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足历任主教练的名单
第一任:李凤楼(北京)
中国体育活动家、足球界元勋。是已故中国足球运动员和教练,中国国家足球队第一任主教练。
第二任:阿姆别尔·约瑟夫(匈牙利)
1954年,中国为了迅速提高足球水平,决定派遣一支队伍赴匈牙利学习。当时赴匈牙利留学的共有
25名球员,其中包括足坛名宿张宏根、年维泗、陈成达、曾雪麟等。中国队在匈牙利的教练是约瑟
夫,他也是中国足球第一位外籍教练。
第三任:戴麟经(上海)
戴麟经,原是解放军八一队足球总教练、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第四任:陈成达(上海)
中国足球界元老,在中国足坛可谓资深位重,青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是新中
国首支国家足球队中的秀才。
第五任:年维泗(河北抚宁)
1933年5月11日生于北京,北京籍。身高1.76米,少年时受其兄影响,喜爱足球运动。
第六任:方纫秋(上海)
1959年历任中国青年队,中国二队教练,1961年至1963年被选派为中国援助柬甫寨体育组组长,并
兼任柬国家队主教练。
第7任:年维泗(河北抚宁)
1965年接任,一直到1976年。其中1974-1976年兼任领队,实际主教练的事务由任彬担当。
第8任:张宏根(上海)
新中国早期足坛最有名的足球名宿,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头号球星,也是中国足球历史上最优秀的
球员之一。
第9任:年维泗(河北抚宁)
1978年再次接手,参加了当年的亚运会,在争夺第三名的决赛中以1:0击败伊拉克队,获得铜牌。
第10任:张宏根(上海)
第11任:年维泗(河北抚宁)
第12任:苏永舜(广东广州)
1980年亚洲杯赛之前接手国家队,但小组赛中未能出线。1980年底,苏永舜带领中国队参加了第12
届世界杯亚大区预选赛,最终功亏一篑。
第13任:张宏根(上海)
第14任:曾雪麟(广东梅州)
1983年初~1985年担任中国国家队足球主教练。
第15任:年维泗(河北抚宁)
第16任:高丰文(辽宁开原)
第17任:徐根宝(上海)
第18任:施拉普纳(德国)
第19任:戚务生(山东威海)
戚务生1957年开始自己的足球生涯,曾先后入选辽宁青年队、辽宁工人队、辽宁队,1976年退役。
1994年出任中国国家队主教练。
第20任:霍顿(英国)
第21任:米卢蒂诺维奇(前南斯拉夫)
第22任:阿里·汉(荷兰)
2002年12月22日成为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主教练。2004年离任。
第23任:朱广沪(上海)
第24任:福拉多(塞尔维亚,执行教练)、杜伊科维奇(塞尔维亚,主教练)
第25任:高洪波(北京)
第26任:卡马乔(西班牙)
第27任:阿兰·佩兰(法国)
第28任:高洪波(北京)
第29任:马尔切洛·里皮(意大利)
此外还经历过代理主教练:金志扬、沈祥福、殷铁生、傅博等人。
拓展资料: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杯(2002年韩日世界杯第31名)、奥运会(1936、1948和
1988年三度进入决赛圈)、远东运动会(获得9次冠军)、亚运会(获得1994年亚军)亚洲杯(获
得1984和2004年2次亚军)、东亚杯(获得2005和2010年2次冠军)等国际大赛及其他国际友谊
赛。
1924年中国足球协会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新的中国足球协会于1955年成立。1931年加入国际足球联
合会(FIFA)。1958年因政治原因退出,在1979年重新加入。1974年加入亚洲足球联合会
(AFC),2002年同日本、韩国、朝鲜等国足协共同创建了东亚足球联盟。
2. 请问中国哪一个大学是最早的啊
中国最早的大学国是那一所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是前身是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有的说是清朝盛宣怀最早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有的说是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的。其实长期以来受政治等各种因素影响,历史的真象被长期淹没。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根本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何特征,京师大学堂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更谈不上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只不过解放后受政治影响一直被官方讹传罢了,随着历史被越来越公正的研究后,即使是北大也不敢再自称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不过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也不是北洋大学堂,而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圣约瀚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体。但相信历史会最终恢复历史的本来真实面目。
但如果说谁是中国官办最早办的大学,则是北洋大学堂(1895年)无疑,之后是南洋公学(1896年)和京师大学堂(1898年)。武汉大学前身(1893)和浙江大学的前身(1897)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圣约瀚大学则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了。到19世纪前后,北洋、南洋则是黑暗中国的科学和进步的启明灯。北洋则诞生不久天津就开始闹义和团,此后又是八国联军入侵,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南洋大学则由于地处文人荟萃的上海租界,一直致力工业救国的,发展更好一些,因此到本世纪二十代前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京师大学堂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最高学府,但由于受封建主义影响,入学的大多的是纨绔子弟,直到蔡元培主校时校风才为之一振,四海人才会聚,五四运动更使之成闻名中外、留名青史。当然五四运功并只是北大一家的功劳,北师大等北京其它学校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也有功劳,但历史往往只记住最杰出者。五四运动使北京大学成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特别是人文方面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但当时的北大理工科还很差。理工科还是南洋、北洋强。南洋大学于1921年并入唐山、北京两校后,改称交通大学,是当时最好的理工学府。北洋大学即后来的天津大学,理工科也十分强劲。但南洋北洋虽有理、工、管,但缺乏文科,还不是综合大学。
二十年代中期,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国内形势趋向稳定。中国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国民党从四处收集人才开始组建中央大学,想将之建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学府,到了三十年代终于建成当学科门类最齐全的中央大学,但中央大学由于与政治联系紧密,经常卷入各种政治运动中,师资流动很大,学术和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学生有的很优秀,有的则是达官贵人子弟不学无术。清华也于二十年代崛起,由于清华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起点好,广延名师,短短就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文、理、工都有很强的实力。北京大学则改名为北平大学,由于蔡元培的离去和全国重心的南移,有些衰落。张伯芩和范严孙在天津创办了私立的南开大学,发展也很快。同济大学成为有名的理、工、医大学,此外全国有名的大学还有东吴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瀚大学、燕京大学等。
总的看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中期到抗日战争前,中国最好的大学是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大学,不相上下,时称北高南名(南指中大前身东南),北清华、南交大之称。中大是国民党官方最高学府,学科庞大,名师众多,但缺点是由于基础是从无到有,师生良莠不齐,没形成很有特色的校风。交通大学下设上海、唐山、北平三分部,规模更巨,致力于工业救国、基础好,底子厚,理工科无人能及,缺点是由于隶属交通部,只限于理工,基本没有文、医等,十年间没有中大、清华发展快。清华则以火箭速度发展,文、理质量雄居全国之首,名师荟萃,蔚为壮观。北平大学文、理科依然不错,工则较差,比之五四运动名望下降,但仍属一流。除四强外,再下来就是北洋、东吴、同济、浙大、南开、山大、复旦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学开始内迁。清华、北平、南开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中大和交大迁到陪都重庆,浙大迁到贵州。西南联大合聚三校之力,无疑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名师璀璨,学生优异,也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的名校,但三校虽然联合,其实也是各自为政,注定最后不可能合成一校。中大和交大内迁重庆,但在南京和上海都留下伪中大和伪交大,交大的唐山和北平分部在茅于升带领下则迁至贵州。内迁使交大和中央实力大受影响,无法与西南联大比肩。浙大则创造了一个神话,在竺可桢带领下,在战火中成长壮大,一举成为最好的大学之一。李约瑟到贵州发现这么贫苦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好的大学,惊讶之余,称赞其为东方剑桥,虽然老外言过其实,但也说明当时浙大的强大,这也是浙大学子最为骄傲的时期。北洋大学颠沛流离迁到西安,与其它学校组成西北联合大学,从此北洋开始衷落,抗战胜利才免去消亡的命运,在南开的土地上重建北洋大学,解放后改称为了现在的天津大学。抗日战争其间,西南联大一枝独秀,中大、交大、浙大则不相上下。
抗战胜利后,各校迁回旧址,开始了新的发展。清华在西南联大时期又招集了一批名师,分校后更加强大,中大和交大也开始恢复元气,浙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力头,北平大学则停滞不前甚至有些不如燕京大学,南开从私立成为国立大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过西南联大时期也更为有名。抗战到解放前,中国最好的大学则是清华、中大、交大、浙大。其次是北平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东吴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等。国民党退到台湾,主要带走了清华、交大、中大、北大四所大学的教师,组成后来的台湾清华大学(原清华校长梅贻琦)、交通大学(原交大校长凌宏勋)、台湾大学(原北平大学校长傅斯年)、中央大学。目前台大、清大、交大都远好大陆相应的大学。
解放后,共产党开始接受旧国立大学,52年进行了院校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除北平大学即后来北京大学,民国几所名校都被拆七零八散,南京以中大和金陵大学为主被肢解组合成几个大学,面目全非,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主要继承人。交大理科、管理被拆到复旦等校成为纯工科大学,唐山、北方两交大也相继独立。浙大按理、工、农拆成几部分,理科主要并入了复旦。清华也调整为纯工科大学,北大和复旦则是院校调整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复旦一举成为全国顶尖大学。清华、交大等校还支援东北建立起了专门学习苏联的闻名哈工大和哈军工。可以说52年的院校调整中大、浙大、和交大是最大的受害者,清华文理被调到北大,地处首都工科保留完整并有所加强。南开和天大也进行文理、工的组合。院校调整后,全国最好的学校校则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交大、哈工大。56年交大为了支援西北决定西迁,最后由于受到强烈反对又分成西安、上海两部分,最分别独立上海、西安两交大,也无法与北大、清华、复旦抗争了。50年代末为两弹一星等科研需要,抽调精英组成实力强大的中国科技大学,其实力甚至赶超清华。六十年代哈工大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教师流失,实力大损。因此六十年代文革前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所,实力最强,名声最大。
文革期间,停止招生,教师被迫害,高校成为批斗的场所,当时科研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全国大学乱七八糟,如果要知名的话,恐怕非北大、清华莫属,不过只臭名昭著昭著罢工了。"最高学府"北大师生再次成为了政治工具。文革永远是北大抹不去的历史污点!
小平复出后迎来了改革开放,高校迎来的春天。南京大学一位教师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在的传人南京开始为人所知。中科大文革南迁至合肥是一历史败笔,但八十年代初招成少年班又使之闻名全国。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因其悲惨命运受到中央同情,在七五、八五期间与北大、清华、复旦共同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中央的传人南大、以及浙大(曾隶属中科院)则继续被历史遗忘记,但始终自强不息,最终于九十年再度崛起。在八十年代,最好的大学仍是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四所,其它如南开、上交、西交、同济、人大、南大则相差不多。
进入九十年代,南大、浙大的崛起使高校格局大乱,特别是南大SCI论文超过北大、清华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高校之冠。复旦、科大则开始衰退。西交由于地理位置大差、上交由于地理位置太好停滞不前。北大由于六四受到一定打压,也不再鹤立鸡群。清华踏实肯干,势头强劲。此外华中理工、东南、天大、哈工大等校发展也很快。南开、同济、武大、中山、吉大等老牌学校浙失光彩。清华、北大、复旦、南大、上交、浙大、西交七所教委所属高校率先进入211工程,再加上中科院所属中科大,共八所成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211工程一定程度促进了各校的竞争,也一定程度互助攀比,最终成了半拉子工程。最近教育部领导改朝换代,中央领导心血来潮,又搞了冲击世界观知名大学工程,各校都忙着合并为巨无霸大学,新浙大已经组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大学,南开、天大将合并,武大、华中合并可能已经泡汤,北大将并北医、北航,清华将并美院、协和,复旦并二医、财大和二外,上交并上医、上农,天大大乱,谁能在乱中取胜还未可知。最近北大、清华、复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教育七所和中科院属中科大,以及国防科工委属哈工大已经进入冲击世界知名大学九所,还有一所据说是留给南开和天大合并后的大学。清华、北大18亿,复旦、上交、南大、浙大各12亿,西交、科大、哈工各9亿。不知是否会再成为一个211工程,只能看21世纪。
3. 上海圣刚灌装机器灌装速度快吗
上海圣刚灌装机速度还可以,60瓶/分钟,平均一秒钟产出一瓶,挺快的,主要是稳定运行是王道。你也可以问上海圣刚灌装机厂家索要视频看下,看视频就能测算出产量,速度了
4. f1赛车最高时速是多少
F1在理论上来讲最高时速可以达到960km/h。可是有不同的阻力。这是不可能达到的。至今为止F1尝试过各种减少阻力来测试他能跑出的速度极限。本田车队巴纳维亚555挑战计划项目小组于2006年7月17日至7月20日之间成功登陆美国犹他州巴纳维亚盐滩创造了一级方程式历史上首个官方速度纪录;同时,项目小组亦创造了555米内一级方程式赛车的速度纪录,并籍此两项成绩一举成为整个速度运动界最快的F1车队。
但是,整个项目小组却都对这一令人可喜的结果表示出不满:尽管挑战的最终速度令人信服,但是挑战地点无疑却是错误的。本田车队整个巴纳维亚555挑战计划的最初目标就是要在巴纳维亚盐滩利用F1赛车向世界陆路速度官方记录发起挑战本田车队亦凭借399.9公里/小时的终极冲刺速度,仅用4.996秒便完成了555米精确行程。由于挑战规则的限制,本田车队挑战小组最终所创造的F1官方速度纪录定格于397.360公里/小时,距离400公里/小时仅有咫尺之遥。
本田车队巴纳维亚555挑战计划项目小组在美国的速度圣地犹他州巴纳维亚盐滩上冲破400公里/小时速度大关---在一标准英里内成功达到了平均速度400公里/小时的速度目标:当地时间7点21分,挑战用车经过一次冲击即达到了400.459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然而,挑战用车在折返行驶过程中却无法达到400公里/小时的速度,因此两次速度冲击的平均速度比400公里/小时稍低一点:但393.613公里/小时(244.580英里/小时)的数值仍打破了本项目在周一创造的纪录。
5. 刘鸿生的人物经历
刘鸿生,祖籍浙江定海。19世纪刘鸿生的祖父刘维忠在上海宝善街开设了一家供人看戏饮茶的丹桂茶园。生意还算兴隆。鸿生父刘贤喜,经人介绍,在招商局的轮船上做总账房,除了每月优厚的薪水,还经常利用轮船往来的便利条件夹带私货贩卖,从中牟利,因此家庭生活还算富裕。刘鸿生7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尽管哥哥继任了父亲的轮船账房职务,收入却减少了;同时,也由于祖父年迈,无力经营茶园,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全家十几口人生活十分拮据。虽然家中交学费已经十分困难,母亲仍然不愿意让聪明好学的儿子失学。她想方设法,让刘鸿生继续读书,13岁他进圣约翰中学。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发愤苦读,各门功课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可以免交昂贵的学费,而且每月能领到奖学金。大学二年级时(1906),美国校长决定送他到美国去学习神学,学成回校担任牧师兼教英文。他因不服从校长培养他当牧师的安排被开除。1906年,刘鸿生由上海圣约翰大学辍学﹐至职业学校任教,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老闸巡捕房做教师﹐老闸巡捕房做教师。1908年﹐考入上海英租界会审公廨当翻译。约半年后﹐转入意籍律师穆安素事务所工作。1909年(宣统元年)﹐入英商开平矿务局﹐任上海办事处任推销员﹐为开平煤打开销路。1911年﹐升为开平矿务局(1912年后,改称开滦矿务局)买办﹐设立帐房﹐赚取佣金。随后﹐又与上海义泰兴煤号合作﹐经销开滦煤﹐分取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自租船只﹐由秦皇岛装载开滦煤运沪销售﹐约有三年时间﹐赚银百万余两。1918年为扩展煤炭经营﹐他与义泰兴煤号等伙设义泰兴董家渡煤栈﹐并委托英商壳件洋行经理码头业务。此后﹐他又在上海及长江下游各埠与人广设销煤机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提倡国货﹐抵制外货﹐使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20年1月﹐刘鸿生在苏州与人伙设华商鸿生火柴公司﹐资本12万元﹐他占3/4。这是刘鸿生资本向工业企业转化的起点。此后﹐他又独资或与人合资设立华商上海水泥公司﹑中华煤球公司﹑大华保险公司﹑华丰搪瓷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中华工业公司﹑华东煤矿公司﹑中国企业银行等。到1931年底为止﹐刘鸿生的企业投资(包括公司股票﹑合资股份及船舶码头三项)已达745万余元﹐被称为中国的“煤炭大王”﹑“火柴大王”。1932年11月﹐出任国营轮船招商局总经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鸿生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区内的企业受到损失。1938年6月他出走香港﹐旋转赴内地。在内地和香港再与民营企业或官僚资本合资设立华业和记火柴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中国火柴原料公司﹑中国毛纺织公司﹑西北毛纺织公司等。还担任国民党政府火柴专卖公司总经理﹑全国专卖总局局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鸿生于1945年10月回到上海﹐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经济部计划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咨议委员。1946年春,他在沦陷区的企业全部收回。但除火柴和码头业有暂时的发展外﹐其余企业经营都很困难。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实行“金圆券”政策(见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刘氏企业遂全部陷于瘫痪。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刘鸿生曾一度跑到香港。同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鸿生于1949年10月由香港回到北京,受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并与他进行诚恳、坦率的谈话,使刘鸿生受到很大鼓舞。
刘鸿生回到上海﹐1949年12月,他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委员和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刘鸿生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短期内制止通货膨胀和稳定物价的措施由衷钦佩,决心为上海水泥公司等企业从速复工努力工作。1950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10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12月,韩战爆发,中国人民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刘鸿生在工商界中带头捐献飞机大炮,并动员刘氏企业在捐献中尽最大努力,上海水泥公司董事会与全厂职工一起积极响应,共捐献人民币20.17亿元(旧人民币)。
195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发布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刘受到鼓舞,表示自己的企业要争取第一批申请公私合营。1954年1月18日上海水泥公司召开董事会,在刘鸿生的提议下;作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公私合营的决议,并向政府提出申请。是年7月1日,获准公私合营。当年,刘鸿生有8个企业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初,刘氏在各地价值2000余万元的企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1953年10月当选为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鸿生历任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民建上海市分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上海市一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第一届常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兼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经济审核委员会主任等职。
刘鸿生待人宽厚,而教子严格。他认为“知子莫若父”,要求子女学有所长,虚心向他人学习,成为有知识、有学问、有专长的人才。他说:“只有学会真本领,才能担当大事情”。子女从国外留学回来,他规定必须在企业里从普通职员做起。由于其严格督教,子女多有成就,有的成为技术业务专家。1956年,当刘鸿生病重弥留之际,还谆谆嘱咐子女们,把所余的全部定息献给国家。他在去世前半个月,接受《人民中国》杂志记者的采访,发表《为什么我拥护共产党》的谈话,讲述他40多年来坎坷的经历,以亲身感受,揭露帝国主义与中国官僚资本压迫和摧残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种种行径,生动地说明中国民族资本家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1956年10月1日,刘鸿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6. 圣太企业园交通方便吗应该怎么过去
城市:上海
楼盘名称:上海圣太企业园
别名:SUNTIMEZONE
公交线路:园区巴士每日直送地铁及公交集散站点
11号线-周浦东站、18号线(规划中)
其他交通方式:外环线、园区邻A20、杨高南路延长线及机场高速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全面及时的楼盘信息,点击查看
7. 圣地雅歌海墅周边环境怎么样生活便利吗
城市:上海
楼盘名称:上海圣地雅歌海墅
别名:海湾假日花园
公交线路:圣地雅歌海墅有交通A4高速连接南桥、莘庄,并快速抵达徐家汇商圈;A30高速、浦星公路与浦东金融区、浦东国际机场畅通联网;规划中轨道交通5号线延伸段也将开通至海湾。
其他交通方式:沪闵高架-莘庄立交-A4高速(海湾路下)/人民塘路左转到达目的地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343227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55.6%,共18栋楼,停车位1:1
周边配套:标志建筑:渔人码头、龙腾阁、东海观音寺、青少年活动基地、客轮码头、高尔夫球场、海湾科技馆、游艇区、碧海金沙泳场
就学条件: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
商业环境:海鲜一条街、棕榈滩海景酒店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搜狐焦点网,为您提供房产信息,房产楼盘详情、买房流程、业主论坛、家居装修等全面内容信息
8. 最早的大学
中国最早的大学国是那一所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芸,有的说是前身是岳麓书院、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有的说是清朝盛宣怀最早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有的说是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的。其实长期以来受政治等各种因素影响,历史的真象被长期淹没。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根本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何特征,京师大学堂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更谈不上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只不过解放后受政治影响一直被官方讹传罢了,随着历史被越来越公正的研究后,即使是北大也不敢再自称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不过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也不是北洋大学堂,而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圣约瀚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体。但相信历史会最终恢复历史的本来真实面目。
但如果说谁是中国官办最早办的大学,则是北洋大学堂(1895年)无疑,之后是南洋公学(1896年)和京师大学堂(1898年)。武汉大学前身(1893)和浙江大学的前身(1897)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并不能列入大学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圣约瀚大学则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了。到19世纪前后,北洋、南洋则是黑暗中国的科学和进步的启明灯。北洋则诞生不久天津就开始闹义和团,此后又是八国联军入侵,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南洋大学则由于地处文人荟萃的上海租界,一直致力工业救国的,发展更好一些,因此到本世纪二十代前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京师大学堂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最高学府,但由于受封建主义影响,入学的大多的是纨绔子弟,直到蔡元培主校时校风才为之一振,四海人才会聚,五四运动更使之成闻名中外、留名青史。当然五四运功并只是北大一家的功劳,北师大等北京其它学校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也有功劳,但历史往往只记住最杰出者。五四运动使北京大学成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特别是人文方面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但当时的北大理工科还很差。理工科还是南洋、北洋强。南洋大学于1921年并入唐山、北京两校后,改称交通大学,是当时最好的理工学府。北洋大学即后来的天津大学,理工科也十分强劲。但南洋北洋虽有理、工、管,但缺乏文科,还不是综合大学。
二十年代中期,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国内形势趋向稳定。中国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国民党从四处收集人才开始组建中央大学,想将之建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学府,到了三十年代终于建成当学科门类最齐全的中央大学,但中央大学由于与政治联系紧密,经常卷入各种政治运动中,师资流动很大,学术和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学生有的很优秀,有的则是达官贵人子弟不学无术。清华也于二十年代崛起,由于清华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起点好,广延名师,短短就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文、理、工都有很强的实力。北京大学则改名为北平大学,由于蔡元培的离去和全国重心的南移,有些衰落。张伯芩和范严孙在天津创办了私立的南开大学,发展也很快。同济大学成为有名的理、工、医大学,此外全国有名的大学还有东吴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瀚大学、燕京大学等。
总的看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中期到抗日战争前,中国最好的大学是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大学,不相上下,时称北高南名(南指中大前身东南),北清华、南交大之称。中大是国民党官方最高学府,学科庞大,名师众多,但缺点是由于基础是从无到有,师生良莠不齐,没形成很有特色的校风。交通大学下设上海、唐山、北平三分部,规模更巨,致力于工业救国、基础好,底子厚,理工科无人能及,缺点是由于隶属交通部,只限于理工,基本没有文、医等,十年间没有中大、清华发展快。清华则以火箭速度发展,文、理质量雄居全国之首,名师荟萃,蔚为壮观。北平大学文、理科依然不错,工则较差,比之五四运动名望下降,但仍属一流。除四强外,再下来就是北洋、东吴、同济、浙大、南开、山大、复旦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学开始内迁。清华、北平、南开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中大和交大迁到陪都重庆,浙大迁到贵州。西南联大合聚三校之力,无疑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名师璀璨,学生优异,也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的名校,但三校虽然联合,其实也是各自为政,注定最后不可能合成一校。中大和交大内迁重庆,但在南京和上海都留下伪中大和伪交大,交大的唐山和北平分部在茅于升带领下则迁至贵州。内迁使交大和中央实力大受影响,无法与西南联大比肩。浙大则创造了一个神话,在竺可桢带领下,在战火中成长壮大,一举成为最好的大学之一。李约瑟到贵州发现这么贫苦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好的大学,惊讶之余,称赞其为东方剑桥,虽然老外言过其实,但也说明当时浙大的强大,这也是浙大学子最为骄傲的时期。北洋大学颠沛流离迁到西安,与其它学校组成西北联合大学,从此北洋开始衷落,抗战胜利才免去消亡的命运,在南开的土地上重建北洋大学,解放后改称为了现在的天津大学。抗日战争其间,西南联大一枝独秀,中大、交大、浙大则不相上下。
抗战胜利后,各校迁回旧址,开始了新的发展。清华在西南联大时期又招集了一批名师,分校后更加强大,中大和交大也开始恢复元气,浙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力头,北平大学则停滞不前甚至有些不如燕京大学,南开从私立成为国立大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过西南联大时期也更为有名。抗战到解放前,中国最好的大学则是清华、中大、交大、浙大。其次是北平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东吴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等。国民党退到台湾,主要带走了清华、交大、中大、北大四所大学的教师,组成后来的台湾清华大学(原清华校长梅贻琦)、交通大学(原交大校长凌宏勋)、台湾大学(原北平大学校长傅斯年)、中央大学。目前台大、清大、交大都远好大陆相应的大学。
解放后,共产党开始接受旧国立大学,52年进行了院校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除北平大学即后来北京大学,民国几所名校都被拆七零八散,南京以中大和金陵大学为主被肢解组合成几个大学,面目全非,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主要继承人。交大理科、管理被拆到复旦等校成为纯工科大学,唐山、北方两交大也相继独立。浙大按理、工、农拆成几部分,理科主要并入了复旦。清华也调整为纯工科大学,北大和复旦则是院校调整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复旦一举成为全国顶尖大学。清华、交大等校还支援东北建立起了专门学习苏联的闻名哈工大和哈军工。可以说52年的院校调整中大、浙大、和交大是最大的受害者,清华文理被调到北大,地处首都工科保留完整并有所加强。南开和天大也进行文理、工的组合。院校调整后,全国最好的学校校则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交大、哈工大。56年交大为了支援西北决定西迁,最后由于受到强烈反对又分成西安、上海两部分,最分别独立上海、西安两交大,也无法与北大、清华、复旦抗争了。50年代末为两弹一星等科研需要,抽调精英组成实力强大的中国科技大学,其实力甚至赶超清华。六十年代哈工大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教师流失,实力大损。因此六十年代文革前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所,实力最强,名声最大。
文革期间,停止招生,教师被迫害,高校成为批斗的场所,当时科研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全国大学乱七八糟,如果要知名的话,恐怕非北大、清华莫属,不过只臭名昭著昭著罢工了。"最高学府"北大师生再次成为了政治工具。文革永远是北大抹不去的历史污点!
小平复出后迎来了改革开放,高校迎来的春天。南京大学一位教师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在的传人南京开始为人所知。中科大文革南迁至合肥是一历史败笔,但八十年代初招成少年班又使之闻名全国。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因其悲惨命运受到中央同情,在七五、八五期间与北大、清华、复旦共同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中央的传人南大、以及浙大(曾隶属中科院)则继续被历史遗忘记,但始终自强不息,最终于九十年再度崛起。在八十年代,最好的大学仍是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四所,其它如南开、上交、西交、同济、人大、南大则相差不多。
进入九十年代,南大、浙大的崛起使高校格局大乱,特别是南大SCI论文超过北大、清华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高校之冠。复旦、科大则开始衰退。西交由于地理位置大差、上交由于地理位置太好停滞不前。北大由于六四受到一定打压,也不再鹤立鸡群。清华踏实肯干,势头强劲。此外华中理工、东南、天大、哈工大等校发展也很快。南开、同济、武大、中山、吉大等老牌学校浙失光彩。清华、北大、复旦、南大、上交、浙大、西交七所教委所属高校率先进入211工程,再加上中科院所属中科大,共八所成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211工程一定程度促进了各校的竞争,也一定程度互助攀比,最终成了半拉子工程。最近教育部领导改朝换代,中央领导心血来潮,又搞了冲击世界观知名大学工程,各校都忙着合并为巨无霸大学,新浙大已经组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大学,南开、天大将合并,武大、华中合并可能已经泡汤,北大将并北医、北航,清华将并美院、协和,复旦并二医、财大和二外,上交并上医、上农,天大大乱,谁能在乱中取胜还未可知。最近北大、清华、复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教育七所和中科院属中科大,以及国防科工委属哈工大已经进入冲击世界知名大学九所,还有一所据说是留给南开和天大合并后的大学。清华、北大18亿,复旦、上交、南大、浙大各12亿,西交、科大、哈工各9亿。不知是否会再成为一个211工程,只能看21世纪。
世界最早的大学
博罗尼亚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历史和今天
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她是公认的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可以说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历史上许多科学和文学巨匠都与该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11世纪末的时候在博洛尼亚出现了一个在今天我们称为大学的机构,当时许多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学的学者在这里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两位学者名叫佩波内(Pepone)和依内里奥(Irnerio)。在听取了依内里奥的四位学生的建议之后,皇帝费迪南德(Federico I)一世于1158年颁布法令,规定大学是一个不受任何权利影响,可以进行独立研究的场所。
14世纪时博洛尼亚大学就已经开设了法学、艺术、药学、哲学、数学、天文、逻辑学、修辞、语法等学科,1364年还建立了神学院。众多科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名人都曾经在这里求学、研究或从事教学工作,其中有但丁(Dante Alighieri)、雷·恩佐(Re Enzo)、丢勒(Albrecht Dürer)、塔索(Torquato Tasso)、哥尔多尼(Carlo Goldoni)等,波兰人哥白尼(Nicolò Copernico)当年在这里学习教皇法规的同时,开始了天文学的研究。从中世纪开始,博洛尼亚大学在整个欧洲一直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成为了学术圣地。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在18世纪博洛尼亚大学也开始了在科学和技术领域里的研究,现代电工学的创始人之一加尔瓦尼(Luigi Galvani)就是该校的杰出代表,其在研究“动物电”的过程中发现了重要的现象,为蓄电技术和电镀技术奠定了基础(英语与“电镀”有关的词汇如Galvinize就是由这位大科学家的姓派生的)。1888年在大学创立800周年庆典之际,几乎所有当时世界上主要大学的代表云集博洛尼亚,向世界大学之母致敬,庆祝活动变成了一次盛大的国际学术盛会。直至2次世界大战之前,博洛尼亚大学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保持了中心的地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大诗人乔苏埃·卡尔杜奇(Giosuè Carcci)曾长期在波洛尼亚大学任教,其于19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今天的博洛尼亚大学拥有超过10万名注册在校生,是现在意大利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大学在博洛尼亚、弗立、切赛纳、利米尼、拉文纳等十座意大利城市设有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教学及研究机构。学校共有23个系、235个本科专业课程,其中132个3年制本科课程,95个2年制高级本科专业课程和8个欧盟合作项目本科专业课程。目前大学共设立了90多个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共有700名专业导师,其中很多硕士课程与用人企业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为了帮助未来的毕业生们能够顺利就业,学校和各类企业签订了3500份协议,保证每年有13000名在校生可以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和培训。波洛尼亚大学的博士点有110多个,其中一部分学科和欧美的其它大学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很多博士研究生在做博士论文期间就可出现在国际学术舞台。此外还有许多灵活的博士后流动站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
根据意大利国家高等学校评估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报告,博洛尼亚大学是目前意大利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高校。正式注册的外国学生共有3600名,此外还有每年通过校际交流和“苏哥拉底”(Socrates)项目等方式来这里求学的1500名外国留学生。同时每年有2300名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通过各种交换项目出国进行实习或完成他们的毕业论文。
在最近几年之中,博洛尼亚大学一直在大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在学校网络系统拥有个人邮箱的学生有3万名,同时大学配备了7万台联网的电脑。大学的网上图书馆系统收录了2百万本图书、5239种期刊。
这座最古老大学同时也是意大利技术设施条件最先进的高校。每个月大学门户网站的点击率约为3百万次,是意大利点击率最高的学校网站,根据2004/2005年度“意大利全国高校指南”公布的评估排名,博洛尼亚大学网站列首位。此外大学还设立了一个网上在线信息服务机构:“UniboMagazine”,在这里可以查阅大学和其他世界各地高校的各种最新信息。
9. 在哪里能买到正品速拔小药和满天星饵料
要想买到正品的,速把小样和满天星儿料要去专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