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市总体发展规划、浦东新区十五规划及浦东新区固体废物处置专项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
规划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规划立足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市域城镇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均考虑了更长时间的发展要求,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本规划 与《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规划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规划立足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市域城镇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均考虑了更长时间的发展要求,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本规划 与《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规划指导思想
(1)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进一步确定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向 21世纪,体现国 际大都市水平;
(2)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
(3)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市民创造良好的 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
(5)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统筹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体系等建设。
城市性质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城市发展规模
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
城市发展目标
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挥上海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
主要标志:
1、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2、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城市群。
3、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全面建成环城绿带,形成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中心城以'环、楔、廊、园'为基础的绿化系统和市域绿色空间体系。
4、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以'三港两路'(三港指海港、空港和信息港;两路指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建设一批衔接国内外的枢纽型重大工程;以'两网'(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重点,形成市域内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网络。
5、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建设布局合理、环境洁净、配套齐全、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的居住园区。
城市发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宝山新城、外高桥港区(保税区)、空港新城、海港新城、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新城等组成的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集中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将崇明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市域城镇体系
形成'中心城-新城(含县城,下同)-中心镇-集镇'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及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镇体系的主体,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人口控制在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新城11个,分别是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
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集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规划朱家角、泗泾、周浦(康桥)、奉城、枫泾、堡镇、南翔及罗店等22个左右中心镇,规划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集镇由现有建制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现状约170个)。规划约80个左右的一般镇,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人。
中心村是在合理归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规模在2000人左右。
中心城布局
中心城空间布局结构为'多心、开敞'。规划按现状自然地形和主要公共中心的分布以及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合理调整分区结构。中心城公共活动中心指中央商务区和主要公共活动中心。
(1)中央商务区
中央商务区由浦东小陆家嘴(浦东南路至东昌路之间的地区)和浦西外滩(河南路以东,虹口港至新开河之间的地区)组成,规划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集金融、贸易、信息、购物、文化、娱乐、都市旅游以及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并安排适量居住。
(2)主要公共活动中心
主要公共活动中心指市级中心和市级副中心。 市级中心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以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四条商业街和豫园商城、上海站'不夜城'为依托,具有行政、办公、购物、观光、文化娱乐和旅游等多种公共活动功能。
副中心共有四个,分别是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徐家汇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西南地区,规划用地约2.2平方公里;花木副中心主要服务浦东地区,规划用地约2.0平方公里;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东北地区,规划用地约2.2平方公里;真如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西北地区,规划用地约1.6平方公里。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北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拥有广阔的水域和滩涂,地势平坦。
上海行政区划分为17个区和3个县,陆域总面积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30个国家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约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积约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5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3%。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上海市在1986年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
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 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城市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标志是六个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2、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的发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重点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完善城镇体系,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轴”是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和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一般镇由现有集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人;中心村是在合理归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人口规模一般为2000人。
产业布局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城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和完善现有工业区;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3、综合交通
对外交通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战略目标,以“三港两路”为建设重点,“三港”即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两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域交通以“两网”为重点,“两网”即城市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结合国道和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加强市域高速公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网的衔接,市域内基本实现“15、30、60”的目标。“15”即重要的城镇、工业区和交通枢纽等主要集散地的车辆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30”即中心城到省界和中心城到新城30分钟互通;“60”即高速公路网上任意两点之间60分钟可达。此外增加东部地区对外通道极为重要,因此新规划对沿海大通道保留了规划用地。
实行公交优先政策,重点发展以大运量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建设布局合理、换乘方便、经济高效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模约280千米。
规划建设中心城龙阳路到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悬浮列车线路1条。并进一步研究连接邻近省市的方案。
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
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
上海港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考虑,通力协作,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核心是建设水深15以上的深水港区。
4、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以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加强城市设计,保护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绿化建设的规划目标 到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大于10平方米,人均绿地指标大于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大于35%。
水环境整治与保护的规划目标 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整治市域河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统,改善水环境质量,污水处理率大于80%。
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目标 以烟尘、二氧化硫和机动车尾气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结合西气东输工程扩大天然气来源和使用范围,控制燃煤电厂总,争取外来电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目标 要保护真实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气息,提升城市艺术品位,体现历史与未来的共融。保护11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4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各级文物、古迹和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反映上海传统特征的历史街区,以及对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
5、住宅发展
住宅发展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为核心,新区与旧区住宅建设相结合,相对集中开发。顺应住宅商品化的发展趋势,调整住宅建设结构,体现住宅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并严格控制高层住宅。
三、创新与特色
1、进一步明确了沿江沿海发展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按照中心城、市域、长江三角洲三个层次,统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
3、更注意将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功能。
4明确“三港”和“三网”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以增强城市对外集散和辐射能力。
5、以环境建设为主体,营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进上海可持续发展。
6更注意保护体现上海历史文脉的传统建筑和街区,展示传统文化底蕴。
四、实施效果
根据中央对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市政府及时组织编制分区规划,重点地区详细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并加强苏州河、黄浦江两岸等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对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目标,正在有序实施。
㈡ 上海自贸区临港土地储备概念股有哪些
上海自贸区临港土地储备概念股有:中华企业(600675)、交运股份(600676)、中国船舶(600150)、上海电气(601727)。 关注临港土地储备股 鉴于临港成为上海自贸区扩区首选,加上临港三十条勾勒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在临港有土地储备的A股上市公司无疑将面临较大的投资机会,如中华企业、交运股份、中国船舶、上海电气等。中华企业(600675) :公司在临港新城附近拥有众多的土地储备,目前在建的就有周浦项目,该在建项目位于南汇区周浦镇中心城区,南至周邓公路,北至关岳路,东至周园路,西临周东路。该项目总占地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8万平方米,为综合型社区。同时公司积极投入中心地区包括旧区改造在内的城市建设、郊县一城九镇、南汇周浦和航头、宝山罗店、浦东花木等区域的开发。交运股份(600676) :公司拥有临港产业区港口发展有限公司35%股权。公司主要从事运输业与物流服务、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汽车后服务和水上旅游服务等产业。旗下主要企业包括:上海交运日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上海交运沪北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等,有望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发展,一旦自贸区扩区,其机会更明显。中国船舶(600150) :目前公司在临港投资了三家企业,分别是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配套项目、中船柴油机配套产业园项目和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其中以中船三井最为突出,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和二期工程第一阶段建设,投资16.8亿元,形成200万马力以上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的产能。上海电气(601727) :公司在临港布局了9个项目企业,涉及船用曲轴、核发电装备、燃气轮机等。公司大力推进核电制造基地建设,在临港建设集约化的核电设备制造基地,形成了国内最为完整的压水堆核电站主设备制造能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核电质保体系,临港基地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集中、能力最完整的先进的核电主设备制造基地。
㈢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展望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陈林祥 ,罗普磷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体育改革 的不断深化,体育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步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由于 我 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体育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我国政府 对体育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体育产业将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 长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and Expec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ports Instry
CHEN Lin-xiang,LUO Pu-Lin
(Wuhlan Physical Ecation In stitute,430079)
Adstract: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 y in Chin aring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 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historical phases and has come in o the right d evelopment track graally, Within the period of the rapid growth,people's income su bstantially increase,creat a big market demand for sport instry,the go ve rnment of china also gives many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sport instry.in orde r to its development,Sports instry, a new and expanding instry in China,will graally become a new increasing point in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amd will has broad developmenf pro spe cts.
Key words:Sports instry;present situation;market demand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育产业结构的不断调 整,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地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 第三个层次。1996年,中国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道 路”。为此,国家体育总局也制定了《1995年至2010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使中国体 育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的体育也正在由原有的事业福利型向产业公益型转变, 体育产业作为中国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体育当做社会主义的一项福利事业来认识,体育与文化、教育、卫生 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 拨款,而对于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即:体育的产业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中国改革开 放步伐的 不断加快,体育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得以重新认识,“体育产 业”一词也就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应运而生。从产业划分角度来看 ,体育产业原本是以体育服务为主要劳务产品的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但是,从世界 各国 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的,很难对各产业之间进行具体的区分。 不少西方体育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在统计体育产业产值时都把与体育相关 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产值统计在内。因此,如果把体育产业仅仅界定为与体育服务产品 有关的产业,一则范围太窄,不能反映体育产业的实际范围;二 则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现阶段,我们认为体育产业是一种“复合产业”,它包括与体育有 关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三大类别:第一为主 体 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第二 类为体育相关产业类,指为体育服务产品 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的各种产品。第三类是指体育部 门开展的,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经营活动。
1.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过程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至1991年。以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 ,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思想指导下,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社会化发展的方针,通过 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使过去由体委一家办转变为各行各业大家办,由单纯依靠国家投资转向 以国家投资为主,向社会多方筹资的办法,对体育场馆的经营提出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 ”,“由事业型转变为经营型”的要求。体育开始涉及场馆出租、土地转让、兴办公司等经 营创收活动。这一时期对体育产业的认识和实践,大都停留在“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阶 段,体育只是充当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其产业地位和经济价值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 同。相应地,体育用品业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是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从事体育 服装、运动饮料、运动鞋等劳动密集型体育用品的生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生产规模较小 。
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至于1996年。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体育发展也逐渐转变为面向市场,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这一转变,首先 国家体委机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所有运动项目管理职能从政府管理中分离出来,成立了20 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尤其是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协会实体化的进程,将足球运动推 向市场,与此相适应,各足球运动队都按照职业俱乐部组建的要求,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 营的市场主体,带动了中国足球产业的发展;其次,国家体委制定了《1995-2000年中国体 育产业发展纲要》和相应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法规。在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中,明确了中国未来 15年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和目标,发展体育产业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措施,中央和 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法规;办起了中国体育博览会,开放了体育竞赛市 场;此外,还发行了中国体育彩票,成立体育基金等。国家体委还在重庆市和长春市确定了 两个体育产业开发实验区,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突破单纯的创收增资的模式,开始走 向立体化的产业开发阶段,这一发展集中表现为三个转化:
首先是以开辟国内外商业性竞赛市场、引进外资开发体育场馆建设,发行体育彩票,使体育 开始由“搭台”的配角,向经营的主体转化。
其次是以出售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权、产品专利权、广告制作权与大众体育有偿服务为特征 ,使体育产业开始由有形资产的利用向无形资产的开发转化。
再次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以股份制方式开发经营体育产业为特征,使外部输出性赞助 开始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经营转化。
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1998年2月25日,随着“中体产业”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成功上市,使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目前,在上市公司中,以体育产 业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已达四家,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实行资本运作,将极大促进我国 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形成规模效益,规范体育分产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 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力扶持,最终将使体育产业的发展摆脱政府的干预,形成以市场调 节为主的运行机制。
1.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体育产业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体 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体育产业的构成来看,体育产业是由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其它产业所组成。在 体育产业发展初期,需要通过发展体育的相关产业和兴办其它产业来积累发展资金。由于体 育本体产业主要受政府调控,行业垄断性较强,其发展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关产业 中,主要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但 就体育用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我国体育用品从 整体来看,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大都以来料加工 为主,还没有形成自主开发的主导性体育产品。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 较少,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而要保持体育产业的持续、有效地发展,应确定体育产业 的合理结构,优先发展体育本体产业,通过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 。
1.2.2 体育产业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对健身、娱乐、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 部分项目在投资、引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钓鱼等 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导致恶性竞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广东省各地的高 尔夫球场已立项48个,现已建成27个,深圳仅保龄球场就已有34家,500多个球道,北京市 仅保龄球球道就已达2000道。在这些项目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与市场预 测 ,过高地估计了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过分追求短期超额利润, 导致部分企业服务质量差 ,社会效益不明显,经营业绩不佳。
1.2.3 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目前我国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 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 综合 性规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制定有关实施细则,如体育产业经营的申办条件、经营条件、从 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等。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体育产业实 践 的发展,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展望
从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为该国 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性产业,由于体育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仅能为社会创造大量的 就业机会,对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我们认 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2.1 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 产业的比重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最终要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将成为我 国最具发潜力的产业。而体育产业中的本体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结 构和立法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不象某些产业的发展受到产业发展方向的限制,也不会受到 日益关注人类健康问题的环境组织和消费者组织的责难,而只会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和 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日益受到欢迎。随着中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和 具体实施,体育产业作为两个计划的重要组成,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各运动项目的发展 逐步朝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2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1996年到2000年,我国人均居民的收入水平将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 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将由199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0年的662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人年 均收入增长7.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58%,城镇居民恩 格尔系数已达40%,按联合国划分贫富标准,我国成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 转变。人均收入的变化将引起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即当家庭收入增加时,用于购买食物 的支出相对减少,用于衣服、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支出变动不大,而用于教育、卫生、娱乐 、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则显著增加。另外,由于我国家庭小型化,家庭劳务随科学技术的发展 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再加上社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和五天工作制的实施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 闲暇,这从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们 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无疑将扩大体育用品市场的范围,为体育产业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中国体育市场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
市场需求主要是由具有一定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消费者所决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增强,体育产业 将最具发展潜力。据安徽省对全省城镇1260名市民抽样调查,年人均体育消费为232元 , 占全年人均生活费的68%,以此推算,全国现有城镇居民约3亿,全国体育市场规模就可达70 0亿元,这还不包括占中国市场70%的中国广大农村体育产业市场。以健身器材为例,据 统计,北京市场的销售额近几年来几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目前国内已有生产体育器材 的厂家约120家,年产值约为4亿,如果我国12亿人口,3亿多家庭中有1/10的人口或每个家 庭配备1台健身器械,仅健身器械的年销售额至少可达到300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 资源配置,使我国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的轨道上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对中小企业的改造,转变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我们认为,通过政府的大 力扶助和企业的不断努力,面对国内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中国体育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 展。
作者单位:陈林祥 武汉体育学院 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079
罗普磷 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理论教研室,陕西 西安710068
㈣ 凭什么上海土地全部是工业用地,而落户上海还要看他们脸色!我们就该受穷当农民吗凭什么我们自己的土地
上海发展必须遵循的四条底线,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用地总量负增长,而为了支持实体经济,上海一下子推出了多项工业用地政策。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在5月31日召开的市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只要有好项目,上海不缺土地”。
5月31日,上海市发布《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一共6个部分50项措施,其中就包括优化土地供给的多项措施:到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规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对规划工业用地予以严格管控,区每年工业用地减量化腾挪指标1/3用于制造业;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提高集约利用效率,加快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岑福康说,随着土地价格的逐年上升,用地成本已经是企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用地规模上予以保障的同时,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则是如何降低用地成本。
对于增量工业用地,上海推出了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产业用地先租后让的政策。
据介绍,从2014年年底开始,上海正式实施了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土地管理法》中明确工业土地出让年期不超过50年,以往工业土地出让以50年为界限,现在则明确一般工业用地或者产业用地是20年。《若干意见》则提出,承担国家及上海重大战略的产业类或功能类项目,经认定后,可按照最高50年出让年期出让。
“在地价方面,我们也做了精细的测算。相对50年出让年限,一块土地出让年限20年的时候,土地价格大概在60%左右。假设按50年出让要付100块,按20年出让只要付60块,还有40块可以存20年,也足够到20年之后支付这块土地的续期费用。”岑福康说,这样不仅可以集约使用土地,实现土地流量增效,用土地资源倒逼产业转型,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土地成本。
但对企业来说,还有另外的顾虑,那就是20年后的地价是不是会涨价?20年后是不是允许自己继续使用这块土地?为了打消企业的顾虑,岑福康说,可以在工业用地出让合同中明确具体的续期条件,比如继续有生产、继续有产值、继续有利润、继续有制造能力的条件下可继续使用这块地,续期价格也可以现在约定好。“这是切切实实支持实体产业的发展,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也降低企业初期的用地成本。”
此外,上海还推出了差别化、多样化的土地出让方式。比如现在开始试点的先租后让。可以前3年收取土地租金,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进入正常发展轨道,也具备购买土地的能力时,再把这块土地出让给企业。
而对于存量工业用地,上海则提出加大二次开发力度。鼓励符合产业导向及规划要求的现状优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存量工业和研发用地按规划提高容积率的,各区政府可以根据产业类型和土地利用绩效情况,确定增容土地价款的收取比例。
当企业面临技术更新,要改造,要提高产能,往往需要增加土地使用的强度,需要补土地出让金的,“各区政府可以确定增容土地价款的收取比例,但是这个比例没有提下限,也就是说,这个下限可以是0。”岑福康说,当然这也必须要经过区政府集体决策和评估。这意味着,工业用地的二次开发只要是切实用于技术改造、用于实体产业的发展,增加部分的土地出让金可以不收。
以此为契机,本市在“十三五”期间将统筹推进60多个10亿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快建设和储备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大飞机等引领性强、成长性好、带动性大的产业项目,形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千亿以上产业集群。
㈤ 新规则锁定地价上限,上海首批集中供地溢价率不超10%
6月18日,上海终于迎来了首场集中供地的竞拍出让。
官方信息显示,在这次计划出让的共计27宗涉宅地块中,15宗地块采用挂牌方式出让,有9宗在18日开启现场交易会。其中,位于杨浦、徐汇、静安、普陀的4宗重磅涉宅地块和临港5宗地块同时竞拍。
18日陆续出炉的竞拍结果显示,光明地产以32.24亿元的总价摘得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宗地块,鹏瑞地产以17.38亿元拿下临港一宗地块;中建二局以逾37亿元拿下2宗临港地块。而静安、徐汇、普陀、杨浦的地块则分别由保利、复地、卓越&京东、杨浦城投拿下。上海今日成功出让的9宗地块共揽金约逾300亿元。
18日同时进行竞价的地块中,仅杨浦区定海社区B3-1地块(大桥街道118街坊)对外开放了竞价现场。出让信息显示,该地块是此次上海集中供应的地块中难得的纯住宅用地,位于杨浦区东外滩板块,出让面积为8760.2平方米,总建面约为2.19万平方米,起拍总价12.84亿元,起始楼面价58640元/平方米。
市场原本预计该地块将引发房企争夺,但最终只有3家房企参与现场竞价,分别为金隅、大华、杨浦城投。天眼查信息显示,杨浦城投由杨浦区国资委持有100%股权。
在杨浦区定海社区地块正式竞价开始后十余分钟,房企的叫价就很快触及中止价13.92亿元,并进入了一次性书面报价环节。三家房企一次性书面报价的均价约为14.0167亿元,杨浦城投报价14.0250亿元,以约83万元的最小价差成功拿下了该地块。
最终,杨浦该地块的成交楼面价为64039.63元/平方米。而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7月末,金隅曾以逾8.5万/平方米的楼面价、逾38%的溢价率拿下一街之隔的一宗地块。
保持土地价格稳定,是上海今年修订竞价规则的目的之一。4月30日,上海市将竞价规则调整为“举牌竞价 一次书面报价”,为每一宗地块设置起始价的同时,还合理设置中止价、最高报价,而最高报价一般限定为起始价的110%。
毗邻上海大宁金茂府小区的静安区灵石社区地块,其总建面约20.3万平方米,起始总价96.99亿元,为商住办地块。该地块由保利地产旗下的太仓锦雍置业有限公司竞得,成交总价为105.13亿元,溢价率仅8.39%,成交楼面价约为51707元/平方米。这也是今日成交总价最高的地块。
地理位置优越的徐汇滨江地块,则由上海复地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上海复地领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51.705亿元的总价拿下,溢价率也仅为0.21%。据复星方面披露,公司拥有该项目100%权益。
起始总价最高的普陀区万里地块,出让面积14.7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29万平方米,也是本次出让地块中面积最大的一宗,由卓越&京东联合体以底价99.1亿元拿下。
“当前溢价率都不高,这说明新规则引导大家对地块进行了一个合理的定价。”上海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向第一财经分析,“原来我们以为上述四大地块,会有较多人参拍,但最终每宗地块也只有2-3家,说明重量级地块的价格‘吞金兽’对房企造成的压力很大。”
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也表示,上海集中供地的首拍不管从政策制定的初衷来看,还是从实际结果来看,基本实现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
“10%的溢价率上限,基本锁死了土地的整体价格水平。”宋红卫表示,本次地货比基本控制在60%以下,也给了开发企业一定的利润空间。
此外,上海在首拍前还预告了接下来将要供应的共计11宗地块,其中包括杨浦、徐汇等核心区域的地块。“也就是说这次没有拍中地块的房企在二次土拍还有比较好的机会,也起到了稳定预期的作用。”宋红卫认为。
根据上海土地市场披露的信息,另有6宗挂牌出让的地块进行现场竞价;12宗采用有竞价招标出让方式的地块也将陆续于22-25日出让。
㈥ 土地供应
(1)建设用地供应稳步增长
2012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69万公顷,同比增长17.5%。从年内情况看,第三季度建设用地供应同比增幅降至最低,第四季度止跌回升,同国民经济第三季度缓中趋稳、第四季度景气回升、全年稳中有进的变化情况一致。增速最高的是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以下简称基础设施用地),同比增长43.4%(图2-1);其次是工矿仓储用地,同比增长5.6%。基础设施用地持续迅猛增长带来土地供应结构的显著变化,2011年基础设施用地首次超过工矿仓储用地,跃居供地首位,占供地总面积的38.8%,2102年占比攀升至47.3%,提高了8.5个百分点,比2008年(占供地总量的22.5%)提高了24.8个百分点。
图2-3 分地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情况
㈦ 上海的土壤气候适应种桃园吗
1、上海的气候可以种植蓝莓,/new_view.asp?id=846我国的蓝莓引种与栽培我国有着大面积的可种植蓝莓的土壤,只有对其PH值稍做调整就可种植,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各地的红、黄壤酸性土地区,极适宜种植。我国对蓝莓的研究及栽培业已启动,有关单位已经引进了国外许多蓝莓品种,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蓝莓果(Blueberry)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把蓝莓视为保健与功能食品,倍受人们青睐。目前蓝莓在我国做为正在为人们认识的经济作物,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许多地区的政府、众多的公司、有经济前瞻的个人已经在蓝莓种植、蓝莓产品开发的实践中迈出了步伐。在中国的市场上,至今鲜有蓝莓鲜果出售,蓝莓深加工产品更是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和极好的市场前景。选择适宜的、能充分利用现有土壤条件、经济价值高又有发展前景的作物,合理开发我国土壤资源,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无论是对农民脱贫致富,还是对种植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我国野生蓝莓资源分布我国的野生蓝莓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由于野生蓝莓生长在纯天然环境中,属纯粹天然食品。当地每年采摘季节中由人工采摘后加工成速冻果出售、加工成原汁、浓缩汁、提取花青素。由于掠夺性采摘,国内野生蓝莓资源呈逐年减少之势。每年的蓝莓总供应量受也受年产量的约束(有大年小年产量之说)导致野生果收购价格逐年上升。目前国内生产蓝莓提取物时做为原料的蓝莓来源基本源于国内野生蓝莓(我国集中于大小兴安岭地区为主产地),但几年来野生蓝莓的当地采购价格逐年上升,更由于人们的掠夺性采摘已使野生蓝莓资源逐年减少。人们不得不考虑如美国或加拿大的蓝莓种植模式大面积人工种植来提高蓝莓的。蓝莓基本介绍蓝莓属越桔科越桔属灌木、小浆果,果实呈蓝色,近圆形,单果重0.5-2.5克,果肉细腻,种子极小,甜酸适度,且具有清爽的香气,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果汁饮料、果酒、糖果、小食品等。蓝莓(Blueberry)学名越桔,属于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果实呈蓝色,并披一层白色果粉,果肉细腻,果味酸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VC含量是苹果的几十倍,被誉为“浆果之王”。是上等的保健食品,风靡欧美各国,倍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目前已美国形成了集栽培、果实贮运、加工及市场销售于一体的蓝莓产业。其产品不仅供应本国,而且外销加拿大、日本及台湾等地。蓝莓果主要由高薪阶层消费,享用蓝莓及其产品是身份的象征。适合红黄壤地区开发—蓝浆果(越桔)我国红黄壤地区,土壤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肥力水平低,这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作物品种单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我国的红黄壤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很高。因此,红黄壤地区的开发一直是一个大问题。近年来,对红黄壤所作的一些改良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红黄壤的形成是由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所决定的,所以其改良困难,效果也难以持久。但是,如果能选择一些适宜的作物,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壤条件,也不失为综合开发红黄壤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红黄壤地区经济效益的低下常导致过度开发,加剧土壤的进一步退化,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所选作物的经济价值高低是开发成败的关键。蓝浆果(blueberries,Vacciniumspp.)是一种适于在红黄壤生长的价值很高的经济植物。蓝浆果的生态适应性(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①土壤条件。严格的土壤酸性条件是蓝浆果栽培成功的关键,对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的矿质元素等也有一定要求,但其重要程度远不及土壤酸性。在土壤酸性方面,高丛蓝浆果(highbushblueberries,Vcorymbosum,Vaustrarae及与其它种的杂种)和兔眼蓝浆果(rabbiteyeblueberries,V,ashei)的要求有所不同,兔眼蓝浆果的适应范围宽一些,pH值可略高,高丛蓝浆果则需要很强的土壤酸度,高丛蓝浆果最适宜的土壤酸度一般在pH4~5上下,其最高适应极限有的品种不超过4.6,有的品种可达5.2。兔眼蓝浆果的最适应范围是pH4.5~5.5,有些品种还可略超出此范围,如在对Tifbluett和Delite二品种所作的试验中,pH5.6和pH5.1整异甚微,而pH达到5.9时,产量和生长量都大大降低,而且缺素症状明显。用兔眼蓝浆果作砧木对高丛蓝浆果进行嫁接可提高高丛蓝浆果对土壤PH的适应能力。无论是高丛蓝浆果还是兔眼蓝浆果,当土壤pH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营养问题,并导致生长量和产量降低。在引种并定植在南京藻水县的蓝浆果,除土壤酸性比较合适以外,其它条件并不优越,土地为新开垦的坡地,有机质含量不高,也无排藻条件,除极端干旱的1994年略有减产以外,其生长和结果状况一直很好,这也充分证明兔眼蓝浆果除土壤pH以外,确实有很强的适应性。②气候条件。蓝浆果,尤其是高丛蓝浆果,要求一年中要有160天的生长期和一段时期的低温,对低温时期的要求有不同。高丛蓝浆果需要650-850小时的7℃以下的低温时间才能顺利通过休眠。而一些新的南方品种如哦O’Neal只需400小时,Sharpblue也是一种需寒期很短的品种,兔眼蓝浆果需要约500小时7.2℃以下温度,一般短于高丛蓝浆果,故适宜在南方栽培。最近又有一些需寒期更短的品种育成,如Aliceblue,Beckyblue。需寒期若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影响芽的萌发,导致萌芽期延长,但在人工授粉的情况下并不影响座果率,表明座果与低温不相关。兔眼蓝浆果的需寒期若不能得到满足,还会造成花芽萌发少于叶芽,导致叶果比失调,寒冷期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尽管蓝浆果有一定的需寒期,但过低的温度也会使其受冻,高丛蓝浆果在休眠期的温度低于-29℃时就会受冻,而兔眼蓝浆果在-27℃时所有品种都有冻害,使兔眼蓝浆果受冻的确切温度未见报道,但可以肯定,在-15℃的冬季低温下不会引起冻害,萌芽后对低温的忍耐能力在大大削弱。如在美国密执安州,盛花期的高丛蓝浆果只能忍受-5℃的低温,-6℃即受害,受害程度因品种而异,最轻的损失12%的产量,最重的多达50%,兔眼蓝浆果虽有已绽开的芽在-1℃就有受害的报道,但在1982年3月1日和2日美国德克萨斯州-7.8℃(18℉)的低温虽然使所有的品种受冻,但受害程度不及高丛蓝浆果那样严重,产量损失最大的品种减产不到10%,最轻的只有5%。因此,对兔眼蓝浆果来说,偶然一次冻害也未必会适成很大损失。2、上海的气候也能种植樱桃,但要选择好品种。樱桃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果树。樱桃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颇高,又有“含桃”的别称。我国作为果树栽培的樱桃有中国樱桃、甜樱桃、酸樱桃和毛樱桃。樱桃成熟期早,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誉。我国樱桃产量为3500万kg,人均只有29g,相当于每人有大樱桃3个或中国樱桃15--17个。可见樱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栽培的甜樱桃品种主要为欧美品种,在我国北方地区表现很好,由于欧洲甜樱桃一般需7.2°C以下低温900~1400小时方可完成冬季休眠,限制了在我国南方的大面积栽培。因而,在我国南方省区仍以中国樱桃为主栽品种,同时,中国樱桃的优良品种极少,栽培品种中普遍表现出果小、味酸、采前裂果、落果等诸多缺点。而中国樱桃优良品种一黑珍珠的选育,成功的弥补了这些缺点。野樱桃在亚洲和欧洲各有两个大品种,互相没有任何联系,后来的其他樱桃都是培育出来的。在世界上主要在北半球分布,在国内主要产于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生于山坡阳处或沟边,常栽培,海拔300~600米。
㈧ 上海以什么产业为主,发展趋势是哪些行业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但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化工区新增项目增量的推动下,总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交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行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
从需求拉动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轨道交通、世博会配套工程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投资增幅有望保持上半年的水平。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定运行的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预计达到12%以上。外贸出口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从收益分配看,一方面,随着今年收入分配改革措施的出台,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将适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稳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将有一个稳定增长的预期。另一方面,预计下半年工业企业税金和利润仍将保持上半年平稳增长的趋势,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49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到位金额分别增长1.7%和3.5%。能源供应方面,本市今年电力供应的迎峰度夏形势比前几年有明显改善,能确保的供电能力达1880万千瓦左右,可以保证城市正常运行以及居民生活用电和重点企业生产用电需要。土地供应方面,近年来本市加强土地调控,实行土地储备,盘活土地存量,基本能够保证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这些都为下半年本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受原材料和工业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上海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同比下降0.3%,两者落差为3.3个百分点。受市场和资源的两头挤压,工业企业盈利空间缩小,其中石化和钢铁行业所受影响较大。上半年,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27.6%。受国际铁矿石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国内钢材价格下跌的影响,精品钢材制造业利润下降40.9%。
其次是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摩擦对本市外贸出口的影响应予关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对我国出口企业形成的压力不容忽视,换汇成本的上升对出口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尤其是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经营困难。此外,贸易摩擦范围已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并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对此需密切关注,有效应对。
㈨ 上海市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在国土资源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关系的要求,本市在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抑制需求过快增长、规范市场行为、平稳调节房地产供应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艰巨的工作。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宏观性、战略性研究,细化批项目、核土地办法,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了不断加强,坚持有保有压政策,使土地管理有序可控,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地质工作方面,着力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有序推进基础调查和地质勘查工作,强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全面启动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秩序工作。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2005年上海市统计地类总面积为823 901.21公顷,具体如下:农用地380 195.02公顷,其中耕地273 054.57公顷,园地11 094.47公顷,林地20 693.21公顷,其他农用地75 352.77公顷;建设用地 240 065.92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18 748.9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9 298.4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 018.51公顷;未利用土地203 640.27公顷,其中水域198 015.07公顷(水域面积包括滩涂42 035.84公顷)。与2004年比较,农用地减少5 066.76公顷,建设用地增加6 395.76公顷,未利用地减少1 329.00公顷(图1)。
图1 上海市2005年末土地分类汇总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5年农用地总量为380 195.02公顷,其中耕地273 054.57公顷,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2005年建设占用耕地5 565.50公顷;农业结构调整情况,2005年在推进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中,耕地转化为林地、园地、设施农业用地为2 933.33公顷,其中转化为可调整地类2 273.33公顷。
根据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会议和国土资发[2005]196号、19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抓紧贯彻落实,加强本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成立由市房地资源局、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市绿化局等部门组成的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落实有关基本农田规划、保护和建设等工作。二是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以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础,设立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约为7 900公顷,涉及廊下、吕巷、朱泾和枫泾等镇。示范区建设将结合宅基地置换试点、基本粮田建设、土地整理重大工程项目等工作尽快推进,形成亮点,为全市推进“三个集中”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积累有益经验。三是规范各项基础性工作,结合全市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做好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并同步抓好基本农田的落实工作,层层落实保护基本农田任务。按照要求,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台账等,建立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基本农田的动态监管。
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匮乏,2005年严格控制土地供应,加大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力度,力争做到耕地占补平衡。
2.建设用地
至2005年末,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为240 065.92公顷,其中,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主,面积为218 748.9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1.12%;交通运输用地19 298.4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 018.51公顷。
2005年全市批准建设用地11 966.25公顷,其中农转用7 462.43公顷,涉及耕地6 733.31公顷(包括部分2004年核发计划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10 430.88公顷,其中商服用地505.42公顷,工矿仓储用地2 982.19公顷,公共设施用地111.48公顷,公共建筑377.13公顷,住宅用地5 586.84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 535.37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861.94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13公顷。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5年全市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通过乡镇农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重点区域,制订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施中一方面抓好对零星宅基地、工业点、坑塘、废弃河流、农副业用地和零星未利用土地等进行复垦,另一方面结合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全年开发整理复垦土地总面积为9 483.92公顷,新增耕地3 376.71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不但为上海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占用耕地提供占补平衡指标,而且也进一步优化了郊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保护和建设了郊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郊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
目前上海市正在实施的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有两个,按照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要求开展了实施检查,其中崇明竖新镇土地整理项目已基本结束,即将申请竣工验收,黄瓜沙项目2006年底可以竣工验收。另外,全市积极推进滩涂促淤圈围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
上海市地域小、土地资源总量不足,通过几年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除宅基地归并整理资源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已经很小,我们正在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努力提高耕地占补平衡能力,适应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二、矿产资源
坚持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产资源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化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日常监督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和保护好矿产资源。与此同时,强化对全市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使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5年地质勘查投入1 181.50万元,勘查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资金731.50万元,地方补贴450.00万元。主要用于上海城市地质调查、地面沉降及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沉降防治研究等方面。圆满完成了相关的监测任务,取得了地面沉降监测数据,为提高地面沉降防控能力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全市2005年底有效的勘查许可证4个,其中新立1个,其他3个,并对勘查许可证项目进行了年检,全部年检通过。
全市2005年底有效的采矿许可证116个,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采矿许可证,其中粘土矿许可证96个,水气矿产20个;颁发的许可证新立1个,变更2个,延续94个,其他19个。许可证总数比2004年减少13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2005年上海市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其中粘土矿的矿山数为98个,矿泉水的矿山数为20个;全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4 595.26万元和12 044.07万元,上缴矿产资源补偿费618万元。
三、国土资源市场
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2005年全市土地市场按照“政府调控、市场供应、规范运作、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执行经营性六类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除划拨目录外的土地供应采用有偿使用制度。
2.土地一级市场建设
全市加大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区域结构,控制土地供应节奏和新增建设用地供应。2005年全市共出让土地1 539宗,面积6 491.31公顷,其中新增用地2 099.31公顷,出让成交价款为389.75亿元,土地出让纯收益116.93亿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385宗,成交价款300.32亿元,纯收益90.10亿元,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主要是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协议出让1 154宗,成交价款89.43亿元,纯收益26.83亿元,主要是工矿仓储用地出让。划拨929宗,面积3 106.87公顷。
3.土地二级市场
在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供应的调控同时,2005年全市二级市场呈现繁荣与活跃的态势,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房地产转让、出租、抵押市场较2004年有稳步上升,其中房地产转让484 464宗,转让金额为3 530.69亿元;房地产出租宗数为9 142宗,租金为7.07亿元;房地产抵押宗数为245 402宗,抵押价款为5 216.37亿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5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675件,立案675件,审结634件(含上年未结案件)。共拆除构建物77.01万平方米,收回土地33.35公顷,罚没款共计5 349.68万元。同往年相同,违法案件主体主要为乡镇级领导干部,主要表现为乡镇擅自对外签约圈占土地。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严格依照《行政复议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使行政复议成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层级监督的重要手段。2005年申请行政复议286件,其中行政处罚3件,行政许可27件,其他256件;本年行政受理228件,当年审结244件(包括2004年未审结),本年未审结42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全市共有行政单位20个,从业人员1 097人,行政编制人员972人,大专以上人员占全部编制人员的89%,年末平均人员1 071人。
2005年参加各种院校培训毕业或结业人数达354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240人次,行政学院学习33人次,参加其他培训81人次(国外22人次)。学历教育60人次,其中博士生1人,硕士生7人,本科生37人,大专生15人;本年取得学位的9人,其中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8人。通过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和培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七、问题与建议
上海市人口多、地域小、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矛盾愈来愈突出。为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意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管理工作。
(1)要严格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严控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着力于调整和优化用地布局,控制土地供应节奏,不断提升国土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快推进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指导区县同步开展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完善“批项目、核土地”制度,进一步强化项目立项前的用地审核,将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项目是否符合产业用地原则,是否集约节约用地、耕地补充方案是否合理等作为土地审批依据。建立土地利用后评估机制,加强土地利用的全程式管理。
(3)努力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开发保护并重、节约集约优先的原则,使本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成效。加快消化闲置土地,健全对闲置土地的动态监管措施;清理整合各级各类园区,探索产业用地调整置换办法,加快零星工业点集中,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区县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研究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健全土地市场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进一步挖掘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开展土地后备资源调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力度,力争做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5)强化基础业务管理,加快土地信息化建设。基础业务管理是行业管理的基石,加快开展土地资源清查,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总量、布局和结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土地管理全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为资源管理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