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如今都是优胜劣汰,但也出现了劣胜优汰的现象,请结合你学习、生活中的例子解释一下劣胜优汰,并谈谈自
自1859年达尔文的伟大著作《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以来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物经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已经广泛地传遍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差不多已经成了“铁”的定律,丝毫不容怀疑。特别在中国,由于1840年以后100多年半殖民地的屈辱,感同身受,人们更普遍地相信“落后就要挨打”。然而,经验的、历史的事实却告诉我们,实际并不完全如此,人类有很多情况,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不仅落后要挨打,先进也常常要挨打。;
一、劣胜优汰事实例举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数不胜数的例子,支持“劣胜优汰说”。中国自古就有一句俗话,叫:“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因了这太多的事实教训而得出的宝贵经验。 遍查史料太麻烦,且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先举一个中国古代的例子,如(公元前551-前479),他创立的思想曾统治中国长达2000多年,至今仍然在中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存在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怎么说,孔子都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但孔子活着的时候,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无人买账。到晚年,只好靠教书糊口,籍整理古书度日。所以,他老人家说:“郁郁乎文哉”。
再举一个中国现代的例子。鉴于中国今日法制日益完善,为免遭名誉权官司起见,就请恕我不指名道姓,仅泛泛指出一种现象吧。例如,时下各行各业都在评职称,是否评上高级职称者一定学术造诣高深,评不上者一定不学无术?非也,岂不闻个别高校连膳食科长都能申报博士生导师吗?仅此就足以说
1/4
举完中国的例子,再举国外的。如马克·吐温有一部短篇小说,叫《竞选州长》,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相信许多人都还记得。在小说中,一开始“我”还自觉名声尚好,有望一搏,但很快就被对手运用了种种造谣诬陷的手段弄得声名狼籍,不得不宣布退出竞选。虽然小说所叙述的不是真实的事实,但却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典型反映。 可见,劣胜优汰,实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有着一定的规律性的。所以,我们的古人又道:“不为祸首,不为福先”,什么事都要随大流,这可谓深得社会人生之真谛。
二、劣胜优汰的内在机制
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仅靠举例是不足为信的,即使举出一万个例子来证明某一命题的正确,也还可以有一万个以外的更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命题的错误。所以,个别的例子,在科学发现中,至多只能给人以一种启发,最终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还须借助的力量。这也是笔者不愿意遍查史料,旁证博引的原因之一。;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存在“劣胜优汰”这种看起来很奇怪、很费解的现象? 首先,我们注意到,所谓“优”与“劣”的判断标准,一般都是比较片面的,不过说是某人在某方面具有优势或劣势。如时下评职称,在评论一个人或优或劣的时候,一般仅指他的学术水平或高或低,而不是说此人的全部才能或优或劣。 其次,在生活中谈论优或劣时,许多看法不过是“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如前述孔子的遭遇,当着孔子活着的时候,并不以他的学说为优,是后人将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这个尊号我有点记不清楚了,遍查手头资料也未找到,哪位网友能帮我订正一下,本人非常感谢)。
再次,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优”,什么是“劣”,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常常会对同一个人作出不同的评价,或以为人才难得,或以为不学无术,针锋相对,相持不下。这可比“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要复
『贰』 qq幻想世界。分析宠物的优胜劣汰。怎样算好。还有棋子宠。算不算好什么算好技能
看宠物的资质 30级的话 碟仙 魔角羊 穿山甲 资质能洗的
『叁』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不适应者终究要被淘汰。为了大多数而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是不是就是不道德的呢
1、一个人(或少数人)自愿为拯救更多的人而牺牲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实现了个人价值、维护了群体利益。
2、第三者为拯救更多的人,让一个人(或少数人)去牺牲是否正确,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肆』 基因是随机的还是优胜劣汰
对个体来说是随机的,在进化的角度也就是种群水平是优胜劣汰。
『伍』 公司因优胜劣汰的原因辞退我,可以要求赔偿么
从法律角度分析,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辞退,但是用人单位需要证明自己制定过合理的考核标准,而劳动者又没有达到该标准。如果不能证明则需承担违法解除的法律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您是可以主张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但是如果您已经签订了因个人原因辞职的申请书则适用辞职的规定而非辞退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主张赔偿金。
『陆』 在职场中,优胜劣汰的用人原则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赞同优胜劣汰用人原则。
企业实行员工优胜劣汰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活力并实现现代化。
『柒』 简要分析自然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
人和其他动物不同,他们可以利用合作,智慧使种族比较稳定的存在.
人类的 优者 不会向动物中的 优者 一样得到更多的繁衍机会(婚姻制度)
人类的 劣者 不会向动物中的 劣者 一样被无情的淘汰(社会保障制度)
人又可以利用科技使环境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巨大的转变,所以很难 优胜劣汰
所以人类可以使本种群比较稳定的存在
『捌』 关于尊重弱者的思考,与“进化论”优胜劣汰是否相悖
搞辩论赛?首先我个人不是很支持优胜劣汰的理论,理由众多,不多说。
进化论和人类社会学是2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一个以自然为基础阐释物种进化的原因。另一个则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的运行规律。拿来相提并论是不合理的。
关于弱者这个概念,其实很难界定。如果只是身体的残疾及体力的衰弱就是弱者,那么所有的幼年个体相交成年个体都是弱者,所有的老年个体也是弱者。自然界内成体保护幼崽是天经地义,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不会违背优胜劣汰?社会这个概念是人类专属的,但拨开人类的属性,它其实是本种个体之间建立的关系。按照这个去理解,动物群体中的个体关系的集合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可见提问这个命题本身就不严谨。
我们再来深究弱者概念。弱者的存在是相对环境而言的。在另外一个主线上,进化论的主体不是针对个体,是针对群体。个体无法进化,我们不说某个个体进化,往往是说物种进化。明确这2个概念后,就很好分析了。弱者的环境相对性导致弱者可能不总是弱者。例如幼崽,在成长后,环境变化了。(环境不单指自然环境)可能就变成强者。另外考虑人类社会的特殊关系,年长的“弱者”在智慧的生死较量里往往由于年龄,知识储备的丰富,完全可以是个强者。所以保护“弱者”不是必定就违背自然规律。相反这样能够在进化中竟可能保存物种优势地位。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不是阻碍。
『玖』 关于优胜劣汰议论文
检举 一、学生写作时往往有以下毛病:开头导入太平凡,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举事例往往堆彻材料而忽视分析;举例论证之后往往草草收兵,这样就难以提升论题的社会价值。高考作文时间短,考生心里又紧张,我们得有“一定之法”才能作出一篇考场佳作来。这里介绍的就是经营议论文整体结构的一种“万能”方法——五字定乾坤,即“引、理、事、联、结”。“引”,即引出论点;“理”,就是阐述论点包含的基本道理;“事”,就是举事例,对事例进行分析;“联”,就是联系社会现实加以说明;“结”,就是打造一个好的结尾,收束全文。
请看以“守望”为话题的一篇议论文。 [病文] 守 望
总有人让我们翘首以待,当我们去寻找时,我们会因害怕看不到希望的身影而黯然神伤,于是只好默默伫立,将目光传递到远方,即使化作怨石,也心不变。
守望,是对情谊的最大考验。经过守望的情谊才是真正的情谊。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守望者,创造出许多凄美绝伦的神话。
牛郎织女是相互守望的一对怨侣。苦苦相守,望眼欲穿,等待七夕的鹊桥相会。
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终于在君山上找到了丈夫舜的尸体,情深处,泪洒斑竹,化为两重山,守护着一代帝王舜的墓地——君山。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焦仲卿和刘兰芝,相守不成便赴死化作相思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着远方守望自己的目光,又怎舍得离开?
他们因情谊而守望,因守望而被世人传颂。他们的守望饱含辛酸,又同时拥有着幸福。一个人若能牵挂着几个人,同时又被这几个人牵挂,那他就永远不会孤单。若能做到“情通四海,心系天下”,愿意为天下的苍生赴险,那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守望者。
我们每次上路前,也应该感谢一下那些孜孜不倦的守望者,是他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懂得为天下守望一生。
■号脉
该文首段导引太平常,应该形象导入,引出中心论点。其次本文把四则材料放在一起笼统分析,有堆砌素材之嫌,应对每一则材料进行简洁的分析。最后,文章未展开论述便草草收场,显得仓促,缺少回环曲折之致。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守 望
(引)天山的雪莲,以千年的深情凝望着蓝天白云;蓬莱的青峰,以永恒的姿势聆听着碧海涛声;栖霞的丹枫,以含情脉脉的目光翘首企盼着归巢的鸟鹊。
(理)也许世界上本就充满守望的目光,也许守望是世界上最动人的目光。
守望,是对情谊的最大考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时间守望的情谊才是真正的情谊。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守望者,创造了许多凄美绝伦的神话。
(事)(在“牛郎织女”事例后加)因为守望,他们拥有了比云霞更灿烂的美丽。
(在“娥皇、女英”事例后加)因为守望,爱情超越了时空而显得更加崇高。
(在“焦仲卿和刘兰芝”事例后加)于是,在比翼鸟的鸣叫声中,世界便多了一缕温馨。
(联)一个人若能牵挂着几个人,同时又被这几个人牵挂,那他永远不会孤单。若能做到“情通四海,心系天下”,愿意为天下的苍生着想,那他无疑就是一个伟大的守望者。王顺有、黄伯荣守望着祖国和人民,他们不就是神州大地上最动人的守望者吗?
(结)当人生失意时,我们是否能感受到远方那些支持和鼓励的目光?或是父母的,或是朋友的,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我们每次上路前,也应该感谢一下那些孜孜不倦的守望者,是他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同时也让我们懂得守望天下苍生。有了守望,幽暗的小径上便会投来希望的曙光,生活中的雨雪便不会再寒冷
二、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因为它的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李商隐有感而发,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此比喻相爱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比喻”也可以说是一篇文章中的“灵犀”,我们不只把它视为一种修辞和语言艺术,也可用它贯串全文,经营议论文的结构。即通篇用一个比喻,一喻到底,让它在全文中飞针走线,前后贯通,将各部分内容巧妙连成一体。这样以比喻贯串全文,则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某哲学家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议论文中,思想以感性的比喻来显现,自然就会产生美感了。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设喻突兀,不能循喻取理;不能将比喻贯串到底,宛如串珠断线,没有整体的美感;意象与思想剥离,生拼硬凑,不能做到形神合一;衔接不自然,不能做到水到渠成。我们来看下面这篇以“淡泊”为话题的习作。
■[病文]
淡泊是菊
淡泊就如一朵菊花,让人久久回味。
淡泊以修身。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淡泊让花开灿烂,花落凄美;让云卷壮观,云舒飘逸;让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以苔痕阶绿作点缀,以帘青草色进行渲染,以酒为食,以陋室为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后低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陋室清静,无丝竹管弦,无案牍劳形,则身心舒畅。游山走水,自放白鹿,以淡泊之故,德馨之由,可以修身。如此修身,身如白菊,异香满室。
淡泊以明志。
渭水垂钓,庄子面对楚王的重权相托,说自己要做拖着尾巴在泥土里爬的乌龟。
扬帆远航,约瑟夫·班克斯抛开安逸的贵族生活,甚至掷金无数,只因淡泊,只因求知,只因一心想探知绿色的世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抛开自身利益,只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不就是高洁的金菊么?用淡泊作火星,借以风力燎原,以燎原之势燃烧雄心壮志。
淡泊以致远。
他拥有了财富,但他还心系百姓。他在悬崖峭壁上行走,从与世隔绝的山崖间开启一扇希望之门,让贫困的乡亲探出头来观赏到世界的繁华。他再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淡泊的舞台上舞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一个人淡泊了生死,他就真正成为了侠之大者。巨浪中的三进三出,危险面前的镇定自若,都源于心灵的淡然。
从镜头前走出,走出了戏中或真实或虚伪的角色,他是真正的濮存昕。他没有炒作,没有绯闻;他不摆架子,不耍大牌。他微笑,他行动,他默默无闻地用双手建筑抗艾滋病的防护网。他,感动你我。
他们不就是一株株丹菊么?悠悠菊香润泽着人的心田。贫者不戚戚于贫贱,如菊雅;贤者不汲汲于仕途,如菊淡;富者淡然于财富,名人不依赖潮流的吹捧,如菊心。给人生播下一粒淡泊的种子,培植生命的菊花,我们就真正走进了人生追求的高境界。修身是叶,明志是花,致远是香。
■号脉
原文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但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文章开头设喻显得突兀,给人感觉有点牵强,应该由菊花过渡,导出淡泊,才显自然。其次,各部分在论述时,先阐明思想,最后以菊花作“光明的尾巴”,淡泊修身、明志、致远的道理与菊花没有联系,这样一来,论述的思想与形象剥离,未能有机统一,而应由菊花特征引出做人的道理,方显水到渠成。文末又谈对贫贱与富贵的态度,有重复之嫌,并且末段与前文关联不紧,最后一句有节外生枝之感,应尽量与前文照应。另外,从整体看,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并列关系,没有充分利用菊花这个比喻把思想形象化。其实可以分立小标题设比喻论证,那么在议论文中,思想以感性的比喻来显现,自然就会产生美感了。按上面说的调整,很多文字也必须作改动,方能使全文的语言风格显得自然。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开不败的菊花
小桥流水边观赏菊的雅然之态,风声雨声中品读菊的淡然之姿,风吹云散时回味菊的悠然之韵,它脉脉的幽香总让人想到君子的意趣。
菊之雅
人生也当如菊,在素淡中追求君子的雅趣。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花应该是白菊,花开灿烂,花落清雅;那云应该是开在天上的白菊,云卷飘逸,云舒素雅。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雅。
君子的生活有弦歌雅意,苔痕阶绿作点缀,帘青草色作渲染,他们以酒为食,以陋室为家。他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后低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端坐桌前,无案牍,不劳形,身心舒畅;环顾室内,别无他物,唯有酒盈樽;游山走水,自放白鹿,栖身青崖。君子修身,唯吾德馨,尽显雅致,一如白菊,异香满室,雅满乾坤。
菊之淡
金菊临风怒放,默守一方净土。
君子心淡如菊,坚守心灵的宁静,在名利面前,淡泊明志。
渭水垂钓,庄子面对楚王的重权相托,说自己要做拖着尾巴在泥土里爬的乌龟。
扬帆远航,约瑟夫·班克斯抛开安逸的贵族生活,甚至掷金无数,只因不慕富贵,只求探索未知的绿色世界,只求登上真理的净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抛开自身利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不就是脱俗的金菊么?淡然而立,淡然而开,坚守着美丽,灿烂了人间。
菊之悠
丹菊盛开,异香悠远。
三、层进式结构是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其特点是析理如剥笋,一层又一层,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直至精华毕露。
有些同学在论述时往往只说其一,不说其二,或只谈现象不揭本质,或只议问题不明方法……这样的论证,没有高度,没有力度,不深刻,也不透彻。
我们只有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层层递进,才能引导读者“攀登高峰”,让读者的视野越来越广阔,直至纵览“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从而使读者大开眼界。请看这篇以“感受诗意”为题的学生作文。
■[病文] 感受诗意
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陶渊明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却让自己每天穿梭于灰尘废气之中;留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抬头便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了李乐薇一座存在于世俗中却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一样也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只要你发散思维,释放豪情,你就能感受到无限的诗意。
苏轼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即使经历了官场的失意他也没有让生活失却诗意。他寄情于山水,时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时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样诗意的生活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当环绕其周围的阿谀之风、污浊之气遮挡了他“眄庭柯以怡颜”的明眸时,他便毅然突围彭泽,在南山脚、东篱下种下朵朵菊黄色的诗意,“晨兴理荒秽”理出了缕缕诗情,“带月荷锄归”荷归了浓浓诗意。他摆脱官场回归田园之日,正是他用心开创、精心描绘诗意生活的开始。
其实,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顶终极的目标,那一路上簇拥着你的花草就会被你看成障碍,鸟儿对你的歌唱也会被你当作干扰,这一切诗意的景象都会被你狭隘的心胸挡在门外。因此,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
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更无诗意可言的世界里的伟大女性,却用手“聆听”到流过指间的细流的欢唱,用心“打量”着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将爱撒入人们心中。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这个温情的世界。因此,不会享受诗意的人不会发觉世界是充满诗意的。敞开你的心扉,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诗意无限。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像安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来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凤凰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却被一个香港摄影师用他那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是的,擦亮你的眼睛,好好看清楚自己身边的无限诗意。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上学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景致;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诗意。
诗意,一种仿佛离你很远的感觉,但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诗意就将永伴你左右,永驻你心中。
■号脉
“诗意”是一个颇具内涵的话题,而“感受”本就存在深浅之分。因此,《感受诗意》很适合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来布局,让对诗意的“感受”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不仅解答了怎样的生活状态是“诗意”,更阐述了怎样去感受诗意的生活。
例文由古及今、由他人到自己,列举了不少诗意的生活状态,却没有透过这种种现象看到诗意生活的本质,也就未能提炼出感受诗意的具体方法。文章选例典型,却只是将例子简单地堆砌、杂糅在一起。一会儿苏轼不失诗意,陶渊明创造诗意;一会儿从爬山的过程中感受诗意,海伦·凯勒创造诗意;一会儿沈从文、香港摄影师发现诗意……没有逻辑,结构混乱,论述也因此缺乏力度和深度。不如按“发现诗意——享受诗意——创造诗意”这一逻辑顺序组成层进式的结构,既从诗意人生中提炼了感受诗意的具体方法,又让人们对诗意的感受由浅及深,一步一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样的结构,其意渐现,其旨渐明,引人入胜,让读者的感悟呈螺旋状上升,最终获得关于“感受诗意”较为丰富的理性认识。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感受诗意
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陶渊明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却让自己每天穿梭于灰尘废气之中;留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李乐薇一座存在于世俗中却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只是,要感受诗意,就必须擦亮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扉,用心去描绘诗意的天空。
要感受诗意,首先就得擦亮你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无限诗意。偏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其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一个香港摄影师却用他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许,发现它们需要具备一双双与文化、品位、素养息息相关的审美的慧眼,平常的我们似乎难以企及,但这又何妨?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上学的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微微颤动;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睁大眼睛,你是不是看到了身边的无限诗意?
要感受诗意的生活,还要敞开你的心扉,好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顶终极的目标,那这一路上,花草对你的簇拥就会被你看成障碍,鸟儿对你的歌唱就会被你当作干扰,这诗意的一切都会被你挡在门外。
其实,敞开胸怀,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你看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仍能以豁达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和种种不幸,一颗驿动的心渐趋于平静,于是有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悠闲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他正是放下了官场上的失意,才收获并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限诗意。所以,敞开你的胸怀,诗意就在你的指间。
要感受诗意,更需要用心描绘诗意的天空,创造出诗意的生活。陶渊明,当“误落尘网中”,环绕其周围的阿谀之风、污浊之气遮挡了他“眄庭柯以怡颜”的明眸时,他便毅然突围彭泽,在南山脚、东篱下种下朵朵菊黄色的诗意,“晨兴理荒秽”理出了缕缕诗情,“带月荷锄归”也荷归了浓浓诗意。他摆脱官场、回归田园之日,便是他用心开创、精心描绘诗意生活之时。
再如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更无诗意可言的世界里的伟大女性,却“聆听”到流过指间的细流的轻唱,用心“打量”着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然后将爱撒入人们心中。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世界。
诗意,一种仿佛离你很远的感觉,但只要你肯发现,懂享受,乐创造,诗意就将永伴你左右,永驻你心中。
四、扇形结构如一把折扇,以扇柄顶端的某个点为枢纽,自如开合。分论点与所论述的中心论点呈扇面状态,在紧扣中心立意的前提下,作者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作时,大体分为两种情况:(1)分解论点。分论点平行,处于并列的关系。若干个并列的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又反过来支撑着中心论点。有的考生在安排这种结构时,容易偏离这个轨道,要么几个分论点不属于同一角度,要么几个分论点之间呈现交叉包容的关系,因而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扇面结构,也就不是一篇合乎逻辑的文章了。(2)论据并列。譬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文章一开篇便提出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接下来作者从三个角度予以论述: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
请看下面一篇以“感动”为话题的考生作文。
■[病文] 无处不在的感动
感动如同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拨动我们内心深处的琴弦,那些萦绕而上的音符有着最轻盈的身躯,清风轻拂,轻轻落入每一寸泥土。
天空的感动
我时常想起一只孤单的鸟。它在惊涛骇浪中嘶鸣,它把嘴里的石头投入汹涌的大海,随即又像闪电般向岸边飞去……
后人称它为精卫。我不知道它的这种坚持需要多少毅力,弱小的鸟与咆哮的海是一种强烈的对比。然而即使注定是悲剧,它也绝不放弃。当内心的磐石裂开丝丝的缝隙时,感动便油然而生。
海洋的感动
海洋有时候是我们的朋友,有时候又是我们的敌人。我想,若海洋有感情的话,它也会被有的东西所震撼,比如多年以前的那个渔夫,还有那条鱼。
那一定是海洋中最不可思议的战斗。渔夫套牢那条大鱼,双手放开了船桨,可船仍在前行——原来,那条鱼虽然被鱼钩钩住了,却毫无投降的心思。渔夫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与鱼僵持着。
那个叫圣地亚哥的渔夫便成为了一种象征。那是一个关于海洋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腾起的巨浪便是感动的心潮。
墙壁的感动
有个人为了装修房屋而凿开墙壁,却发现了一只被钉住尾巴的活着的壁虎。这个人纳闷,它的尾巴被钉住了怎么生存?它是如何捕食的?当另一只衔着食物的壁虎出现时,这个人才恍然大悟。
听完这个故事,我的眼前忽然明亮起来,原来阳光并不遥远,因为爱一直都在。
我想,不管是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洋,还是近在咫尺的一隅,都埋藏着感动的种子。
当感动无处不在时,我们便感到了幸福。
■号脉
与“天空”“海洋”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大地”,而不是“墙壁”,所以原文选择的三个角度并没有构成一个合理的扇形,这成为本篇文章的硬伤(选择的事例也不符合逻辑,因为壁虎的尾巴虽然被钉住了,但是壁虎是可以断尾逃生的)。修改后的文章应涉及到“陆、海、空”,从同一角度的三个层面来凸显文章的主题词“无处不在”。这样,三个事例才能够缝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论述同一个中心论点。加横线的文字宜作如下修改。
改文 大地的感动
大地有着最广博的胸怀。当我们把一颗心交与大地,便能体验隐隐的感动,正如多年以前那个忧郁的年轻人,推着轮椅压过潮湿的泥土,心事随着车辙印嵌在泥土里一样。他后来以一篇《我与地坛》而闻名于世。时光如水,但有一种力量不变,因为它缘于大地的坦诚与感动。
我想,不管是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洋,还是我们脚下广袤的大地,都埋藏着感动的种子。
当感动无处不在时,我们应感到幸福
五、所谓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起承转合是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起,就是开端,提出论题或直指观点;承,就是承接,围绕论题或观点展开论述;转,就是改换,论述完后转换角度,进一步对观点展开论述;合,就是结束,在结尾处归纳观点或提出解决办法。
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能“起”“承”“合”,就是不能来个漂亮的“转身”的现象。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论点了,何必再多此一举。殊不知一个漂亮的“转身”,就能使论证更加充实,理由更加充分,从而使观点更为突出。比如,站在历史的角度阐述完毕,若能换个角度,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谈一谈,那么文章的内容不仅更为全面,而且也更有说服力。再如,用完了例证法,若能换种方法讲讲道理,那么文章就既有事实又有道理。总之,轻松一“转身”,文章便上了一个台阶。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
■[病文] 拒绝诱惑
①闹钟已经叫了半天,可我就是舍不得钻出温暖的被窝,心想:“再睡会儿,没关系的。”等我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起床时,却发现晨读时间已过了一大半。
②明天就要进行数学测试了,可手中的杂志实在太好看了,于是我索性扔了笔,一头扎进了小说中。结果第二天的测试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③商场里正在举行降价促销活动,我一阵窃喜,买了一大堆“物美价廉”的东西,谁知它们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是令我叫苦不迭。
④我们因为贪睡而受罚,因为懒散而羞愧,因为贪心而后悔。总之,我们因为禁不住诱惑而自食苦果。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而我们正年轻,不能因为诱惑放弃明天的美好,也不能因为诱惑停止前进的脚步。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诱惑。
⑤诱惑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能给我们酣畅淋漓的痛快,也能给我们一塌糊涂的丑态;诱惑就像一场网络游戏,能给我们光怪陆离的刺激,也能给我们虚度年华的空虚。
⑥面对这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张子善、胡长清、陈希同之流忘记了当初的誓言,放弃了自我的追求,抛下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成为了人民的罪人。更有甚者,某些替毒枭提炼白粉的所谓的科研人员,某些为个别企业巨头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经济学家……他们为诱惑所虏,人类因此付出了流血的代价。
⑦人生中有太多的诱惑,抵不住诱惑的人终究会倒在诱惑的石榴裙下,甚至危害社会,危害人类,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意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