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华为 是干什么的 有什么特点 华为基本法是干什么的
一个公司。
电脑的
B. 华为基本法体现了哪些管理思想
《华为基本法》作为一部企业宪法,从1998年制定以来,伴随着我司走过了16年的风雨兼程。从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成长为电信业的巨头之一,华为基本法在其中功不可没。
我认为,华为基本法最大的作用不在于出了一部企业宪法的成文稿,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制定过程中的沟通。任正非利用外援专家与内部员工的交流机会,发动一场大讨论,统一上下思想,在企业发展的节点上,初步解决了文化落地的问题,为后续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如何团结15万人,是我司继续向前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华为基本法的制定,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步,通过制定基本法,实践基本法,让大家了解公司的价值观、政策导向,对统一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C. 求华为股票的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作业,1000字左右,急
华为没有上市 没有股票
D. 华为基本法的介绍
华为“基本法”从1995年萌芽,到1996年正式定位为“管理大纲”,到1998年3月审议通过,历时数年。这期间华为也经历了巨变,从1995年的销售额14亿元、员工800多人,到1996年26亿元,再到1997年销售41亿元、员工5600人,到1998年时,截止2014年年底,华为年销售额2890亿,海外业务占比70%,1998年3月、员工8000人的公司了。
E. 华为是中国优秀企业之一,企业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华为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企业应具备这个有团队精神,有创新精神。
F. 怎样理解华为基本法中为了使华为成为
张海波“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三比一”。任正非认可拿破仑的这句格言,历来看重精神的作用。他说:“碳元素平行排列,可以构成石墨,非常松软;而若三角形排列,则可以构成金刚石,异常坚硬。”在诸多资源的排列组合中,他特别强调塑魂工程。还创风气之先,厘定了“华为基本法”。华为独特的语言方式和习惯,曾经一度风靡中国,不少企业纷纷模仿。可是,当“华为基本法”在中国日益取得声誉的时候,任正非则早已经决定抛弃这个成型的东西。这个转变的过程颇为耐人寻味。
然而,单纯靠一个个会议或是一个个偶然事件,是不可以提升团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反而增加了团队的迷茫、迟疑和不安全感。企业需要有统一的价值尺度和标准,于是任正非发起了修订“华为基本法”的工程。“华为基本法”,实际上是人民大学的一批教授,根据任正非的思维因果用统一的语言集中做的一次梳理。
基本法的价值尺度,基本上是任正非个人思维因果和价值取向的固化或格式化。任正非期待通过厘定“华为基本法”,把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罗盘置于每一个人的心里,从而使老板与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一个共同的始发点,达成一定的心理契约。
在20多年中国商业和企业史上,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大的现象就是,为什么"中国制造"越来越陷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天问"?"后进"的中国公司或国家,为什么没有在所谓的"后发优势"中真正成功,反而走上价值链被锁定的困境和陷阱?这是笼罩在20多年中国企业命运和国家命运上的"魔咒,它的直接后果不仅是公司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问题,而且已经在付出沉重的社会代价(世界工厂即血汗工厂)。尽管,相当一批中国的大公司,发布带有明确时间表的世界级战略宣言来打破这样的魔咒,但并购式的扩张,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整个问题,反而将公司置于更大的困境和危机之中。
华为是20多年中国商业史上为数甚少的从整个"宿命"中突围而出的本土企业。其成功与主流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抗衡,越来越被视为"中国制造"的新标杆。
以20年商业史的角度来看,其在20多年本土盛行市场和企业"机会主义"的价值认识体系中走出,在电信产业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核心价值,以及与此相匹配的核心能力。这是一个最关键的价值体系转换。否则,华为大概与那些缺乏内在价值,而只能不断追随市场机会的中国大企业相差不会太多,自己从来就没有正心诚意修为,却抱怨核心能力(通俗的说法是核心技术等等)的缺乏。实质上是核心价值的缺失。
《华为基本法》的诞生,即是这个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这个过程的自觉价值提炼。当然,价值转换的过程并不就此终结。
关于这个"抛弃"的话题,我更关注的是,实质上在20多年的企业史上,中国的企业家,深深信奉"中体西用"。在推动20年的经营变革中,中国要素实际上起主要的作用。我们有时候困惑,中国企业目前的困境,是不是完全来源于这样的典型的思想(其根源于近代以来的洋务运动)。
如果任正非和华为是走到这一步,那也是中国公司史上又一个新的标杆。
尹传高“华为基本法”的自然嬗变
战略设计从愿景型到愿景与流程环境结合型
写完王育琨所著《全球化之舞》书评后,才知道华为改变基本法的动力来自于其奉行的间接化路线的国际化战略。这样的一个战略使得传统的华为从土狼时代而转变成为一个动作犹雅的商业巨子。
这样的华丽转型体现在一部《华为基本法》的自然嬗变。
一 ,个人愿景型的战略设计。任正非搞“华为基本法”,实际上是其个人哲学意志的体现,个人哲学永远是企业组织哲学中最核心的根基,他通过委托人民大学的一批教授,用统一的语言集中性的对他的个人哲学观做了一次深度的梳理。目的是通过对任正非个人思维因果和价值取向的固化或格式化而取得战略系统的稳定性和战略变化的动态平衡。任正非期待通过厘定“华为基本法”,把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罗盘置于每一个人的心里,从而使老板与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一个共同的始发点,达成一定的心理契约。这样的工作当然是有价值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只有这样做,未来公司在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方面才可以做到有源头,有支点,有效率。
二,增加流程管理的内涵。战略管理永远是要建立在组织内在的基础之上的,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战略系统仅仅是停留在个人愿景或者是组织哲学的层面上是肯定不够的,华为从土狼时代的优雅转身正是在愿景的基础上增加了组织流程的现代理念才得以完成的,可以这样说,华为的战略管理是在增加流程的内在活力后才跟上国际化的进程的,对完善战略理论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三,华为系统战略管理的形成。从组织哲学到增加流程的内在价值,华为在战略管理方面走出了一大步,但从战略竞争性的角度看远还没有完成,间接路线战略的成功需要一个更为准确而成熟的战略管理体系,华为还需要做出自己的探索,对环境的变化的敏感性使华为在战略设计方面从内在性的战略愿景走到了内在与外部环境相结合的舞台上来了,华为在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在国际化的间接模式上的局部成功硬是将华为在战略管理上变得更加的坚强和成熟起来。
由此看来,华为对其基本法的扬弃过程实质是其国际化战略和能力战略不断探索成熟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显示的是战略管理中整合和优化价值的魅力,显示的是任何一个组织哲学层面的核心价值也要不断的增加新内容,提供新思路,展示新境界。
[email protected]]以上均代表个人观点。更多商业评论
G. 华为基本法的精髓
这个系列产品好,可能最大的好处是各种手势操作就比较简单一点的级别的手机
H. 华为基本法
华为"基本法"从1995年萌芽,到1996年正式定位为"管理大纲",到1998年3月审议通过,历时数年。这期间华为也经历了巨变,从1995年的销售额14亿元、员工800多人,到1996年26亿元,再到1997年销售41亿元、员工5600人,到1998年时,截止2014年年底,华为年销售额2890亿,海外业务占比70%,1998年3月、员工8000人的公司了。
从1996年初开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华为基本法"的起草活动。"华为基本法"总结、提升了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确定华为二次创业的观念、战略、方针和基本政策,构筑公司未来发展的宏伟架构。以《华为基本法》为里程碑,华为继续吸收了包括IBM等公司在内的管理工具,形成了均衡管理的思想,完成了公司的蜕变,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国际化企业之一。
《华为基本法》,实际上是根据任正非的思维因果用统一的语言集中作的一次梳理,是中国企业第一个完整系统地对其价值观的总结,对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很大推动作用。