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新的中国环境污染数据。谢谢
中国环境污染到什么程度了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一组数据。
2007年,我国查明的各类源头废水排放总量2092.8亿吨,废气排放总量637203.7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3028.9万吨,氨氮172.9万吨,石油类78.2万吨,重金属(镉、铬、砷、汞、铅,下同)0.09万吨,总磷42.3万吨,总氮472.9万吨;二氧化硫 2320万吨,烟尘1166.6万吨,氮氧化物1797.7万吨。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河北省工业污染源数量居前5位,分别占全国工业源总数的 19.9%、17.1%、11.8%、6.1%和 5.1%。在产生严重工业污染的行业中,全国有非金属矿物制品18.4家、通用设备制造污染源14万家、金属制品12.3万家、纺织业10.7万家、塑料制品业8.8万家、农副食品加工业8.3万家、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8.2万家。
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化学需氧量3145.35万吨,氨氮 201.67万吨,石油类 54.15万吨,挥发酚 12.38万吨,重金属2.4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5亿吨,综合利用量18亿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2124.44万吨),处置量 4.41亿吨(其中处置往年贮存量1964万吨),2007年贮存量15.99亿吨(其中符合环保要求贮存量12.11亿吨),倾倒丢弃量4914.87万吨。
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学需氧量1324.09万吨,总氮 270.46万吨,总磷28.47万吨,铜 2452.09吨,锌4862.58吨。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吨,其中:地表径流流失量 32.01万吨,地下淋溶流失量20.74万吨,基础流失量107万吨;总磷流失量10.87万吨。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万吨。
上述数据节录自2010年2月6日新版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这个报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联合公布,可谓权威之数据。然而,从这些枯燥的数据中,我们依然不能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庐山真面目”。因为,毕竟统计数据有不全的地方,甚至一些数据,还会有失真的地方。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内容包括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等。从上述普查的部分结果我们隐约地读出:从工厂烟筒、排污口、矿山、城市消费场所、养殖场、果园乃至农田排出来的各类污染物,已经使得重现当年我们的“碧水蓝天”成为奢望了。
Ⅱ 14年环境污染的相关数据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Ⅲ 上海的环境质量
气候潮湿,空气不错,车辆不拥堵。
Ⅳ 中国环境污染的数据
全国环境污染数据(90年代中期损失1875亿)
1875亿元经济损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是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是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水污染
在这三部分中,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庞大。在计算中不考
虑因地球物理原因形成的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仅仅计算人类生产活动
中产生和排放的废弃物进入自然界水体所造成的水体污染而带来的经
济损失,该数字达到了1428.9亿元,占环境污染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
值的76.2%。
其中,工业污染性缺水是各项损失中最严重的一项。1995年,全
国工业污染性缺水就造成直接工业经济损失750亿元,占了水污染造
成的损失的一半以上。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已对我国经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总悬浮颗粒物
(TSP)、二氧化硫(SO2)等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损害尤其严重,1995
年全国因为大气TSP和SO2污染影响导致的人体健康损失估算达到
171亿元。
酸雨也是一个“大杀手”。酸雨不仅对农作物和森林损害极大,而
且酸雨对于建筑材料也有极大的腐蚀作用,从而对建筑物造成危害。
据估算,1995年,我国因为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30亿元。
以上数据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公开发表的“90年代中期中国
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报告。撰写该报告的专家指出,我国因为环
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远远不止此数目,该数字只是部分可以计算
的环境损失。
要使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最为重要。
环境保持和环境治理将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最大的科研题目和
潜在市场!
Ⅳ 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数据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Ⅵ 请问哪里可以获取上海市空气质量指数的历史数据
请问哪里可以获取上海市空气质量指数的历史数据? 20
环境监测中心只能查到实时数据,没有各个监测站点的历史数据。
PM2.5数据网 上可以查到最近7日的每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数据,但是各监测点只有实时的,估计以后也会开放的。
Ⅶ 上海近几年的自然环境的情况
虽然说人人都在说保护环境,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要问环境,表面的,肯定大家都说有改善,但是在一些偏僻一点的地方还是不管的,所以我觉得啊。不怎么样
Ⅷ 2014年环境污染数据简短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Ⅸ 为什么生态环境局只有2014年数据
不知道楼主问的是什么问题。如果说的是数据,那么生态环境大数据包含的类别非常多,结构化非结构化的,包括文字记录的、视频、传感器,甚至温度、湿度等数据都是生态环境大数据。如果楼主说的是数据处理,那就涉及到大数据技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要相应的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做到。目前象埃睿迪环境大脑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方面,采用的是数据湖的技术。
Ⅹ 2014上海GDP数据是多少
前半年GDP总额10952.64亿元 增速7.1%
前三季度GDP总额16607.08亿元 增速7.0%
年度的等下个月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