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经济在最近几年是否碰到了发展瓶颈,开始落后于
上海经济在最近几年是否碰到了发展瓶颈,开始落后于。。。什么呢?
请把话说完。
其实这种问题没什么可讨论的,在经济上,大陆范围内,上海已经当了一百多年老大,谁有本事谁就可以超,上海人根本无所谓。落后就落后吧,就算倒退一二十年也行,那时候生活也很好,环境更比现在强。
2. 上海的经济为什么跟不上香港呢
香港是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世界三大夜景之最,十一大自由经济体系,亚洲最大股票市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摩天大厦最多的城市(比纽约多)!上海的经济之所以赶不上香港,是因为早期英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把香港带入亚洲四小龙。其经济量如今是上海的两倍,也就是说两个上海才相当于一个香港。并且两地的制度不同,资本主义高速的发展带动了欧美,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的发展,而上海那时六七十年代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发展没有那么迅猛。但在90年代中央开发浦东就带动了上海的高速发展,估计漫长的以后上海的经济就和香港差不多了,但现在,就绝对不行。
3. 上海发展经济 劣势
我们高三刚考好一模。上海的劣势不多,主要就是原料、能源资源匮乏,比如煤铁资源。应付考试,这就够啦
4. 为什么大上海的经济不如香港上海是大都市啊!小香港太牛了有钱
城市规划(不可能):
上海的路够大吧,塞车严重吧~香港的路够小吧,想塞车?你开车到路中央堵去
货币自由(期待中):
上海想换外币复杂吧?在香港,走在街上大把兑换店随时哪国货币都有得换.要多少有多少......钱一流通,银行换新钞也快.在香港你永远拿不到发黑的港币,在上海,不用说了吧.
出国会议(指望中):
上海想出国开个会议,有手续要办吧.香港呢?拿著护照和机票,直接就飞了..就算香港护照去美国要签证,几百块钱弄个签证,3年内就不用再签了.
文化(不可能):
这种东西,要追都没有方向了.上海滩?唐服?高楼大厦?这就是上海的文化?香港呢?中西方结合的特殊文化 美食文化 殖民文化 港式建筑文化 港片更是出名,那麼多外国人会广东话,就是港片吸引来的.
说说香港的名人吧(李小龙 成龙 金庸 李嘉诚...) 再找找上海的名人吧?
服务精神(别指望了):
旅游服务业的态度就不用说了.警队的服务?消防救护的服务?
上海的大家有目共睹了,当官的就是爷
香港的呢?旅游服务业还有警队和救护消防已经达到国际顶级水平
上海的警察在警车裏叼著烟开车巡逻,香港的警察绑著警棍 对讲机 手枪 绑著皮带 穿著警服 带著帽子 大夏天的还在街上巡逻.
看看吧 香港的救护车队都按照四种安全级别分为四种 另外还有一种不是车 是救护直升飞机 车队上还有国际一级救护水平的标志,这就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公仆.
交通(能提供需求就行了):
上海人行道绿灯过马路 还有车子转弯开过来 结果转头一看,那开车的也是绿灯!!只是车子转弯了...在香港,看到绿灯,你就直走,不用看车了.有车过来?那是失控了,不是交通灯惹得祸...
地铁,上海转个站都要走半天 香港走过对面就是了
航空港,香港赤腊角机场的综合排名层在第2位,现在在前5位徘徊,不用说了吧
效率(用遥控器按快进吧):
走起路来,哪个比较快,看看赶著去厕所的吧,其实是去上班
火车,飞机,地铁 班次都很多又快 另还有轮船 轻铁 电车 公车 小巴 分散了交通拥挤程度
道路叠个5.6层,你看过没,医院建在山上,道路都跟山顶差不多高了,没见过吧?土地利用价值上海就别比了,上海有的是地方,用不著比这些(记得香港还有70%未开发土地,都是郊野公园呢)
法律(慢慢来吧 不急 这个需要时间)
法律是保障资本版权财富的武器
治安(上海,有事情上门找警察,香港,没事情 警察还来查你证件)
上海 在路上见到警察?你在警局门口遇到的吧?还是你真巧
香港(世界第三) 过一个路口 看就2个警察 再过一个路口 又冒出2个出来了(指市区)晚上凌晨3,4点了 看见那些警车绕来绕去的 在干甚麼呢?转圈圈呢...
环保:
上海和香港2个地方,你就站在这2个城市超市的收银台调查调查,那个循环利用更好一点.
上海:公厕洗手池基本有一个标语:”节约用水”
香港:也有这个标语,人家连冲厕所的水都节约了,人家那冲厕所的水管裏流的可是大海的咸水,跟清水是分开的
不列了 累死了
经常比的是上海和香港的GDP 人均GDP 上海人也比香港多 地也比香港大
为甚麼比不过呢?整天看著个数据感觉不实在吧
以上那些就是过程
如果以上的东西都比得过香港了,那就离香港不远了,再讨论这话题吧
5. 如果上海不被定为“经济中心”,它还会这么发达吗
上海成为中国经济中心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可不是政策扶持出来的!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初80年代,在国家政策侧重经济特区时候,上海也一直保持着国内最大工商业城市的地位。上海有现在的地位不是全靠政策来的。五大经济特区最后也就深圳是成气候了。历史,地理,人文环境都是发展的因素!
6. 上海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其原因是。解决措施有。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由124亿元猛增至67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由原来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则由全国第16位升至第4位。尤为可喜的是,1997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经济虽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98年较上年增长10.1%,1999年较上年增长10.0%),出口增长更高(1999年全年增长18.5%,今年1季度的增长率高达55%)。2001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预计可达2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经济表现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浙江现象"。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必然是其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的结果。本文即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浙江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笔者认为,浙江与邻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浙江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成为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诚然,浙江的劳动力资源充沛,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足的大环境中显不出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综合素质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稍高于沪、京2个直辖市,是省区中最低的。1999年则为4.29‰,高于沪(已出现负增长)、京、津、辽、苏,列全国倒数第6位,在省区中列倒数第3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有利。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开发历史早,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相对于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学、敢闯、聪慧、勤奋、互助、务实等优秀素质。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江人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江浙沪历来为我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国内40%以上的科学家均出于此。根据《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按籍贯统计,每百万人所涌现的著名科学家,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为4.15倍,江苏为3.49倍。特别是宁波,不仅以出商界巨子闻名于世,还是名冠全国的"院士故乡"。目前,宁波籍院士占全国1/16,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仅一所效实中学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国未闻其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又富冒险精神的浙江人,边干边学,素质提高更多地倚仗于"来自课堂外的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颜阿龙、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陈金义等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且善于把握机会的知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腾飞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环境的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选择定居点,企业选择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和法律环境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作简要分析。(一)区位环境,浙江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北南两边邻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二)资源环境<BR> 尽管就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却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宽广。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达58个,泊位60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个,深水泊位数占全国8 %。宁波已跃升为全国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宁波港的吞吐量已达1亿吨,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亿吨的世界级大港。而且舟山、温州、乍浦、海门等港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BR>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渔场。1999年,浙江的海水产品产量为389.4万吨,居全国第3位;浙江海洋捕捞渔获量高达331.2万吨,仅次于山东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2 位(表1)。紧靠浙江的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目前正在勘探开发之中。 表1:我国重点省份海水产品和海洋捕捞产量 单位:万吨 地区 浙江福建 山东 广东 辽宁 其他地区 <BR>海水产品产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捞产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捞量占全国%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BR> 浙江虽然耕地面积少,农业却一直领先于全国。除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与这里农业气候条件优越也是分不开的。浙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三)经济环境<BR>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即已成为全国居优势的经济区域,至今依然。特别高的经济活动效率,使浙江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省份,多年前经济实力即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在市场竞争中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仅次于沪、京、津3个直辖市,居全国第4位;浙江农村人均收入3948元,仅次于沪、京2个直辖市,高居全国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第一。<BR> 虽然由于资源和战备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极少,然而,浙江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自1982年以来,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28.6%。1999年,全省民间投资额达1214亿元,超过建国前40年浙江全社会投资的总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0%,高居全国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国民间投资情况表 地区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全国 <BR>民间投资额(亿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占全社会投资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资料来源:2000.11.29.《中国信息报》<BR> (四)生态环境<BR>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浙江山青水秀,历史上即享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名,杭州则被誉为"人间天堂"。解放后,由于几次政策失误,山林破坏严重,8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又给浙江的生态环境蒙上阴影。但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备环境再生能力较强的先天优势,形势明显好转。最新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浙江现有森林面积8309万亩,比10年前增长26.6%,森林覆盖率高达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国著名的竹业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绿化观赏苗木输出量占全国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会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萧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收入领先于全国。浙江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也不乏大手笔,如杭州市决定投资60亿,建设"蓝天碧水"工程。<BR> 由于浙江的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优越,因而宜居宜游,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BR> <BR> 三、浙江市场扩大的比较优势<BR> 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有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出口基础
7. 为什么上海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为什么感觉北京周围城市发展并不是很好
上海解放前GDP是后面9个城市的总和
8. 北京上海的经济差距是什么
2018年1月北京和上海同时发布了2017年经济成绩单。同为超一线城市,二者经济实力一直就难分伯仲,各有千秋。
从城市定位来看,北京更偏重政治和文化中心,但其经济实力也很强;上海更偏重经济中心,但在文化方面也不示弱。
第七:财政收入
上海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42.2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430.8亿元,同比增长6.8%。
财政收入方面,上海还是挺厉害的,主要是上海的经济总量大。但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不仅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有中央税收返还和中央转移支付。
财政部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分地区预算汇总表》显示,北京2017年预算数为700.46亿元,上海为525.28亿。
看来,在转移支付方面,中央还是更偏爱北京一些,毕竟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需要花钱的地方多。
第八:接待游客
这个指标主要是为了对比一个城市的开放程度,相比之下,上海确实比北京更开放,上海入境的外国(包含港澳台)游客比北京多很多。
2017年,北京全市累计接待入境游客392.6万人次,上海全年的数据没公布,但是截止去年11月,接待入境游客就达到801.6万人。
不过,两市有个共同点,从主要客源国来看,接待最多的外国游客都来自美国、日本和韩国。
第九:人口
上海去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万人;北京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下降0.1%。
两个城市都是人口超大城市,但去年北京人口下降了2.2万人,有人分析可能和疏散低端产业有关。
看完详细对比,很多人会发现,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可能并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大,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齐头并进的。
如果要说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上,这主要是由两个城市的定位决定的,总体上孰优孰劣真的不好下结论。
声明:对比不是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两个城市的差异,拒绝无缘无故的地域黑。
9. 上海之后的经济发展会陷于停滞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个人认为近5-10内上海的经济发展还不至于陷入停滞的状态,因为现在上海开发的脚步并没有停滞,上海这个经济圈辐射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大,加上与周边地区交通的联系加大(主要就是高铁,城际铁路等等),而且上海本身的发展规划也在不断的进行,比如内部区县的合并,崇明等不断的发展,迪士尼项目的开建等等。因此我认为短期内经济是不太可能陷入停滞。
10. 分析上海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
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2.便利交通
3.农业基础雄厚
4.政策的支持
5.人才众多,劳动力素质高
不利条件:
1.矿产资源缺乏
2.土地面积小,房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