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2014年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2014年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24 22:00:17

㈠ 请问有近几年的中小企业并购案例的分析吗,写论文用的,急需

第一个并购案例,星医疗收购一个非挂牌的公司,收购方是医疗代理经销商,并回购对象是医疗器械的研答发生产销售商,有自己的专利技术。交易是百分之百的股权收购,现金支付比例特别高,是3.59亿,其中只有9%有股权的对价。
第二个案例,上市公司天山生物收购了大象股份,大象股份规模比较大,主要是做户外广告,但是广告业态中比较传统。整个交易的金额是23.72亿,其中有5亿多是现金支付,剩下18亿用股份支付。同时有5.99亿的配套的募集资金
第三个案例,天泽公司收购了有棵树,标的公司主要是做跨境电商进出口,在物流和供应链特别是进出口放了经验比较丰富。利润是略大于收购方,整个标的交易额是34亿,业绩承诺非常高,加起来是9.6亿。整个支付是4.2亿现金,接近30亿是用股份支付。

㈡ 企业并购失败的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海尔&美泰

兼并背景

美泰公司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身价高达47亿美元的美国老牌家电企业,以生产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为主营业务,是美国家电市场的第三大企业,位居惠尔浦(Whirlpool)和力诺国际(Lennox)之后。 由于美泰公司生产成本过高,近年来业绩每况愈下,2005年美泰欲寻求收购公司。

海尔关注这一收购对象与其较早进入美国有关,美泰在美国当地市场的营销网络是最有价值的优势之一。

失败原因:

1)缺乏公关策略

美泰有着近2万名的员工然而海尔公司并没有将与员工的沟通作为其重要工作之一。

国际传播领域专家约瑟夫-布鲁曼菲尔德(JosefBlu-menfeld),在海尔在竞购案还被国内看好时就作出此悲观预言:在竞购过程中,海尔暴露出了传播和公关方面能力的不足,将使未来的中国企业收购变得更加困难。

海尔美国公司发言人在被问到如何联系海尔管理层时,只撂下一句“我也不知道”就没了下文。而正是海尔(美国)拒绝了《DesMoinesRegister》(美泰所在Iowa州的地方媒体)的采访,从而给当地民众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信号。此举引起美泰当地工人的不满。工会在跨国收购中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失去了工会的支持,海尔的竞购自然举步维艰。

布鲁曼菲尔德认为:“如果正确地向美国公众解释,我认为公众将会支持中国的加盟。但问题是这样的‘正确解释’几乎从未有过。中国没能使用公关策略去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美国舆论。”

2)竞购价格过高

自从美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竞购战,提出13.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后,价格就开始不断攀升。海尔选择了退出。惠而浦先后三次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以总报价23亿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3)整合面临困难

FTN Midwest证券分析师Eric Bosshard认为,虽然海尔对美泰有意,但可能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整合美泰的工作过于艰难,所以只好中途放弃。如果海尔收购美泰,将面临在美国境内推广两大品牌的问题,为推广美泰品牌注入资金。

4)牵涉政治因素

海尔目前虽由私人管理,但仍然由国家控股。在各种媒体的渲染下,海尔被描述成危险的外国掠夺者,渴望从美国买家手里抢走有价值的资产。而与海尔并购案同时间的中石油并购案也被认为政治到因素,这成为收购失败的另一原因。

㈢ 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怎么写

企业并购重组中要注意:
(一)要做好并购重组企业发展环境调查 企业并购行为虽然是市场行为,但不可能不受到当地政府影响,要考虑政府的政策和态度。对于并购项目,政府考虑更多的职工安置、并购后的企业税收及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企业要对并购项目进行判断,对有发展前景的、符合国家鼓励产业的,政府大多会采取支持态度,从资金、税收、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给予重大优惠。这样,企业就可充分利用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与措施。对无发展前景的,国家明文规定抑制的项目,政府大多会采取抑制态度。如属于高能耗、污染严重的行业,企业应尽量规避政府出台的抵制其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要做好并购企业相关财务信息调查分析 并购过程中,并购企业可能存在资产质量较差,历史沉淀的不良资产、大量潜在负债等情况,要充分了解并购项目资产、负债、运营效率情况,运用财务指标科学分析,作出合理评估。如在资产质量与偿债能力方面:要综合对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量资产状况等指标作出分析判断。此外,还应了解主要资产的抵(质)押、出租或承租等状况;在盈利能力及其成长方面:要综合对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及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及构成比例等指标作出分析判断;并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对其成长性作出分析判断;在现金流质量方面:要综合对各种现金流量、现金销售比率、净利润现金含量等指标作出分析判断。 此外,还要做好企业重要外部关系分析。如向并购重组企业的律师、会计师、财务顾问等外部顾问了解企业情况;向银行了解企业的信用评价情况,如信贷额度、相关机构的信贷或证券信用等级评价;委托双方都认同的评估机构对并购资产进行合理估价,作为双方谈判并购价格的基础等。
(三)要做好并购企业的潜在风险分析 企业在并购其他企业时考虑的是并购后协同效应,实现并购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但由于对并购企业的情况不很了解,并购方可能对并购企业存在的涉税风险、潜在诉讼、法律纠纷等潜在的风险浑然不觉,结果为将来的重组失败埋下伏笔。因此,要对并购行为进行全过程跟踪,认真搞好尽职调查,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法律、财务、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咨询、评价。如在财务税收方面:要考虑并购企业是否存在应收帐款没法收回、潜在的诉讼可能导致的赔偿责任、对外担保带来的连带责任等潜在负债风险等;还有前期运行中是否存在偷漏税行为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等涉税风险;在法律诉讼方面:要考虑并购企业是否存在已发生的、未决的和潜在的诉讼,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涉法风险;在企业文化方面:要考虑其融合程度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并购后企业的决策速度和执行力度,不少企业并购行为的失败,关键就在于企业文化的冲突。要考虑两种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针对并购对象进行文化变革的难度,以最短时间促进企业的战略调整、组织架构建设、业务流程调整再造、资源合理配置,做到妥善谋划和安排。
(四)要推进科学决策机制,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企业并购,实际就是资本的扩张,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的复杂经济形势下,非理性投资、超能力投资、非主业投资,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应按照关规定,科学决策,加强风险管理。一是企业作为并购重组的市场主体,要强化战略意识,重视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投资规模应与企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把目标集中于投资回报,灵敏反应市场信号,按企业发展的规律办企业。二是企业并购属于重大投资行为,要强化董事会决策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法人治理建设,促进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同时,应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并购效益与管理层的报酬和责任直接挂购,让他们既分享并购重组收益,又要承担与决策有关的风险。三是引入专家决策和项目动态管理手段。一要委托专业咨询机构组织行业专家、财务专家论证,提供决策建议;二要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提高企业投资决策水平。

㈣ 中国企业并购案例

2008年7月23日,为国内外财经界广泛关注的凯雷徐工并购案历时三年之久,终于尘埃落定。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和凯雷投资集团共同宣布双方于2005年10月签署的入股徐工的相关协议有效期已过,双方决定不再就此项投资进行合作,徐工将独立进行重组。

2005年10月,徐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徐工科技曾公告称,凯雷将出资3.75亿美元现金购买徐工机械85%的股权。2006年10月收购方案进行了修改,凯雷的持股比例下降至50%。2007年3月,凯雷再次将收购方案的持股比例减至45%。

在经历三次修改后,凯雷入股徐工机械的方案仍然没有获得商务部的批复。其间,国内工程机械类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纷纷就外资并购徐工是否危及国家产业安全、徐工国有资产价值是否被低估展开了激烈辩论,商务部两度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7月23日徐工、凯雷共同发布的联合声明再次表明双方合作的原委:“初衷在于借助凯雷的国际专业技术和网络,帮助徐工进行全球扩张及提升其行业领导地位。”

然而时至今日,双方的合作意向最终未能实现。联合声明表示:“基于发展进程中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合作双方一致认为对徐工而言,当前的最佳策略是尽快进行企业重组,打造一个高度整合、精简的机构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全球范围的竞争。”

联合声明还表示:“尽管目前双方不再进行此项投资,我们珍视彼此建立的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双方坚信徐工的拓展将为与凯雷和旗下投资公司进行合作创造良好的机会。”

2)公共讨论促进徐工发展

徐工、凯雷的联合声明发布后,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行业民营企业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向媒体表示,凯雷与徐工的联姻失败在意料之中,希望徐工并购案的结束成为贱卖国资的句号。

“我们已经在恪守并购双方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对当初确定的徐工机械资产估值情况作了最大限度的澄清和说明,而且已经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审核并作出结论。”徐工集团新闻发言人刘庆东说,“作为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我们要尽职尽责做好企业层面的基础工作,更要服从和执行国家的战略决策和最终意见。”

“国内外市场环境和我国的外资并购政策的确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深证券评论家袁剑说,“与三年前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已大大提高,能够更好地发现企业价值,因此徐工、凯雷现在的选择,是合乎逻辑的,也更加有利于徐工发展。”

“然而,我们不能用今天正确的选择,去证明三年前就是错的。”袁剑说,“客观地看,徐工当年也就是那个价值。”

“激烈而漫长的公共讨论,不仅没有耽误徐工的发展,反而成为徐工加快发展的动力。”刘庆东说,“这三年是徐工职工凝聚力最强的三年,也是徐工发展最快的三年。”

三年来,徐工集团销售收入平均增幅为33.4%。2007年徐工集团销售收入达308亿元,利税达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78.5%。

“空前的公共讨论使徐工品牌声名远播,这两年我们到很多国家开拓市场,一说我们是徐工的,人家都说知道!你们很抢手!”徐工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沙先亮说。2008年上半年,徐工集团工程机械出口额达4.27亿美元,增幅达60.1%。

3)徐工独立重组计划全面启动

“此次徐工、凯雷正式宣布合作意向结束,事实上是为徐工独立重组计划全面启动拉开了大幕。”刘庆东说。

数周来,徐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徐工科技连续发布公告,徐工独立重组方案逐渐浮出水面。

相关公告披露显示,徐工集团目前已基本完成资产重组预案编制,集团绝大部分优质资产将进入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徐工重型机械公司、徐工进出口公司、徐工专用车辆公司、徐工液压件公司等7大主营业务相关资产和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拥有的相关注册商标所有权,收购资产范围大大超过原市场预期。此外,徐工机械已于近日完成重型卡车业务收购,并计划拓展发动机业务。

“徐工科技将由此成为我国业务线最全的工程机械上市公司。新公司收入规模也将超越现有的中联、三一重工两大工程机械巨头,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第一股。”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析报告这样认为

㈤ 急求一篇企业并购案例分析,需要是近年的案例,也没有论文格式都无所谓,字数无要求,不过不能太短了,2

维纳斯并购妙管家就是个不错的并购案例。
在今年浙江省两会上,省委书记夏宝龙为纳爱斯集团点了赞。不仅因为纳爱斯在整体经济环境换挡减速的背景下,2014年各项指标继续呈两位数高速增长,捐资千万助力“五水共治”;更因为,该集团以7000万美元收购了台湾妙管家100%的股权,公开资料显示,这是迄今大陆对台湾企业最大的一宗并购案。
纳爱斯集团逆势出击,提振了浙江企业的信心,为浙江企业家提气。回顾该集团的成长历程,一路上伴随三次大的并购。早在2006年,该集团就全资收购英属中狮公司旗下的香港奥妮、裕旸、莱然等三家公司,将产品线延伸到个人护理用品。当时,这笔收购被认为是中国日化界最大的收购外资案。2009年3月,纳爱斯与全国知名的蚊香生产企业李字集团,正式“联姻”,双方合作成立了浙江李字日化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由“纳爱斯”出资8000万元,占60%股份,拓展了公司的业务范围。

今年5月9日,纳爱斯集团完成了47年发展历程中的第三次并购。在中国台北,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庄启传正式以“台湾妙管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新头衔示人。

据介绍,本次收购由纳爱斯集团旗下纳爱斯浙江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前后历时一年。双方于今年3月初签署了正式收购协议,100%收购妙管家的股权,花费约3.3亿元人民币,加上接收对方债务,共需支付约4亿元人民币。3月13日,双方完成股权交割,满满一箱子各种面值的妙管家股票被纳爱斯收入囊中。

资料显示,妙管家是台湾日用洗涤行业的一线品牌,2014年销售收入约3亿多元人民币。公司创办于1985年,总部位于台北,在台中有生产基地,在台北、台中、台南等地设有6处营业所,是台湾家喻户晓的清洁用品制造、批发及零售企业,现有员工1000多人。2002年起,妙管家进入大陆市场,在太仓设有生产基地,在上海、南京两地设有经销点。

为什么收购妙管家?

“从产业结构来说,双方主营业务都与"清洁"有关,大方向一致,而且妙管家的产品具有自身特色,与纳爱斯的产品形成互补。在生产工艺、市场销售渠道等方面,两者都是兼容的。”另外,庄启传尤其看中台湾企业充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收购妙管家为纳爱斯走向世界、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提供了便利,是实现"世界级纳爱斯"战略目标的最佳跳板。

庄启传指出,洗涤用品行业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时代,中产阶层崛起后,消费者对个人生活舒适度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洗涤用品将朝着安全、方便、绿色的方向加速发展,而妙管家在卫生间、厨房、地板清洗等方面,已有先行一步的探索。纳爱斯则在洗衣和个人清洁用品方面有优势,双方在产品结构上存在互补。

“我很喜欢"妙管家"这三个字,这个品牌名称与其产品有恰到好处的对接,可以溢出消费者居家生活的心声和愿望,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既然是
"管家",就可以延伸到个人、家庭清洁、护理的方方面面。妙管家是一块质地上好的宝石,我们可以将它雕刻成稀世珍品。”

谈及妙管家未来发展方向,庄启传打了个比喻:“妙管家是原董事长蔡宗仰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蔡先生把妙管家托付给纳爱斯,就如同为女儿找到好婆家一样的欣慰。”如今,如何让这桩联姻开花结果,责任落在了庄启传及其管理团队肩上。

今年5月,庄启传带领一个由新任妙管家总经理、销售副总、财务主管等在内的小型管理团队,亲赴台北。他要求,所有派到台湾工作的员工,都要尊重本地同事,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集思广益,让纳爱斯的文化、管理真正服台湾的水土,融合发展,在年内顺利走过磨合期。

这其中,庄启传最看中的一条是:要给予妙管家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妙管家部门负责人和职工代表见面会上,他表示,纳爱斯将充分授权,让妙管家按着自身特点发展,让妙管家成为纳爱斯走向国际化的一个窗口。“妙管家管理上既可以依靠纳爱斯,也可以自成体系,或有分有合、兼而有之。怎么有利、怎么能做出自身应有特色,就怎么走。”

㈥ 谁给我几个企业并购的案例分析

1998年4月6日起,在短短7天的时间内,美国连续发生了6家大银行的合并,其中,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涉及金额高达725亿美元,创下银行业并购价值的最高纪录。这两家企业合并后的总资产额高达7000亿美元,并形成了国际性超级金融市场,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2000年1月,英国制药集团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宣布合并计划,新公司市值将逾1150亿英镑,营业额约二百亿英镑,根据市场占有率计算,合并后的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将成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组建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公司,新公司的资产价值达3500亿美元。2000年2月4日,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英国沃达丰公司以1320亿美元收购德国老牌电信和工业集团曼内斯曼,成为当时全球最大并购案。企业并购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了更多的企业为了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而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第三,横向并购与剥离消肿双向发展。第五次并购浪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企业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相应并购同类业务企业,使生产经营范围更加集中。近年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同时,企业剥离也在不少大公司特别是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内展开。例如,199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宣布停止生产电视机,从家电行业撤出,集中力量在世界通讯业展开竞争;英荷合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为实现产业优化组合,出售了产业中的化工部门,其目的在于通过出售这几个化工公司,使其能够更多地投资到该公司利润增长更快的行业中去;韩国的双龙集团则将其双龙汽车制造公司出售给三星汽车制造公司,使其能够集中于水泥和石油等专业领域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2014年企业并购案例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四川长虹持股基金 浏览:830
金鹰主题基德邦基金总经理 浏览:666
莫顿外汇金融案真相 浏览:590
西安过桥贷款 浏览:161
33k黄金是什么意思 浏览:603
2011年烟叶收购价格 浏览:655
融资协议书文本 浏览:927
茅台投资现金流 浏览:994
今日基金200006净值 浏览:374
理财长江养老 浏览:881
全国多少人投资理财的 浏览:505
黄金价格怎么算 浏览:193
各大集团旗下的贷款APP 浏览:813
贷款切换 浏览:139
恒拓开源股票 浏览:302
韩元20亿等于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405
华夏股票领先 浏览:48
建行房贷转公积金贷款计算器 浏览:307
以下属于外汇的特征 浏览:704
期货长线百分之十的仓位轻仓 浏览: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