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张康康上海

张康康上海

发布时间:2021-09-15 00:40:14

① 张抗抗的父亲是哪位大家

张抗抗的父亲是:作家张白怀
原籍:广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职业:新闻记者、总编辑、作家
妻子:朱为先(1948年春在杭州结婚)
女儿:张抗抗
代表作:《双叶集—文学之梦与人生笔记》(张白怀、朱为先)
主要经历:
原籍广东,9岁时被父亲带到上海谋生;
1941年离开上海,迁至浙西的《民族日报》担任记者,曾写下过许多热血文章;
1946年回到上海,加入中共地下党,后又受组织委派到《当代晚报》任职;
建国后,任《浙江日报》特派记者;
1948春,张白怀与朱为先在杭州正式结婚;后来,他受聘为杭州《当代晚报》总编辑,并利用这个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直到杭州解放。
1952年审干期间,结论为“托派嫌疑”、“特务嫌疑”,被开除党籍,调离省报;
直到1980年,他的“历史问题”终于得到平反,然后重返《浙江日报》社工作。

② 中国有多少叫人张康康

全国共有 3350 个张康康
地区
北京市(6人) 天津市(1人) 河北省(223人) 山西省(257人)
内蒙古(2人) 辽宁省(1人) 吉林省(2人) 黑龙江(3人)
上海市(10人) 江苏省(166人) 浙江省(138人) 安徽省(497人)
福建省(8人) 江西省(30人) 山东省(293人) 河南省(916人)
湖北省(94人) 湖南省(14人) 广东省(6人) 广西(3人)
海南省(2人) 重庆市(3人) 四川省(11人) 贵州省(57人)
云南省(5人) 西藏(0人) 陕西省(290人) 甘肃省(290人)
青海省(0人) 宁夏(7人) 新疆(11人) 其他(4人)

③ 张抗抗的《城市的标识》详细介绍

一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 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二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
什么是标识?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3、解决字词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啾jiū 窠kē 遒劲:雄健有力。
词语解释: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作家:
张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当代女作家。
5、课文分析
本文自然段较多,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6、总结
7、作业: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参考资料:http://bbs.maokw.com/ShowPost.asp?ThreadID=2101

④ 张抗抗和程乃珊各有什么作品

张抗抗:《女人为什么不快乐》<<埃菲尔塔沉思>>
<<白婴粟
>><<牡丹的拒绝>><<
走过冬天,走过你自己>>《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程乃珊:《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女人》《蓝屋》《妈妈教唱的歌》《金融家》

⑤ 张抗抗个人简介片子

张抗抗个人简介:
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66年初中毕业,69年赴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在农场劳动、工作8年。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5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集50余种。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第二届女性文学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德艺双馨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奖。
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
曾出访南斯拉夫、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进行文学交流活动。

⑥ 张抗抗简介(50至100字)

张抗抗 简介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当代女作家。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1969年去北大荒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作品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地下森林断想》
《故乡在远方》
《分界线》
《城市的标识》
[编辑本段]获奖状况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主要经历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有《城市的标识》等多部作品进入了小学课本。
作品翻译情况纵览:(据不完整资料统计)
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牡丹园》:(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说《白罂粟》:(德文)发表于德国某刊
短篇小说《空白》 《睡神在太阳岛》 (39--41--37)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北极光》节选等 《中国文学》
中篇小说《北极光》:(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英文)新世界出版社
散文集《花的节日》(英文,多人合集):遗失日记、 我的节日、恐惧的平衡、出售与投资、鹦鹉与流浪汉、寻回自然
中国译林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法文)法国巴黎BLEU DE CHINE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英文)香港大学《译丛》
主要作品专集目录
····················
短篇小说集:
《夏》 1981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红罂粟》 198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集: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 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陀罗厦》 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
《永不忏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永不忏悔》 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银河》 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
《橄榄》 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地球人对话》 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对命运说: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恐惧的平衡》 1994年4月华艺出版社
《牡丹的拒绝》 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乡在远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与柔韧》 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现代舞》 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沧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女人的极地》 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
《风过无痕》 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鹦鹉流浪汉》 1998年11月重庆出版社
《女人说话》 1999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2 张抗抗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单行本:
《隐形伴侣》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
《隐形伴侣》 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8年12月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其它:
《张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抗抗自选集》5卷 1996年6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张抗抗影记》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说改编情况:
《隐形伴侣》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情爱画廊》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个角色。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作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

张抗抗在建国后的第二年即1954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她家原籍广东新会。关于名字,张抗抗说:“按照我父母后来的解释,‘抗抗’这两个字,不仅因为他们相识于抗战时期,也不仅因为我在抗美援朝这一年夏天‘呱呱’落地,而是希望我因此只有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由于我的名字注定要同抵抗、抗御、反抗等相联系,我想我的一生大概将会永远不得安宁。”果真如是,抗抗两岁那年,就跟着父母进了审干学习班。爸爸妈妈这对抗战后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因受到政治上的误解,被迫离开《浙江日报》。她的爸爸,为革命做过多年记者、编辑,不得不改行当了车工、泥水工、搬运工。几十年的逆境,他不气馁,也不向任何人诉苦,这对女儿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张抗抗说,“我从小看到他那种对党、对革命的真诚和豁达开朗的性格,常常使我深深感动和难过。这对于我这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女儿来说,不仅在心灵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也对我的世界观、意志、道德观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她的母亲,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和幻想。青年时代曾写过儿童文学作品,1948年辑成小册子出版,取名《幼小的灵魂》。这位有志于文学的青年,由于受到丈夫的牵连。也改行当了中学语文教员。在逆境中,她把对生活的爱、对文学的爱,全部倾注在女儿身上。抗抗刚会说话就开始背诗,听妈妈讲故事、唱歌。到了上学的年龄,便跟妈妈一起上学校,每天步行,早出晚归,在路上听妈妈讲故事、念诗、学普通话。
妈妈过生日,她写诗送给妈妈,第一句是:“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那样爱诗?”
大概从那时起,她对文学就发生了兴趣。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问妈妈:“你和爸爸常常讲到的‘点心’(典型)为什么不给我吃呢?”妈妈吃惊而又好笑地看着女儿说:“点心(典型)是在书本里的,你长大就可以吃到了。”
十岁那年,她从客人那里得到一个漂亮的日记本,就用歪歪扭扭的字把每天做的事情记下来,整整记了四大本。
家庭经济不宽裕,母亲不能打扮女儿,平时连冰棍都很少给她买,但女儿的学习用品却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北京、上海来了好剧团,一定要买甲级票,带着女儿去看;回来后,要求女儿复述故事。
西湖的群峰和岩洞给了小抗抗许多美好的幻想。玉泉植物园是他们全家星期天最爱去的地方,在松软的草坪上铺一块塑料布,吃着从家里带来的便餐,接受爸爸关于草木常识的严格考试,然后给妈妈朗诵一首新准备的将参加电台录音的儿童诗……
每到暑假,母女便去乡下外婆家。那江南水乡的拱形石桥,两岸的桑林,绿色河道两岸开着紫色的小花,游到淘米箩里的小鱼……都使小姑娘充满了对生活的爱。
妈妈常从学校借口许多书:《灰姑娘》、《丘克和盖克》、《鲁滨逊漂流记》,都是小姑娘非常喜爱的书。有一天,她生病在家休息,儿童书都看完了,便从妈妈枕边摸出一本刚出版的《苦菜花》,这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就似懂非懂地看起来。小说中广阔的世界使她惊奇和神往,她觉得文学家真可爱,能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从那以后,她读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凡是出版的新书,只要能够弄到的,她几乎全读了。她最喜欢《青春之歌》、《红岩》、《欧阳海之歌》和《青年近卫军》、《卓姬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说:“这些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对我世界观的奠定和文艺观的形成,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古丽娘的第四高度,对于启发我不畏艰险攀登文学高峰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我觉得文学应当帮助人们的精神变得高尚,帮助人民铲除一切自私和不道德的东西,去保卫和建设自己的祖国。”
小学五年级那年,她在上海《少年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习作《我们学作小医生》。不久,她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编辑的来信,叮嘱她千万不要骄傲。这位编辑就是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她不仅是抗抗少年时代学习写作的引路人,今天,仍然是她创作的老师。她考进中学以后,又发表了记叙文《五彩的墙壁》和《采茶》。她较早地开始创作实践,并且看到了自己掌握文学形式的可能性。

1963年,张抗抗考上了浙江省的重点中学——杭州一中。当年,鲁迅先生从日本回国后曾在此任教,现在校园里还设有鲁迅纪念亭。张抗抗高兴地迈进了这所学校,但是不久,她就感到了社会、学校对她的冷漠:班委委员的“职务”被罢免了;与家庭划清界线这个要求,不断地向她提出,而对她多次的入团申请,却是考验了又考验;政治考试她虽然和同学们的答案完全一样,却只得了三分;政治老师认为,关于“如何同家庭划清界线”一题,出身不好的学生,答得再好也不配打五分;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她连参加国庆游行的资格也没有了。她过早地承受了精神压力,也过早地成熟起来。当然,那时她还弄不明白为什么社会越来越向“左’倾斜,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
她感到幸运的,是她在中学的三年时间,遇到好几位极好的语文教员,使她受到较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使她懂得了祖国语言的美,文学遗产的丰富和宝贵。她的作文经常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分析,还得过年级作文比赛第一名。她在回忆那一段生活时说:“像我这样一个被人另眼看待的‘丑小鸭’,也只有在语文老师那里才能得到一点温暖、鼓励和关怀,至今我还感激我的几位语文老师。”
那时候,学校每年都有文艺汇演,她和同学一起自编小话剧参加演出,像《斗争在继续中》、《地下少先队》等,这些戏都表现出作者的才能和天真活泼的心灵。
她在少女时代,爱好十分广泛。她喜爱朗诵诗、演戏、音乐和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她更喜爱读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和苏联的名著。
社会、学校、家庭和书本,不断武装她的头脑。尽管有父母、老师、同学的爱,但现实中许多无法理解的矛盾,使她决心执行“出身不由己,道路自选择”的崇高格言。
从那时起,文学就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她确立将来一定到工农中去从事文学创作的思想;她甚至有过不念高中,要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的打算。
到了十六岁,正是她狂热地接受外界思想的时候,十年动乱便开始了。报上那些激烈的极左宣传,一个个骇人的浪头,把她卷进旋涡,又一步一步地把她从父母身边卷走。

《海瑞罢官》的大批判开始以后,她躲进阅览室,写出一篇万言的批判文章,题目是《〈火种〉必须批判》,批判艾明之的长篇小说《火种》。尽管她根本不了解工人阶级,但她却指责作品严重歪曲了工人阶级的形象。她不是超人,她和当时千千万万在中国这块土壤上生长起来的青少年一样,犯了时代的通病,历史的通病。但她是个善于思考的青年,十多年过去了,她一直记取当年这个幼稚病。在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时,她就讲了当年这个教训,并且说:“今天我回忆这件事,感到难为情。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刚刚开始寻觅真理,就在混乱中迷航了。当我到工农中间,经过十多年的磨练之后,我才明白当时轻率狂妄的指责,是多么幼稚无知。1978年夏天,一个作家访问团来到哈尔滨,我去看望一位诗人。她把我亲切地介绍给他同屋的艾明之的时候,我脸红了,惶惑不知所以。我很想问他,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干过的那种蠢事,你会原谅吗?我犹豫了好久,终于没有说。因为老一辈文学家需要的不是忏悔,而是永远不再重复那种可怕的年代。
在那疯狂、是非颠倒的最初年月,她在学校狠批“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狠批“封、资、修的大毒草”,回到家里,却帮助父母把所有“封、资、修”的书籍转移出去;她日夜提心吊胆,怕有人抄她自己的家;批判别的“黑六类”子女,她照样不肯落后,但又怕批到自己头上;社会上破“四旧”、“大民主”的轰轰烈烈的气氛,使她产生对斗争的渴望,但又痛恨和担心斗争到自己家庭的头上。
她和当时的青少年一样,参加了红卫兵的大串联、大检阅。她扎着短辫,背个黄书包,整天在外边东奔西跑,抄大字报,听大辩论,看批斗会,喊口号,光阴就在这种狂热中白白地溜走了。
妈妈不愿女儿这样混下去。有一天,妈妈教过的一个女学生在农场劳动时下水救人牺牲了,妈妈便带着女儿前去采访,女儿的心灵被触动了。她为英雄写了一首诗,题目叫《你只有十六岁》,在报上发表出来。这首诗体现出十七岁的张抗抗初步形成的人生观:一个人的生命要为人民发光。
当文化大革命进入夺权阶段,青少年可干的事情不多了,她便开始从家里保存下来的书籍中寻找精神寄托。从书林里,她认识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并爱上了他们。对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她是硬着头皮读完的,因为她不喜欢这部书。
书本上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她深深陷入苦闷之中。她决定离开城市,离开家,到外边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1969年,她得到父亲的支持,来到外婆家附近的水乡插队。妈妈从“牛棚”里偷偷带给她一张纸条——“我的小鹰长大了,你飞吧,飞到高高的蓝天中去练翅膀……”
富庶而美丽的水乡没有给血气方刚的女孩子带来欢乐,为争工分吵架,为种自留地奔忙,很快就使她厌倦了。当支援边疆农场的名额一下达,潜伏在心里的远走高飞的思想,一下子活跃起来。她迫不及待地报名去黑龙江,踏上了冰天雪地的征途。
火车开动了,月台上下一片哭声,她却没有掉泪,书包里藏着从家里偷来的一本书——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
前面是什么呢?她想着——自然是铺满鲜花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在上面打个滚,花粉会落在唇上……

然而,现实是严峻而复杂的,在边远的黑龙江也是一样,她厌恶在艰苦和困难面前怯懦退缩的人,同时,也为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而感到不满。生活中为何有那么多虚假丑恶的东西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她说:“天真美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充斥当时文坛的文化专制主义……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但却找不到答案。”
正因为她善于思考,她才能从痛苦中自拔出来。
1971年9月,林彪倒台时,张抗抗正在杭州探亲。尽管人们沉浸在兴高采烈之中,但政治空气仍然咄咄逼人。不过,她毫不灰心,坚信春天一定会来临的。第二年年初,她写了一篇散文,叫《北大荒早春的歌》,表达了当时从痛苦中挣扎出来的复杂情感。
1972年夏天,她在砖厂劳动的时候,以她亲身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灯》,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这是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它也确像一盏灯,使作者自己在北大荒朦胧的黑夜里看到了光明,使她认识到重新学习创作是有可能的。
当时,农场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是不多的,别的女孩子都在织毛衣,她却削铅笔;人家扯皮聊天,她却作笔记;每逢假日,连队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出去串门玩耍,她却趁此良机静静地写上几天。
冬天,她参加伐木队,进了久已向往的东北大森林——小兴安岭。每日清晨,她起得很早,事先磨好斧子,上山就拼命地干起来,一天任务半天完成,余下的时间就看书写作。那黑暗的帐篷,杨木杆儿搭成的床铺,烤不干的棉(革兀)(革拉),对她都是那样亲切。当湿的树杆儿在她枕边萌出嫩芽的时候,诗情画意便从她的笔端流了出来,她在《文汇报》上发表了散文《大森林的主人》和短篇小说《小鹿》。
四年过去了,她在农场种菜、压瓦、伐木、搞科研,当过通讯员……生活中有过艰辛曲折,学习和创作也有过酸甜苦辣。写字没有桌子,只好趴在炕沿上写,垫在膝盖上写。后来捡到一张人家不要的破炕桌,她在桌面上贴上鲁迅像,又包上一层透明的塑料布,每天作笔记,好像鲁迅先生时时都在望着她。她的业余创作,也遭到某些人的中伤和诽谤,什么“名利思想”,什么“成名成家”,常常扣在她的头上。她咬着牙,顶着别人的白眼写去。农场没有书读,读文学书还会惹麻烦,她就啃《中国通史》。只有回到杭州探亲的时候,才算回到书的乐园里。父母想尽办法借书,一家人互相传阅、朗读,并且争论不休。在假期里,她如饥似渴地读完了《红与黑》、《欧根·奥涅金》、《高老头》等许多名著。在家庭的和谐气氛中,一切不愉快的遭遇都烟消云散了。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治愈她心灵上的创伤,也敲开了她的心扉,使她变得更加聪明和更加顽强。
经过生活的磨练和文学作品的熏陶,她的个性越发鲜明了。一位女友曾推荐了本《简·爱》给她看。在那位女友看来,她类似简·爱那种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命运搏斗的女性,为了追求平等与自立,她可以忍受最大的痛苦,做出崇高的牺牲。但是抗抗却说:“我不否认这一点,我愿意做一个个性顽强、意志坚定的人,但我最喜欢的小说,却是哈代的《苔丝》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两个女性为反对封建的传统习俗和邪恶势力所作的斗争,使我震惊,也使我深深受了感动。我敬佩她们为争取自己的幸福不惜一切代价的勇气和信念,喜欢她们那种丰富的感情,复杂的内心世界。作为叛逆的女性,我认为她们要比简·爱更彻底。”
张抗抗所处的环境与同龄人相比更多几层苦痛。在新中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因为父母蒙受冤屈,她也跟着倒霉。来自学校社会的伤害,政治上的不平等,使她过早地承受了精神压力;而在北大荒的日子里,除了饱尝所有知青的苦难之外,因为她是一个结了婚,又离婚,有了孩子的女人,生存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折磨达到了极点。然而磨难愈烈,抗争愈强,事实正是这样。她不甘于命运的摆布,敢于追求美,追求爱,追求光明,拼搏向上。十年内乱的那些困难日子里,她从来没有被压垮,也没有被淹没。

“四人帮”以“无产阶级全面专政”的招牌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埋葬了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也蹂躏了一切优秀的作家。爱好文学的青年想要写书,只能在荆棘中悄悄地向前摸索。她明知走上这条道路的后果,但在她二十出头的时候,已被强烈的创作冲动得不能自已了。
她学过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做为自己的宗旨,来到北大荒以后,总想把在农场的生活和战斗经历描绘出来。从1973年夏天开始,她着手准备素材,酝酿提纲,想试一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
1974年春天,她回到杭州治疗甲状腺囊肿。病情稍有好转,她就全力以赴,投入长篇小说的创作,两个月写书二十多万字。稿子还没有誊清,就因劳累过度高烧不退,又住进了医院。一天,她正在堆满书的床头量体温,两个陌生人拎着一筐苹果走进来了。他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特地从上海赶来,安慰病人静心养病,并悄悄向她母亲要去了原稿。很快,出版社向农场给她请了创作假。她出院以后,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完了第二稿。接着,又去上海修改定稿。一部长篇小说,从初稿到出版,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编辑谢泉铭和陈向明是两位严格的老师,常常是前一天改完的一章交给他们,第二天又退回来。他们的文学修养高,又善于辅导,不断启发我挖掘生活素材。这是我一生中永远怀念和感激的两个人。
这部描写知识青年在黑龙江农场生活的长篇小说,取名《分界线》。它反映了张抗抗在这个历史阶段所抱有的一种政治信念。这种信念是长期的正统教育所形成的。她在生活中看到年轻人在逐渐分化,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抉择;农场办场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知识青年中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纠葛在一起,出路究竟在哪里呢?作者试图用自己的政治信念给复杂的生活作出一个答案。她在作品中赞美了脚踏实地、大搞农场建设的人。主人公耿常炯是个实干家,他在战胜涝灾、洪水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是可贵的高尚的。在今天的四化建设中,仍然需要创作这样的青年典型。
1975年小说出版后,她写过一篇《在生活的激流中》的创作体会,强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主题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对“主题先行”一类文艺理论的有力反驳。
关于这部作品的缺点,她自己说:“这部小说最大的误差,似乎不是它反映的生活是否真实,而是它仅仅凭着青年人一种善良的愿望,去呼吁人们分清真理与谬误的界线,而作者本人对这种界限也是分不清的。我在小说中鞭挞了口头革命派,但作为具体的人物形象,却是不准确的。我批判了一个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懂生产而又看不到青年力量的负责干部,但我无法从根本上指出这种错误的根源。这部小说出现在历史转变的前夕,由于个人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它没有揭示出生活中矛盾冲突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够真实的……也许我那时过分重视了‘浪漫主义’,而使人物过于理想化,这是极左文艺思潮时期文学作品的通病,应引为教训。”
《分界线》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练笔”,作为长篇创作的甘苦尝试,这对张抗抗是重要的。但在文学的文本意义上,《分界线》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语言、结构等等,都有她自己的特色。这部作品,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这部《分界线》,正像很少人关注谌容的长篇《万年青》和《光明与黑暗》一样。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张抗抗的崛起,也不是一日之功。
这部小说出版以后,她在创作上就写不下去了。文坛上的种种怪现象,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她苦恼,使她难以动笔。她说:“我祈求社会进步,希望变革,对旧的传统势力无所留恋,希望看到针砭时弊的文学作品。可是,这种变革的希望在哪里呢?我摸索、寻求,一遍遍,一次次,每到那不可逾越的高墙面前,只有退回来……”她在不断地解剖自己,探索社会,这个时候,她不晓得:她距离真正的“分界线”,已经不远了。

⑦ 张抗坑的的简介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当代女作家。1969年去北大荒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1987年),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作品
《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地下森林断想》
获奖情况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主要经历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反映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以后又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作品中《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有《城市的标识》等多部作品进入了小学课本。
获奖情况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
作品翻译情况纵览:(据不完整资料统计)
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国出版
短篇小说《牡丹园》:(英文)发表于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说《白罂粟》:(德文)发表于德国某刊
中篇小说《北极光》:(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短篇小说《空白》 《睡神在太阳岛》 (39--41--37)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北极光》节选等 《中国文学》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英文)新世界出版社
散文集《花的节日》(英文,多人合集):遗失的日记、
我的节日、恐惧的平衡、出售与投资、鹦鹉流浪汉、寻回自然
中国译林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法文)法国巴黎BLEU DE CHINE出版社
中篇小说《残忍》:(英文)香港大学《译丛》
主要作品专集目录
····················
短篇小说集:
《夏》 1981年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红罂粟》 1986年10月北方文艺出版社
中篇小说集:
《张抗抗中篇小说集》 1982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
《陀罗厦》 1992年7月华艺出版社
《永不忏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永不忏悔》 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银河》 1996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
《橄榄》 198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1985年6月百花文艺出版社
《地球人对话》 1990年6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对命运说: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恐惧的平衡》 1994年4月华艺出版社
《牡丹的拒绝》 1995年3月春风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乡在远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与柔韧》 1996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现代舞》 1998年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沧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女人的极地》 1998年4月台湾业强出版社
《风过无痕》 1998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鹦鹉流浪汉》 1998年11月重庆出版社
《女人说话》 1999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2 张抗抗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单行本:
《隐形伴侣》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后6次印刷
《隐形伴侣》 1995年5月华艺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6年4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情爱画廊》 1998年12月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
其它:
《张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艺出版社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抗抗自选集》5卷 1996年6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张抗抗影记》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说改编情况:
《隐形伴侣》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情爱画廊》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已播映
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个角色。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作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

阅读全文

与张康康上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期货铁矿投 浏览:749
君弘一户通怎么买股票 浏览:151
60元理财卡 浏览:517
股票不分红价格也不涨 浏览:788
苏交科股票千股千评 浏览:327
期货从业人员可以炒外汇 浏览:893
每日股票直播 浏览:701
海联讯是只什么股票 浏览:639
外汇委托骗局 浏览:399
应收账款融资包括什么 浏览:838
山东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 浏览:579
信托pj证券 浏览:938
中国银行香港人民币汇率今日 浏览:944
嘉富诚资金 浏览:897
外汇储蓄现钞账户 浏览:748
工行贵金属诈骗案件审理 浏览:538
上海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933
平房抵押贷款合同范本 浏览:42
厦门银行外汇 浏览:562
维港投资集团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