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洪升与《红楼梦》的关系
一位署名为“土默热”的东北历史学者在网上连续推出几十篇帖子,提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清初著名戏剧家洪升。
鲜有人得知土默热的真实姓名,据出版方透露,其曾在高校教授明清史数十年,现为吉林省政府官员。
土默热认为洪升出生在一个“百年望族”家庭,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造成家族没落;又由于家庭内部的矛盾,造成“子孙流散”,最终“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而“金陵十二钗”正是清初诗坛上著名的“蕉园诗社”成员———顾玉蕊、徐灿、柴静仪等正好为12位女子。她们都是洪升的亲姐妹和表姐妹,洪升年轻时与这些姐妹们一起踏雪踏青,诗词酬唱。她们的文学活动同《红楼梦》中描写也完全一样。
(1)上海洪升真实吗合法吗扩展阅读:
洪升,何许人也?便是名戏《长生殿》的作者,生于顺治二年,亡于康熙四十三年。有人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便是洪升,可是仔细斟酌,会发现两人其实有很大不同。
第一,由贾府女子未缠足,及府内礼教森严来看,贾府可能是汉军旗人,所以才能将女儿嫁进王宫,才能蒙受殊荣恩宠,而洪家则不然。洪升七世祖在明朝以军功起家,后宫任太子太傅,所以洪家为前明遗民,故不会受清廷重用。
第二,贾家富可敌国,大观园修建得雕栏玉砌,而洪家到洪升这一代已相当清贫,因为祖父洪吉晖,父亲洪起鲛,及洪升自己都未在清廷出仕,故他不可能描绘出如此富丽之景,相较而言,倒是曹雪芹更有可能记录这种富贵之态,小说中的甄府曾接驾四次,这便是曹家曾接驾康熙帝四次的实事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红楼梦
❷ 如何评价《红楼梦》作者是洪升而不是曹雪芹这种说法
只能说在《红楼梦》的题旨没有确定下来时候,说这二人是作者都毫无真实的意义。因为《红楼梦》是一本皇家的谜书,他的题旨是——皇权政治,是皇家的家教书。其中贾府和所有书中的人物都是华夏几千年来,各朝各代皇家的缩写和帝王后妃等人的化身。所以说没在宫廷长期生活的人,不可能是这本书的作者。至于作者是洪升的说法,是近十年开始的。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比老红学家们略有进步,主要是将书的主旨靠近了皇权,有一定史学的提升。但就作者是洪升而言,他们还和老辈红学家们一样——标新立异、另树学派。更加使民众对《红楼梦》望而却步、难以企及。 个人看法,只供参考!
❸ 中国四大戏曲是什么
中国四大戏曲即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发展上的两个高峰,在中国戏曲中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与《西厢记》和《牡丹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一直深得广大人民喜欢。
1、《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2、《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3、《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4、《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二卷。该剧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全剧共五十出。前半部分写唐明皇、杨贵妃,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贵妃命殒黄沙的经过。
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贵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❹ 康熙时期洪升的代表作品展现了怎样的成就
康熙时期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继承了明代传奇的优秀传统,代表了当时戏曲创作的最高成就。《长生殿》吸收了唐白居易《长恨歌》、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和明人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等的成就又有所发展,对唐明皇、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加以歌颂,并结合李杨爱情揭露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表现民族感情,是这类题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表现国家兴亡及南明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较好的结合,是明清传奇创作的现实主义的高峰。
❺ 求京剧锁麟囊春秋亭的戏词
京剧锁麟囊春秋亭唱词:
演唱者:程砚秋
“春秋亭”一折
【西皮二六】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何鲛珠化泪抛
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
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
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流水】
世上何尝尽富豪。
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
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同遇人为什么这样嚎啕?
莫不是夫郎丑难谐女貌?莫不是强婚配鸦占鸾巢?
叫梅香你把那好言相告,问那厢因何故痛哭无聊。
梅香说话好颠倒,蠢才只会乱解嘲。
怜贫济困是人道,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
蠢才问话太潦草,难免怀疑在心梢。
你不该(想必是)人前逞骄傲,不该(定是)词费又滔滔。
休要噪,且站了,薛良与我去问一遭。
听薛良一语来相告,满腹骄矜顿雪消。
人情冷暖凭天造,谁能(何不)移动它半分毫。
我正富足她正少,她为饥寒我为娇。
分我一枝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
忙把梅香低声叫,莫把姓名信口哓。
这都是神话凭空造,自把珠玉夸富豪。
麟儿哪有神送到?积德才生玉树苗。
小小囊儿何足道,救她饥渴胜琼瑶。
(5)上海洪升真实吗合法吗扩展阅读:
《春秋亭外风雨暴》是京剧《锁麟囊》中的一个曲目,演唱者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
《锁麟囊》剧情梗概:
登州富户薛氏门中之女薛湘灵许配给周庭训,嫁前按当地习俗,薛老夫人赠女锁麟囊,内装珠宝甚多。结婚当日,花轿在中途遇雨,至春秋亭暂避;又来一花轿,轿中为贫女赵守贞,因感世态炎凉而啼哭。问清缘由后,薛湘灵仗义以锁麟囊相赠,雨止各去。
六年后登州大水,薛、周两家逃难,湘灵失散,独漂流至莱州,偶遇娘家老奴胡婆,胡婆携湘灵至当地绅士卢胜筹所设粥棚,恰巧卢员外正在为其幼子天麟雇保姆,湘灵应募。
一日,湘灵伴天麟游戏于园中,触景伤情,百感交集,顿悟贫富无常。天麟抛球入一小楼,要湘灵上楼为其拾取,在楼上,湘灵找球时猛然见到六年前自己赠出的锁麟囊,不觉感泣。
原来,卢夫人即赵守贞,见状盘诘,才知面前的这位“薛妈”便是六年前慷慨赠囊的薛小姐,遂敬之如上宾,薛湘灵一家团圆并与卢夫人结为金兰之好。
❻ 真不明白中国的税费为什么这么不合理,又没人管
你这说的就有问题,什么叫没人管,管你的人就是收税的人,什么叫没人管?
❼ 上海的必瘦站到底怎么样,有人去过吗
索隐派采用猜谜、附会的方法,在曹雪芹之外索隐出多达65个作者,如洪升、吴梅村、冒辟疆、顾景星、袁枚、曹頫[11] 及其他闻所未闻的人物都被拉来做《红楼梦》作者,炒作、娱乐、戏说的成分大于求真、求实、求是的成分。胡文彬先生批评道:只是从《红楼梦》中看到一些所谓矛盾,就说作者不是曹雪芹,这是在追求新奇,是时代的浮躁,真正研究者的声音反而没人注意了。[12] 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李希凡先生对此不无担忧:“在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之际,我们再没有一点大动作的话,到明年,曹雪芹没准就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了。”[13]
❽ 上海戏剧代表剧种有哪些
沪剧、上海说唱、浦东说书、独脚戏、滑稽戏等。
1、沪剧
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
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
2、上海说唱
上海说唱是曲艺曲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是解放后在独脚戏的“唱派”基础上,吸收苏州弹词的说表技巧逐步发展形成。
演唱形式比较自由,一般是一人,亦可两人或多人,腔调来自民歌小调及各地方戏曲、曲艺的唱腔,也有自编的一些曲调。演唱朴实、活泼,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表演者自击用檀木或枣木制成的“三巧板”,伴奏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二胡、月琴等。曲目都是短篇。
3、浦东说书
浦东说书,又称钹子书、沪书、农民书等。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施公案》《包公》等。
浦东说书发源于上海浦东,流布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2008年6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59。
4、独脚戏
曲艺的一种。一般由一人或两三人演出,生动滑稽,近于北方相声。流行于沪 、杭等地。独脚戏是一种新兴的传统曲艺曲种。流行于上海、江苏(苏南)、浙江一带,以吴语方言演出。
独脚戏兴起于1920年前后,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艺术上受到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说唱形式的影响。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滑稽戏
滑稽戏是上海一带的地方戏剧剧种之一,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吴语地区。 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偶尔也有对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模仿。
2009年6月20日,滑稽戏(苏州滑稽戏)列入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23日,滑稽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浦东说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上海说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独脚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滑稽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