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人的生物学基因和哪一个国家的人最接近
日 本 人总体上是多个人种的混血. 日 本 人大和民族的Y染色体类型中, 其中O2--M95占31.7%, O3--M122占20.1%, O1--M119占3.4%; D占34.7%, D1占4%; C1-M8占8.5%; N占1.6%. 阿伊努人的Y染色体类型中,C1-M8占90%,D占10% 其中C1,C3是棕色人种血统 D和D1是小矮黑人血统 N是芬兰黄色人种血统 O2是东北亚黄种人血统 O1,O3是来自华夏的血统 亚欧大陆主要民族基因来源分析: 日韩明明是杂种民族,却整天宣传自己是纯种 中 国 人明明是纯血统,却整天宣传杂和论 中国汉族的所有基因几乎都来自K-M9族 所有汉族人11000年前的祖先是相同的 K-M9族可以再划分为N,O,P,Q,R 汉族人的基因几乎都是O,加少量Q 汉民族的血缘一致性在世界大民族中首屈一指 尼格利陀人 也称为东南亚小矮黑人,是40%的现代日 本 人的祖先 东南亚古老居民.名称来源于西班牙文,意为小黑人.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身材矮小,男子平均身高1.50米,女子高1.42米;肤色褐黑,头发略带鬈曲. 二三千年前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后受马来人排挤和同化,现仅存留于马来半岛泰、马边境的密林深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沼泽地带, 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和棉兰老岛的偏僻山区,以及印度的安达曼群岛等地.包括塞芒人、库布人、阿埃塔人和安达曼人等支系. 遗传学人类基因Y染色体单倍体技术近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各方对此期待甚高,希望就此解读人类进化、变迁与人种之谜.编者对此也满怀期待,但是网上对这些研究数据的解读却是误解甚多.最近网上有人发表了东邻日本人的基因数据,Y染色体数据如下:日本人和族的Y染色体类型中,其中O2(东北亚黄种人)--M95占31.7%,O3(华夏黄种人)--M122占20.1%,O1(华夏黄种人)--M119占3.4%;D(小黑种人)占34.7%,D1(小黑种人)占4%; C1(褐种人)-M8占8.5%; N(北欧黄种人)占1.6%. 阿伊努人的Y染色体类型中,C1(褐种人)--M8占90%,D(小黑种人)占10%. 网上的解读大多是:小黑种人成分占有41.7%,日本人是小黑种人;东北亚黄种人占31.7%,日本人是东北亚黄种人;华夏黄种人占23.5%,日本人是华夏黄种人;甚至还有说是动物基因,等等,不一而足. 这里有个对数据解读的误区,这些数据无疑是有根据的,即使有偏差也不会太大.但是数据的解读方法与统计方法一致才不会出现缪误.这组数据是在一定数量(如10000个)个体抽查的结果,正确的解读如下:10000个日本和族人中,具有小黑种人成分的人占有41.7%,具有东北亚黄种人成分的人占31.7%,具有华夏黄种人成分的人占23.5%,具有褐种人成分的人占8.5%;具有北欧黄种人成分的人占1.6%. 同样解读阿伊努人的Y染色体类型:10000个阿伊努人中,具有褐种人成分的人占90%,具有小黑种人成分的人占10%. 这样的解读结果只能是:日本和族是多个人种的混血民族;而由于褐种人本就是具有小黑种人的基因,所以阿伊努人基本是纯正的褐种人. 而历史的资料表明,日本人的主体是和族,另外有少数民族阿伊努族、琉球族,现今琉球族已基本被和族同化.和族亦称“大和人”,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占总人口的 98% 以上,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其系统特征是头较短,黄皮肤,黑头发,体毛和胡须较少,身材普遍较矮. 阿依努人旧称“虾夷”、“毛人”,属于南亚褐色人种北迁类型,肤色黑、黄、白不等,体毛浓密,腿长腰阔,头大颧高,拥有自己的语言阿依努语,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文学和独特的音乐和舞蹈,信奉萨满教,经常举行“熊祭”、“鲸祭”等宗教仪式,自古以来一直以渔猎(主要是猎鹿、捕鱼)、采集为生存手段.现在还约有 2 .5万阿依努人集中生活在日本北海道. 古代琉球人与台湾高山族同属南亚褐色人种,有自己的语言琉球语,有一种叫做“斯丘码”的象形文字,结绳记事也是主要方式,以部落为单位群,14世纪时曾经建立了三个小国,1429 年由尚巴志统一为琉球王国,与中国结成朝贡册封关系.17世纪初遭日本萨摩藩侵略并开始受其控制,1879年,琉球被正式纳入日本版图.琉球人先是接受中国文化,后又接受日本文化,现在已经基本被和族同化.琉球人目前约有 120万人,绝大部分生活在日本冲绳县(琉球群岛).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决. 其实,7万年前,第四纪冰河时期,东亚已经属于无人区,所有考古发现的猿人、智人均灭绝或者迁移到南方赤道附近. 3~4万年前,气候逐步回暖,海平面虽然有上升,但仍然还在现在海平面之下200m左右,象台湾岛、海南岛等就是大陆;而南亚的岛屿都比现在大很多,并且也与大陆相连或者很接近.已经进化了的新北京猿人(新型智人,以新北京猿人为代表)可以沿广阔的海岸线逐步向北迁移,回到华北台地、东南沿海大陆架、日本列岛等祖先南迁之前的居住地. 同时向东迁移的西亚白种人也进入了华北台地,这两个差异较大的人种混血杂交的后代以山顶洞人为代表.气候继续回暖,又间杂急剧的气温下降,缺乏适应性的种群又逐步消失,而具有杂交优势的种群“黄种的山顶洞人”得以存续.留在西亚和欧洲的白种人也只有一部分具有很强适应性的新种群白种高加索人才存续下来.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种群也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持续下来,那就是南亚和大洋岛上的褐种人.而居于东非的黑种人和居于海岛的小黑种人由于环境变化不大,种群得以继续. 东亚沿海的人群在全新世海侵到来之前,基本居于现东南沿海大陆架,人种主要是“黄种的山顶洞人”,还有少量的褐种人. 1.1万年前,气温急剧上升,冰川融化,全新世海侵到来,这就是世界各地传说的“大洪水时期”.日本脱离大陆,成为岛屿.少量的“黄种的山顶洞人”和褐种人成为日本岛的第一批居民. 此后,大陆不断有黄种人迁移到岛上,而南亚方面也不断有褐种人通过海上迁移到东亚和日本岛.日本具有多方面的人种基因就源于此. 西亚褐种人苏美尔人的后代塞种人从陆路进入西亚再到北亚,后代继续向东迁移,渡过日本海峡,进入日本萨摩地区,萨摩就是以塞姆人命名的,这部分人就是现在的阿伊努人的祖先,阿伊努人是目前最纯正的褐种人族群之一. 直到3500年前的中国夏代,进入日本的种群、部族都是没有什么作为的.3500年前,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部族从海岱地区渡海进入日本岛,这个部族叫做“羲和”部族.典籍记载如下:《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稘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书序》:“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 《史记·夏本纪》:“帝中(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 羲、和本是同族,合称为“羲和”.和,读音“娥”,也与“娥”通假.羲和是上古伏羲部落的后代,世代执掌天文历法,相当于现在的气象部部长.帝尧时期,羲和氏族分为四部,分别居住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观察天象,特别是恒星和太阳的行走轨迹需要详细记录,这些资料对农耕社会很重要.羲和又被称为“日神”. 羲和部族的老大羲仲氏族,居住在“嵎夷”旁边一个叫旸谷的地方,是观察日出和春分的专门职司.嵎夷是“九夷”之一,在海隅(今山东省海阳地区岠嵎山附近). 另外在《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钜燕”在渤海周边,包括列阳、倭,列阳就是列姑射山之阳,在朝鲜的西面,列姑射山就是渤海口长岛岛链,盖国(西周金文“王伐盖侯,周公谋禽,祝禽又胀,祝王,易金百孚,禽用乍宝彝”)在海岱地区渤海南岸,倭国在盖国南面,应该在海岱地区黄海北岸. “倭”(音“窝”)与“和”(音“娥”)读音相似,也都以“禾”为基本字根:“和”为“禾+口”,表示其职司;“倭”为“禾+女+人”表示其部族,所以这个“倭”就是羲和之国. 夏王仲康时期,王权实际掌握在后羿手里,是一次篡权行为.羲和部族为世掌天地四时之官,观象制历,敬授民时,初为部落联盟首领尧舜服务,继而为夏服务.这次的事件就是天象观察者羲和利用观天象的职司,故意错过了很重要的天文现象,没有及时汇报,幻想篡权者后羿因此失败,却不想引来杀身、灭族大祸.后羿以夏王仲康名义派胤侯率领大军长途征讨羲和部族. 胤侯大军从夏都曲阜出发,需要经历至少15天才能到达羲和的总部倭国“旸谷”,羲和当然知道不能对抗,于是全部族一同坐船漂洋过海踏上了东瀛的土地,从此成为日本岛居民. 羲和部族具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又是整族有目的的迁移,很快就在东瀛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了.但是,当时的夏代,还没有熟练掌握金属冶炼技术和文字这两样对后世发展至关重要的东西.所以,东瀛的发展此后也一直没有新的进步. 羲和部族对东瀛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东瀛传播了日神的概念,他本是司日之官,号称“日神”的后代,日本地区又是天然的日出之地,因此,日神被转化为“天照大神”,日神崇拜的传统就此确立.可以说,羲和的“倭”国和“日神”揭开了日本绳纹时代的序幕. 在羲和部族之后,大约3000年前进入东瀛的阿伊努人,虽然源于苏美尔文化,但是他们这个部族在西亚、北亚已经飘荡了上千年,对羲和部族而言已经完全处于劣势了.阿伊努人被压缩在萨摩和鹿儿岛地区,成为众多迁入民族中小国的一个. 到公元前3世纪,大陆进入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大陆向日本的被动移民急剧增加.这些新移民,大都象当年羲和部族一样具有技术和文化优势,这些新的内容推动日本社会进入弥生时代. 典籍第一次记载东瀛情况是成书于东汉的《汉书·地理志》,记载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反映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一时期,在日本列岛上小国林立,而“倭”已经成为日本的代表. 弥生时代后的古坟时代(公元3世纪~6世纪),大陆移民仍不断进入口本,在漫长的历史中,由来自东南亚的褐种人和来自东北亚的黄种人,不断混血而形成了新的“混合民族”——倭族,即和族. 《后汉书·倭传》特别提及“倭奴国”说:“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汉光武帝于公元57年赐给倭奴国王的印章,在1784年旧历2月于福冈县志贺岛被发现了.印章长宽约为2.3厘米,厚0.8厘米的金印,蛇形纽,阴文篆书“汉委奴国王”5个字).这个倭奴国应该也是羲和的子孙建立的小国家. 中国史籍《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的邪马台国就是一个比较大的王国了,女王卑弥呼曾多次遣使曹魏,并受到魏明帝的册封,称“亲魏倭王”,邪马台国也是羲和子孙无疑. 《晋书.武帝本纪》亦记载了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女王卑弥呼最后一次遣使入贡的情况.此后,直到《宋书·倭国传》记载宋高祖刘裕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赐大和国王赞.这中间有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史籍对日本的状况没有新的记载.说明在这一个时期,大和国已经强势兴起并基本统一日本.大和国第一次使用“和”字取代汉语带有贬义的“倭”,既表明其王族就是羲和的子孙,又有东瀛文明已经提高的意思. 中国史籍《宋书·倭国传》记载,顺帝开明二年(公元478年),大和国王武曾遣使上表,表文中提及其先祖统一日本的活动情况说:“自昔祖祢,躬榄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下海北九十五国.”毛人是褐种人特有的体征,说明褐种人在日本曾经大量存在.此后,大和国统一日本,“天照大神”又被依照中国南北朝时期道教神袛“元始天尊”的模式加以改造,赋予了无所不能的神通,从而推动了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大和国王宣称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君权神授,走上了中国皇帝封建专制的道路. 7世纪初,推古女王和圣德太子多次派遣“遣隋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大陆.在与隋的交往中,开始称国名为“日本”,称国王为“天皇”,推古女王是实际上的第一代“天皇”—推古天皇,此前的“天皇”都是后人加上去的.日本人认真学习隋的政治制度,开始实行改革,尤其是在645年“大化改新”之后,日本更是频繁地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全面地学习唐朝的各项制度,实行经济、政治社会改革,并仿照唐的“律令”而稍加修改,制定了日本的“律令”,将各项改革和制度法典化,使日本快速成为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国家. 羲和部族进入日本的时候,夏代的文字还不成熟,并且是由商族贵族所掌握.夏代的语言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日本的语言应该出于羲和部族,现在已经无法研究了.公元八世纪中期,日本开始学习用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造“片假名”标注外来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部首造“平假名”,用来注汉字音.这样,“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字. 由于日本文字产生于中国唐朝,所使用的汉字是唐代的文字,也已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唐代文字由于“五胡乱华”,特别是读音,已经与汉代文字有了变异.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宋、元、明、清,胡族继续南下,汉语读音变异很大.但是,也由于中原战争频发,不断有移民向南迁移,形成“客家人”.客家人的语音保留了大量的唐代音节.所以,常常有人说,日本人是客家人迁移过去的,呵呵,一笑! 此后的日本历史,史籍记载比较完善,不再赘述.
『贰』 什么叫做生物类黄酮
维生素P(生物类黄酮)
维生素P并非单一的化合物,而是多种具有类似结构和活性物质的总称。主要的维生素P类化合物包括黄酮、芸香素、橙皮素等,属于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P中的“P”是指permeability(意为通透性)。由于它最初是从柠檬中分离出来的,化学本质为黄素酮类,所以又称为生物类黄酮。
维生素P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缺少它则通透性增强,所以它又叫通透性维生素。在自然界中,维生素P常常与维生素C共存,所以一般认为,坏血病是这两种维生素共同缺乏的结果。实验表明,维生素P能够”节约”使用维生素C,并且抑制透明质酸酶。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单纯缺乏维生素P的疾病,但是在临床上,已经在运用维生素P防治某些因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而引起的疾病了。
生物类黄酮,可调节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清脂质,延长红血球寿命并增强造血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抑制HL-60白血病细胞生长和溶解癌细胞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Free Reaical)及毒素,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消炎、抗过敏、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松针提取物功能:
1. 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2. 抗血栓、保护心脑血管作用抗肿瘤、消炎抑菌作用。
3. 解除醇中毒、保肝护肝等多种功效。
4.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强筋骨等功效。
『叁』 为什么叶子会变黄,用生物知识解答
因为叶绿素的多少决定了树叶的颜色,这也就是树叶在四季里颜色不同的原因。秋天日照时间慢慢变短,气温也随之下降,光照的减少使树叶的光合作用减弱,因此树叶在光合作用下,产生的叶绿素也非常少,而且养分将会通过树枝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为越冬做准备。
因此树叶中叶绿素的减少,便让树叶发黄,而树叶产生的营养,通过树枝输送给树根中,存储起来以后,树叶便逐渐枯萎,最后脱落。
(3)上海黄离生物扩展阅读
科学实验证明,植物叶片除了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色素外,还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是一种“变色龙”,其中在酸性液中呈红色。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弱,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而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呈酸性,所以,整个叶片便呈现红颜色。
『肆』 跪求:上海市高中生物教材全部知识点归纳 我有急用,就最近几天。各位哥哥姐姐们帮帮忙。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 O H H H
NH2-C-C-OH + H-N-C-COOH H2O+NH2-C-C-N-C-COOH
R1 H R2 R1 O H R2
19、
DNA RNA
★全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分布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
染色剂 甲基绿 吡罗红
链数 双链 单链
碱基 ATCG AUCG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 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 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 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 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 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 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 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 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 细胞质基质
产物 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 C6H12O6+6O2 6CO2+6H2O
+能量 C6H12O6 2C3H6O3+能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过程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 大量 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
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 叶绿素 叶绿素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 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 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 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 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 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 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 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 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 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伍』 生物类黄酮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物类黄酮即维生素P,是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它们并非单一的化合物而是多种具有类似结构和活性物质的总称,因多呈黄色而被称为生物类黄酮。主要的维生素P类化合物包括黄酮、芸香素、橙皮素等,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P中的“P”是指permeability(意为通透性)。由于它最初是从柠檬中分离出来的,化学本质为黄素酮类,所以又称为生物类黄酮。生物类黄酮泛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央三碳键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C6-C3-C6化合物。主要是指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的化合物。
天然的生物类黄酮多为其基本结构的衍生物,多以糖苷形式存在。除常见的O-糖苷外,还有C-糖苷,如葛根素。植物中已发现的生物类黄酮多达5000余种,但研究发现这些生物类黄酮因结构的不同有的表现出生物活性,有的则没有。现在普遍认为生物类黄酮分子中心的alpha、beta-不饱和吡喃酮是其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关键。而A、B、C三个环上的各种取代基则决定了不同生物类黄酮分子的特定的生理功能。
类黄酮在植物界中分布很普遍,目前已发现的天然类黄酮有2000多种,类黄酮成分最集中的是被子植物,其中豆科、蔷薇科、芸香科、伞形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唇形科、玄参科、马鞭草科、菊科、蓼科、鼠李科、冬青科、桃金娘科、桑科、大戟科、尾科、兰科、莎草科和姜科尤为富集。含有类黄酮的常用中药有槐米、黄芪、葛根、陈皮、枳实、银杏叶、山楂、菊花、野菊花、淫羊藿、射干等。而动物和人类日粮中的豆类中类黄酮含量较多。主要是大豆异黄酮及其糖苷。
水果中生物类黄酮的来源包括芦丁(荞麦中含量很高,苦荞含量又是普通荞麦的10多倍)以及橙皮苷,主要存在于柑橘类水果中。最好的食物来源是野玫瑰果、荞麦叶、柑橘类水果、浆果、椰菜、樱桃、葡萄、木瓜、哈密瓜、李子、茶叶、红酒以及番茄。黄瓜中也含有特殊的生物类黄酮,它可以阻止致癌的激素与细胞结合。
维生素P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缺少它则会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所以它又叫通透性维生素。在自然界中生物类黄酮所含有的维生素P常常与维生素C共存,防止维生素C被氧化而受到破坏,增强维生素C的效果。在它的“保护”下机体不会无故消耗维生素C。人体一旦出现坏血病则被认为是这两种维生素共同缺乏的结果,因此临床上目前正在运用维生素P防治某些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而引起的疾病。除了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外,现今生物类黄铜含有的维生素p成分也广泛应用于护肤品,原液,化妆品领域中。
生物类黄酮的主要功效
1. 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2. 抗血栓、保护心脑血管作用抗肿瘤、消炎抑菌作用。
3. 解除醇中毒、保肝护肝等多种功效。
4.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强筋骨等功效。
5.调节免疫力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
6.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更年期妇女综合症是由于妇女绝经后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减少所致。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这一阶段的妇女会出现很多不适症状,大多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变化,如面部潮红、心悸、多汗、多疑、烦躁等现象。黄酮类化合物虽然在体内的生物活性只有内源性雌激素的10-3~10-5倍,但其有巨大的浓度优势,可达内源性雌激素的103倍,恰当地使用,既能减轻上述的更年期症状,又不会出现由于长期进行性激素治疗导致子宫和乳腺发生病变的潜在危险。
7.抗菌、消炎及抗过敏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中的抗菌成分较多,对细菌有广泛性的抑制。0.005%游离的异黄酮即可抑制真菌的活性,随着其浓度的增加,抑菌活性还在不断增强,但浓度超过0.1%后,浓度增加不再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8.抗病毒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肯定。
9.抗氧化作用
生物类黄酮还是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剂;能够与有毒金属结合,并将它们排出体外。
目前生物类黄酮被广泛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弱、牙龈出血、静脉曲张、痔疮、淤伤、拉伤以及血栓症等疾病,效果较好。
『陆』 黄鹄是令人讨厌的生物吗
黄鹄
拼音:huáng hú
黄鹄的词义
(1).鸟名。《商君书·画策》:“黄鹄之飞,一举千里。”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六:“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一个将青蛾来燎火,且过眼前;一个见黄鹄而关弓,不知背后。”
(2).比喻高才贤士。《文选·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刘良 注:“黄鹄,喻逸士也。” 唐 韩愈 《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黄鹄据其高,众鸟接其卑。” 钱仲联 集释引 陈沆 曰:“黄鹄谓 元稹 、 李绅 也。”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六:“失薮哀鸿叫,抟空黄鹄劳。”
(3).指 汉高祖 刘邦 所作《鸿鹄歌》。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汉高帝 ﹞虽饥渴四皓而不逼也,及太子卑辞致之,以为羽翼,便敬德矫情,惜其大者,发《黄鹄》之悲歌,杜婉妾之觎觊,其珍贤贵隐,如此之至也。”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愿歌《黄鹄》三千岁,移得金茎五百年。” 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加以《大风》、《黄鹄》、《落叶哀蝉》,或步燕歌,或循骚旨,无诏伶人,自成绝调。”
(4). 汉 江都王 建 女 细君 所作之歌。《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 江都王 建 女 细君 )悲愁,自为作歌曰:‘……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唐 李德裕 《讨回鹘制》:“ 太和公主 居处不同,情义久绝,懐土多畏,亟闻《黄鹄》之歌,失位自伤,宁免绿衣之叹,念其羁苦,常轸朕心。” 唐 杜甫 《留花门》诗:“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后以“黄鹄”指离乡的游子。 明 高启 《甪里村》诗:“紫芝日已老,黄鹄何时还?”
(5).据 汉 刘向 《列女传》载: 鲁 陶婴 少寡, 鲁 人闻其义,将求焉。 婴 闻之,乃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黄鹄之早寡兮七年不双。”后指妇女的守节不嫁和空闺寂寞。 明 汪廷讷 《种玉记·互醋》:“我流落边关,若不回时只恐你终衔黄鹄哀。泪空垂,冷落鸳帏日易西。” 清 陈维崧 《麦秀两岐·为周贞女题词》词:“既许驱金犊,便合歌《黄鹄》。”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早岁吟《黄鹄》,颠连四十春,怀贞心比铁,完节鬓如银。”
(6).山名。参见“ 黄鹄山 ”。
『柒』 生物类黄酮的主要功效
生物类黄酮的主要功效
1. 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2. 抗血栓、保护心脑血管作用抗肿瘤、消炎抑菌作用。
3. 解除醇中毒、保肝护肝等多种功效。
4.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强筋骨等功效。
5.调节免疫力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如大豆异黄酮对实验性小鼠的巨噬细胞功能、脾重均提高;使脾脏生成IgM作用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含量增加;增强T细胞、NK细胞和K 细胞的功能;还有助于提高体液免疫,增强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体液免疫过程中致敏B淋巴细胞的形成和抗体的产生都有促进作用。
6.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更年期妇女综合症是由于妇女绝经后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减少所致,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这一阶段的妇女会出现很多不适症状,大多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变化,如面部潮红、心悸、多汗、多疑、烦躁等现象。黄酮类化合物虽然在体内的生物活性只有内源性雌激素的10-3~10-5倍,但其有巨大的浓度优势,可达内源性雌激素的103倍,恰当地使用,既能减轻上述的更年期症状,又不会出现由于长期进行性激素治疗导致子宫和乳腺发生病变的潜在危险。
7.抗菌、消炎及抗过敏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中的抗菌成分较多,对细菌有广泛性的抑制。有报道称,0.005%游离的异黄酮即可抑制真菌的活性,随着其浓度的增加,抑菌活性还在不断增强,但浓度超过0.1%后,浓度增加不再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黄酮单体类化合物licochaione A最低浓度为0.3μg/kg时,体外对革兰氏阳性菌、杆菌、棒形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豆异黄酮还具有在胃肠道内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并可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以保护身体抵御致病病原体的侵袭。染料木黄酮具有可抑制DNA裂合酶(TOPO II)的作用,还有温和的抗炎作用。木犀草素对H suis 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浓度在1:3500时可抑制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生长,对卡他、白色念珠、变形菌也有抑制作用;花青素类中的飞燕草素有很强的抗养化与抗炎作用,可抑制头皮生理性皮脂分泌过度及后发的病菌感染;茶多酚类能抗炎抗口腔微生物作用,可有效防止龋齿发生。柑橘类黄酮中如槲皮素、洋姜荽苷等也有抗炎活性,并且效果与剂量相关;其主要机理在于影响花生酸代谢以及抑制组胺释出;洋姜荽苷(Diosmin) 作为一种抗发炎的强保护剂能显著地减少水肿的形成,如:静脉注射洋姜荽苷可降低鼠由注射四氧嘧啶诱导的痛觉过敏。
8.抗病毒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肯定。已有报道称,桑色素、山奈酚等有抑菌和抗病毒作用;黄酮类化合物kievieine 在极低低浓度时,就对有人体致病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cirsiliol、naingin、3’,4’-二乙酸基-5,6,7-三甲氧基黄酮等可用来治疗传染病,特别对滤过性病毒如:HCV、HIV,或寄生虫如:弓浆虫等引起的感染有治疗作用。已有研究表明,3-O-甲基槲皮素具有抑制局对灰质炎病毒的作用;槲皮素可弱化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合胞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能力;黄芩甙元、木樨曹素、槲皮素、槲皮万寿菊素、杨梅黄酮、木樨草素-7-葡萄糖苷等8种类黄酮化合物具有抑制HIV病毒逆转录酶活性从而抑制HIV繁殖的作用;1,4-甘草查耳酮、甘草异黄酮、Licochalcone及Glycycoumarin有抑制HIV增殖的作用;从连翘中分离出来的金丝桃素在实验室可明显抑制HIV成熟过程的最后步骤。其主要机理是由于抑制了溶酶体H+-ATP酶和磷酸酯酶A2的脱壳作用,影响病毒转移基因的磷酸化,从而抑制病毒和RNA的合成。
9.抗氧化作用
生物类黄酮还是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剂;能够与有毒金属结合,并将它们排出体外。
『捌』 求上海高中生物1~4册知识点归纳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 O H H H
NH2-C-C-OH + H-N-C-COOH H2O+NH2-C-C-N-C-COOH
R1 H R2 R1 O H R2
19、
DNA RNA
★全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分布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
染色剂 甲基绿 吡罗红
链数 双链 单链
碱基 ATCG AUCG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 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 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 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 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 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 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 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 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 细胞质基质
产物 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 C6H12O6+6O2 6CO2+6H2O
+能量 C6H12O6 2C3H6O3+能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过程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 大量 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
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 叶绿素 叶绿素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 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 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 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 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 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 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 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 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 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玖』 初一到高2的生物书上有说尿液是淡黄色的字
没有,正常新鲜的尿是黄色透明的液体。当人们剧烈劳动(运动)之后,新陈代谢旺盛,尿色随之加深。大量饮水,或由于气候寒冷,尿色则可变淡甚至无色。食用某些食品或药物时,尿色也有变化。人若是吃肉较多时,尿液呈酸性,再食入大量胡萝卜,尿可变成深黄色;服用核黄素、痢特灵、四环素、黄连素、甲基多巴等药物,尿液则呈桔黄色,放置一段时间会转为黄褐色。黄疸病人由于尿中合有胆红素、尿胆素等成分,尿可出现深黄色或黄褐色(浓茶样尿),这种尿色往往出现在白眼球变黄之前,是黄疸性肝炎的早期信号。不过书上有说尿是酸的o(* ̄▽ ̄*)o
『拾』 中国生物方面知名的实验室有哪些
中国科学院
模式识别实验室 自动化研究所
金属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 金属研究所
传感技术联合实验室 电子所、冶金所、半导体所等
超导实验室 物理所
红外物理实验室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实验室 生物物理研究所
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 大气物理研究所
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 武汉物理研究所
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所
腐蚀科学实验室 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科学与工程计算实验室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所
信息功能材料实验室 上海冶金所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实验室 遗传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实验室 西北水土保持所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实验室 动物所
煤炭转化实验室 山西煤化所
火灾科学实验室 中国科技大学
瞬态光学技术实验室 西安光机所
生化工程实验室 化冶所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实验室 微生物所
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实验室 光电技术所
工程塑料实验室 化学所
半导体超晶格实验室 半导体研究所
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实验室 金属研究所
声场与声信息实验室 声学研究所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实验室 水生生物研究所
羰基合成和选择氧化实验室 兰州化物所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化学实验室 大气所
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实验室 化学研究所、北大
催化基础实验室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实验室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实验室 动物研究所
表面物理实验室 物理研究所、半导体所
植物分子遗传实验室 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生命有机化学实验室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气体地球化学实验室 兰州地质研究所
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 地理研究所
新药研究实验室 上海药物研究所
结构化学实验室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冻土工程实验室 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教育部
集成光电子学实验室 清华、吉大、半导体研究所
化学工程联合实验室 清华、天大、华东理工大学、浙大
煤的燃烧实验室 华中理工大学
毫米波实验室 东南大学
应用表面物理实验室 复旦大学
材料复合新技术实验室 武汉工业大学
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室 四川联合大学
晶体材料实验室 山东大学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行学实验室 浙江大学
配位化学实验室 南京大学
土木工程防灾实验室 同济大学
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 南京大学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实验室 厦门大学
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 清华大学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实验室 南京大学
暴雨监测和预测实验室 北京大学
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 南京大学
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研究实验室 同济大学、南京大学
生物反应器实验室 华东化工学院
微生物技术实验室 山东大学
生物防治实验室 中山大学
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
干旱农业生态实验室 兰州大学
粉末冶金实验室 中南工业大学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实验室 清华大学
凝固技术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
新金属材料实验室 北京科技大学
超硬材料实验室 吉林大学
理论化学计算实验室 吉林大学
吸咐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实验室 南开大学
染料、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工合成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重质油加工实验室 石油大学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实验室 北京大学
近代声学实验室 南京大学
流体传动及控制实验室 浙江大学
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
纤维材料改性实验室 中国纺织大学
混凝土材料研究实验室 同济大学
软件开发环境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现代光学仪器实验室 浙江大学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实验室 天津大学、清华大学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北京大学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实验室 清华大学
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实验室 北京邮电大学
移动与多点无线电通信系统实验室 东南大学
区域光纤通信与相干光纤通信实验室 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健技术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实验室 复旦大学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实验室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实验室 清华大学
牵引动力实验室 西南交通大学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业控制技术实验室 浙江大学
汽车安全与节能实验室 清华大学
振动冲击噪声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实骏室 西安交通大学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实验室 华中理工大学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实验室 东北大学
汽车动态摸拟实验室 吉林工业大学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
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实验室 清华、北大、动物所
海洋工程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实验室 北京大学
遗传工程实验室 复旦大学
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实验室 北京大学
元素有机化学实验室 南开大学
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 兰州大学
海岸和近海工程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 北京大学
激光技术实验室 华中理工大学
煤的清洁燃烧技术实验室 清华大学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实验室 南京大学
机械传动实验室 重庆大学
动力工程多相流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
硅材料科学实验室 浙江大学
磨擦学实验室 清华大学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
金属材料强度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
金属基复合材料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高速水力学实验室 成都科技大学
超快速激光光谱实验室 中山大学
农业部
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 北京农业大学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兽医生物技术实验室 农科院哈尔滨兽医所
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实验室 华南热作两院
卫生部
病毒基因工程实验室 预防医科院病毒所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实验室 北京医科大学
医学遗传学实验室 湖南医科大学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实验室 上海市肿瘤所
分子肿瘤学实验室 医科院肿瘤所
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 上海医科大学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医科院基础所
计划生育药具实验室 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
实验血液学实验室 医科院血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