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知不知道关于前天浙江大学的一男生跳楼的情况。
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怎么从3楼走到顶楼11层,然后纵身跃下的。
这位32岁的海归,今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
然而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
从芝加哥到杭州
他告诉妻子国内有项目等着他
1977年,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9?11”之前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
据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的材料记录,涂序新是今年1月通过电子邮件与该学院岩土所联系的。今年4月,浙大的录用通知发到了涂博士手上。浙大的电子邮件中,确认给涂博士提供教职,但并未明确具体的职称。
6月初,涂博士提前结束了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回国。他告诉妻子何晶(按照当事人意愿化名),国内有项目等着他。
何晶也是留美博士。她本科在北方某名校读经济相关专业,毕业后随丈夫到了美国。她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了解涂的人说,涂博士是一个孝子,姐姐一家在杭州生活,父母在金华,回到杭州是他的首选。一切似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女儿,本来在金华老家由何晶父母抚养,一家三口或许能在杭州团聚。
成为学术骨干
他告诉朋友困难比想象大得多
涂博士属浙大“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每月扣掉房租到手收入2000多元。
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告诉,浙江大学“1311计划”,即建设一个结构分明的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在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虽然涂博士在和芝加哥朋友的交流中,对困难早有预见,然而,困难似乎比他想象中大得多。
涂博士并未如自己事先预料的那样,回国就有科研项目可做。6月,他回到老家浙江省金华市休息了一段时间。7月,涂博士回到杭州。28日,他租住在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这正是涂博士居住了两个月,而后纵身跳下的综合楼。浙大人事处工作人员告诉,综合楼住房月租2000元左右,略低于市场价,从工资里扣除。
浙江大学分管人事的朱晓芸副处长告诉,涂博士的待遇按讲师发放,并且给他提供4万元的房贴,支持他在杭州购房、安家。然而,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涂博士的女儿不久就要上幼儿园了,现在国内大城市的幼儿园收费不菲。涂博士的妻子何晶也不顺利,她只好一边住在老家带孩子,一边找工作。杭州房价毫不逊色于上海,浙江大学紫金新校区虽然位于并不那么被看好的西区板块,每平方米价格仍然直逼2万元。
⑵ 涂序新的简介
涂序新 (1977年8月-2009年9月17日),1977年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母亲是金华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涂序新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9·11”之前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
据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的材料记录,涂序新是2009年1月通过电子邮件与该学院岩土所联系的。3月下旬,由该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序新来学院面试,主持面试的正是岩土所所长陈云敏。他随后把涂博士带到学校人事处,分管人事处人才引进办公室的一位副处长朱晓芸,正是在此时第一次见到涂序新,她向他介绍了学校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她后来和涂序新又进行了几次E-mail交流,涂序新是她工作和服务的对象之一。浙大正在加快步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每年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以半百计。
3月结束在杭州的交谈后,涂序新回到芝加哥市。一个月后,浙大的录用通知发到了涂博士手上。他在接到这个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后,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愿意接受你们提供的岗位和待遇”。浙大的电子邮件中,确认给涂序新提供教职,但并未明确具体的职称。涂序新选择归国并且定居杭州,因为他是一个孝子,姐姐一家在杭州生活,父母在金华,回到杭州于是成为首选。2009年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了聘用合同。
此外,涂序新还属浙大“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2009年是人才战略年,浙江大学启动了“1311计划”,即建设一个结构分明的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