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用市场经济得供求关系来回答啊,原油需求量增加,当然价格上升,原油需求量降低,价格自然就下降啊
㈡ 全球石油价格多维分析
传统的数据仓库展现,一般是通过建立数据仓库、设定维度、预先计算,然后向客户端展现多维分析的结果。在本系统中,则采取了与之不同的另一种数据仓库构建的思路,即在系统的数据仓库展现中尝试利用多维数据表之间的关联性来实现实时的多维分析功能。
在多维数据结构中,事实表和维度表之间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某张表中某条记录的选取,可以在其他相关联表之间查询到与之相关联的数据记录,并可以对选取的数据和相关联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这些数据的分布、趋势等分析结果,并且可以在设定了多维分析的维度之后,按照维度之间的层次关系对数据从各个不同的组合角度进行分析,形成实时的多维分析。
数据仓库展现的开发内容一般可以分为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多维分析的实现两部分。数据仓库的设计包括星型模式的搭建、数据抽取方式的确定、数据转换净化的实现,以及多维数据的存储等内容。多维分析的实现则包括多维分析维度的选取、度量值的定义、维度变换方式、钻取路径的定义、钻取数据显示方式的确定等内容。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原型系统带来的需求不确定性和数据齐备性等因素的制约,如何设计出良好的结构来更好地进行多维数据展现以及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展现是一个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讨论过系统中数据仓库的架构模式、多维数据结构的定义等内容,讨论了系统原始数据源中存在的复杂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多维分析的设计包括维度之间的关联、事实数据展现的内容和形式、数据钻取等内容。
5.3.2.1 维度表关联性分析
数据源表结构中包括一张事实表和数张维度表。针对这些维度表可以设计用于多维分析的维度,分别为油品、交易市场、交易类型、价格单位和价格日期维度。维度数据和中间事实表之间存在直接关联,维度数据之间通过中间事实表而产生简洁的关联关系。从而可以在既有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对维度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现。
图5.29中显示了4个维度的内容数据,并列出了各维度中所具有的字段取值,这些字段通过事实表产生关联。在选择了Crude Oil油品之后,其他3个维度中的字段取值背景出现变化。白色背景表示在事实表中存在与Crude Oil相关联的交易市场,分别为Cushing,OK和Europe Brent,这表明事实表中存在有Crude Oil在这两个市场中的价格数据,没有在其他市场上的价格数据。
图5.29 多维分析维度列表
在默认情况下,维度列表显示了全部可能的维度取值。而在选择了某一维度之后,比如选择产品名称中的Crude Oil值,则在其他维度中高亮显示与此维度选中值通过油价数据关联起来的维度值。通过维度之间的关联显示,可以分析出源数据中隐藏的一些分布模式。在本示例中就可以看出系统中具有Crude Oil在Cushing,OK和Europe Brent两个市场的Spot Price FOB价格,而价格时间则从1986年到2008年都存在,油价的单位名称只存在Dollar per Barrel一种形式。多维分析的维度关联性分析,还允许在一次分析基础之上继续缩小选择值的范围。
5.3.2.2 维度表和事实表的关联性分析及展现
在实时多维分析中,除了可以进行维度表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也可将维度表和事实表关联起来进行分析。在此类分析中,除了可以在界面左侧展示维度表之间的关联之外,还可以在界面主体部分显示出事实表数据以及以事实表数据为基础的一些统计分析。图5.30中展现的是全球石油价格不同交易类型的对比分析,反映出对各石油品种在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等方式下的价格对比情况,分析的结果可以随左侧维度选择的变化实时变动。
图5.30 交易价格比较分析
对于事实表的展现,除了按照默认的维度顺序进行统计分析,维度之间的顺序也可以直接通过在界面中拖动维度的位置来完成维度的变换,实现多维分析旋转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5.3.2.3 事实表数据钻取
多维分析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数据钻取。在实时多维分析中,数据钻取的功能可以更为丰富。出于分析的目的,我们预先定义了钻取路径:
市场→价格类型→价格年份→产品名称。
这样就可以按照这样的路径对油价进行钻取分析。第一次默认按照市场名称来统计历史油价,在选择了一个市场之后就向下钻取两层,就可以得到按照价格年份来统计的历史油价。这里的钻取分析可以和维度关联性分析结合起来使用,从而更灵活地实现数据钻取(图5.31,图5.32)。
图5.31 数据钻取分析一
图5.32 数据钻取分析二
5.3.2.4 价格趋势分析
价格趋势分析可以作为价格预测的一种补充,它的功能展现过去时间的不同油品、不同交易类型及价格单位等相关信息,以此来直观表达油品的未来走向与趋势。这一块已经有了单独的模型程序模块来完成(图5.33)。
图5.33 多维价格趋势分析
通过在数据仓库展现中利用实时多维分析中的维度表关联性以及维度表和事实表之间的关联性,可以更好地拓展多维分析的功能。而对多维分析的需求确定可以考虑采取原型法来进行,利用数据仓库的实时多维展现来发现数据的内涵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帮助确定需要分析的维度、度量值、展现方式等内容,并反向影响到数据源表结构的设计。
㈢ 如何正确看待石油价格的走势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般的观点认为,高油价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降低、引起通货膨胀、带来内失业率的增加。在容相关行业中,交通运输业、石油产业链相关行业及化纤行业等受油价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油价的走高或降低将直接影响着这些行业的运营及经济效益。另外,农业、纺织业以及一些替代行业也间接的受到油价波动的影响。
但是,近年来油价一直往下走,世界经济形势并未因此而好转。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来看,仍旧面临下行风险。油价的下降虽然会利好一定产业。当前世界增速放缓,生产需求下降,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石油需求量急剧减少,石油需求量减少,石油价格就会下降。但这种下降是因为经济下行因素引起的,所以不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㈣ 世界政治和经济如何影响世界市场状况,石油价格
油价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
先说经济问题。石油首先是一种商品,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当然,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成本只决定最低价格(价格不低于成本销售,生产才能继续下去),而不能决定成本之外的价格,成本之外的价格只能由供需决定。油价由供需决定则意味着,当石油供应增加,而需求没有增加的时候,石油价格就会下跌,而当需求没有增加,但供应减少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同理,当供应不变时,需求增加,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经济不景气,如金融危机爆发时,全球经济下滑,工厂和交通运输都减少了石油的使用,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减少,于是油价就从最高的一百多元,跌到只有30~40元/桶。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欧佩克就减少了石油的产量,使石油价格略为上扬。后来,随着经济的复苏,石油需求量,特别是预期的需求量增加了,于是油价又涨到了90元/桶。
再来说说政治,世界政治的状况首先会影响到石油的供求,如果产油的主要国家政治动荡,大家就会觉得石油的供应会出问题,于是油价就会上涨。如当年的海湾战争,不管是美国入侵伊拉克,还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都导致了石油价格的上涨。还有,石油也会成为国家之间角力的工具,进而影响到石油价格本身。比如,中国现在从非洲大量进口石油,苏丹是中国主要的非洲石油基地。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利益,就挑动西方国家一起,以达尔富尔问题为由,要求和中国一同制裁苏丹,对苏丹实行禁运,这一禁运,中国的石油怎么运得出来?所以,中国坚决反对制裁苏丹。不过,在这一争夺的过程中,石油价格已经开始了上涨。
由此可见,世界经济和政治,都会影响到世界的石油市场状况,使价格发生变化。
㈤ 石油价格下降对国际政治产生什么重要变化
二十一世纪人口、能源、环境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突出问题。而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其中的核心话题。自十九世纪中叶石油被商业开采以来,这种黑色的液体就加速推进着人类文明进程,它的供应状况与价格波动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等,因此被誉为工业经济的“血液”、社会发展的“命脉”。 法国一位官员曾经断言:“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他可以用柴油统治海洋,用高精度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来统治陆地。除此之外,他还可能在经济上统治他的同胞,因为从石油中他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财富。石油这个奇妙的东西在今天比黄金更吸引人,也比黄金更宝贵”①。然而,对石油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概括而言,其内涵的扩展历经了三个阶段:普通商品、战略物资与政治产品。因而,系统、深入地研究石油内涵扩展的历程及其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历史演进和国际关系理论两种视角,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以石油资源内涵的扩展为线,层层深入,力图展示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尤其侧重于研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资源战略意义的凸现,及二战后国际石油市场的形成与两大国际石油组织的相互博弈与互动,力求准确地把握石油资源作为普通商品、战略物质与政治产品三个阶段的特性、实质和发展趋势,剖析石油资源对当今世界经济与国家安全的一些消极因素,并且针对我国石油安全现状,粗略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试图阐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及展示其发展的历史脉络。 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概述了初期对石油进行工业开采的历史及垄断托拉斯的初步形成,诠释其作为普通商品的意义及其在一战中作为战略物资意义的显现;第二部分阐述了二战前后西方主要大国对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争夺及二战中交战双方的石油争夺战,从而进一步展示石油战略物资的意义;
㈥ 世界石油形势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能源问题是关系到各国经济命脉的重大问题。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上投入最高、利润也最丰厚的一个产业,从这个角度说,围绕石油天然气开展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争夺和斗争从未停止过,且愈演愈烈。世界石油形势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从历史上每一次世界石油市场的波动中,都可以看到在政治经济大国影响下的针对石油的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并不安宁。“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恐怖袭击活动猖獗,引发了产油地区和一些国家的局势动荡,导致世界原油产量锐减,石油运输通道亦时时处于恐怖袭击的阴影之中。同时,全球石油需求量却在持续增长,加之国际投机资本兴风作浪,更引发了石油市场的恐慌和紧张态势。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和油价的涨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且正在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中东、中亚、非洲和拉美等重要产油地区已成为各国政府、跨国财团、大石油公司激烈争夺、较量的场所。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如美、欧、俄、日等,以及一些新兴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场纷争之中。
㈦ 对石油价格的历史与分析
石油价格的特征与其他商品的价格非常相似,在供应短缺和过剩时,都会发生波动。石油价格循环可能延续几年,它可能会因欧佩克与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供应与全球实际需求而发生改变。在整个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石油工业通过规范化生产或价格控制,使得本国的石油价格始终处在严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按照2007年通货膨胀的美元价值,美国的井口油价平均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价格控制的状态下,美国的石油价格紧随世界油价,达到了27.00美元/桶。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间段内,综合美国产石油与全球的原油价格,美国的石油价格为19.04美元/桶。这意味着在1947—2007年期间,只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段内石油价格超过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欧佩克一直把石油价格调整在22~28美元/桶的区间,石油价格只是在中东战争或冲突时才超过24.00美元/桶。2005年,欧佩克由于限制了自己的剩余生产能力而无力继续操控自己的石油价格,也无力控制全球的油价波动,它再也无法回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将全球石油供给和油价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态势了。对更长历史时期的观察结果更为相似,自1869年以来,按照2006年的美元价值,美国的石油价格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的平均价格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价格为21.66美元/桶。在这个时间段内,约50%的时间里美国和全球的石油价格都低于16.71美元/桶。如果将这漫长的历史观察作为一种指征,则石油工业的上游部分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系统,以供获利,这漫长历史中的数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据表明:正常的石油价格远低于当今的价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石油禁运发生之前。从1948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石油价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间波动,油价从1948年的2.50美元/桶涨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价值来看,就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价格波动的范围为17~18美元/桶。显然,20%的油价是由通货膨胀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价格稳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准。但实际上,原油的价格从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时,对于国际石油生产者来说,1971年和1972年因为美元的疲软而把原油价格的下降夸大了。
欧佩克于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等5个发起国组织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两个与会代表研究了美国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采用的限制生产来影响价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个国家加入了欧佩克: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欧佩克自成立以后,所有的成员都经历了原油购买力持续下降的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石油出口国发现它们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购买力却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当月,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第一次按100%的比例进行了分配,这意味着得克萨斯州的生产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力已从美国(得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转移到了欧佩克手中。换句话说,美国已不再拥有剩余生产能力,所以就丧失了对石油价格控制的工具。在欧佩克成立的短短两年间,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战争,它窥见了自己影响石油价格的能力。
中东供油中断1973年石油危机的原因:欧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回应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所实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赎罪日战争——阿拉伯世界实施石油禁运)。1972年,每桶原油的价格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价就翻了4倍,达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赎罪日战争赎罪日战争,又称斋月战争,即众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发的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同年10月26日战争结束,是埃及和叙利亚率领着几个阿拉伯国家结盟与以色列的战争,是埃及和叙利亚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赎罪日开打的。埃及人和叙利亚人跨过了设在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的临时停火线,那里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占领。爆发。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态支持以色列。这种支持的后果就是导致多个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实施了针对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运。当时阿拉伯国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产量削减了500万桶,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0万桶/日。1974年3月间,全球石油产量净减少了400万桶/日,占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实施石油禁运时,世人还在怀疑掌控石油价格的能力是否能从美国人手中转移到欧佩克手上。当石油价格在6个月内飙升40%时,价格对供给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显。从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价格相对平稳,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间波动。在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时,那一时段的全球油价应该处于一个适度下降的时期。
减少当前高油价的万能措施
未来将会有许多间接的市场拥有者(401K计划、共同基金,甚至个人存款也是一种常规的投资方式,这一点并没有被银行认识到),螺旋式下降经济的间接影响本身就可使未来的石油贬值。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金与白银所经历的影响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机买卖市场上的情况都一样,投资者的能力将会对所包含供给与需求比例的未来价格望而却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给量则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况就是如此。当时,亚洲的石油市场崩溃(需求量减少),而伊拉克增产12%(增加供给/过剩)。这一时期的石油价格低至8美元/桶。未来依然是不确定的,但已知的欧佩克与其他石油生产国目前已经显露出相当多的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