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份房地产企业的行业分析报告
自己写很困难,因为一篇好的行业报告至少可以卖10万块钱。所以没人会给你的。还是自己找吧。
给你个参考:
2007 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7 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 亿元,同比增长302%,比上年提高84 个百分点;二是市场需求总体旺盛。2007 年,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478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比上年上升58 个百分点;销售面积69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47%,比上年上升116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商品住房空置面积继续下降,12 月全国空置商品住房6756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6%,降幅较上年加快86 个百分点;三是部分城市12 月份房价环比开始下降。
2007 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涨幅为76%,涨幅比上年快18 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涨幅比上年快18 个百分点。
2007 年对我国房地产业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物业税、加息、房贷成为今年地产圈内曝光率最高的词汇,上市、融资、圈地成为开发商最热衷的事情。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各类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不断出现。使得一线大城市不断上涨的房价得到一定的抑制,也使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
2008 年,随着民生新政的实施,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主要任务的民生产,正蓄势待发;土地新政将进一步深入,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中央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混乱局面,将会出台更严励的政策措施。预计2008 年全国房价总体上将稳中趋降,逐步或落至一个相对理性的区域。
好吧,给你一个目录,你可以参考一下:
《2007年房地产行业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目录:
第一章 2006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分析 2
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及影响分析 2
一、国际经济环境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2
二、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及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2
三、国内投资、物价走势分析及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2
(一)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分析 2
(二)物价走势状况分析 3
四、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4
(一)对房地产需求者影响 4
(二)对房地产供给者的影响 4
(三)对不同种类商品房价格的影响 5
第二节 房地产行业政策变化及影响分析 6
一、近年来主要房地产行业政策回顾与分析 6
二、2006年最新房地产行业政策分析 6
(一)2006年以来政策回顾 7
(二)重大政策影响分析 8
第三节 房地产关联行业发展及影响分析 10
一、上游行业发展及影响 10
(一)建材价格进入上升通道 10
(二)钢铁行业对房地产影响分析 10
二、下游需求变化对房地产行业影响分析 11
(一)居民收入增多,拉动住宅潜在需求 11
(二)企业信心大幅增强拉动办公楼需求 12
(三)城市化进程促进商业地产 12
第二章 2006年房地产行业供需状况分析 14
第一节 2006年房地产企业整体景气状况判断 14
一、房地产开发景气总体走势 14
二、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水平变化 15
第二节 2006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供给情况分析 16
一、土地开发与土地购置 16
(一)土地购置面积增幅继续减缓,购置成本大幅上升 16
(二)完成土地开发面积恢复上升 17
(三)土地开发面积占购置面积比先降后升 18
二、商品房开发规模与结构 19
(一)商品房新开工面积 19
(二)商品房竣工面积 20
(三)商品房开发结构分析 21
第三节 全国房地产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25
一、商品房销售状况分析 25
二、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变化 28
第四节 全国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特征与价格走势 29
一、房地产供需结构特征 29
二、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 30
(一)一级市场:土地价格增长稳定 30
(二)二级市场:销售价格仍大幅上涨,涨幅整体回落 30
(三)三级市场:租赁价格涨幅平稳 31
第三章 2006年房地产行业资金来源分析 32
第一节 房地产企业投融资状况 32
一、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完成情况 32
二、分业态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完成情况 32
第二节 房地产业融资现状与渠道分析 34
一、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 34
二、各月资金来源情况分析 36
(一)国内贷款 36
(二)自筹资金 36
(三)其他资金 37
(四)利用外资 37
(五)全部资金本金 38
第三节 房地产金融资金来源特点分析 39
一、仍依赖于银行资金,但融资渠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9
二、债务融资为主,股权融资有待突破 40
三、大型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广,中小开发商融资渠道狭窄 40
四、融资方式创新,融资渠道整合 41
第四节 2006年房地产行业股权融资状况 42
一、上市公司再融资 42
二、房地产企业IPO 42
三、其他直接融资方式 42
第四章 2006年房地产行业区域分布及重点区域分析 44
第一节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比较分析 44
一、各省市房地产行业资金来源情况 44
二、资金来源增速比较分析 45
第二节 房地产区域开发比较分析 46
一、土地购置和开发区域发展情况 46
二、商品房投资、施开工和竣工区域发展情况 48
(一)2006年各地区商品房投资、新开工和竣工情况 48
(二)2006年各省市商品房投资额、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增速分析 50
第三节 商品房销售区域情况 52
一、2006年各省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状况 52
二、2006年各省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及销售额增速排序 53
第五章 房地产重点城市2006年发展分析 55
第一节 北京房地产市场分析 55
一、总体情况 55
二、开发及投资情况 55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55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及资金来源 56
(三)土地购置与开发 56
三、供需情况 57
(一)供给情况 57
(二)需求情况 58
四、价格情况 58
第二节 上海房地产市场分析 60
一、总体情况 60
二、投资及开发情况 60
(一)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60
(二)开发企业资金来源 60
(三)土地购置与开发 61
三、供需情况 61
(一)供给情况 61
(二)需求情况 62
四、价格情况 62
第三节 深圳房地产分析 64
一、总体情况 64
二、投资及开发情况 64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扩大 64
(二)新开工建设规模出现缩减 64
三、供应分析 64
(一)新增供应主要分布在宝安龙岗 64
(二)90平米以上三房比例最大 65
四、销售情况 65
(一)销售面积大幅下降 65
(二)住宅价格剧烈上涨 65
(三)其他分类物业销售情况 65
第四节 成都房地产市场分析 67
一、总体情况 67
二、房产开发资金情况 67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呈逐月增长态势 67
(二)开发企业自筹资金能力增强 67
(三)商品房施工、竣工面积大幅增长 67
三、商品房供求总量 68
(一)全市商品房供求总量大幅增长,均首年突破2000 万平方米。 68
(二)全市住宅市场持续活跃,支撑了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68
(三)商品房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根本缓解。 68
(四)成交情况 68
(五)供求增长情况 69
(六)个人购房情况 69
四、商品房价格走势 70
(一)房价涨幅回落,但涨幅仍处高位 70
(二)宏观调控下房价上扬曲线明显走缓 70
五、二手房成交情况 70
第五节 武汉房地产市场分析 71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 71
(一)经济发展状况 71
(二)投资开发情况 71
二、商品房供给情况 72
三、存量房市场情况 72
四、房地产销售情况及销售价格走势 73
第六章 2006年房地产行业企业运行综合比较分析 75
第一节 房地产优势企业评价 75
一、综合100强规模分析 75
(一)综合排名前100位企业规模状况 75
(二)积极扩张型企业分析 77
(三)房地产企业规模前十强 79
二、房地产优势企业盈利状况 80
(一)房地产百强企业盈利情况 80
(二)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前十强 81
三、房地产优势企业成长及实力变化状况 81
(一)房地产企业成长性前十强 81
(二)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前十强 82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发展趋势 83
一、行业准入提高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83
二、融资能力考验企业生存能力,百强房企资金来源逐渐多样化 83
三、土地政策提高行业集中度,百强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 83
四、百强企业应高度重视急剧扩张带来的经营风险 83
(一)政策法规风险 83
(二)融资结构风险 83
(三)管理风险 83
第三节 上市企业年报分析与评价 84
一、获利能力比较 84
二、经营能力比较 84
三、偿债能力比较 85
四、发展能力比较 85
五、现金流分析 86
(一)全国性开发型房企大幅拿地扩张资金吃紧 86
(二)工业商业型房企现金流状况稳定 86
(三)区域型开发房企资金缺口不大 86
第七章 房地产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87
第一节 住宅业务突出类个案企业分析 87
一、深圳万科 87
(一)整体经营情况 87
(二)公司财务指标分析 87
(三)2007年发展展望 90
二、金地集团 91
(一)经营状况 91
(二)财务分析 92
(三)发展展望 94
第二节 商业用房写字楼类个案企业分析 96
一、金融街 96
(一)经营状况 96
(二)财务分析 97
(三)发展前景 99
二、陆家嘴 100
(一)经营情况 100
(二)财务分析 101
(三)企业发展前景及影响因素分析 104
第八章 07年房地产行业与企业发展趋势预测 106
第一节 07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环境变化趋势预测 106
一、经济环境变化趋势预测 106
二、房地产市场主体的行为展望 106
(一)中央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 106
(二)地方政府:问责制下违规行为可能收敛 107
(三)开发商:强者大胆扩张,弱者无奈退出 107
(四)消费者:观望越来越浓 107
(五)投机者:资本实力决定投机能力 107
三、政策环境变化趋势预测 107
(一)宏观管理政策分析及预测 108
(二)土地政策分析及预测 108
(三)信贷政策分析及预测 109
第二节 07年房地产产品要素构成展望 110
一、土地成本展望 110
二、建材价格的展望 110
三、人力成本、项目的期间费用和开发利润状况展望 111
第三节 07年房地产行业市场供需形势及价格趋势预测 112
一、住宅供需趋势预测 112
(一)高档住宅 112
(二)普通住宅 113
二、商业用房供需趋势预测 113
三、写字楼供需趋势预测 114
(一)北京:集中放量、销售价格降租赁价格稳 114
(二)上海:供不应求、销售租赁价格齐涨 114
第四节 07年房地产行业企业竞争趋势分析 116
一、企业合作、产业战略联盟 116
二、品牌化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16
三、提高顾客满意度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116
四、人力资本和组织文化将成为现代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116
五、价值链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竞争致胜的根本途径 117
第九章 房地产行业风险分析 118
第一节 07年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评价 118
一、宏观经济波动性评价 118
二、07年宏观经济波动对房地产业带来的风险评价 118
第二节 近年颁布重要政策风险评价 119
一、金融政策风险分析 119
二、土地政策风险 119
三、其他政策风险 120
(一)税收政策 120
(二)限外政策 120
第三节 07年上下游行业变化风险评价 122
一、06-07年土地供应风险评价 122
二、07年房地产金融信贷供给风险评价 122
三、07年建材供给能力及价格风险评价 123
四、07年购买能力风险评价 123
第四节 07年行业竞争风险评价 124
第五节 07年市场供需矛盾风险评价 125
第六节 07年贷款主体风险对房地产金融影响评价 126
一、开发商的信用风险和融资风险 126
二、住房贷款人还款能力、信用风险及房贷入市风险 127
第七节 07年行业风险综合评价 128
表目录
表1 2006年1-12月土地开发及土地购置情况 16
表2 2000-2006年土地开发购置情况 18
表3 2006年1-12月份商品房新开工竣工情况 19
表4 2006年累计各类物业销竣情况 29
表5 2006年每月各类物业竣工销售面积差 29
表6 2005-2006年土地交易价格指数 30
表7 2005-2006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30
表8 2005-2006年房屋租赁价格指数 31
表9 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完成情况 32
表10 2006年分业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33
表11 2006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 34
表12 2006年开发资金来源及增长情况 35
表13 2006年每月开发资金来源具体情况 35
表14 2006年度各省市资金来源排序 44
表15 2006年各省市资金来源增速比较 45
表16 2006年各省市土地购置面积、完成开发面积及百分比排序 46
表17 2006年各省市土地购置及完成开发面积增速排序 47
表18 2006年各省市商品房投资额 48
表19 2006年各省市商品房施工、开工、竣工面积排序 49
表20 2006年各省市商品房投资额增速排序 50
表21 2006年各省市商品房施工、开工、竣工面积增速排序 51
表22 2006年各省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排序 52
表23 2006年各省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及销售额增速排序 53
表24 2006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及开发投资情况 55
表25 2006年北京市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排名情况 56
表26 2006年北京市土地购置与开发情况 56
表27 2006年北京市房地产需求情况 58
表28 2006年北京市销售价格指数走势 59
图目录
图1 1996-200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固定资产价格指数 4
图2 2006年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及相关指标 14
图3 2002-2006年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和房地产企业家信心指数 15
图4 2003-2006年土地购置面积及同比增长情况 17
图5 2006年1-12月土地购置价格 17
图6 2003-2006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及同比增长情况 18
图7 2006年1-12月土地开发购置比 19
图8 2006年1-12月每月商品房累计新开工和施工情况 20
图9 1998-2006年商品房新开工施工及同比增长情况 20
图10 2006年1-12月商品房竣工及同比增长情况 21
图11 2006年商品住宅开发情况 22
图12 2006年1-12月办公楼开发情况 23
图13 2006年1-12月商业用房开发情况 23
图14 1997-2006年三类物业开发占比情况 24
图15 2004-2006年每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及同比增长情况 25
图16 2004-2006年每月商品房销售额及同比增长 26
图17 2006年1-12月商品住宅销售及同比增长 26
图18 2006年1-12月办公楼销售及同比增长情况 27
图19 2006年1-12月商业营业用房销售及同比增长情况 27
图20 2006年各类资金来源占比情况 36
图21 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中国内贷款变化情况 36
图22 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中自筹资金变化情况 37
图23 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中其他资金变化情况 37
图24 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中利用外资变化情况 38
图25 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本年资金来源金额变化情况 38
图26 2006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银行资金情况 39
图27 2006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开发商自有资金情况 40
图28 房地产百强企业2002-2006年资产状况变化图 75
图29 房地产百强企业2002-2006年完成房地产投资额及其增长率 76
图30 房地产百强企业2002-2006年规划建筑面积、土地储备面积变化图 76
图31 2002-2006年积极扩张型和稳健经营型企业总资产变化图 77
图32 2002-2006年积极扩张型和稳健经营型企业净资产变化图 78
图33 2002-2006年积极扩张型和稳健经营型企业净利润变化图 78
图34 2002-2006年积极扩张型企业负债状况变化图 79
图35 房地产百强企业2002-2006年销售额、房地产业务收入变化图 80
www.zikoo.com
参考资料:www.zikoo.com
❷ 房地产项目分析报告要怎么写
一般房地产项目要选择在售的,在售的省去了开始的营销推广环节;待售的要根据“两点一线”样板区相应的推出营销计划。
对,重点说明SWOT分析,让大家一目了然,投资分析、市场调研分析主要是对于地产开发的前景及趋势做个预测,这对于未来投资走向及利润率很关键。
作为学生的话,要敢于与社会人及老板打交道,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获取信息很容易,不过,要对于公司的信息保密呦。。
❸ 高分求几篇建筑企业统计分析报告,越多越好,还会有追加的
建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统计分析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市场变化显著。期间经历了由住房分配到个人买房的市场化进程,特别是我国推行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开始形成,并逐步成熟。房地产行业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房地产企业销售20强合计实现销售收入5231亿元,入围前20的企业均已突破百亿大关。统计表明:2008年度排行榜中,销售过百亿的房企有12家,而2009年,过两百亿的就有12家。
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同比升幅逐月扩大。2009年1-11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271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比1-10月提高1.2个百分点。在新增供应方面,1-11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达到9.7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8%。其中,11月当月的新开工面积达到1.62亿平方米,较10月份环比增长98.73%。8月份开始,新开工面积连续上升。其中,8月、9月、10月及11月新开工面积月度同比分别增长24.6%、55.4%、54.7%及194.5%。4个月新开工面积已高于2007年同期水平。
近几年,居民的住房消费正在慢慢的向更高的阶段过渡,房地产市场也在调整中迅速壮大。而且,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及城市辐射力的增强,房地产市场空间巨大,未来发展大有可为。虽然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未来10年中国宏观经济仍将有望保持稳步发展,带动中国房地产市场稳步上升。
大致了解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情况,再来了解分析下2006~2009年的相关分析。下面挑了20家上市公司2009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报告。
万科A 深振业A 沙河股份 招商地产 深深房A
中粮地产 深长城 泛海建设 金融街 绿景地产
珠江控股 亿城股份 银基发展 渝开发 S*ST 成功
光华控股 莱茵置业 粤宏远A 阳光股份 绵世股份
数据分析
一、 营业收入分析
表1单位(万元) 营业收入分析
营业收入
平均 425689.86776
标准误差 240941.30192
中位数 105496.61171
众数 #N/A
标准差 1077522.25938
方差 1161054219449.2
峰度 17.72880
偏度 4.13455
区域 4886638.95415
最小值 1462.36020
最大值 4888101.31435
求和 8513797.35528
观测数 20
最大(1) 4888101.31435
最小(1) 1462.36020
置信度(95.0%) 504295.93953
如表1可得2009年中各个证券的营业收入平均值为425689.86776万元,可用中位数来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为105496.61171万元。各证券可参照以分析自己的营业收入处在什么水平。万科A的营业收入是4888101.314349万元,招商地产是1013770.1049万元,金融街是623148.519574万元,S*ST 成功是199155.34483万元,亿城股份是342169.725315万元,泛海建设是237899.777024万元,中粮地产是201353.95711万元,深振业A是184923.581372万元,阳光股份是98812.1万元,深长城是204072.669378万元,渝开发是98812.1万元,阳光股份是45407.383088万元,莱茵置业是112181.123428万元,银基发展是60792.46127万元,沙河股份是69389.754917万元,珠江控股是28510.59755万元,绿景地产是45914.7401万元,粤宏远A是49621.089597万元,深深房A是75018.220247万元,光华控股是32092.531024万元,绵世股份是1462.360204万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各个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值偏差还是幅度很大的,有的在50000万元以下,有的在1000000万元以上。影响其大小的可能与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货币资金。企业的管理能力和营运能力等其他因素有关。
营业收入选取了2009年2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组如表2所示:
表2 (万元) 营业收入分组
上限 频数
10000以下 1
10000~50000 5
50000~100000 4
100000~500000 7
500000~1000000 1
1000000以上 2
合计 20
营业收入按照不等距分组分为六组,其中频数最多的是介于100000万元到500000万元之间的,共有7家,合计共有20家。直方图如图一,折线图如图二。
图一
图二
从图一、二中可以看出营业收入在10000万元以下的有1家(绵世股份),收入在10000万元至50000万元的上市公司有5家(珠江控股、光华控股、渝开发、绿景地产、粤宏远A),营业收入在50000万元至100000万元的上市公司有4家(银基发展、沙河股份、深深房A、阳光股份),收入在100000万元~500000万元的上市公司有7家(莱茵置业、深振业A、S*ST 成功、中粮地产、深长城、泛海建设、亿城股份),营业收入在500000万元~1000000万元的有1家(金融街),收入在100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招商地产、万科A)。
万科A
招商地产
2009年营业收入十强企业分析
图三
2009年营业收入十强企业如图三所示,其中最高的是万科A,占了61%的比例,可见其在房地产业中是有相当强的实力。其次是招商地产占到13%的比例,其竞争实力也不可小觑。金融街是8%,亿城股份是4%,其余(泛海建筑、深长城、中粮地产、S*ST成功、深振业A、莱茵置业)均占了1%~3%的比例。
二、 相关回归分析
相关回归分析选取了3家典型公司2009年的利润总额、营业总成本。分析一下利润总额和其上市公司的营业总成本的关系。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表4、表5、图四、图五、图六所示。
万科A
表3 (万元) 回归统计
图四
招商地产
表4(万元) 回归统计
图五
深振业A
表5(万元) 回归统计
图六
相关回归分析如下:万科A(表3、图四),招商地产(表4、图五),深振业A(表5、图六)。由以上图表可得知:深振业A的标准误差最小,即其平均水平的代表性也最大。万科A的相关系数是0.97676089,招商地产的相关系数是0.73309605,深振业A的相关系数是0.60322999,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得知万科A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利润总额和营业总成本之间的关系密切,即利润总额随着营业总成本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愈明显。然而,最小的是深振业A,说明利润总额和营业总成本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如其他2家公司明显。
三、 动态分析
现在对万科A、招商地产、深振业A公司 2006年至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重点动态分析(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投资收益、营业利润、净利润)
图七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逐年递增;投资收益也逐年递增,但是幅度较小;营业利润和净利润2007年比2006年高,但2008年出现下降,应该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营业税金及附加2006年2007年递增切幅度不大,但是在2008年至2009年降低,与国家政策调整有关。
图表22:
图八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在2006年和2007年间增长,但在2008年有所降低,在2009年间大幅度增长,应该寻找经济危机影响前后市场的变化;营业利润和净利润2007年比2006年高,在2008年也出现下降,同时在2009年有小幅度的增长;投资收益在2006年2007年2008年逐年增长,在2008年尤为明显,在2009年间出现下降,且幅度相比较大,公司应全面分析市场动向,正确投资。
图八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在2006年2007年2008年逐年递减,且在2008年下降幅度较小,但在2009年出现大幅度增长,应寻找出具体原因;营业利润,净利润和投资收益在2006和2007年有所增长,在2008年也出现下降,同时在2009年较大幅度的增长;营业税金及附加在2006至2007年间增加,在2008年出现小幅度下降,但是在2009年有较明显的增长,应该及时注意国家政策的变化。
四、 净利润前五家企业的财务分析
表6 (万元) 净利润前五家表
1、 偿债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表7(万元) 资产负债率表
图九
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它用于反映企业负债水平的高低情况,表明企业的资产总额中有多少通过负债筹集的,即债权人提供给企业的资源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它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资产负债率能够反映企业的全部偿债能力,该指标越低,总资产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越大,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从表7、图九中,我们可以看出万科的比率最高,则该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在五家企业中是最差的;而最小的则是亿城股份,说明该企业比较保守,对前途信心不足,利用债券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差。
2、 企业获力能力分析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表8(万元) 资产报酬率表
图十
资产报酬率是税前净除以平均资产总额,说明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资产报酬率数值越大越好。
表8、图十显示,S*ST成功的资产报酬率最高,说明该企业的获利能力最强;金融街的资产报酬率最低,说明该企业资产利用率较低,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应该调整经营方针,加强经营管理,挖掘潜力,增收节支,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3、 运能力分析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00%
表9(万元) 流动资产周转率表
图十一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资产利用率的另一重要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用周转天数表示时,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占用的时间越短,周转越快。
从表9和图十一可以看出S*ST成功流动资金周转率最高,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而金融街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最低,则需延缓周转速度,需要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 净利润前五家的企业的现金流量分析
图十二
2006年2008年和2009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总是高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没有出现入不敷出,两者均持续上升。2007年,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低于支付的现金。
图十三
2006年至2008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总是低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出现入不敷出。2009年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高于支付的现金,没有出现入不敷出。
图十四
2006年和2009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高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没有出现入不敷出。2007年和2008年,经营活动收到额现金低于支付的现金,出现入不敷出。
图十五
2006年至2009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总是高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没有出现入不敷出。。同时在2009年,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流入出现大幅度增长。
图十六
2006年至2009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总是高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没有出现入不敷出。但是,在2008年,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出现明显降低。
图十七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总是高于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经营活动的先增后减,2007年是拐点;筹资活动先减后增,2007年是拐点;投资活动变化不大,先减后增再减。
图十八
在2006年2007年2008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总是高于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经营活动的先增后减,2007是拐点;投资活动先减后增,2007是拐点;筹资活动先减后增,2008年是拐点。
图十九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先增后减,2008是拐点;筹资活动在2006年2007年2008年稳中有增,2009年大幅度上升,2008是拐点;投资活动稳中有降。
图二十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总是高于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经营活动的先增后减,2008是拐点;筹资活动先减后增,2008年是拐点;投资活动稳中有增。
图二十一
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先增后减,2009年出现大幅度增长;投资活动在2006年至2008年平稳增长, 2009年出现较明显的下降。
分析总结
房地产作为中国近年来一直受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行业,由于其自身与国家宏观调控,与民生戚休相关的特征使其在金融海啸当中同样受到了冲击。通过对几家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2008年在国内住房的投机现象以及国际上金融海啸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房地产销售价格节节下滑,经济效益降低。
通过对营业收入前十家,净利润前五家的分析,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发展潜力是深远的。万科A是在所有数据上显示出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上是遥遥领先,但资产报酬率最较低,说明其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应该调整经营方针,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同时,应继续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它的营业收入。
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具有很大的潜力,无论是从从产业地位来看,还是从产业规模上,都存在着同比例的增长。招商地产、S*ST成功、金融街、亿城股份等,都是净利润前几家的公司,只要加以对资金周转率,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的综合应用,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相关回归分析中,了解到上述提到的几个企业的利润总额和营业总成本也是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就说明了只要降低企业的营业总成本,加上对外投资得到的其他业务收入,收入、利润就能很快得到提高。
此外,从券商年度投资策略的报告和以上数据可推测,2010年房企销售额将略有下滑,但业绩已基本锁定;调控政策尚存变数,但基调“中性偏暖”;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加之资金充裕,房企投资意愿回升,预计土地购置、新房开工等先行指标将进一步向好,房地产行业景气有望持续,而供求矛盾也将有所缓解。
❹ 中国房地产资金来源状况分析报告
当前,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不健康因素,因此,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掌握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状况,我们对2001年年初以来房地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及变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
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据统计,2002年年初以来,国内房地产企业只有61家实现上市融资,融资总额仅为80亿元左右。房地产企业债券自2000年以后再未发行,原有的少量债券也已兑付。国家预算内资金每年也仅有10多亿元。2003年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信贷规模的控制,房地产贷款增长趋缓,房地产企业开始寻求新的融资途径,如机构投资者开始参与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基金开始运作,信托资金开始进入房地产业,海外融资也发展较快。目前,由于房地产基金刚刚起步,投资房地产的信托资金不足300亿元,房地产业直接融资比例不超过2%,因此,我国房地产投资资金仍然主要是银行贷款,而以投资和投机为目的的社会资金及海外热钱近两年也成为推动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资金来源。
国内银行贷款占比情况
从国内外情况看,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一般占到60%左右,这是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我国,房地产业的银行贷款主要表现为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和销售环节的住房按揭贷款,开发商的自筹资金和工程垫款也大多间接来自银行贷款。具体表现为:
国内银行直接贷款占比明显下降。直接贷款表现为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购房贷款。2001~2003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在房地产投资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以个人按揭贷款为主的购房贷款平稳发展,在房地产投资中的比重由25%升至28.3%。2004年,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用地和贷款实行控制,同时,个人消费信贷不良率开始上升,商业银行提高住房消费贷款发放标准,房地产贷款增长趋缓,房地产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在房地产投资中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分别为16.6%和24.3%。今年第一季度,由于上年储备项目较多,房地产贷款投入有所增加,房地产开发贷款在房地产投资中的比重达到19%,而取消住房按揭贷款优惠利率政策对房地产消费贷款影响较大,购房贷款占房地产投资资金的比重下降到17.3%。房地产开发贷款与购房贷款合计占房地产投资资金的比重,2001~2004年分别为43.6%、48.1%、49.4%、40.9%,今年3月末为36.3%。房地产市场中的银行直接贷款占比2003年年初以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房地产企业部分自筹资金间接来自银行贷款。房地产企业自筹资金比例逐年提高,由2001年的24.1%上升到2004年末的27.4%,到今年3月末,已达到30.1%,提高了6个百分点。多年来,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为了达到国家对房地产项目自有资金比例的要求,不惜采用各种变通的方式套取银行贷款来充当自有资金,特别是近两年房地产项目资本金比例要求提高到35%,房地产企业更是通过关联企业贷款、挪用已开工项目资金、向省外企业借款以及销售回款再投资等方法来拼凑自有资金。根据调查资料推算,2004年年初以来,房地产企业自筹资金中银行贷款占房地产投资资金的比重由过去的8%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左右。
房地产企业应付款主要是银行贷款。房地产企业的应付款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和供货商的材料款等。调查中发现,房地产企业拖欠工程款和材料款属于业内惯例,而被拖欠的款项主要是施工单位和供货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银行贷款。因而,房地产企业应付款的60%实际来自银行贷款。由于企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房地产企业应付款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应付款中的银行贷款占房地产投资资金的比重也相应下降,由2001年的约9%下降到2004年的约6%,今年第一季度为7.5%。
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房地产投资
社会资金主要包括:以直接投资入股的形式参与房地产开发,成为房地产开发商自有资金的一部分;以购房款形式转化为房地产开发资金;被房地产企业以高利筹集进入房地产市场。具体表现为:
股权性融资部分——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中财政和主管部门拨款已寥寥无几,主要为企业投资人最初投入的资金和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利润,以及股权性融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其注册资本和利润积累较少,自有资金主要为股权性融资。2001年年初以来,房地产投资资金中自有资金占比逐渐提高,特别是2004年年初以来,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占比大幅度提升,由2003年的13.5%提高到2004年的15%,今年第一季度比2004年又提高了1.9个百分点,达到16.9%。据调查,近两年房地产企业新增自有资金主要是以投资为目的的社会资金。目前房地产企业股权性融资占房地产投资资金的比重为15.2%,比2001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
现金购房部分——房地产企业“定金及预收款”中的银行贷款所占比近两年明显下降,意味着大量购房者主要以现金买房,炒房动机明显。由于部分城市的商业银行未开办转按揭业务或不允许外地人贷款,而房产登记部门要求房屋出卖时必须还清银行贷款,以炒房为目的的购房者便多以现金购房,购房现金占房地产投资资金比重迅速上升,2004年已达14.6%,比2003年上升了8.8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为13.2%。
其他资金部分——据统计,房地产投资资金中包括社会集资、个人资金、其他单位拨入资金等其他资金来源占比呈下降趋势,2004年最低,为6%,今年第一季度为6.8%。
总体上测算,目前,房地产投资资金约有35%来源于社会资金。
境外资金加入房地产市场开发和炒作
外资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参与涉及开发、中介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主要是境外房地产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及大量的个人资金,通过直接购买房产、进行项目合作、直接参股房地产公司等方式,集中投资首都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等热点区域。据调查,境外资金直接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占比逐年攀升,2001年为16%,目前已超过30%;今年年初以来外商投资于北京房地产项目的资金超过30亿元。据调查分析,目前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境外投资占房地产投资资金的比重约为5%。
主要问题
当前房地产投资资金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且低于国际一般水平;社会资金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且投资和投机成分加重。因此,我国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银行信贷,而是国内外投资者和投机者的趋利行为所致,其背后原因又是地方政府在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上的政策导向偏差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一、部分地方缺乏科学发展观,过分扩张城市建设,助长房地产投资。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房地产业应当说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部分地方在这方面存在着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扩张的行为。一是各级地方政府把土地有偿转让收入作为"第二财政",用于城市建设投资资金。2002年,全国市场化配置土地收入达969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8.5倍;土地增值税收入21亿元,较1999年增长3倍多。2003年我国市场化配置土地的面积较1999年增长了51倍,土地出让收入在各地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由于房地产投资规模大、见效快,对相关产业拉动作用明显,是支柱产业,而且房价越高、高档房越多,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越多,GDP增长越快。为此,不少地方政府一方面加大征地、供地力度,扩大房地产业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开发规划、产品结构、预售审批等环节,默许、支持商品房高档化,允许房地产商大量运作豪宅项目,把老百姓往郊区赶。而在土地储备和运作方面,融资成本与招商引资的考虑不衔接,孕育了很大的偿债违约风险。二是对商品房定价不进行成本、利润核算,定价完全放开,基本是房地产商报多少是多少,放纵房价,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政府为了抬高区域档次,开发商将房价定得越高越容易取得预售许可证现象。三是为了活跃市场,对外地人炒房不加限制,默许抬高房价。
二、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地方政府联手,采取非市场化手段,追逐高利润,抬高房价。房地产业的高利润回报,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扩张迅速,200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达5万多家,比2001年增加了2万多家,比2003年增加了1万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常常与地方政府联手,支配着房地产市场秩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低成本或无资本扩张。房地产企业普遍自有资金不足,由于商业银行对企业资金的来源及投资方式尚无有效手段给予准确认定,房地产商普遍通过期房和流动资金贷款等变通方式融资并将自筹资金混同于自有资金,或虚增资本公积、分拆项目、异地借款并以资本金形态注册等规避自有资金比例管理。二是资质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投诉多。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平均超过70%,优质企业少,多为三级资质企业。三是通过假按揭套现。由于企业贷款利率高于零售按揭贷款利率,开发商利用内部人或关联企业,通过假按揭套现以降低成本。四是发布虚假售楼信息,联手虚抬房价。2004年年初以来,楼市进入由开发商决定市场、自由定价状态,大房地产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的共同追求中渐渐结成价格联盟。
三、投机和投资性炒作在较大程度上推高房价。房地产需求包括真实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目前,我国社会资金投资渠道狭窄,不断增长的国内投资资金和不断涌入的境外投机资金裹挟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纷纷挤向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国内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占房地产投资资金比重平均已超过40%,成为推动房地产投资和房价过快增长的重要因素。哪里投资和投机性强,哪里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就大。如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稳定房地产价格的意见下发后,近几年房价上涨最快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房价大幅下跌,而长春、南昌、兰州和银川等中西部城市房价变化不大。从资金情况看,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银行贷款占房地产投资资金比重2003年年初以来快速下降,目前为44%左右,而同时社会资金和外资占比迅速上升,外资投资比例近12%;长春等其他城市房地产投资资金中银行贷款占比则呈现平稳合理变化,目前仍为60%左右。这进一步说明,投资和投机性资金才是推动房地产投资与房价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❺ 房地产交易数据分析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15-20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❻ 谁最有2012年上半年的房地产行业从业人数和企业数量的数据统计啊
《2012年土木、建筑、房地产行业人才流动及薪酬白皮书》是在一览HR研究院的指导和参与下,一览土木、建筑、房地产事业部投入120余人,耗时2个月时间,开展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工作制作而成。全书主要包括人才流动和薪酬两大部分,倾注了制作团队的大量心血。
❼ 急求,2012年最新的重庆工业房地产市场报告,分析较为透彻的,请发到419734173qq.com邮箱里哈
不会有人发这个给你,这些都是拿来卖钱的。
❽ 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
(一)全国房地产发展状况
1、全国房地产市场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略有减缓。在政府控制房价、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强土地控制、信贷控制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过度的投资冲动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对土地与房屋开发投资的增速也将相应减缓。与此同时,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所导致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与消费贷款增速的放缓将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和施工、竣工速度。因此从整体上看,如果国家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到位,未来2—3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将略有减缓,但估计不会低于20%。
市场供求不平衡矛盾将继续存在。近年来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控制二次购房与投机性购房、控制拆迁规模等。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刺激“热钱”涌入我国,且大部分流入了房地产领域,未来2-3年我国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性需求仍将有所提高。
房地产价格将保持上升趋势。从对供求关系的分析可以判断,未来2—3年我国房地产价格仍将保持上升的趋势,原因是:
第一 房地产市场供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特别是需求将继续迅速增长的趋势)必然反映在房价的持续增长上;
第二 近年来地价、建筑材料、商品房品质提高所带来的开发成本增加将推动房价上涨;
第三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房价的运动趋势和国民经济增长率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正相关。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除非遭遇金融危机,经济增长趋势被迫中断,否则房价的运行趋势只会上升,而不可能下降。
普通住房供应量将上升,高档住宅供应量将减少。为了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国家在规划审批、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的普通住房给予了优惠的政策支持,并明文规定了享受优惠政策的普通住房的具体标准。未来2—3年,随着各地房地产宏观调控细则的相继出台,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供应将有所增加。
东部地区仍将是投资的主要区域,中西部地区将保持较快投资增速。东部地区在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占比将继续下降,中、西部地区将继续保持较快的投资增速,在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占比将有所提高。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重组将向纵深推进。部分开发企业将转移战线,大力开拓东部二、三线城市市场,并逐渐向全国延伸,从而带动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❾ 如何写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和完善宏观监测体系。通过对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及时归集、整理和分析,就市场运行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定期发布市场分析报告,合理引导市场,为政府宏观决策做好参谋。
城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克服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
1、强化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土地资源供应量的调整,控制商品房价格的不合理上涨。要根据住房市场的需求,保持土地的合理供应量和各类用地的供应比例,实行土地出让公开招投标制度,控制一些城市过高的地价。要坚决制止高档住宅的盲目开发和大规模建设,防止出现新的积压。对于发生在房地产领域违法犯纪行为要严厉惩处,严惩无正当理由闲置土地的“圈地人”以及房地产领域的违法活动。
2、强化政府经济职能,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综合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房市表现,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目前还处于繁荣期,整个房市还处在有利的上升阶段,但从市场表现看,房市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调整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有的是城市运营商),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 目不得。
“不管好房、坏房,只要抢到就好”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 ,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3.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和完善宏观监测体系。通过对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及时归集、整理和分析,就市场运行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定期发布市场分析报告,合理引导市场,为政府宏观决策做好参谋。详情访问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