?主要是通过以下组合:1)债务重组,减少还贷 2)勒紧裤腰带,减少支出 3)财富的重分配 4)债务货币化(政府购买债务,增加信贷)。萧条正是去杠杆化过程带来的经济减慢。萧条的发生是由于中央银行不能通过降低货币的成本来对抗私人部门的需求萎缩以及支出的缩减。在萧条时:1)很多债务人偿还的货币量,比实际承诺的要多。2)通过改变偿贷成本以及刺激信贷增长的货币政策,都不管用。其一: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也就不足以鼓励消费支出和资本行为(产生通缩性萧条deflationary depressions),其二增长的货币会涌向抗通胀资产,而不能增加信贷(产生通胀性萧条inflationary depressions)。萧条的结束一般都是通过央行印钞票大量的货币化债务以及弥补私人部门支出削减产生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萧条是去杠杆的经济缓慢阶段,如果控制的好,去杠杆不一定会引起萧条。
政府在经济衰退以及萧条时的表现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当下经济运行情况的风向标。例如,在萧条时,央行典型的表现是印钞用以购买大量的金融资产以弥补私人部门信贷的萎缩,在衰退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同时,在萧条时,政府也会消费支出得更多以弥补私人部门消费支出的缩减。
⑹ 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一般包括哪些账户
一、国民账户
(一)国民账户的基本内容
1.定义:国民账户全称为“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用以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宏观经济活动的总价值和本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体水平。
2.国民账户的三种统计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这三种方法分别对应了三种统计途径,即产品生产部门的产量(生产法)、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收入法)、为获得产品而获得的支出(支出法)。其中支出法是从需求面分析出发,体现了私人部门、公共部门等的收入去向,因而成为央行的主要分析工具。
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结构比率 单位:亿元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
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82673.1
49722.7
39334.4
18147.6
30701.6
29475.5
1226.1
2248.8
89340.9
54600.9
42895.6
19196.9
32499.8
32623.8
-124.0
2240.2
98592.9
58927.4
45898.1
20307.4
37460.8
35813.3
647.5
2204.7
107897.6
62798.5
48881.6
21265.7
42304.9
41918.3
386.6
2794.2
121730.3
67493.5
52685.5
21819.3
51554.7
51303.9
250.8
2682.1
142394.2
75439.7
58994.5
23909.3
62875.3
62351.4
523.9
4079.2
最终消费率
居民消费比率
政府消费比率
资本形成率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率
存货增加比率
60.1
79.1
20.9
37.1
96.0
4.0
61.1
78.6
21.4
36.4
100.4
-0.4
59.8
77.9
22.1
38.0
98.3
1.7
58.2
77.8
22.2
39.2
99.1
0.9
55.4
78.1
21.9
42.4
99.5
0.5
53.0
78.2
21.8
44.2
99.2
0.8
3.区别几个重要概念。支出发者重于研究总需求的形成及不同部门之间的需求结构,编制及分析时有必要明确如下概念:
1)经济体中的居民与非居民。一个经济体中的居民包括在本国领土内居住的个人、服务于个人的非盈利性机构、本国领土内的工商企业及各级政府。不符合上述条件者视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2)国内总量和国民总量。国内总量按国土原则衡量;国民总量按国民原则衡量国民产品总量=国内产品总量+净要素收入。
净要素收入=本国居民从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本国对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3)流量与存量。存量是表示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的数量,计量时不具有时间下标;流量是指经济变量在一段时期发生的数量,计量时必须标有时间下标。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记录一段时期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所以各变量指标均用流量核算。
4)名义值和实际值。名义值按现期价格计算。实际值是按基期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优点是免除了物价波动因素的干扰。名义值/实际值=平减指数,平减指数衡量了物价波动的综合情况。
(二)国民账户的分析框架
1)GDP、GNP和GDI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可支配收入(GDI)三指标都可用来描述总产量,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GDP=C+I+(X-M) (8—1)
GNP=GDP+YF=C+I+(X-M+YF) (8—2)
GDI =GNP+TR=C+I+(X-M+YF+TR) (8—3)
其中,C=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I=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投资支出(包括存货变化);X=商品和服务出口;M=商品和服务进口;YF=要素净收入;TR=净转移。
2)公式S-I=X-M+YF+TR的含义。
由于国民储蓄(S)等于国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既S=GDI-C,所以公式8—3还可以表述为:S-I=X-M+YF+TR (8—4)
公式8—4表明:任何外部的不平衡都会反映在内部(国内)的不平衡上。
二、国际收支账户
(一)国际收支账户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①经常账户余额:反映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商品、服务、收益及无偿转移的交易记录。②资本与金融帐户余额:反映本国居民的国外净资产变化及其他资本流动。③官方净储备:与国际储备和账户清算有关的官方储备账户的净额。④净误差和遗漏:为平衡国际收支账户的借方和贷方而单独设立的。
2)经常项目(CA)、资本和金融项目(F)和官方净储备(ΔR)的关系。
CA+F-ΔR=0 (8—5)
其中,CA=经常项目;F=资本和金融项目;ΔR=官方净储备。
3)理解国际收支帐户的基本内容可参见下表
表:中国2004年国际收支概览 USD(10000)
项目
余额
贷方
借方
一. 经常项目
A货物与服务
B收益
C经常转移
二. 资本和金融项目
A资本项目
B金融项目
三. 储备资产
1. 货币资产
2. 特别提款权
3.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4. 外汇储备
5. 其他债权
四.净误差与遗漏
6865916
4928364
-352267
2289819
11065976
-6935
11072910
-20636400
—
-16100
47800
-20668100
—
2704508
70069701
65582658
2054410
2432634
34335015
—
34335015
47800
—
—
47800
—
—
2704508
63203785
60654293
2406676
142815
23269040
6935
23262105
20684200
—
16100
—
20668100
—
—
(二)对外部门的分析框架
1)目的。央行分析国际收支帐户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判断经济是否春在对外失衡问题,并作出是否需要调整政策来纠正这种失衡的决策。
2)对外交易记录分类加工的基本方式。
由于国际收支帐户采用复式计帐法,因此为了判断是否对外失衡,必须对交易记录在进行分类加工,其基本方式是:不同对外贸易按项目加总、借代相抵后得出净额,以划分不同性质的对外交易项目各自的顺差或逆差,并将不同性质的交易划分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作为判断国际收支状况的依据。线上部分净额在贷方为国际收支顺差,在借方则为国际收支逆差。
3)由于这种分类划线方法存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实践中有多种差额概念,有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基本差额、总差额。
①贸易差额。当出口大于进口时,为贸易顺差,反之为贸易逆差。
②经常项目差额。它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实际资源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净变化。此差额的判断往往取决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互补关系是否成立、是否体现国家经济决策的主体要求。
③基本差额。它是以交易的稳定性为依据划线的线上项目差额。但它稳定与不稳定的假设并非总是有效的。
④总差额。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国际收支差额,除官方储备资产外,其他项目的交易均划在线上。它亦称为“官方结算差额”。
三、财政账户
(一)财政账户的基本内容
财政账户体现着政府预算总量、预算资金的来源及去向。根据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我们将财政账户分为收入、支出和融资三大块。参见下表
①收入账户。财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偿还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经常性收入又分为有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②支出账户。财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偿还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③融资账户。政府融资为财政账户的线下项目,其净额等于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表: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表
项 目
2003年
2004年
项 目
2003年
2004年
收入总计
(A)经常性收入
各项税收
非税收收入
(B)资本性收入
(G)融资收入总计
国内公债与国库券
向国外借债
支出总计
(C)经常性支出
(D)资本性支出
(E)融资支出总计
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
外债安排重点项目
(F)结转下年(动用结余)
(二)政府部门的分析框架
财政分析总是和预算平衡概念相联系的,财政收支是平衡还是盈余或赤字,使财政分析的基本内容。对财政账户的分析,依据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关于政府业务及其分类的三种基本规则,一般存在两种分析方法:总差额和经常性收支差额。总预算差额常作为对财政政策作总体衡量的指标:总赤字往往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总盈余则往往反映收缩性财政政策;而经常性收支差额一般可用来衡量政府部门的储蓄水平。
四、货币账户
(一)货币账户的基本内容
一国金融体系中的机构可分为货币当局、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三类,因而货币账户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第一层次是货币当局的账户。货币当局一般指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具有发行货币,掌管储备、代理国库和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等职能。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都集中体现在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参考下表)
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资 产
负债和资本帐户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国外资产
对政府债权
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
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
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其他资产
总资产
31141.85
2901.02
10619.47
1363.34
7255.95
206.25
8516.19
62004.06
46960.13
682.90
9376.35
1047.85
8865.09
136.25
9300.05
78655.33
储备货币
货币发行
发行债券
国外负债
政府存款
自有资金
其他负债
总负债
52841.36
21240.48
3031.55
482.58
4954.71
219.75
474.11
62004.06
58856.11
23104.00
11079.01
562.28
5832.22
219.75
2105.96
78655.33
⑵第二层次是将货币当局与存款货币银行的数据合并在货币概览之中,从而得到货币体系中的货币、信贷及对外净资产等金融要素的变动情况。存款货币银行只要指商业银行,也包括吸收活期存款并发放贷款的政策性银行。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与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合并后,即为货币概览。(见下表)
表:货币概览
资 产
负债和资本帐户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国外净资产
国内信贷
对政府债权(净)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
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货币与准货币
37990.93
201274.75
13131.47
158741.37
10039.02
19362.89
219226.81
55836.61
220018.66
15603.21
175459.73
13198.89
15760.83
250802.79
货币
准货币
外币存款
债券
央行债券
实收资本
其他(净)
84118.81
135108
11838.01
55.16
0.00
9502.06
-1356.35
95971.01
154831.78
12087.65
1630.21
0.00
10902.74
431.87
⑶第三层次是将其他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概览并未一体,编制成金融概览。我国中央银行目前尚未将证券市场的业务数据归纳进去,因而只编制银行概览。见下表)
表:银行概览
资 产
负债和资本帐户
项 目
金 额
项 目
金 额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国外净资产
国内信贷
对政府债权(净)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
货币与准货币
货币
流通现金
活期存款
37732.92
206283.64
13178.51
172700.24
20404.89
221222.82
84118.57
19745.99
64372.58
55349.90
224419.11
15635.21
192000.86
16783.04
253207.70
95970.82
21468.30
74502.52
准货币
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外币存款
债券
央行债券
实收资本
其他(净)
137104.25
20940.39
103617.65
12546.21
11884.29
1.96
0.00
10949.09
-11693.61
157236.88
25382.15
119555.39
12299.34
12128.63
15203.49
0.00
12011.11
-12781.93
注:与上述的国民账户、财政账户和国际收支帐户不同,三个层次的货币账户均是存量账户,所登记的数据均为某一时点、通常是期末的资料。
(二)货币账户的分析框架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其业务对全国的金融事业施加影响,并经由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传导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之 中。因此,货币政策是扩张还是收缩的基本取向,可以从货币账户的分析中反映出来。上述三个层次的货币账户,就构成货币部门的分析框架。
1.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与资本账户两栏,其资产方反映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负债方则体现着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量。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及时提供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给的变动情况,因而显得特别重要。
2. 货币概览。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部分构成,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将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与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相应项目下的数据合并,既为货币概览。
3. 银行概览。将特定存款机构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概览合并后,既为银行概览。我国的特定存款机构是指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这两家政策性银行。
⑺ 分析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及其特点拜托各位大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不断探索中发展。目前,一个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l.建立了较完善的货币市场 中国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第一次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自1996年6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上限,全面放开拆借利率。统一拆借市场的形成,结束了市场分割、多头拆借的局面,规范了各金融机构的拆借行为,提高了银行之间融通资金的效率,推进了利率市场化,并为中央银行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条件。这几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逐年扩大,到2001年底,已累计成交3.4万亿元。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管理头寸的主要场所。 1997年6月,中国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回购和现券买卖。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资金市场,并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到2001年底,债券回购累计交易量达6.1万亿元,现券交易累计交易量为1597.6亿元。 中国的票据市场以商业票据为主,近年来这一市场在规范中稳步发展。票据市场正逐步成为企业短期融资和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2000年底全国商业汇票的贴现余额为1236.3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154.2%;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1258.27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151.5%。 2.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发展 1990年10月和199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经过12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初步健全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有关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160家,市价总值4.35万亿元,流通市值1.45万亿元,市价总值与GDP的比为45.4%。1991年以来,A、B、H股累计筹资7700亿元。证券市场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可以从股票市场筹资规模的扩张以及股票筹资额和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变化中得以体现。1993年境内股票筹资额为276.41亿元,占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为4.36%,而2001年境内股票筹资额达到1182.15亿元,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上升到9.15%。 除了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外,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扩张,也是推动中国金融资产规模扩张、改变金融资产结构的重要力量。在开始发行企业债和金融债的1986年,国债余额占各种债券余额的比重为73%,1994年以后,国债发行的绝对规模迅速攀升,国债发行额与GDP的比率也不断上升,1995年新开辟了政策性金融债,形成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共同主导债券市场的局面。到2001年底,国债余额、政策性金融债券余额和企业债额分别为15618亿元、8534.48亿元和1008.63亿元,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余额占债券总余额的96%。 3.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品种日益丰富,保险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保费收入较快增长。1989年末全国保费收入142.4亿元,2001年为2109.4亿元,年均增长25,2%。2001年,中国保险机构共对19.3万亿元财产进行了保险。全年保费收人与GDP的比率(保险深度)为2.2%,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人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168.8元,同比增加41.1元;保险公司支付赔款和给付598.3亿元,同比增加70,9亿元。商业保险已成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市场的发展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外汇市场的发展 1994年4月,中国在上海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将原来分散的外汇交易集中统一起来,为成功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体制奠定了重要的市场基础。8年多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效率不断提高,成交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了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对人民币的交易。到2001年底,已累计成交各币种折合美元4397.7亿美无其中,2001年各币种外汇交易折合750亿美元。
⑻ 关于投资债券的书
<<债券市场分析与策略>> 法博齐的 权威著作
提供债券定价分析技术和利率变化时债券风险的量化分析方法,并为实现客户目标提供投资组合策略。
第1章 导论 第2章 债券定价 第3章 债券收益率的衡量 第4章 债券价格的波动性 第5章 影响债券收益率和利率期限结构的因素 第6章 国债与政府机构证券 第7章 公司债务工具 第8章 市政债券 第9章 非美国债券 第10章 住房抵押贷款 第11章 政府机构抵押转手证券 第12章 政府机构抵押担保证券和剥离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第13章 非政府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第14章 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和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第15章 资产支持证券 第16章 债务抵押债券 第17章 利率模型 第18章附有嵌入式期权债券分析 第19章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分析 第20章 可转换债券分析 第21章 公司债券信用分析 第22章 信用风险模型 第23章 积极的债券组合管理策略 第24章 指数化策略 第25章 负债融资策略 第26章 债券投资业绩的衡量和评估 第27章 利率期货合约 第28章 利率期权 第29章 利率互换、利率上限和下限 第30章 信用衍生工具
⑼ 简要分析当前中国网络金融存在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主要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实体经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最终必将影响到实体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高效的市场营销机制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等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当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从两个方面得出初步判断.
首先是储蓄—投资转化率.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贷资产形式发放给资金需求者;二是通过财政资金如国债的形式转为投资;三是通过资本市场如股票、债券等形式转为投资.在财政融资方面,尽管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指标30%—40%相比,仍相距甚远,更何况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且大部分支出为非生产性支出.在证券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其占比更有明显下降.由于上述两个融资渠道相对较弱,银行信贷仍然是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从2000—2003年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可以佐证以上的分析.2000年,贷款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比例为69.7%,国债占比17.8%,企业债占比0.6%,股票占比12%;到2003年,贷款占比升至85.1%,企业债占比微升至1%,国债占比降至10%,股票占比降至3.9%.
根据人民银行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自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出现存差约0.3万亿元以来,到2003年末存差已经扩大至4.9万亿元,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另外,国内储蓄过剩与外资大量涌入并存的现象存在,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金融资源的浪费,反映了储蓄无法顺利地转化为投资.
其二是M2/GDP指标.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M2/GDP指标过高,通常反映出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国M2/GDP比率已经达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远远超过一般国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尽管这里面有货币化进程的因素,但M2/GDP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不能不说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绩效可以说代表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绩效.但是,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业银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财务数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按资产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绩效排名则分别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之时,外资银行将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全面竞争,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形势是何等之严峻.
第二,融资结构扭曲,金融体系内风险向银行集中.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制约了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再进一步具体化,从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
按照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短期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即间接融资的办法予以解决;长期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用短期资金来源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种种弊端和风险.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却是,90%的长期资金需求都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又是以短期资金为主,从而产生了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蕴藏着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三,直接融资体系内结构失调.
一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融资额的数十倍.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2年末,中国GDP总值为10万亿元,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的未清偿余额为35000亿元,相当于GDP的35%.其中,企业债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偿额不到1000亿,占GDP总额的比重不足1%.
与债券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自1991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交易规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4万多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6%.股票市场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的比重在调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这一比重达到了4.8%.
二是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债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品种主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特种金融债和企业债四大类.从1994年开始中国国债发行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2004年中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已近7000亿元人民币.同时,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总额也呈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总额已达到4298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中发行规模仅次于国债的券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10余年来,在多数年份中,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都不超过500亿元.从2004年的情况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五分之一.
二、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实体经济背景.
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它还更多地依赖于金融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国有企业的效率.国有企业承担的过重的政策性负担,使之在愈来愈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但无论如何,融入市场,加快自身的市场化步伐是国有企业的唯一选择.
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攻坚战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是站在一条船上的难兄难弟,患难与共,祸福同享.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必须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攻坚战步伐,以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条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进程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金融产权制度.
完善我国的金融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要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主体成分的多元化.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产权主体控制金融,都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负责,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经营失败成本转嫁,即真正实现金融产权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机构转嫁失败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机构的成本才是真正内在化的完全成本,预算约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约束.
目前的一个着力点是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权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约束的内部治理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还原为真正的金融企业,使其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真正以利润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同时,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强化外部监督,促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
目前,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关键,是尽快出台2000年以来一直加紧修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放松一级市场管制.一是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并逐渐进步到注册制.二是打破对发债主体的限制.三是放宽所募资金使用限制.四是实行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五是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